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桑榆忆往(博雅人文)(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为主干,分为四部分:“劳生志略”,记录作者一生读书治学的不平坦经历和多种著述;“音旨偶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和四川,聚集了不少大师宿儒,作者或从之问学,或与之共事,录而为文,可供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书绅杂录”,作者晚年移砚南京,是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既有等身著作次第问世,又言传身教了一批优秀弟子,门人将其口述治学经验辑录成铁,以飨学界;“友朋评议”,收录作者朋友、弟子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议。本书内容丰富而深入浅出,不仅使后人得以瞻怀前贤风采,更可作为读书治学门径的参考。
作者简介
张伯伟,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台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客座教授。嗜书、好酒、爱清谈。机缘凑泊,偶涉随笔,追求融合思想、学问、性情的文字风格。
目录
题记
劳生志略
一 引子
二 家世及早年求学经历
三 接受现代教育
四 四川和武汉
五 反右运动与“文革”
六 晚年生活
七 我的著作
音旨偶闻
一 忆刘永济先生
二 黄季刚老师逸事
三 我与黄季刚先生
四 《汪辟疆文集》后记
五 《珍庐诗稿》序
六 友杏庵遗集跋
七 吴白匋先生诗词集序
八 赵少咸先生遗著序
九 圭翁杂忆
十 王闿运与袁世凯
十一 读《蠲戏斋诗》杂记
十二 琐记汉寿易氏与寒家世谊
书绅杂录
一 书绅录
二 闲堂师语
三 打好基础,拓宽视野——与硕士生的一次谈话
四 敬业·乐群·勤奋·谦虚——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谈话
五 老学者的心声——程千帆先生访谈录
六 两点论——古代文学研究方法漫谈
七 贵在创新——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问答
友朋评议
一 文学发凡序
二 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
三 千帆诗学一斑
四 评程千帆、吴新雷先生的《两宋文学史》——兼谈文学史编写的若干问题
五 程千帆教授学术之品格——《程千帆选集》评介
六 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七 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评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
八 “行道救世,保存国粹”——程千帆先生的精神遗产
序言
本书以程千帆先生晚年
回忆录为主干,取名《桑榆
忆往》。全书由四部分构成

程先生生于一九一三年
,亲历了二十世纪的许多动
荡岁月,其不平坦的一生,
正应了庄子所谓“大块载我
以形,劳我以生”。坎坷的
经历可以成就一诗人,却往
往难以成就一学者,“文章
憎命达”所表达的无非是“诗
穷而后工”。因此,当我们
面对其损失了十八年黄金岁
月,从八十年代以来完成的
二十多种著作时,又如何能
不兴悲欣交并之情?读书诵
诗,知人论世。述“劳生志
略”。
三四十年代的南京和四
川,聚集了不少大师宿儒,
程先生或从之问学,或与之
共事,名德重望,耳濡目染
。昔司马越有云:“讽味遗
言,不如亲承音旨。”程先
生将其闻见录而为文,正可
使后学“多识前言往行以蓄
其德”。述“音旨偶闻”。
“白头想见江南”的程先
生,在晚年再度移砚南京,
开始了其生命中最辉煌的时
期。既有其等身著作的次第
问世,更有一批弟子在学术
界的崭露头角。学生对老师
的教导,信受奉行,珍同拱
璧,一如子张退而“书诸绅”
。兹辑录成帙,以飨同好。
述“书绅杂录”。
对程先生的学术,今人
多有评论。本辑选录了八篇
,其中三篇出于门弟子之笔
。先生每以蕲春黄君之语勉
励诸生:“学业既成,师弟
即是朋友。”弟子虽不敢以
友朋自视,而先生辄恒以成
为友朋相勖。今汇集为一,
以志努力方向。述“友朋评
议”。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五日
受业张伯伟谨记
导语
一本指点读书治学门径的重要参考书。
程千帆先生晚年回忆录,瞻怀先贤生前风采。一生读书治学坎坷经历,品学大师遗世之智。
本书瞻怀前贤风采,指点读书治学门径。既有作者读书治学的个人经历,又有作者师从的学术大师的逸事。
精彩页
一 引子
有许多东西在过去来说,因为没有这些录音设备,过去也就过去了。比如李龟年的歌唱,公孙大娘的舞蹈,曾经令杜甫那样惊叹,珠帘秀这样的伶人,关汉卿这样的大艺术家,都只有一些文字上的描写记录,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他们的原貌了。科学的发展使许多事情成为可能,至少谭鑫培这一代艺人的京戏我们已经听到了,也看到了,这应该说是老天爷的厚道吧。但是对于学人来说,有的人记忆力很强,所以能叙述得很有条理,我觉得胡适就有这个本事;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的一些细节也很有意思,比如说闻一多跟他开玩笑:贤者咸也,所以防闲人之多吃也。模仿《易经》上的话,他都记得。我恐怕缺乏这样非常有连续性回忆的能力。口述的历史只是因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它才成为可能,当它被人们掌握后无疑会变成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还会壮大起来,所以口述史学是重要的。我最早看过的是丘吉尔的回忆录,他原来是一个海军世家,他的爸爸和伯父都是海军的或海军史的专家,所以他的回忆录写得非常丰满,八大本,好像是商务印书馆翻译过来的。而像饶宗颐的就写得比较简单或比较概括,他偏重他的汉学,同海外汉学的接触这一方面写得比较多。至于我个人来说,总的来讲是很简单。所以学生访问时,我说我是很简单的人,我的生平也很简单,除了晚年闯了一场祸,过了十八年不由自主的生活以外,其余都太简单了。如果要把我的一生划成几个段落的话,也只能根据我生活的自然段落:先是很小的时候读书那一段,能够记忆的已经很少了。后来就到了南京,到大学毕业又是一段,跟着一些有学问的老师念书。这个我现在能回想起来,但具体的事实都不是很多。再后来就是抗战到胜利,我走上大学教书的岗位。然后就是解放以后这一段,就是运动。最后是到南京这一段。
我这一生逢到的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但不管怎么样,我没有沉沦下去。这个原因,如果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就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深厚的感情。我所接触到的各种思想,也是要用传统文化来加以衡量,也就是“批判地接受”。我对“文化大革命”是极端地反感,特别是一些具体的事情,真让人连哭都没法哭。你看赵少咸先生搞那个《广韵疏证》,六七十岁的人了,红卫兵把他抄了多少遍的稿子,摆在他床面前烧了。我接到殷孟伦先生这样的信,简直连哭都没法子哭。我总感觉到中华民族无权沉沦下来,如果说这个文化中没有一种真正合理的内核,她为什么亡国多少次又站起来?从小的方面说,我是感觉到我个人总可以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的,你们让我这样下去,我不服。所以这是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理解,也是对个人的自信。沈祖棻出了车祸以后,程丽则陪我在家住了三个月。她是工人,工厂里对他们很好,比武汉大学好多了,没有催她。后来他们厂长自己来看她一次,我就心里有数了,让张威克先去,再过了一阵,程丽则也去上班了。他们上了班,第二天我就开始整理沈祖棻的诗稿,我就觉得她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我一辈子对不起沈祖棻,因为她是一个应该过得好一点、舒服一点的人,可是我让她过得很苦,稍微好一点又出了车祸。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要以更多地理解她的作品作为对她的忏悔。大概你也晓得,我希望早早的硕士论文写她外婆的传记或写她的作品分析,这个对我来说也是表示忏悔。我后来同陶芸结婚,她最了解我对沈祖棻的感情。她一点都不嫉妒,是个好女人,很不容易。我之所以没有完全垮掉,至少还是希望把损失的时间赶回来,主要有大一点的理由和小一点的理由,那就是对传统的珍惜,很强烈的感情;再就是我的个性,说到底我就是不服。长期以来,我把所受到的一切不公正的待遇都尽量地压在心里,所以别人让我写回忆录,我尽量地不写。这次是一个机会,我觉得也要使后人知道,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哪怕很软弱,但是又很坚强。这个传统从古代,《春秋左传》《战国策》中记载的故事,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一直到辛亥革命,没有断过。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