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透过军事看历史(全3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冷兵器研究所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透过军事看历史(全3册)-详情页.jpg

编辑推荐

1、作者专业:冷兵器研究所是国内专业研究军事历史的团队,全网拥有500万+粉丝,是当前在大众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军事历史研究团队。

2、以军事视角剖析历史,角度新奇:决定历史走向的战争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的内核与逻辑;将略、兵制、地形等军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形态。而以往的历史书大多只将军事视为历史的众多维度之一,而本书则分析军事对于历史本身的塑造,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全面考察历史。

3、只有深入了解军事,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个人荣辱、家族兴衰、政权更替,往往就是一两场战争决定的。4000年的中国历史,3000年的世界历史,背后的暗线其实都是军事史。历史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军事因素的塑造,只有深入了解军事,才能真正理解历史。

4、立足于军事技术的细节:本书不做流水账式的史料复读机,也不搞虚无主义的“玄学”归因,而是立足军事技术的细节,从君臣、名将、劲卒、谋略、战例、地理、等板块,以军事史的眼光去探究历史上的争议性话题,讲解四千年的烽火如何淬炼、锻造出如今的中国。并从军事角度回看世界3000年来的发展,挑选从古希腊时代到工业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军事话题,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考察历史。

5、内容严谨且通俗易懂:内容考据严谨,力求还原军事发展的真相,但又不晦涩难懂,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军事历史书。

6、随书附赠6张书签!

内容简介

《军事里的中国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史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军事因素的塑造,只有深入了解军事,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本书不做流水账式的史料复读机,也不搞虚无主义的“玄学”归因,而是立足军事技术的细节,从君臣、名将、战例、地理等板块,以军事史的眼光去探究历史上的争议性话题,讲解四千年的烽火如何淬炼、锻造出如今的中国。

《军事里的中国史2》

在体例上延续《军事里的中国史》,优选冷研分析更为深刻的文章,分为君臣、名将、烽火、劲卒、谋略、真相、趣闻等七章,其中新增了“劲卒篇”与“谋略篇”,展现出军事谋略与精锐兵团在战争决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分析更透彻,读起来更过瘾!

《军事里的世界史》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大转折都伴随战火,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军事史。要研究历史,就不可能不了解军事,不了解战争。

本书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全球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用战略、战术、军制、兵种、装备等军事因素为纽带,以重大战役、历史人物为载体,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等领域在几千年间的变化,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冷兵器研究所,是创立于2014年、全网500万+粉丝的军事历史自媒体。深耕古代军事与历史领域,曾荣获2017年度微博潜力历史大V等诸多荣誉。已出版《战争事典》《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等系列图书。

目录

《军事里的中国史》

第一章 君臣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战神天子李世民:十八上战场,二十四定天下

与北宋苦斗:南唐后主不只会作词

文人巅峰“三苏”的军事头脑如何

南宋权臣贾似道:是奸相还是大宋最后的希望  

第二章 名将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老将廉颇:其实是少年得志  

李广难封,所谓“天意”其实是骑兵战术革命

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为何后来一蹶不振

岳飞与蓝玉到底谁更强  

让金人开出一两骨头一两金的耶律留哥

古代有哪些草根出身的猛将

古代有哪些福将

第三章 烽火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火烧乌巢中的劫粮道策略为何被称为“奇谋”

白狼山之战:曹操说输赢不在战场

灭川蜀克前秦:没马也能打闪电战

澶渊之盟:宋朝为何成了“送朝”

澶渊之盟中萧太后的心机

黄天荡之战:本可大破金军,却被内奸所误  

屯门海战:让坚船利炮的葡萄牙人只得靠风暴逃生

萨尔浒之战,十万明军为何仓促出兵

第四章 江湖篇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为何侠客都是“仗剑天涯”而不仗刀  

古代武林人士的谋生手段

中国古代的著名刺杀事件

古代这么多死士都是从哪儿来的

走镖的学问:靠面子还是靠武功

为什么《天龙八部》中的武林高手不爱用兵器

第五章 制度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都是改革先驱,吴起比商鞅差在哪儿

是暴秦还是跨时代的高福利国家

无当飞军:令魏军吓破胆的蜀汉精锐

藩镇之乱,为何在西晋提前上演

古代也有“绿卡兵”:东晋军户如何更新换代

中国古代如何阅兵

中国古代如何犒赏军队

中国古代军校都有哪些课程  

一提打仗,太子就喊没钱,明朝的钱哪儿去了

从良家子到赤佬,古代军人地位演变  

崇祯皇帝该不该让“快递小哥”李自成下岗

第六章 形胜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四千年前的“鹰巢城”——石峁古城

楚汉成败的关键因素——东西对峙的地缘政治

为何唐朝处心积虑要扫平淮西

大宋“汴京之围”为何惨败

为何中国西南地区易攻却难经略

三个月众筹修座城:明代上海老城墙传奇

四任总兵战死,辽东为何变大明心头痛

明末潼关到底有多险

烧掉乾隆几千万两银子的大小金川为何那么难打

第七章 衣食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节约粮食的措施有哪些

古代战场上也有“方便面”吃

怕热不怕冷:酷暑高温的特殊军事作用

古代冬天打仗有多困难

古代君王为何都是围猎“发烧友”

第八章 演义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既有二郎神,大郎何在:杨戬的真实身份

哪吒的火尖枪:从宋代飞火枪到明代梨花枪

《姜子牙》的背后:武王伐纣真没那么简单

人中吕布:“勇而无计”的三国第一武将

吕布辕门射戟难度有多高:一箭射出奥运冠军水平

演义小说中的武将单挑真能决定战争胜负吗?

大意失荆州?关二爷:这都是阴谋

把水泊梁山杀得七零八落的方腊军队有多强

梁山好汉的武功排名主要看兵器

第九章 真相篇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烽火戏诸侯:西周亡国的真相

元代的马弓手埋没了多少“关羽”

诸葛亮八阵图到底有多先进

古代打仗真有“天助我也”吗?

古代打仗真能靠神机妙算克敌制胜吗?

十步杀一人:诗仙李白的另一身份

杨家将传说中佘太君的历史原型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真相如何?

第十章 趣闻篇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楚国何以沦为秦国的经验包

古代儒将标配不是“羽扇纶巾”而是痒痒挠

沧海横流间至死不退:他们曾为汉家孤守西域

《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背后的安史之乱

南宋御林军:战斗力连农民都不如的“精锐”

“达官贵人”一词的来历

中国古代的毒药战  

万历皇帝的千万白银借条

火攻记录370次:中国古代打仗有多爱玩火

古代盔甲为何多是黑色和红色

《军事里的中国史2》

第一章 君臣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越王勾践逆袭吴国,靠的可不是卧薪尝胆 _003

北周权臣杨坚如何恢复汉家天下,变身大隋皇帝 _009

土木堡埋了50万明军,其实是朱瞻基挖的坑? _017

同样被敌军围困,朱祁镇比刘邦、杨广差在哪里? _021

成吉思汗:来看金朝是如何被我蒙古步步蚕食的? _026

吴三桂的发家史 _032

如果没有吴三桂借兵,李自成有机会打赢清军吗? _039

收复台湾前,郑成功在厦门的15年里都在忙些啥? _046

第二章 名将篇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关羽万军之中阵斩颜良,全是靠个人武勇吗? _057

张辽威震逍遥津,全因孙权太菜? _063

功垂《明史》的女将秦良玉 _068

毛文龙与皮岛 _073

东江军第一猛将为何死于官场乌龙事件? _086

第三章 烽火篇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庄蹻西征,黔中之战为何成为楚国绝唱? _093

兖州之战:曹操霸业的奠基之战 _098

曹操败赤壁、关羽走麦城,三国争夺荆州的关键点在哪? _107

大唐最后一次辉煌胜利:三千勇士覆灭回鹘汗国 _123

兵力2∶1,决战高梁河之战 _130

宋夏战场最大失利:20万人葬身永乐城 _134

文官于谦是怎么打赢北京保卫战的? _139

从万历朝的宁夏之役,看明朝边防的病根 _145

光显寺大捷:多亏了雍正的一个妹夫 _156

晚清能数次平定新疆叛乱,为何鸦片战争却惨败? _162

第四章 劲卒篇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西汉最强北军为何让汉武帝寝食难安? _169

号称天下精兵的幽州突骑为何神秘消失? _174

两度攻入长安的古代西藏军队 _180

北宋凭着一支弓箭手部队就差点逼死西夏? _190

蒙古军队:《射雕英雄传》华筝故事的真实原型 _196

第五章 谋略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谋士出上中下三策,主公为何总爱选中下策? _207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背后 _211

诸葛亮为北伐曹魏,花了多少心思? _223

第六章 真相篇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战国就已过时的战车为何会大量出现在秦兵马俑? _239

汉朝对匈奴首虏成千上万,为何明蒙斩首仅三五百? _245

安史之乱后的唐蕃战争,幕后黑手竟是他 _251

从汴京之围演变成靖康之耻的幕后真相 _258

明朝后期为何兵变频繁? _264

渔猎民族比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更适合当兵? _270

第七章 趣闻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士兵不穿盔甲行军?古代行军打仗到底是啥样? _277

大秦颁布“史上最严环保法”竟是为了养马? _282

由好变坏的世兵制 _287

古代的军用食品 _294

为何居庸关才是天下第一关? _298

连弩的一生 _304

从明代军港看明清海防的最大漏洞 _308

 

《军事里的世界史》

古希腊时代:地中海的第一道光辉

马拉松之战:绝对劣势也能翻盘

温泉关之战:虚构的斯巴达悲歌

斯巴达为什么在古希腊军队的内卷中由盛转衰?

希腊轻步兵:边缘兵种决定战争成败

撇开特洛伊木马计,古希腊人如何攻克一座城池

镰刀战车:古典世界的重型坦克

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大帝的胜利秘诀

马其顿的崛起与战争的艺术

征服印度,亚历山大最后的胜利

 

古罗马时代:帝国何以成为帝国

公民军制:自备兵器上战场的罗马人

罗马共和时代,人们如何攻下一座城池

重步兵为主的罗马军团,首选武器竟是短剑

日耳曼人对战罗马:没训练、没装备也能以弱胜强

冷兵器时代,正规军对战乌合之众有多大优势?

为什么汉朝与罗马都要引入外族骑兵

奈苏斯决战:花花公子拯救帝国

尼西比斯之战:罗马人啃不下的硬骨头

斯特拉斯堡战役:大捷!伤亡1比30,却显露帝国败象

 

中世纪:冷兵器的黄金期

中世纪骑士都喜欢的锁子甲,为何没在中国普及?

游走在盔甲上的艺术:欧洲骑士都是外貌协会会员

擅长步兵作战的欧洲人,为何在中世纪变成骑兵专精?

被忽视的中世纪弓箭手

富庶又强大的阿拉伯怎么会败给十字军?

当一个中世纪雇佣兵是什么样的体验?

大佣兵团:团如其名,兵可敌国

白佣兵团:从自由佣兵到国家常备军

敕令骑士:近代骑兵的先驱

 

大航海时代:海军的崛起

维京海盗如何作战

费舍尔斩刀:史上最成功的海盗刀

西方大帆船进化史

阿拉伯三角帆船:不靠指南针,称霸地中海

舢板炮艇:风帆时代的主力军

英国“皇家海盗”:海上恶魔还是自由勇士

第二次英荷战争:海上利益争夺战

德雷贝尔潜水艇:400年前的水下战机?

中国战船输在哪里:风帆时代中西方水师对比

 

工业时代:冷热兵器大对决

百花齐放的步兵兵种,为何近代只剩长矛兵和火枪兵?

刀枪不入的欧洲重骑兵因何消亡

近代骑兵的胜利秘诀:看到敌人眼白再开火

瑞典骑兵的V字横队:飞驰冲击、白刃至上

苏格兰高地勇士:如何用战术重挫火枪

刺刀:出现在热武器时代的冷兵器

普鲁士骑兵:迎火器而上

18世纪末的一场长弓复兴梦

枪骑兵:在热武器时代迎回第二春

19世纪初的最强炮兵

在拿破仑时代用骑射打败火枪

巴什基尔弓骑兵:靠弓箭杀进巴黎

第一场战地记者的盛宴与“细红线”的背后真相

 

读史不能没有对比和提问

西欧的冶铁铸造技术真的落后中国2000年?

现代制造的刀剑回到过去能否大杀四方?

舌尖上定输赢:人类战争史上,食物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不能远征,文艺复兴时代的后勤能力在倒退吗?

同样农耕,为何中国一直缺马,欧洲却以骑士闻名?

明清水师对阵西方风帆战舰,能通过计谋获胜吗?

如果亚述帝国对战西周(一):弓手部队与甲士

如果亚述帝国对战西周(二):铁器与青铜器

前言

西晋武将张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兵之利钝是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这句话改为“胜负兵家之常”,这也就是那句“胜败乃兵家之常 事”俗语的最初源头。但其实,“战争与军事也乃历史之常事”。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这期间有璀璨的文化、繁荣的经济,自然也有鼓角争鸣和狼烟烽火。从上古的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开始,从成汤讨夏桀、武王伐纣,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清军入关,战争史与军事史一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息息相关。因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有着五千年的军事史。

这里面有君臣佳话,有名将风采,有战场烽火,有江湖险恶,更有军事制度、地理形胜、衣食住行、演义传奇,甚至有埋藏于古籍中的真相与趣闻。

但遗憾的是,虽然古人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与记载,往往喜欢宣扬“仁义道德”的作用,却把求真务实视为“奇技淫巧”。这种情况在军事史领域尤为明显,史籍对于军事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讲述英雄个人事迹,偏重于主观的价值传达,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与还原。

比如漠北之战。这场战役由汉武帝发动,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指挥,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横跨大漠,最终击断了以“天之骄子”自视的“草原巨狼”匈奴的脊梁。而在一直拥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誉的《史记》中,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只不过寥寥数百字而已,甚至还是分散于不同人的传记当中。

而反观西方史家笔下的军事历史专著,有色诺芬描述一万名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的《远征记》,有修昔底德记录让古希腊奴隶社会由盛转衰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阿里安再现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伟业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还有古罗马统帅恺撒记录自己征服事业的《高卢战

记》等,不可胜数。

之所以能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其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战争观有着重大的关系。“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即战争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的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危亡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认为,战争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的一种工

具,而这种工具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因此,大家只要记住关键的战略与决策就好,具体的战术细节只是细枝末节,由专业的军事人员掌握就可以,没必要广为流传。

这种心理与观念就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后世哪怕是专门的历史研究者,也容易因为原始史料的缺乏,以至于对某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军事事件只能“知其然”,却无法“知其所以然”。比如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吴起在魏国的改革,文人们往往将魏国崛起的根源,归功于吴起肯为士兵吸脓疮的小恩小惠,而忽视了其在练军阵、编武卒等诸多方面的努力,以及为保证魏武卒战斗力而给予其免税特权、土地和耕牛等的背后制度。

其实,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我们已经知道,战争的胜负与军事历史的走向,绝不是一条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努力依托具体历史记载,透过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 复原介绍的形式,来去伪存真,从君臣、名将、战场、江湖、制度、地理、衣食等诸多方面,找出传说与演义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脉络。我们希望让广大读者读懂,那些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军事战争事件,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核与逻辑;又是哪种规律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文明程度与社会形态。

精彩书评

作者在浩瀚的史料中搜抉扒梳,辑录为集,上溯远古,下及近世,宏论屡发,无论是石峁古城的山川形胜,还是万历皇帝的借条轶闻,都写得那么引人入胜,趣味盎然。

——叶平(南开大学哲学博士)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发现这本《军事里的中国史》既有“萝卜”,又有“白菜”。人们可以从中各取所需,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佳肴。

——孙丹林(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百家讲坛》主讲人)

军政关系、军事领导人的战争艺术、军事制度、兵器和战守土木工程技术、军事后勤的组织调度工作和具体内容等,正是历史嬗变的指针和标志物。

——许天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理论博士后)

很多人学习历史就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应付一场场考试,而本书则从更加丰满、立体的角度讲述历史,历史原本就很有趣。这本书绝对是广大历史爱好者们的必备读物之一。

——看鉴(历史文化地理类互联网头部品牌)

战争同样是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刨根问底从多方面考察我们中华民族自己过去的军事现象,用唯物的视角深入分析,合理推理,可以看到诗词歌赋里看不到的真实历史。

——思维实验室(泛科普视频知名创作者)

精彩书摘

《军事里的中国史》

李广难封,所谓“天意”其实是骑兵战术革命

 

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活跃在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然而三人的生前际遇却判若云泥,卫、霍二人平步青云,封侯拜将,李广一生征战却徒留难封之叹。世人常将此归咎于天意,但此事背后的所谓“天意”,其实是一场长期被世人忽视的骑兵技术革命。

 

汉帝国骑兵直接传承于秦骑兵,由秦将李必、骆甲辅佐灌婴建立。直至汉武帝早期,汉骑兵在战术上依然以学习匈奴战术为主,如韩嫣就因熟悉匈奴战术受到重用;兵源上则以与游牧民族有长期接触的边民即六郡良家子为主,并大量招募楼烦等北方游牧部族为辅。因为历史传承和长期高密度的信息交流,此一时期的中原和匈奴骑兵可视为一体进行讨论,且可相互印证。我们以《六韬》为基础进行讨论,此书最早见于临沂银雀山汉墓,普遍认为至少在西汉前期已广泛流传,因此可通过此书来研究先秦至西汉前期的骑兵技术。

 

书中给骑兵的战术定位是“军之伺候”,即典型的轻骑兵。攻击手段上则强调“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即以骑射为主。战场运用方面,指近战的“陷”在书中仅出现过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协同车兵冲锋。主要战法则是“薄”和“翼”,即贴近射击。总而言之,此一时期的中原骑兵为一支骑射为主的轻骑兵部队。匈奴骑兵据《史记》记载:“士力能毌弓 ,尽为甲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需要指出是:这里的“甲骑”应当是(轻)骑兵的泛指,而不是像后世那样常用来指代重骑兵。对此我们除了可结合《史记》原文中对匈奴骑射能力的强调来推测以外,还可引晁错的《言兵事疏》为证:“且驰且射”为“匈奴之长技”,而“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坚甲利刃,长短相杂”“下马地

斗,剑戟相接”则都是汉家长技。可见,在汉代人的认识中,匈奴骑兵是一支擅长骑射而不擅长正面冲突和近距离格斗且甲胄上处于劣势的轻骑兵部队,绝非重骑兵。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大体可认为先秦至西汉早期的中原和草原骑兵是一支以弓箭远程打击为主,只配备一些短兵器,较少进行近距离格斗的轻骑兵部队。

 

而飞将军李广则可以说是当时骑兵将领的巅峰代表。他出身于当时的骑兵世家:“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世世受射”。自身天赋异禀:“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个人武力值爆表:既有单杀三个匈奴射雕者的名震当世的战绩,也有“醉没石棱”的千古风流佳话。将略方面:“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虽然部队纪律性不强,但却能充分发挥骑兵的侦察作用,且能用个人魅力代替纪律,使士卒勇于战斗。对于这一用兵特点,学者一般认为是李广个人性格决定的。但这也很可能是因为,此一时期中原骑兵基本是在模仿草原骑兵,因而也受到了他们缺乏纪律等习惯的影响。只是在李广这样一个近似于草原英雄形象的将领手中,这样的军队特点彰显得更加鲜明。

 

然而,在这种极度依赖士兵单兵素质的传统轻骑兵作战模式下,纵使李广本人才气天下无双,中原骑兵终究弱于“射猎禽兽为生业”的匈奴骑兵。依托城市和车步兵打打防御战尚可,一旦主动进攻则难免失败。元光六年(前129年)的龙城之役即是以李广为代表的老式将领为主导,结果遭遇惨败,四万大

军折损两万。

 

为了扭转颓势,汉武帝大胆起用龙城之役中唯一小胜的卫青等年轻将领,开始了一场大胆的骑兵改革,将步兵注重纪律的传统引入骑兵并大规模使用近战冲击战术代替传统骑射战术,从而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

 

这一变革在史料上也有所体现,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为例,据统计,凡是涉及战斗细节的描写,均出现有“斩”“诛”“合短兵”“纷挐”等指代近战格斗的字词,明显不同于《匈奴列传》与《李将军列传》中对骑射的侧重描写。如此遣词不应视为偶然,当是太史公有意为之。

 

从出土文物上看,秦骑兵俑的手部均呈横握姿势,这一姿势被认为是用来持短兵器的,而汉俑手部则发现有竖握的姿势。汉代骑兵具体使用的兵器是骑戟,虽然“骑戟”一词最早要到东汉孙家村汉简上才出现,但盱眙东阳西汉墓和临淄西汉齐王墓中已分别有全长2.49米和全长2.9米的马戟实物出土,长度短

于同时代全长3~5米的步戟,但远长于匈奴骑兵1.5米的铤,适合马上冲击作战。孙家寨等汉墓出土的石画像中则绘有中原骑兵执戟击杀匈奴骑兵的图样,说明在东汉时,持戟冲击骑兵和骑射骑兵已成为中原骑兵和游牧骑兵的代表性符号,进而说明在东汉之前冲击战术已在中原骑兵中有大规模长时间的运用。这也侧面印证了上述变革。

 

冲击骑兵取胜的奥秘,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讨论。

 

从宏观层面来说,战斗胜负的本质就是能否向对方进行更多的有效能量输出。放到现代来说就是火力强精度高的一方取胜,而对于古代来说,比的就是能量输出的有效率,在冷兵器时代,近战兵种要优于远程,所谓“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枪”。

 

具体到汉匈战争上,常理而言,在没有马镫的加持下,一旦进入相持格斗,理应是马术更好的匈奴更占优势,但实际却是汉军取胜,那么汉军是如何取胜的呢?

 

其一在于组织纪律。迫使士兵进行残酷的近战格斗需要更严格的纪律,因为生产资料的可移动性,游牧帝国首领对于可以用脚投票的部属难以形成皇帝式的权威。而即使是在占据西域绿洲经济区的全盛期,匈奴单于也只能“斩首虏赐一卮酒”,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约束部众。因此,可以合理推测,面对汉军骑兵的列队冲锋,匈奴骑兵往往是出于本能转身逃跑,《史记》中也有对于匈奴“不羞遁走”的作战习惯的记载,因此汉军骑兵往往是进行追击作战,从而能打出漂亮的战损比。

 

其二在于冶金技术的发展,这一点更为重要。我国古代独有的竖炉炼铁法,是由春秋战国时的地炉法发展而来,至汉朝冶金技术已取得了对于块炼法的绝对优势。汉武帝时期,全国设铁官49处,仅古荥镇一处高炉,积铁每块质量即达20吨以上。而巨大的铁产量则为优质铸铁脱碳钢的生产提供了保障。古罗马作家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中记载有“铁的种类多而又多,但没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汉帝国有能力为其骑兵大规模装备铁甲和性能超过匈奴短剑的环首刀铁甲,这就扭转了在近战缠斗时双方的战力对比。

 

如果排除以上两个因素,在匈奴人作战意志比较坚决,装备又比较精良的情况下,则双方“杀伤大当”,如漠北决战卫青与匈奴本部的会战。这从反面印证了此观点。

 

在历史的变革关头,卫青和霍去病这样起自寒微、没有背景传承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没有传承,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包袱和束缚。像霍去病,更是明确拒绝学习“孙吴兵法”,不拘泥于传统,反而散发出了更耀眼的光芒。而骑将世家出身的李广,纵然才气天下无双,达到了传统骑兵将领的巅峰水准,但因错过历史潮流,只能无奈成为时代的眼泪。

 

 

 《军事里的中国史2》

诸葛亮为北伐曹魏,花了多少心思?

01

上一篇我们说到诸葛亮南征,目的就是北伐曹魏。著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北伐临行之前所写,以劝勉后主刘禅,表达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并立志完成先主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恳切的言辞、真诚的情意令人动容,南宋时就有这样的说法:“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由于《出师表》的巨大感染力,特别是其篇名之中又使用了“出师”一词,所以很容易引起后世读者的误解,以为诸葛亮呈上表章之日,就是他出动大军“远离”后主,奔赴前线之时。

事实上,诸葛亮此时还不能立刻启程上路,因为接下来他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正式程序要走。

在封建王朝,臣僚向君王提出的任何请求,都应当得到君王的正式批准,这是正常的政治规矩,也是严格的法定程序。特别是像统领大军出征这样的重大行动,更是必须得到君王的正式授权,否则就有“僭越”之嫌。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就是说,主持祭祀和批准战争乃君主享有的两项核心权力。这是儒家的正统思想理念,诸葛亮是非常崇尚儒家的人,也是严格奉行法治的人,所以更不会在倾国出征的重大问题上不按正常的政治规矩和法定程序来办事。

很快,在建兴五年(227年)的三月,后主刘禅的正式授权通过一封诏书下达了。由于诏书长达七八百字,所以行文简练的陈寿在《三国志》正文中没有对其加以引录。幸好南朝刘宋时期的裴松之,从当时所能看到的《诸葛亮集》中,将全文引录到《三国志·后主传》里,使我们能够得见事情的全貌。

纵观后主刘禅的这封诏书,其写作的笔法,可以说是后世官方文件“形势加任务”这一写作模式的老祖宗:首先说形势,算是务虚,从过去说到现在,从国际说到国内;其次说任务,算是务实,一二三四五,项项列清楚。

其实,整篇诏书中最为关键的文句,还在于务实部分中的这一段:“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服旧都,在此行也!”

意思是说,诸葛丞相您刚强坚毅,忠诚壮烈,忘我无私,忧心国家,所以先皇把天下大事托付给您,让您辅佐朕。现今朕正式授予您指挥全国军队的重任,交给您独自全权处理军机要务的权力,统领步兵、骑兵二十万人马,指挥浩浩荡荡的大军,对曹魏实行上天所决定的严厉处罚。清除祸患,平定动乱,光复汉家王朝的故都洛阳,就将在您这一次行动中实现了!

后主诏书下达,得到正式授权,完成法定的一切程序,诸葛丞相这才雄心勃勃地挥师北上,开始实施他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宏伟计划。

由此可见,诸葛亮当初之所以呈上《出师表》,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现实的目的,那就是请求后主正式授权,从而完成应走的法定程序。

必须指出的是,他所出动的军队数量,刘禅诏书当中说是有“二十万众”,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就是《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所说的“十万之众”也同样有所夸张。

上一篇我们说过,蜀汉投降灭亡之时,在册的全部将士总共才10.2万。也就是说,十万军队是蜀汉能够动员起来的所有兵力,考虑到后方还必须留有足够的兵力镇守,而蜀汉后方的地域又不小,所以大体估计,诸葛亮此番投入北伐一线的实际兵力,加上从事后勤运输的二线人员,也就七八万人。

 

02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兵车行》有句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此时成都的北郊,也应当是这般壮观景象。诸葛丞相雄心勃勃,指挥千军万马离开成都北上。但是谁能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未能回来啊!

跟随诸葛亮前往汉中的亲属,还有他的养子诸葛乔。诸葛乔时年24岁,正是英姿勃发的年纪,担任驸马都尉。而诸葛亮也想让诸葛乔得到更大的实战性历练,所以一到汉中,就安排诸葛乔带领一支五六百人的军队,与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在汉中北面穿越秦岭的斜谷道,利用“流马”这种特别为行走山间栈道而设计的快速运输车辆,通过栈道进行粮食等军用物资的接力式运输。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对此有如下记载:“亮与兄瑾书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意思是说,诸葛亮给在孙吴的大哥诸葛瑾写信说:“至于乔儿,本来应当返回成都。但是现今诸位将领的子弟,都要参加军用物资的传递式运输,我考虑之后认为,他也应当与别人同甘共苦;因此派遣乔儿指挥五六百人的队伍,与诸将的子弟一起,在斜谷道的山谷栈道上进行传递式的运输。”

不幸的是,第二年诸葛乔就去世了,这是后话。

幸运的是,就在出屯汉中这一年,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了。诸葛瞻的出生月份,史书上没有记载,已经难以准确稽考。如果诸葛瞻出生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那么诸葛瞻的降生,就相当于给诸葛亮率兵出征奉上了一份巨大的贺礼,他将在喜气洋洋中动身开拔。即便诸葛瞻出生在诸葛亮北伐之后,这一大大的惊喜也会冲散诸葛亮途中的劳顿,使他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前线的备战之中。

 

03

诸葛亮实施北伐战略计划的第一步,是要在益州的北端,也就是与曹魏接壤的汉中郡一带,建立起北伐前线的军事大本营。

说起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世往往会把当时的汉中郡与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混为一谈,以为是指同一座城池,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

要知道,当时的汉中是一个大地区的名字,属于一个郡级行政区。据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五》记载,东汉后期,汉中郡的在册人口接近27万,下辖9个县:南郑、成固、西城、褒中、沔阳、安阳、锡县、上庸、房陵。郡府所在的县当时叫作南郑县,而南郑县的县城,才是现今陕西省汉中市这座城市的前身。

诸葛亮把大本营设在益州北端的汉中郡内,有没有周密的考量呢?当然是有的。

首先,出于物资供给上的考量。历史悠久的汉中郡,位于汉水流域,也就是沔水流域的上游,其南北两边都是东西走向的蜿蜒山脉:北边是秦岭山脉,南边则是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汉水自西向东从中间穿过,两岸形成狭长的汉中平原。由于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所以汉中平原是一块难得的鱼米之乡。把大本营设在这一地区,就能够为北伐大军提供比较充足的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后勤供应能够得到保障。

其次,出于军事地理上的考量。从汉中往北,翻越秦岭,北麓就是曹魏的地盘,也就是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由于秦岭的地势要高于关中平原,所以蜀军从汉中翻越秦岭指向关中平原,就对曹魏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天然军事优势。

另外还有一层非常要紧的考量,这就是政治上独特的激励作用和吉祥含义了。激励作用和吉祥含义,分别来自以下两个人。

一是老祖宗汉高祖刘邦。

前文已经说过,当初刘备三顾草庐的时候,诸葛亮就为刘备后来的创业大计设计了总体方案。其中,关于西边益州的介绍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意思是说,益州周围被险峻的山脉包围,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当初我大汉王朝的高祖就是借助益州,最后完成了帝王大业。

诸葛亮说得不错,当初刘邦创建大汉王朝的帝王大业,至关紧要的一步,就是在率先攻入关中灭亡秦朝之后,表面上乖乖服从那位公然违背诺言的西楚霸王项羽,从咸阳翻越秦岭,前往汉中郡的南郑县,去当封地在汉中和巴蜀的汉王,然而暗中却在汉水流域迅速积聚力量,准备直接与项羽一决雌雄。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到达南郑仅仅4个月之后,就从陈仓的故道杀回关中的咸阳,从此所向披靡,最后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建立起大汉王朝。而刘邦汉王头衔中的“汉”字,大汉王朝国号中的“汉”字,以及后来汉族、汉字、汉语、汉学、汉服中的“汉”字,追根溯源,都是从那条贯穿汉中郡的汉水而来。

因此,对于汉家丞相诸葛亮而言,当初老祖宗刘邦在这里奋然崛起,进而开创汉家丰功伟业的汉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北伐的前线大本营设置在这里,不仅可以从老祖宗的成功中不断获取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励全军将士的旺盛斗志,还能够获得老祖宗在天之灵的庇护和保佑,帮助自己顺利实现此番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夙愿。

二是先帝刘备。

当初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接着又击退曹操亲自发动的反攻,牢牢控制住汉中之后,刘备就上演了一场政治大戏,在此地称汉中王。从此,蜀汉政权的国家机器开始形成,刘备也从一个军事集团的首领正式升格为国家政权的君主。

而刘备称汉中王时的具体情形,《三国志·先主传》中有如下记载:“遂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先主。”

意思是说,刘备是在汉中郡的沔阳县建造了一处举行称王仪式的土坛和广场,当天在此陈列军队,布置民众,由下属群臣站在陪同的位置;司礼官宣读给东汉献帝的上奏表章之后,就把汉中王的王冠献给站在正中位置的刘备,刘备戴上王冠之后,就正式成为拥有王国封地益州的汉中王了。

现今在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东郊的旧州村,还有当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的坛场遗迹。鸡犬之声相闻的小村里,夕阳残照的草木之中,赫然立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雕刻的石碑,斑驳的石碑上有隶书“先主初为汉中王设坛处”10个大字,似乎在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

纵观刘备的创业史,他在沔阳称王,堪称是关键性的一步。因为只有在他称王之后,他所占领的地盘,才能变成自己名正言顺的“封地”;在他地盘上的百姓,才能变成自己名正言顺的“子民”;他所指挥的部下,也才能变成自己名正言顺的“文武百官”。

总而言之,称王之前,刘备只能算是一个转战四方的军队头目,只有在称王之后,蜀汉王朝的国家机器才算正式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完全可以说,刘备奠定蜀汉王朝的基业,从而得以再向皇帝宝座发起冲击的风水宝地,就在这沔水北岸的沔阳。

因此,对于曾经亲身领受先帝临终托付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而言,当初先帝在汉中登坛称王,开创蜀汉丰功伟业,这里同样也蕴藏着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先帝刘备,正是自己最早为其做出创业宏图的规划,之后又为之奋斗不懈的英明君主。把北伐的前线大本营设置在当初先帝登坛称王的地方,也可以从先帝身上不断获取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激励全军将士的旺盛斗志,还能够获得先帝在天之灵的庇护和保佑,帮助自己顺利实现此番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夙愿。

有了老祖宗刘邦和先帝刘备的庇护和保佑,全军将士必定会更加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北伐成功岂不是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了吗?

 

04

以上种种周密考量,是针对汉中郡这一大片区域而言。如果把眼光聚焦到蜀汉大军具体安营扎寨的那一块较小的区域,同样也非常值得探讨。

蜀汉大军安营扎寨的具体地点,《三国志》当中有两处明确的记载。一处是《诸葛亮传》中的“遂行,屯于沔阳”。意思是说,诸葛亮统领大军从成都往北前行,最后在汉中郡的沔阳县建立起前线屯兵的大营。另一处是《后主传》中的“(建兴)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意思是说,建兴五年(227年)的春天,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出发驻屯汉中,他最后选定的安营扎寨的地点,是在沔水北岸的阳平、石马两地。

表面看来,以上两处记载的文字有所不同,然而实际上却是一回事,而且可以互为补充。

原来,当时的沔阳县隶属汉中郡,其城池在当时的郡府南郑县的西边,也就是现今陕西省勉县东郊的旧州村一带。前面说了,这旧州村是刘备称王时的土坛广场遗址所在地。

沔水自西向东,穿过沔阳县境内,而阳平、石马则是县境之内的地名。由于沔阳县的城池以及阳平、石马两地都在沔水的北岸,所以只说到县一级的话,就可以记为“屯于沔阳”,如果再细一点,说到县一级以下的话,就可以记为“营沔北阳平、石马”了。

那为何位于沔水北岸的沔阳县会带“阳”字呢?这与中国古代地名中的命名规则有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所以古人常用“阴阳”两字与某一座山或某一条水相结合来构成地名,而且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规则。

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是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可以使用“阳”这个字来命名。比如“华阳”一词,是指华山以南的地区,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的范围就是华山以南的巴、蜀、汉中、南中等地区。再如“衡阳”,必然在衡山的南面,而“洛阳”,又肯定位于洛水的北岸。

所谓“山北水南为阴”,则正好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是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可以使用“阴”字来命名。比如,“华阴”这座城市,是在华山的北面;而“淮阴”这座城市,又肯定在淮水的南岸。

这种命名规则,实际上与太阳的光照密切相关。中国位于北半球,所以朝南的一面容易受到阳光的直接照射。对于高于地平线的山峰而言,它的南面是当阳的,而北面是背阴的;但是对于低于地平线的江河而言,在其两岸的岸壁中,当阳的岸壁却在北岸,背阴的岸壁又在南岸。于是,命名出现上述有趣的区别,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那么诸葛亮将大本营设在沔阳县的阳平、石马,而不是设在汉中郡郡府南郑县城之中,这又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05

第一层玄机,是出于军事上的周密考量。

根据现场考察,沔阳县的军事地理形势,既非常独特,又非常险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位置上来看,它正好位于汉中平原西端的入口,堪称是汉中郡的西大门。

其次,从地形上来看,此处乃“两山夹一水”的天险。沔水自西向东奔流而来,到达这里时,正好有两岸的高山隔水对峙:北岸的山峦,现今叫作走马岭;南岸的山峦,就是著名的定军山。如果在此居高临下,凭险据守,这座汉中郡的西大门就有万夫莫开之势。

再次,从交通上来看,这里不仅有沔水贯通东西,而且北岸走马岭之下还有与水道平行的陆上大路。由此向西出沔阳之后,正北方向沿着陈仓故道可以通往关中平原;西北方向沿着陇东南的大路,可以到达祁山、街亭一带;正南方向沿着金牛道,翻越大巴山脉,则能通往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因此,沔阳还是控驭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在此设大本营的话,向前可以有多个通道进攻曹魏,向后又能够与大后方成都保持通畅的联络,堪称攻守皆宜的好地方。

最后,还有非常关键但又往往被后世忽略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沔阳县境内还盛产一种在军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金属矿产——铁矿。制造军事上所需的各种兵器、装备、器具等,都要使用大量的铁。可以说,如果手中没有铁就打不了仗,更不用说大规模的战争了。蜀汉的大后方,特别是南中地区,倒并不缺乏铁矿,然而无论是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还是作为成品的铁器都极其沉重,从大后方运到汉中前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还会耗费大量时间贻误战机。但是,把大本营设在沔阳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据《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汉中郡的沔阳县境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而且早在西汉时期,朝廷就专门在此地设置了“铁官”,也就是专门管理铁矿开采与冶炼的官员和机构,相当于后世的官办铁矿公司。此外,还有一条“铁”证,就是直到今天,年产量达百万吨级的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其总部就设在沔水南岸的定军山镇,正是古沔阳县的地界之内,可见此处冶铁历史之悠久,蕴含矿藏之丰富。不言而喻,诸葛亮选址在沔阳,前线大军的军需用铁,自然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06

第二层玄机,则是在一个已经故去的人物身上,他就是张鲁。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的祖父张陵客居蜀郡,在鹤鸣山(亦称鹄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学道并创立“五斗米道”。因随张陵学道的人要出五斗米,所以该教称为“五斗米道”。

张陵死后,他的儿子张衡继续传道。张衡死后,张鲁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益州牧刘焉任命张鲁为将,带兵攻打汉中郡,张鲁趁机占据汉中,建立起一个早期的政教合一政权,雄踞汉中将近三十年之久。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自带兵从关中穿越秦岭进攻张鲁,长驱直入抵达阳平关。张鲁抵挡不住,于是把仓库物资都妥善封存好之后逃走。曹操对张鲁的这种做法很是赞许,所以派人前去慰问劝说。张鲁便带着全家出来投降,被曹操任命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曹操还安排自己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女儿为妻。

张鲁在汉中时,曾经在沔阳的沿山一带修建了不少军事防御设施。诸葛亮驻屯汉中时,这些张鲁当年修建的防御设施,不少还能加以利用。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完善蜀军大本营的防御体系,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诸葛亮选址沔阳作为大本营的又一重要考量。

 

07

那么为何要选在沔阳县境内沔水北岸的阳平、石马这两个地方呢?这两个地方究竟在何处,后世众说纷纭,所以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它们的准确位置。

此处的阳平,是指当时的阳平关。但是请注意,古代的阳平关曾经出现过两处。

诸葛亮屯兵的这一处,时间在前,后世习惯称之为“古阳平关”。根据勉县当地文博学者张东先生的实地勘察和细致研判,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一是古阳平关的准确位置应当在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西边的走马岭,而且是在山岭之上,而不是如通常所言在山岭下边的平原之上。

二是古阳平关最早是由割据汉中的张鲁所修建,所以又有“张鲁城”之称。现今的走马岭上,尚有残存的遗迹可寻。

大约在宋代以后,在今陕西省宁强县西北的阳平关镇,又出现了另一座阳平关。这个后来者,由于正好处于川陕铁路线之上,并且又设有火车站,因而为现今的人们所熟知,于是往往将其误以为是诸葛亮北伐时屯兵的大本营之所在。

至于石马,应当是指郦道元《水经注》里所说的“白马塞”“白马城”或“浕口城”。这是一片军事城堡性质的建筑,其准确的位置应当是在现今勉县西郊3公里处,即武侯镇的勉县老城遗址一带。

之所以被称为“白马塞”“白马城”,按照《资治通鉴》胡三省的解释,是因为这座城堡邻近白马山,山上的岩石如同白马的形状,远远望去非常逼真。按照材质而言,就叫“石马”;按照颜色而言,又可称为“白马”。

至于“浕口城”的得名,是因为这片城堡正好位于浕水向南汇入沔水的水口东岸。这条南北走向的浕水,现今被称为“咸河”。

于是,在当时浕水的两岸,就出现了两处军事要塞:在西岸的走马岭之上,居高临下、巍然屹立的是古阳平关;东岸的平原之上,则是石马城堡,凭借浕水的水口,与古阳平关相互呼应,两者形成掎角之势。而位于沔水北岸的这两处军事要塞,又与南岸的定军山遥遥相对,构成一个牢牢扼守沔水的铁三角。

因此,沔阳县之所以能够成为汉中郡的西大门,正是因为这个铁三角的存在。换言之,汉中郡的西大门固然是在沔阳县,然而沔阳西大门的开关锁钥,则是在阳平、石马。

 

08

那么,诸葛亮本人所在的中军大营,其具体位置又在何处呢?

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在沔水北岸,从西向东,除了阳平、石马两大片城堡,在石马的东边不远处,还有一片特殊的营垒,名叫“武侯垒”,这应当就是当时诸葛亮的中军大营、蜀汉全军主帅指挥中枢的所在。其具体位置,大体在现今勉县的城区一带,与汉水南岸的定军山遥遥相望。

诸葛亮为何在此处建立他的中军大营呢?除了有依靠西边阳平、石马两处军事要塞有效掩护的意图,还有一层极为重要的玄机。

原来,武侯垒东侧的沔水两岸都是开阔的地带,非常适宜大部队在此进行实战性的大练兵。现今位于此处的勉县黄沙镇,还有相传是诸葛亮在此打造木牛流马的遗址留存,供来往的人们抒发思古幽情。

诸葛亮要在这片天然的优质练兵场,运用他潜心研究出来的一套独特阵法,将蜀汉军队打造成克敌制胜的劲旅。这套独特而有效的阵法,就是众所周知的“八阵图”。

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与强敌曹魏对垒决战。魏军自曹操以来,就以讨伐辽东收编来的乌桓骑兵军团作为全军的中坚力量,横行中原,所向无敌,号称“天下名骑”。而北伐蜀军的主体是步兵,骑兵数量本来就不多,加之秦岭的险峻又限制了蜀军骑兵北上。

因此,诸葛亮率大军一旦越过秦岭进入关中,就必须尽快解决如何有效抵御曹魏骑兵对自己的步兵发起强劲冲击的难题。他的解决办法主要有3方面:

一是精心设计连弩等远距离杀伤性武器,尽量提高其远距离的杀伤力。这样在敌军骑兵尚未接近自己的时候,即可造成其大量的伤亡。这些伤亡的人员、马匹,又会对后续的敌军骑兵队伍形成严重的阻塞。

二是在防御的战术上采取多种有效的办法,抵消敌军骑兵的强劲冲击力。现今在勉县定军山一带出土的四刺扎马钉,可以有效刺伤敌军骑兵的马掌。这种构思巧妙的利器,由4支尖锐的铜刺构成,随意抛在地上,总会有3支铜刺在下面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而一支铜刺则向上,深深刺入敌军骑兵战马的脚掌之中,使得对方战马严重受伤而倒地,马背上的骑兵也会摔下马来遭受伤害。

三是在作战的阵法方面借鉴古代的车战之法以及早已有之的“八阵”阵 法,将平时用来运送粮食、物资的车辆队伍,特别是专门制作的重载车辆“木牛”,加以创新性的设计改进,并装备诸葛连弩,使之在突然遭遇敌方的骑兵时,能够为自己的步兵队伍迅速提供有效的防护和阻击,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八阵图”。

总之,通过以上快速而简便的操作,就能把蜀军以步兵为主的军团,变成一种原始状态的装甲兵团,诸葛亮堪称出类拔萃的军事发明家。

 

09

至于为何北伐最后会失败?其实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是经济方面,特别是后勤的比拼。

蜀汉号称天府之国,农业十分发达,征集军粮并不困难,直到灭亡时,国库内尚有存粮40万斛。然而军粮容易得,运输却很困难。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诸葛亮北伐时,军队都布置在秦岭北麓的魏国境内,而蜀汉的粮食产地却是成都平原以及汉中平原。要把粮食运到前线,就必须翻越大巴山、米仓山、秦岭等山脉,山路险峻,难以行走。

蜀汉本来人口就不多,诸葛亮一方面要征募军队用来北伐,还要安排不少壮丁运输军粮。诸葛亮第二次、第四次北伐失败,都是因为军粮不继,才被迫撤退的,“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这种限制非人力所能逆转,也最终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痛。

 

 

《军事里的世界史》

温泉关之战:虚构的斯巴达悲歌

 

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的温泉关之战,由于电影《斯巴达300勇士》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在今天的人们心中名气很大,有不少人对这场战争充满好奇和想象。那么,这场战役在电影、小说中展现出的传奇色彩,被描绘得如史诗般恢宏的战斗场面,究竟有多少真实成分呢?

01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的万王之王薛西斯亲自率领大军入侵希腊。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要追溯到十余年前。当时,一群来自米利都的爱奥尼亚人来到雅典。作为爱琴海东岸的希腊殖民地中最强大的一个,米利都使者此行的目的是向自己的同族兄弟们请求支援,以反抗波斯人的统治。在此之

前,他们已经去过了斯巴达,但斯巴达人拒绝了他们。除了对海外事务不感兴趣外,斯巴达拒绝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斯巴达人是多利安人,与米利都的爱奥尼亚人并非同族。

面对米利都使者的恳求,雅典人的反应截然不同。20条装满了重甲步兵(大概1000人)的舰船驶离雅典,用行动支持米利都的反抗。战争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他们攻占并洗劫了波斯吕底亚行省的首府萨尔迪斯,每个雅典人都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在离开之前,希腊士兵们纵火焚毁

了许多房屋,其中就有万物之母库柏勒的神庙。

行囊沉重的雅典士兵在归途中遭到波斯援军的截击,几乎没有人能活着回到船上,雅典的舰队甚至凑不齐战舰的桨手。等舰队艰难返回雅典,关于波斯帝国实力强大的消息被传播开来,雅典公民们在大会上投票,决定不再参与爱琴海彼岸的战事。但事情显然不会就此终结。

得知神庙被焚的波斯王大流士发誓要向雅典人复仇。不过,波斯王这么做更可能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爱琴海东西两岸同属一个民族,虽然东岸在波斯的掌握之下,但它的每一次动荡,都会成为西岸的希腊人插手的良机。

如果不想让这块领地成为帝国的溃疡,波斯唯一的选择就是征服西岸,让亚得里亚海成为帝国的西部边境。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波斯帝国有能力征服整个希腊吗?

从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两次远征希腊,均以失败告终。波斯王大流士死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

公元前5世纪初的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许多古代史书对其君主统治的土地面积之广、军队之多的记载已经到了神化的地步。例如希罗多德,这位被尊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学者在《历史》一书中一口咬定,薛西斯为征服希腊一共征集了数百万人。

也许是出于夸耀希腊士兵们勇猛无畏的目的,这个数字显然被夸大了,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维持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的补给。根据考证,现代历史学家奥斯温·默里认为,薛西斯的远征军中陆军应该有20万人,海军战舰有600艘;邓肯·海德则将这一个数字进一步细化,他指出,步兵应是14.6万人,骑兵最多不过4万人,海军则有650艘战舰。

虽然不是百万大军,但如果我们看一下波斯帝国的财政,就可以知道雅典人即将面对的仍是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

波斯王每年可以从埃及行省获得700塔兰特白银的贡金,这还不包括12万蒲式耳2 的谷物以及亚麻布、纸草等其他物品,而埃及行省在波斯所拥有的20个行省中赋税额不过排行第三。反观雅典,即便后来因为击败波斯成了提洛同盟事实上的盟主,它从上百个城邦中获取的全部贡金也不过460塔兰特,大概只比波斯帝国一个行省贡金的2/3略少,而这笔钱已经足以让雅典维持自身地位,拥有东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02

面对来势汹汹的薛西斯大军,各希腊城邦以当时实力最强的斯巴达为首,组织起1万步兵外加大量色雷斯骑兵组成的一支军队,做最初的抵抗。

希腊人一开始驻扎在奥林波斯山和奥萨山之间,但当时还是马其顿国王的亚历山大劝他们不要驻守在这里,并且透露了波斯军队庞大的数量。希腊人听闻消息选择撤退,来到温泉关。

因为对波斯的恐惧,这时的希腊军队人数已经急剧减少。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温泉关内的希腊军队只有3100名士兵,但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的记载,应该另外还有1000名拉西代蒙士兵,而后来考古所得的铭文证据表明,此时的温泉关有4000名希腊士兵。

鉴于希腊军队已经士气大降,希腊联军的统帅、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决定不再后退,就驻守在易守难攻的温泉关。温泉关的关口地形狭窄,守住这里,能让波斯军队无法发挥兵力优势,也能限制波斯骑兵的活动。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列奥尼达开始重新修建温泉关的原城墙。这也就是说,温泉关之战并不是后世人们印象中的野战,而是一场守城战。

03

既然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骑兵也派不上用场,波斯王薛西斯选择采取步兵轮番冲击的方法进行强攻,打消耗战。在大战第一天,他派出的是附庸国米底人和萨卡人。虽然现在似乎有所谓“波斯人只敢射箭不敢肉搏”的说法,并认为当时米底人和萨卡人是在射箭之后才去近战肉搏的,但在希罗多德的原文中实际只写了这样一段话:“米底人冲上前去,向希腊人发起进攻,许多人倒下……”到底是射箭还是肉搏,并没有说明。这种程度的战斗细节,看来只是后世人们的脑补。

尽管有不少伤亡,波斯军这一天的进攻还是失败了。希腊联军反击激烈,最终波斯军不得不退回待命。

第二天战斗继续,这一次,薛西斯派出了帝国的精锐部队“不死军”。希腊军没有硬碰硬,而是用了些计谋。希罗多德写道:“他们转身佯装逃走,异族人不知是计,就大喊着冲上去。”显然,斯巴达人是有准备地出城野战,假装败退引敌人上钩。

波斯人真的上当了,以为斯巴达人已经被击败,开始发动冲锋。战斗讲究队列,依仗地形,而波斯人处于追击状况下,队列形态本就不是很好,等冲进温泉关,狭窄的地形更是让他们无法展开阵式,前后军不能相互配合。结果可想而知。斯巴达人依托城墙,突然转身重整队列,猛地扑向敌人,波斯军再次被打退。

第三天,波斯人再一次全军出动。双方攻守地点是温泉关的城墙和城门。虽然不知道具体战斗细节,但是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希腊按城邦列阵,依次轮流出战……因此,当波斯人看到希腊人和前一天的表现毫无二致时,他们就再次败退下来”。

事不过三,这一次失败之后,薛西斯决定换一种方法。他用金钱收买了一名愿意为波斯服务的本地人,从他口中得知可以从一条小路绕到希腊联军的背后去。薛西斯大喜,派出军队抄希腊人的后路,准备合围希腊联军。

探知消息后,为了给之后的决战保留实力,一部分希腊军队开始撤退。留下来掩护他们的是以列奥尼达为首的斯巴达人、其他一些希腊人,还有数量不少的扈从与奴隶。这些希腊战士最终全部英勇战死,波斯人拿下了温泉关。

列奥尼达和他的部下做到了斯巴达社会对斯巴达人的要求,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时的斯巴达人对逃跑和投降都是零容忍。这种面对强敌永不后退的大无畏精神掩盖了温泉关战役中希腊人的失败与失误,也为希腊联军重振士气赢得了时间,并激励着希腊人继续作战,最终取得此次希波战争的最终胜利。

斯巴达人的英勇让人钦佩,他们的故事被许多人传诵,后来甚至流传出“斯巴达300勇士大战百万波斯大军”的故事。不过,这就只是后世人们为纪念列奥尼达们的精神而做的艺术加工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