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内容涉及版本学起源,结合古人对古籍认知转变的考察,认为明人对古籍有了“文物的观念”进而有了“仿宋本”,得出版本学起源于明代中期的苏州的结论,这一学术观点有别于前人,但极有见地,论证过程也很有说服力。书中还辨析“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这句广为流传的对刻书等第的评论之句,介绍版本学术语,各个时期版本的特色、书目文献的重要意义,使读者明晰各种版刻本子的细微差别,在此基础上讲授鉴定版本的方法,图文并茂,语言通俗。书中既有作者治学多年的经验分享也有学术掌故,兼具学术性。
我长期司职图书馆古籍
编目,觉得该项工作最关键
的是鉴定版本。
读者在目录中找到想要
看的书之后,最关注的也是
该书相关版本著录是否准确
。至于撰写藏书志、善本提
要、影印古籍出版说明之类
,如果不把版本交代清楚,
而是讲一通无关痛痒乃至抄
袭而来的常识,是要被读者
笑话的。
过去人们一讲到目录,
往往聚焦其如何分类,重申
章学诚强调“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的重要作用。其实
相对合理,为大众所接受的
分类方法早在清乾隆时代编
纂《四库全书》时已基本定
型,后来清末的《书目答问
》,乃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完成的《中国丛书综录·子
目》、九十年代完成的《中
国古籍善本书目》,只是对
《四库》分类法作了变通,
未脱离其根本。而对于鉴定
版本,虽然在以官修《天禄
琳琅书目》为代表的版本目
录形成风气之后有所重视,
但为同样官修却影响更大的
《四库全书总目》所忽略,
其原因有多种,若不联系实
际进行研究,难以有充分认
识。不过有一个因素则古今
相同,即要将大量古籍的版
本逐种逐部搞清楚,洵非一
朝一夕之事,难免令人望而
却步,故《四库全书总目》
能将古籍分类予以定型,其
成就已足够伟大,如果脱离
当时的客观条件,再苛求馆
臣于鉴定版本也有大作为,
似乎太不近人情。然而,这
并不意味鉴定版本可以忽略
,若版本面目不清,造成文
本的来龙去脉不明,那“辨
章学术,考镜源流”又从何
谈起。
随着时代发展,版本学
也在进步。为了解决《四库
全书总目》以来公私书目存
在的版本鉴定问题,《善目
》作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
官修善本目录,为之作出很
多贡献,取得了很高的版本
学成就。故近三十年来呈现
这样一种状况,人们只要执
《善目》在手,之前其他版
本目录几乎都不再也无需翻
检了。可惜受历史条件限制
,它不特著录有缺憾,在版
本鉴定方面也不可避免存在
不足,其中也包括前人悬而
未决的问题。多年前,我曾
提出政府应该组织人力对《
善目》进行修订,使之与时
俱进,以保持官修目录的科
学性、严肃性与权威性。有
朋友私下对我说,若没有前
辈鉴定版本的高水平,不修
订也罢,修订了反而错误更
多。不得不承认,这种担忧
并非多余,正是当今某些客
观存在现象的反映。但事物
总有两面,四十多年前《善
目》编纂工作启动时,不也
有包括本人在内的一拨初学
者参与其中吗?而当今有志
于版本学之道的年轻人,其
才智优于向时吾等不啻倍蓰
,一旦开展修订《善目》工
作,他们定会脱颖而出,成
为新时代版本鉴定专家。因
此我坚持认为,步趋《善目
》,利用今天无比优越的条
件,对版本进行更为准确的
鉴定与著录,是当前乃至今
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编制古
籍目录之要务,也是谋求版
本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话虽这么说,但与人讨
论版本学总是很惶恐。为了
应付本职工作,我每天只能
是摸摸书皮,而且为完成一
定的工作量,还不能慢条斯
理,往往这本书皮尚未完全
认清面目,又要急于摸另一
本书皮,几十年如此,于是
有人称之为“书皮学”,我不
觉得是讽刺,甚至认为是一
种抬举,好歹也有个“学”字
,也算一门学问呢。更有长
者为干我们这一行的打气壮
胆,谓“只要把版本这门学
问当作一门真正的学问,是
并不低下于史学、古典文学
之类的学问”的(注一)。当
然,什么才算“真正的学问”
,人们的认识可能并不相同
。至少有一点我心里很清楚
,海内外不曾见识的版本多
了去了,现有的一些认知,
只是相对的,有局限的,真
要弄通这书皮之学,自如地
把握版本鉴定,谈何容易。
不过,因为书皮摸得多
了点,我眼里的版本学,便
与有的说法不太一样了。我
认为,版本学是一门揭示一
种书不同版本的面目、性质
与诸版本相互关系的学问。
鉴定版本是版本学的主要功
能,也是版本学与校勘学、
目录学最本质区别的标志(
校勘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与
纠正书籍文字的讹误,力求
文本的完整性;目录学的主
要任务是解决如何对图书进
行分类及目录组织问题,两
者皆不承担鉴定版本的任务
)。
……
而提第二类意见的人,
估计是有相当经验并看了不
少版本学著作后才对我有这
样的要求。有同行向我直言
:一部成功的讲版本之书应
当是,读者既能一口气读完
,又想常携身边随手检览,
若只置于书架蒙尘积垢,则
不写也罢。我闻之虚汗直流
,却又不得不对日“唯,唯”
,无论是否能做到,起码这
个道理我是懂的。
而最心平气和、充满实
惠感的是第三类意见,我哪
有才识与能力系统地讲版本
学啊,充其量是野老献芹而
已。现在居然有善良知心的
读者先帮我卸掉沉重的思想
包袱,感激之余,特别喜欢
“分享”这个词,因为我压根
儿未想过要将自己的一孔之
见强加于人,而与人分享,
你情我愿,多和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