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桥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上海建桥学院建校20周年献礼作品,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该校40余位优秀师生的感人故事。第一部分,收编了15位创校时期的校领导、老同志与干部代表爱校如家、艰苦创业的事迹;第二部分,收编了一批现任骨干教师中的佼佼者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事迹;第三部分,收编了一批优秀在校生、毕业生代表,践行校训、奋发向上的青春风貌,以及他们在各岗位服务社会、奋斗奉献的事迹。
书中所记述的校领导、老师,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忠诚,责任感、使命感特别强;而建桥的优秀学子,更让人感到他们不仅是建桥的学生,更是建桥校园的主人、建桥的未来,他们以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不断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
作者简介
江彦桥,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董事。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系主任、教务处处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处长,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2015年6月至今,任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董事。2022年4月起,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建桥学院)主任。
目录
序 让建桥因人物而生辉
第一编 不忘初心志千里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记创校校长黄清云教授
党的召唤是我一生志愿
——记原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蒋威宜教授
应对变化,学习是永恒的
——记原常务副校长张家钰教授
耄耋之年话建桥
——记原副校长郑朝科教授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
——记原副校长忻福良教授
人心齐,泰山移
——记原副校长陈生根副教授
“啊,那是难忘的岁月”
——记原董事长助理金旦生
建桥延长了我20年教育生涯
——记原信息技术系主任汪燮华教授
无“为”而治
——记原艺术设计系主任王曾纬教授
“大神”飚哥
——记外国语学院首任院长左飚教授
晚霞依然火红,奉献仍在继续
——记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张骏德教授
我们的学生出去要有底气
——记原机电工程系主任李世基教授
从最后一名到全市第三
——记数学教研室原主任李生文教授
为教师建立业之桥
——记人事处原处长沈龙娣
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记教务处原处长朱海麟
第二编 春风化雨育桃李
王晨岑:十年坚守学工一线
刘立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宋艳华:我感谢我的学生
陈苏婷:数学也可以“活”起来
徐方勤:一个建桥人的成长路
徐磊:“诊所式”教学艺术
矫桂娥:做一名有担当的教书匠
金亨锡:以创意引领设计教育
如雁人生——追记珠宝学院原院长李牧
第三编 不负韶华谱青春
朱成:我的大学,青春燃烧的岁月
叶添添: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
郫建佳:当你凝望雷锋的时候,雷锋也在凝望你
何晓诗:逆风飞翔
千俊:优雅“建客”,无悔青春
曾姝琦: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蒋湾:舞动青春
王天一:再塑生命
苏浩天: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马世华: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潘阳:追逐梦想的阳光
陶征江:大学生“村官”
管壁:专注、创新、责任
序言
让建桥因人物而生辉
周星增
建校20周年之际,校办
筹划出版《建桥人物》一书
,请我写序。本书意在实录
学校各条线代表人物的先进
事迹,传承和弘扬建桥精神
,这是好事、实事。不忘来
路,砥砺前行,我们始终不
能忘记培育成果的土壤、气
候、环境等诸多时代因素,
更不能忘记在建桥校园辛勤
耕耘的全体劳动者。
本书共有三部分:第一
编是创校领导和老同志代表
;第二编是现任教职工代表
;第三编是学生与校友代表
。本书以专访的形式,深入
采写了近40位人物,文字凝
练,可渎性强。翻阅书稿倍
感亲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一件件生动的往事跃然纸
上,仿佛将读者带到了一线
,与书中人物共同亲历那难
忘的岁月……
回顾创校时期,社会各
方面对民办大学充满了期待
与鼓励,给予了很大的关怀
与帮助,建桥一路走来,步
稳行健。第一代创校领导和
老同志们就在这样的大环境
中,与我们这批举办者同甘
共苦,忘我工作,他们自谦
为“奉献余热”,实则是“燃
烧激情”。为了培养莘莘学
子,为了推进建桥发展,他
们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的初心,放弃了退休生
活的舒适安逸,无私奉献着
个人的时间、精力、智慧、
资源。他们不只是独当一面
的“干将”“闯将”,为建桥开
疆辟土不遗余力,更是上海
乃至全国各学术领域的领军
人物、各行业的翘楚英才,
足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
们中有的还是教育家,视建
桥事业为毕生教育情怀的寄
托与延续、多元化教育思想
的创新与实践,其志向、胸
怀、格局、境界,令我深深
敬佩,景仰不已!“德为才
之帅,才为德之资”,他们
就是我身边德才双馨的楷模

现任教职工代表是优秀
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大多在
青春时期就加盟建桥,与建
桥同发展、共成长,是康桥
建桥、临港建桥的亲历者和
建设者。多年来,他们甘守
三尺讲台,争做“四有”教师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以
生为本,大胆改革,积极开
拓育人空间,奉献了独到的
探索与丰富的实践。他们中
涌现出的一批先进人物,更
是爱生如子,爱校胜家,其
业绩可圈可赞,令人眼前一
亮!处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
沿的临港新片区,处于“不
走寻常路”的建桥校园,希
望身为“顶梁柱”的他们,自
觉传承老一辈建桥人的创业
精神,始终牢记建桥办学使
命,时时保持“逆水行舟”的
警醒,瞄准一流目标不松劲
,不断提升层次境界,续写
临港建桥的新篇章。
我还欣喜地发现,本书
中大多数人物都是优秀的中
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对党的
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忠诚,
责任感、使命感特别强,他
们不仅是建桥聘任的员工,
更是建桥校园的主人,以自
己的汗水与智慧,不断为新
时代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内涵

如果说,我们建桥的举
办者、创业者、工作者都是
辛劳的“园丁”,那么,最好
的“成果”就是一届又一届的
建桥学子。通过阅读学生人
物、卓越校友的故事,我看
到了建桥学子的可爱、可敬
。他们在雷锋精神的感召和
鼓舞下,不负韶华,勤学苦
练,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不少学子还提到了他们对“
感恩、回报、爱心、责任”
校训的感悟,对“平凡善者
,从我做起”理念的践行,
让我深感欣慰:这么陕,他
们就长大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
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先生的名言犹在耳
侧,时时提醒我不忘创办建
桥大学的初心与终极目标。
建桥事业需要人,建桥事业
同样也培养人、塑造人。我
希望《建桥人物》将来能持
续出版,成为系列读物,让
人物因建桥而出彩,让建桥
因人物而生辉!
(本文作者系上海建桥
学院董事长)
导语
本书以纪实、写人的形式,回顾了建桥学院创校时期,社会各方面对民办大学的期待与鼓励,以及给予的关怀与帮助。第一代创校领导和老同志们在当时的大环境中,同甘共苦,忘我工作,他们自谦为“奉献余热”,实则是“燃烧激情”。为了培养莘莘学子,为了推进建桥发展,他们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放弃了退休生活的舒适安逸,无私奉献着个人的时间、精力、智慧、资源。他们不只是独挡一面的“干将”“闯将”,为建桥开疆辟土不遗余力,更是上海乃至全国各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各行业的翘楚英才,足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们中有的还是教育家,视建桥事业为毕生教育情怀的寄托与延续、多元化教育思想的创新与实践,其志向、胸怀、格局、境界,令人深深敬佩,景仰不已。
精彩页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记创校校长黄清云教授
在建桥校园,经常能遇见鹤发童颜的创校校长黄清云教授,他虽已逾八旬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思维敏捷,从他那挺拔的身形上,还能看出当年上海市高校系统大学生击剑冠军的英姿。回想创校十年的诸多往事,就像昨日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

黄清云出身于教育世家。他之所以穷尽毕生精力于教育,而且所从事的,又是在一般人眼里有点“另类”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命数”——父亲好好地当着律师,却突然心血来潮办起一所私立学校;1957年考大学时,黄清云填报了十几个志愿,最后收到的却是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大学毕业后,大部分同学或留校、或到中学当教师,他却被分配去搞业余教育。也许正是所谓“命数”的不可逆性,或者说是种种巧合,才让他与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民办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光之书翻到了1999年。一晃40多年过去,曾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上海电视大学校长的黄清云已到了退休年龄。在他的人生之路上,本来是该踩“刹车”的,他却踩上了“油门”——浙江温州有位民营企业家准备在上海创办一所民办高校,叫“上海建桥学院”,找上门来请他任校长,于是他又“驾”起建桥这辆“车”,驰上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车道”。
黄清云清晰记得第一次与周星增董事长见面的情形。那是初秋的一个上午,天朗气清,周星增穿着笔挺的深色西服,来到上海电视大学校长办公室找他。当时,黄清云虽已过了退休年龄8个月,但实际上还在主持着电大的工作。他是上海市教委推荐给周星增的校长人选之一。
第一次见面,两人谈了将近2小时。周星增谈了他的抱负、他的思路,他到上海投资办学的目标和计划,邀请黄清云出任校长。这场谈话让黄清云产生了两种感觉:一个感觉是,周星增的教育背景、儒商气质,以及从他身上体现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温州精神,让人相信他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另一个感觉是,黄清云长期在公办教育领域工作,虽知民力教育激流奔腾,却不曾涉足试水,合作预期是好的,但也充满挑战。因当时还在电大校长任上,所以黄清云没有答应。
一个多月后,1999年10月21日,黄清云应邀出席建桥学院的奠基典礼。在当时的上海,还没有上级未批准办学就先动工建校舍的先例,也没有哪一所民办学校拥有建桥那样大的占地面积,这种纯粹用民间资本办学的举动,很有“开先河”的意义。这天的奠基典礼上,教育界来了不少人,力碍很隆重,他体会到了温州人的精神、气魄和效率。2000年1月,周星增又一次登门相邀。黄清云经征求教委领导意见后,正式答应出任建桥创校校长。

上任不久,黄清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他给了周星增两个建议,为学校日后发展确立了一条符合建桥实际的轨道;另一件是,着手搭建教学、管理班子,明确专业设置和师资招聘的原则。
周星增到上海投资办学,最初的方案有两套。一个是挂靠知名高校,一个是自起炉灶。不少人都倾向于挂靠方案,招生、教学不用愁,风险小(当时,建桥已与某名校签署了合作协议)。黄清云的建议是自起炉灶。这样做,有风险,但既然“把民办高等教育当作事业来做”已成为共识,就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所谓风险,无非就是没有名校光环,竞争处于弱势地位。但与挂靠名校兴办独立学院的游戏规则相比,譬如每年均须抽出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上缴母校,其对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也同样不可测。加上当时关于民力、教育的政策暖风频吹,建桥学院也完全具备独立办学的实力,干脆自起炉灶。
第二个建议,为办本科做准备。黄清云认为,虽说当时规定独立办学的民办学校不能办本科,但建桥要想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应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一个全盘考虑。譬如,当时征得的205亩地,对于一所本科院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征地。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