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认识我妈的时候,她早已是妈妈了。”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精)》是作家洪爱珠首部散文著作。母亲病逝后,她将绵长思念化作珍珠化石般晶莹剔透的文字,记录下母亲给予她的丰盛饮食与饱满日常生活,从厨房小物到人间菜场,从粥面粉饭到异乡茶食。她回忆与母亲一起,叠印外婆脚步,加以近年发现的店铺,组成老派购物路线。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是回返时间的甬道,是追寻记忆的线索。以饮食忆往寄情,厨房的烟火、家族情感的绵延、老台北的人情风土皆在她的文字里收拢得浓淡合宜。 洪爱珠的文风温润典雅、洗练机趣,她以家常饮食为主轴,母后哀思为伏线,重回那仿如盛世的亲族过往与时代光景,再现老派人的心志与作风,也直言女性生存境遇之苦辛。老派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人人渴望前卫新潮的世代,不妨老派一点。 作者简介 洪爱珠,本名洪于珺。一九八三年生,新北市五股人。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毕业。平面设计工作者,工余从事写作,以记旧时日、家常吃食与经过之人。曾获台北文学奖首奖、林荣三文学奖、钟肇政文学奖。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出版后荣获多项大奖:台湾文学金典奖、Openbook好书奖·年度中文创作、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博客来年度阅读报告·中文创作TOP1等。并已售出多国版权。 目录 序 读《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有感/舒国治 序 用一碗鱼丸汤来换/马世芳 推荐 卤肉的时间感/蔡珠儿 辑一 老派少女饮食与购物路线 小厨情物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本地妇女的芦洲笔记 芦洲老区凉水两味 居家隔离式吃饭 人间菜场 辑二 粥面粉饭 吃面的兆头 米苔目两种 粥事 冬日甜粥 吃粽的难处 被食谱形塑——汉声《中国米食》 辑三 明亮的宴席 为了明日的宴席 卤肉之家 年菜兜面 隆重炸物 芋头的天分 外来的年菜——高丽菜卷 辑四 茶与茶食 港岛茶记 等茶时光 台北老铺茶食 摩登土产凤梨酥 辑五 南洋旅次 暹罗航道 香气的总和 钵与杵 南洋吃煎蕊 槟城购物记事——印度黑铁锅 茶室的文法 后记与致谢 序言 读《老派少女购物路 线》有感 舒国治 我甚少为出书写序。 甚少为人,也甚少为 己。 远流编辑寄来书稿, 一看作者,洪爱珠,她不 是做设计的吗?怎么也写 书了? 本想搁个几天,翻上 几页,然后找个理由推掉 。不想几页翻过,竟然直 往下看。一下看了几十页 ,心中生出一念:“待书 出了,我要买一二十本送 人!” 最先想到要送的,是 侯孝贤导演。他爱拍大家 庭围桌吃饭。并且侯导绝 对乐意享受日常饭菜的气 息。而这本书,奇怪,充 满了台湾的“家居吃饭史” 。再来,这本书流露了简 单又平静的镜头。于是, 侯导也或许可以倚在墙边 ,平静地看上一眼别人家 平淡的摆镜角度。 再想送的,是关传雍 。他是近八十岁的室内设 计大师,每一两天还自己 做点吃的。固然是喂饱肚 子,但同时在弄菜时还可 享受一点创作。他小时家 中吃的是安徽菜,在国外 时学做了西菜,而他近二 十年似乎对东南亚的“露 天版吃饭法”(我用的比 喻字)极有兴趣;洪爱珠 书中讲泰国菜、马华潮汕 菜、香料捣钵,皆是关哥 最爱的厨房“家家酒”。我 一定要送他这书。 还要送给何奕佳。她 爱台湾老家庭菜。她素知 有些家族富裕了,吃的还 是祖母曾祖母农业社会年 代的围桌饭菜,只是自此 做得更精美丰备罢了。她 主持的“山海楼”,或许可 以参酌洪妈妈的某些老料 理。比方说,羊肉汤里那 一截甘蔗头? 也要送一本给徐仲。 他每天都在考察食材,也 要和他顾问的“欣叶”厨师 们讨论菜色。洪爱珠的“ 卤肉”,大伙也可讨论讨 论。 也送一本给王嘉平。 他平日做意大利菜,但从 Solo Pasta脱下围裙,常 想的,是台菜。我有一次 和他闲聊:“卤肉饭的卤 肉是红烧,可不可以做成 白烧?”我又说:“改天到 我家,车子在楼下暂停, 快速吃一碗白烧的卤肉饭 ,然后下楼出门!”洪爱 珠这本书,嘉平绝对派得 上用场。 哇,可送的人太多了 。 日本的是枝裕和导演 ,最喜凝视侯孝贤电影。 他早些年的《横山家之味 》,婆媳一起在厨房做菜 ,镜头美矣,情景郁矣; 台湾家庭饭桌,何尝逊色 ?然不多见诸笔墨。这本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是写台湾家中饭桌菜极好 极动人的一本书。 洪爱珠这本书,说是 写吃饭,也更是写家人。 说是写饮食的审美,也更 是写人生的句点逗点。说 是写世道家园风俗之返视 ,也更是写自己怀亲从而 修心养爱的过程。 …… 这就像如果六〇年代 七等生在写小说之外,写 一本两三万字长的小镇通 霄往事,便会不自禁就达 成通霄的文化大使之身份 也说不定。 不说文化大使,只说 食材大使,她也够资格! 像说到煮饭,她说得特别 恰如其分地好:“毋需迷 信杂志上这土锅那土锅的 ……”她又道:“蒸气消弱 ,声音静下来,饭香流泻 即熄火……水分蒸干,米 粒发亮即止。接下来任何 人拿刀架着脖子,也不掀 盖……”“我以为在直火上 将生米煮成熟饭,是一生 受用的技能,最好连儿童 都尽早学会。” 须知台湾是坊间餐肆 最不重视煮饭的地方。而 洪爱珠写吃竟耗上极多篇 幅谈米、谈饭、谈锅子、 谈粽子包法、谈肠粉,可 见她对家常吃食最愿寄情 深重,而毫无沾染动不动 米其林米其林的恶习。又 她细写家中事,却不在字 里行间悄悄炫耀家世(君 不见多少作家动不动提起 家中豪宴、说佛跳墙云云 ……),可见出她的空旷 胸怀。 或也就是这虚心,令 她大器晚出。这虚心,多 半来自家教。 而这种家教,会引导 小孩别太爱出锋头,甚至 在等待姻缘时,不可过度 “抢戏”。 那么如果一个女孩生 得端庄,端庄到有点古板 、有点不会散洒风情,那 她的姻缘何妨耐心缓等。 这种“急不得”哲学, 在台湾最是珍贵。女看官 亦可自问:“我是不是做 得到‘急不得’?”如是,那 人生搞不好另有一番日后 好风景。 所以书名虽叫购物路 线,也其实是少女成长路 数。她写购物路线,其实 帮你们恁多读此书的女娃 儿点出了有志气女子大可 信心满满过笃定日子也。 导语 华语文学现象级新人作品,老派少女的“家居吃饭史”。 重履三代交织的本土饮食购物路线,追寻与妈妈的往日时光。一部魂牵梦萦的思念之书,用食物记忆留住我们所爱之人。 妈妈病逝后,自小看着外婆与妈妈张罗众人日常吃食的洪爱珠,用味蕾记忆复刻失传菜色,重建与往昔的连结。 老食、老物、老铺、老市场,徐徐铺展一幅台湾本土饮食购物地图,更有香港及南洋新马泰、英国等地食记。以饮食忆往寄情,厨房的烟火、家族情感的绵延、老台北的人情风土皆在她温润的文字里收拢得浓淡合宜。 后记 如今这集子要成了, 一时恍惚。我这个业余者 ,写得晚,且写得慢。书 中文章,我的妈妈不曾读 过任何。倘若妈妈还在, 估计我什么也不写,安守 本业,享受家中饭菜和时 光,将大把岁月挥霍掉也 不可惜。 自本书出版的春天往 回推,我妈过世整五年了 。五年来我一直感到我们 共存的时间海水退潮般往 后,人还在往前走,地平 线却不停后退。若没留下 点什么,简直束手无策。 因此看待此书的方式颇为 物质,将从前光景,落成 几万黑字,可保存携带一 段时问,较我的记性牢靠 。 我所处的时代,众声 喧哗,人在其中常站不稳 。这本书写家中老人、老 菜、老物件、菜市场,及 这些“老派”事物如何在生 活下桩,稳定自我。起点 单纯,若对他人有益,也 是好事。 后记原不打算写。然 而不写,要谢的人就谢不 到了,故这篇后记也是谢 辞。 首先谢我妈妈柯妙比 ,与外婆柯赖阿兰。 因时代造弄,我不及 她们的天资,却获百倍的 栽培,故今天我是写故事 的人,猜两老若能写写自 己,必加倍好看。跟在她 们身后,很是幸运。但不 敢言将此书献给我妈妈和 外婆,实在是与她们带给 我的闪亮童年,以及饱满 日常生活相比,一本小书 太寒伧了。 谢谢舒国治先生、马 世芳先生为书作序,蔡珠 儿女士的短文推介。推荐 人韩良忆女士、简娘女士 等。诸位是前辈大家,作 为新人、晚辈,作为各位 的读者,承蒙尊敬的前辈 作家鼓励。恩重如山,自 己未来要多长进。 谢谢《上下游·副刊》 的古碧玲总编辑,《上下 游》是我最初发表处,不 仅将素人文章刊登在创刊 号十分狂野,且若无古总 编这些年的出题敦促,本 书过半文章也写不出的。 在此一齐感谢将我引介给 《上下游》的陈斐雯和曹 丽娟老师。 再谢远流编辑团队, 本书因各位温柔照料,打 理枝叶,终于能出来见人 。 最后感谢先生。我一 直以为婚姻可畏,但原来 遇上合适的人,就不担心 。 书评(媒体评论) 洪爱珠这本书,说是 写吃饭,也更是写家人。 说是写饮食的审美,也更 是写人生的句点逗点。说 是写世道家园风俗之返视 ,也更是写自己怀亲从而 修心养爱的过程。所以书 名虽叫购物路线,也其实 是少女成长路数。洪爱珠 不只是写吃写得好,她是 ——写得好。 ——舒国治 作家 为病笃至亲觅食,自 此拉开记忆帷幔,忆及外 婆青春时期如何见识太平 町盛世、少妇时代如何回 大稻埕施展头家娘派头采 买食材,依此便大手大脚 畅写三代携手同游的各家 昂贵药材珍奇食材店、古 早小吃、风味饮品,完成 购物路线旨趣与地图。文 字轻盈,读来意趣横生。 文末,“恍惚间她们松手 ,长长的百年的大街上, 四顾仅余我一人”,归结 于时光流逝、繁华易散, 引读者不禁眼热而叹。允 为杰作。 ——简媜 作家 精彩页 小厨情物 搬进新家,觉得厨房真是小。 一字型厨房,除去炉火水槽,仅余一截四十公分台面,使用时常感局促,备料搬来挪去。但多小都是好的,是自己的。女子有了专属的厨房,便是当家做主了,决定吃或不吃什么,是自己给自己做主。 从老家迁出时仓促,新家空荡,空屋里仅铺木地板和灯,未置一件家具,唯厨房早已在那里。带来马克杯一只,与老友相赠的煮水壶。龙头连续开上几分钟,泄去管内发黄陈水,取净水滚沸,冲红茶,放一点糖块与牛乳。 就地坐下,抿着茶喝,定神看景观窗外夜色浓,防汛堤防里不见人,水泽和芦苇都黑深深的。而屋内黄暖,新漆气味清凉而幽静,想我这就是独居了,成了白拥厨房的女子。 人都要经过不止一个厨房的,因为迁徙、改建或者婚嫁,从一个厨房离开,到另一个。 童年反而是在偌大的厨房长大。城郊自建的透天屋舍,外婆当家时期,几个舅舅住家一楼都是公共区域,家族开饭,在开放式厨房和大饭厅,一餐烧上十数个菜。外婆且在二舅舅家,加盖砖砌大灶,架上生铁大黑锅,蒸一堆粽子、几十只毛蟹、巨量米粉,冬日里烧老姜糯米鸭全家进补。三代人哄嚷吃饭都是十多年前往事,想起来仍鲜明如蒸烟,开锅时团团笼上来,半空中丝丝逸散掉。 妈妈的厨房,则是西式厨房,用当时的话讲,配备“欧化系统式厨具”。新厨具用掉一笔大钱,有浅灰色美耐板门片,和日本进口的炉连烤灶台,寄存着年轻妈妈的愿景。 这个厨房是家中之家。除流理台,另有小方桌一张。童年时我和弟弟每天在小方桌上吃早餐和点心,夏季喝洛神花茶、爱玉、银耳莲子,冬季有花生汤或热米浆,点心皆是从搓爱玉泡花生做起的。家中饭厅有张可坐十个人的红木大圆桌,但那是晚餐和宴客时才用,我们不爱,时常赖在厨房里的小桌上,总之,赖在我妈身边。 妈妈来自商人家庭,少女时期每天张罗八十位员工的团膳,家中且大小宴席不断,有小餐馆规模,因此手艺高,具观赏娱乐效果。我们崇拜她,看她刀工如特技,将极细的姜丝、匀薄的萝卜片连续地翻出来,甩锅精准,热炒神速。 大家族共餐规矩多,妈妈又严格,我自小椅面仅能坐三分,长辈面前嗜好的菜色也不能多取。但回到我妈的厨房里,想吃的食物只要许愿,全部能得。因此妈妈尽管八点就得上班,但常常清晨天没开便起床熬鸡汤、熬香菇糙米粥。假日也早起,在厨房台面上布置十多个小碟,装上火腿丁、青椒丝、玉米等材料,让我和弟弟叠放在吐司面包上。吐司抹上番茄糊、铺满乳酪、放入烤箱里烘,就有一种洋人pizza的意象,八〇年代台湾,这算是异国情调。 有时候小孩也帮手,妈妈顺便教点诀窍。比如煮豆浆,汤勺轻刮过锅底角落才不焦锅;做葱油饼,让我们小手在面皮上将猪脂、盐和葱花匀开来;炖茶叶蛋,以筷子磕破煮熟的蛋壳,色痕若要好看,手指捏筷尖上,筷头往蛋壳弹击,软力中带点巧劲,才敲出匀如青瓷上冰裂纹,乃可食用美。 厨房里吃着玩着我就大了,我妈也老了。重度使用二十余年的橱柜破旧,五金坏损门片不时垮下来,瓦斯炉点火器停产,只能以打火机点火。我妈俭省自己服务他人的历史太长,老拖着不换,直到自己生病,我提议重修厨房吧,她才勉强同意。 好友的妈妈是资深室内设计师,以妇女对妇女的会意,为我妈设计了很好看又好使、兼大量收纳的新厨房。完工后我们将新厨房的灯点亮,一抽一柜打开来向妈妈献宝,她纵使虚弱,眼底仍燃起光来。可惜妈妈与新厨房缘分不深,几个月后过世,厨房里没有过几次因她而起的炊烟。 我妈不在,但是母女俩的厨房光阴,仍寄居在整批瓷光暗淡的碗碟上。我继承这些厨房遗产,搬到新家继续使用。 首先是我妈的砂锅。这只砂锅无名姓,并不来自什么知名窑场,盖上有竹叶图案,底面有“耐热锅”字样,是台湾本土出品。到底在家里多少年也记不起。锅底熏黑一片,能看见一划明显的裂痕,记得是空锅烧久,哐一声裂了。我妈颇懊恼,后来竟找到专人修补,伤兵归队后一直用到今天。我拿这只锅来煮火锅,煲白粥,烧腊味饭。用毕清洗,见它累累伤痕,生出一种和老队友加班到深夜的寂寞温馨之感。 P2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