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基于中西方科技对比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更是以出版的规模之大、周期之长,成为了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部大器晚成的鸿篇巨制中,李约瑟用大量翔实的证据,证实了许多中国古代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很多成就不仅在时间上领先于西方,而且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李约瑟的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年是具有开创性的,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常识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著作不仅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也被视为中西方科技与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 本书两位作者根据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藏“李约瑟SCC档案”等第一手资料,用通俗的语言,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准备、策划、研究、写作的艰辛过程,以及剑桥大学出版社如何克服诸多困难最终将之出版为一套世界名著的完整过程,都如实地还原出来。本书填补了李约瑟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内容翔实、资料权威,其中很多档案还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这是一本面向中国科技史爱好者和大众读者的科学普及读物,讲述一部著作如何从“一颗种子”,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故事,为的是让我们今天的读者不仅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够从前人那里学到科学高效的研究和写作方法。 作者简介 王晓,1970年生,河南禹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博士,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出版技术史,长期从事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工作,主持过多项数字出版项目的研发管理。 邮箱:wanghugh@alumni.sjtu.edu.cn 目录 缘起 一部书的传奇 李约瑟是谁?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中国科学技术史》 关于一本书的故事 SCC档案 李约瑟的前半生 小约瑟夫·尼达姆 生物化学家尼达姆博士 尼达姆夫妇 鲁桂珍 中年危机 命运的转折 学习汉语 中国行程 中西方科学之对比 一颗思想的种子——最初的想法 国际友人 种子——一个选题的建议 选题建议 剑桥大学出版社 初步计划 选题通过 作者的筹码 准备文献资料 生根——研究和写作 研究方法 整理资料 制作卡片 编撰方法 目录 破土——突破语言的障碍 中国的图书出版 西方的图书出版 中西方的交流与竞争 一本书是如何诞生的 汉字排版问题 第一次交稿 分蘖——第一次扩充 第一次扩充——从一本书到一套书 七卷本的设计 中文书名 文本编辑 成本核算 装帧设计 修改问题 汉字铅字 排版印刷 出版发行 成长——前三卷的出版 总目录 书评 没有一本书会是完美的 人物卡片 SCC对中国的影响 修改问题 内部沟通 妥协 争取外援 分枝——再次扩充 第二次扩充——第四卷分为三部分 再议“李约瑟之问” 新的转折点——团队合作的开始 出版社改革 第五卷的推进 第三次扩充——第五、六卷的出版 开花结果——《火药的史诗》的出版 “火药篇”的源起 出版延期 何丙郁初稿 火药实验 修改书稿 《火药的史诗》出版 大树——一项事业的建立 出版是一门生意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建立 影响与译本 版税收入 义务所长何丙郁 斯人已逝 “结论篇” 大器晚成 无尽的梦想 未完的事业 “李约瑟之问”的争论 从出版史的视角反思“李约瑟之问” 知识就是力量 大器晚成的启示 尾声 人物索引 图书索引 后记 序言 梅建军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是王晓博士与莫弗特 (John Moffett)先生精心合 作的作品,讲述了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20世 纪宏大的系列学术专著的“ 成长”故事。这本书能够诞 生,可以说有很多的因缘: 一方面是李约瑟研究所在 2007年已完成《中国科学 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 SCC,又译《中国的科学与 文明》)相关档案的整理工 作,有了完整的编目体系; 另一方面是王晓博士的好奇 心,当他第一次从莫弗特先 生那里获知SCC档案的存在 时,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 有待挖掘的宝藏! 2016年4月,王晓第一次 跟我谈起他想研究SCC档案 的想法,并提交了《关于李 约瑟SCC档案项目的建议》 。这份建议书不长,仅有2 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目 标;二是内容与问题;三是 方法与计划。目标是“出版 一本研究性的《李约瑟和 SCC》的图书和一套史料性 的数字化‘李约瑟SCC档案’” 。内容是SCC的策划、准备 、研究、出版过程以及李约 瑟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 关注的问题则包括SCC翻译 本的出版以及李约瑟对SCC 未来的考虑等。方法与计划 是如何将SCC档案进行数字 化处理,以出版一套高清影 印版的“李约瑟SCC档案”图 书。这份建议书所描绘的图 景无疑是非常诱人的,但要 真正实施则需要有大量经费 的支持,而这对李约瑟研究 所而言并非易事。好在数字 化处理和影印出版可以先放 一放,研究SCC档案的事不 妨先做起来!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 ,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支持下 ,王晓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 ,就是专心阅读和研究SCC 档案。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做 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出 版技术史,加上多年在出版 社做编辑工作的经验,使他 最初的研究兴趣集中在SCC 出版的技术环节上,比如 SCC所用汉字铅字获取的问 题、中英文混合排版的问题 、印刷清样校对的问题以及 封面彩印的问题等。但随着 研究工作的深入,更多的人 和事进入了他的研究视野, 使他意识到SCC这一宏大学 术工程背后还有更多精彩的 故事,从未被人关注或讲述 。我相信,正是这种意识使 他产生了一种学术使命感, 正如他在本书的“缘起”中所 表述的:“如果不以功利为 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我们自 己作为读者的好奇心,想知 道一个伟大的人是如何完成 一部伟大的作品的,纵使需 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也是一 件值得去做的、很有意义的 事情。”读这本书,你会不 断地感受到他的这种好奇心 的引领和驱动,如此纯粹而 有趣,让你欲罢不能,逐渐 沉浸在李约瑟和SCC的“成 长”故事中,最终领悟到这 一学术传奇背后的支撑力量 之所在! 2017—2018年,王晓与 莫弗特合作发表了三篇学术 论文:第一篇是《大器晚成 ——李约瑟SCC的出版历程 》,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杂 志》2017年第3期上,该文 指出了SCC的诞生与其所处 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首次 注意到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其 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第二 篇是《跨越语言的障碍—— 从SCC的汉字排版问题看李 约瑟的解决之道》,发表在 《科学文化评论》2018年 第1期上,该文通过梳理档 案资料,首次再现了李约瑟 在20世纪50年代如何通过 执着而灵活的努力,跨越语 言的障碍,成功解决SCC中 汉字的采用及排版问题;第 三篇是《SCC总索引问题初 探》,发表在《科学文化评 论》2018年第5期上,该文 具体分析了SCC总索引问题 的成因,以及总索引对SCC 的特殊价值和意义。这三篇 论文充分展现了王晓作为一 名出版技术史研究者的独特 眼光,我们不仅从中了解到 SCC的背后还有那么多与出 版技术相关的故事,而且也 看到了李约瑟为实现在SCC 中采用少量汉字所付出的巨 大而执着的努力,远远超出 了他作为一名作者的责任。 这些精彩的故事为我们更好 地认识李约瑟和他的SCC事 业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现 在看到的这本名为《大器晚 成——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技术史)的故事》的书,虽 然仍以SCC的出版历程为中 心,但其内容之丰富和生动 ,已远远超出了出版技术史 的常规视野。这本书通过呈 现和解读大量往返的原始信 件,为我们再现了一个个鲜 活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岗 位上为SCC的成功做出了独 特贡献,彼得·乔治·伯比奇 (Peter George Burbidge, 1919—1985)先生就是其中 最为突出的一位,尽管他很 少为人提起,但用王晓的话 说,他却是“SCC的幕后英 雄”。早从1949年开始,伯 比奇就作为剑桥大学出版社 的文字编辑,参与SCC第一 卷书稿的编辑和排版工作, 其后更成为SCC出版项目的 负责人,从文字编辑变成 SCC的项目编辑。在晋升成 为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产品经 理后,他不仅负责SCC的出 版工作,而且积极涉人SCC 项目的组织工作。1968年 ,为更好地支持和扩大SCC 项目,在他的提议和运作下 ,“东亚科学史信托会”(East Asian History of Science Trust,UK)在剑桥宣告成立 。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为其 后李约瑟研究所的诞生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伯比奇是五 位创立信托人之一,功莫大 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