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役后,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为了减少伤亡和速战速决,美国人绞尽脑汁,而日军考虑的却只是如何“光荣赴死”。 在“七生报国”的心态驱使下,从莱特湾战役起,日军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万岁冲锋”。无论是以“神风”为代表的特攻部队,还是前所未有的海上巨无霸“武藏号”和“大和号”,通通走上了不归路。日本媒体将一场场惨败美化为大捷,在东京遭遇伤亡超过十万人的空袭后只强调皇宫完好无损,天皇安然无恙。日本政府则要求民众展示“大和魂”,为国家做出更大牺牲。连妇女儿童也被训练用竹枪迎战,准备“一亿玉碎”。而在马尼拉,自知行将毁灭的日本兵,展现出人性至深的黑暗面,犯下罄竹难书的兽行。 在美军攻克硫黄岛与冲绳岛,获得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基地后,一部分日本领导人开始暗中推动停战,先前的好战论调反成阻碍。即便蘑菇云已在广岛与长崎上空腾起,依然有人试图以武装叛变阻止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在全日本播出。然而,日方代表最终还是登上“密苏里号”,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太平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我们今日熟知的亚太格局也开始形成。 作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延续了前两卷的特色,逼真还原了战争末段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带领读者走进华盛顿和东京的决策地,品鉴各方领袖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的重大决议。它不仅给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更将军事史写作推向了新的巅峰。 作者简介 伊恩·托尔(Ian W.Toll),美国历史作家、海军历史学者。1989年在乔治敦大学获历史学位,1995年获哈佛大学的公共政策硕士学位,他曾短暂进入政界,之后又投身金融行业,曾在多家银行任分析师,但一直对从事历史研究的梦想念念不忘。2002年他开始专心从事写作。 2006年,他以一部《六舰》一鸣惊人,赢得广泛赞誉。此后托尔又写作了“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包括《激战太平洋》《征服浪潮》和《诸神的黄昏》,前两部已经出版(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均广受好评。托尔还担任国家人文基金会评审委员,美国国务院文化大使,以及海军战争学院讲师。 目录 作者自述和致谢 序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尾声 注释 参考文献 导语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是21世纪太平洋战争史集大成之作,在美国亚马逊收获近90%读者上千条五星好评,一度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作品畅销榜,被誉为“军事史的巅峰”“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太平洋战争通常只以“偷袭珍珠港”“中途岛对决”“血战硫黄岛”等数场著名战役为人津津乐道,其全貌则往往隐没在零散而孤立的文本当中,相关研究也日渐碎片化。海军史专家伊恩·托尔积十余年之功,完成“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鸿篇巨制,全景展现这场战争的过程及其意义,为太平洋战争研究领域贡献了一部传世之作。 托尔在原有太平洋战史的基础上,吸收新近公开或出版的档案、纪实文献、回忆录和研究成果,大量引用亲历者的口述史、日记和书信,分析战略和战术决策时则会回顾海军军官的作战报告和战争日志。他在运用史料时还格外注意平衡呈现各方角度,盟军和日军、前线和后方、军人和平民的视角交替出现,尽可能展示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目。 书评(媒体评论) 海洋是连通世界的贸易 通道,是现代国家的经济命 脉所系,因此,海战不仅仅 关涉到海上的战略战术,它 从根本上关涉到一个国家对 国际秩序以及对自身国际定 位的理解与把握。太平洋战 争包含了多场非常重要的海 洋对决,也是两种海洋观的 命运对决,其中的启示极为 深远。托尔此书因此非常值 得一读。 ——施展 外交学院教授 从伊恩·托尔的第一本书 《六舰》开始,我就一直是 他的粉丝,但“太平洋战争 三部曲”的最后一卷把他带 到了另一个高度。《诸神的 黄昏:1944-1945,从莱特 湾战役到日本投降》从头至 尾都吸引着你——这是一部 史诗般的军事史巨著。 ——Nathaniel Philbrick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美国 国家图书奖得主,作品曾入 围普利策奖 托尔为人类一场史诗般 的悲剧刻画的最后一幕令人 叹为观止。这本书和“太平 洋战争三部曲”的前两卷对 于其他太平洋战争史家来说 是难以超越的。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 精彩页 第一章 1944年7月13日日落后,罗斯福总统及其随从驱车开到了华盛顿第十四大街的地下铁道岔线处,登上了一趟专车——“总统专列”。在车站和特勤局人员的帮助下,罗斯福进入了被称为“普尔曼1号”,也就是专列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间豪华包房。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走进了同一节车厢的另一间豪华包房。白宫参谋长兼罗斯福的老友,海军上将威廉·D.莱希走进了第三间包房。列车向北穿过马里兰州的麦田,一行人在微微摇晃的卧铺上酣然入睡。 “普尔曼1号”的陈设精致而奢华,墙上是橡木壁板,地上铺着绿色长毛绒地毯,还有桃花心木的家具和又软又厚的椅子。然而,它还是一艘车轮上的战列舰。车厢的底盘装有12英寸厚的装甲钢板,足以抵御埋在铁路路基下的大型炸弹。树脂玻璃车窗厚达3英寸,足以挡住直接命中的.50口径*子弹。车体侧面装甲则能够承受中口径炮弹的打击。“普尔曼1号”重达142吨,几乎是普通车厢重量的2倍,但设计师并不希望它特别引人注目,因此其外观和普通的普尔曼式专车别无二致。 这趟旅程中,总统将乘坐专列经过芝加哥和圣迭戈,然后乘船前往夏威夷、阿拉斯加、皮吉特湾,最后再次乘坐火车横穿美洲大陆返回。全程将为期35天,是罗斯福总统生涯中最漫长的行程之一。其中的高潮部分将是总统对夏威夷瓦胡岛为期4天的视察,其间罗斯福将视察各军事设施,并和他在太平洋战场的主要将领——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上将尼米兹会面,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行动。 就在两天前,罗斯福毫不意外地发布了公众期待已久的声明,宣布自己将史无前例地竞选第四个总统任期。他对媒体说,自己别无选择,因为“如果人民希望我继续作为总统领导这场战争,我就无权退缩,就像前线的战士无权丢弃阵地一样”。1总统的列车将在芝加哥短暂停留,那里正在举行民主党全国大会。同样是在芝加哥,共和党两周前刚刚举行过同样的大会,提名杜威州长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由于选情,总统的这次旅行难免被其政治对手指为给竞选造势之举。 在和平时期,总统专列会搭乘最多四十名媒体记者随行。但这次则只有三位记者,分别代表三家重要通讯社获准同行——他们的报道只有在获得白宫授权之后才能发出,这通常要耽搁一个星期时间。战时安全需求使得这样的措施具有了合法性,但是媒体对于无法了解总统的行踪十分恼火,尤其是当他在数万人前出现而媒体却一无所知时。对于媒体的抱怨,罗斯福总统不为所动,甚至看起来还很乐意以此为借口让媒体离自己远远的。“坦率地说,”他对史蒂夫·厄尔利说,“我觉得新闻自由是世界上最无足轻重的问题之一。”2当白宫记者要求了解他的行程安排时,罗斯福通过厄尔利挖苦道:“你们想于什么?想偷看我洗澡还是跟我上厕所?”3 从1944年春开始,罗斯福和他的团队有了个无法抗拒的理由来对付媒体。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华盛顿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无力继续执政了。他的面色变得灰白,眼睛显得凹陷和无神,声音也已沙哑而无力。他还开始严重地咳嗽,嘴唇和指甲出现了一抹不祥的蓝色。被问及感觉如何时,总统回答道:“太痛苦了”或者是“完了”。41944年3月,海军心脏病专家霍华德·布鲁恩医生发现他的血压严重升高,并精确地诊断出总统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治疗手段,病人再活过四年总统任期的概率并不太大。患有此病者确诊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不足两年。布鲁恩后来说,如果他的病人不是国家的战时总司令,他一定会坚持要求病人离任,立即入院治疗。但是有权向公众介绍总统健康状况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私人医生——海军军医处处长罗斯·T.麦金太尔中将,他告诉媒体,罗斯福的“健康状况比他1933年入主白宫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好”。5麦金太尔看似轻松的保证,实际上是一种掩饰,这种掩饰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总统去世之后。 P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