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定心/普隐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圣凯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来创作的哲思随笔和诗词,记录了作者对于安住自心、降伏自心的思索与探求。人于有限的一生中被动接受世事的无常变迁,所谓定心,即沉浮于时光之流之际,任持自心而不动,以永恒意义之追寻,对抗时间对存在的消磨。 目录 代序 定心 存在篇 存在 缘起 生活 烦恼篇 烦恼 权力 修道篇 住山隐修 做事 讲理 随缘 人际关系 信仰与学术 解脱篇 真理 解脱 幸福 净土 弘法护教篇 弘法 护教 佛教与娱乐的“理”“情”“法” 生活的变化与信仰的不变 正法与教法 现实的有限性与信仰的自主自由 依法不依人 浴佛节的意义 道场 哲学教育篇 哲学 宗教 教育 学问 普隐篇 普隐学堂 普隐行者 共修的意义 九华山普礼行祈愿文 学习祈愿文 普隐亭记 行者篇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后记 序言 《周易》云:“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人立于天地之 间,既要体验自身的生老病 死、上下沉浮、心念生灭, 更要审视、谛观自身变化与 天地流转、世事更替、人际 往来等的关系。先哲体验种 种变化,反思变化规律,提 出因应之道,并教化和帮助 他人,致力于实现更为善良 、有序、可持续的世界,故 有文明的开显。因此,人类 文明皆是变化之道、观察之 道和教化之道。 变化之道作为普遍性规 律,隐藏于变化的万象与纷 纭的人事之后,体现出超越 变化的不变性。天地变化, 无非是时间的绵延与断裂; 人际往来,无非是关系的独 立与相依。绵延与独立为一 ,断裂与相依为二,所以佛 陀提倡“不二”;“不二”即是 面对、接纳和谛观一而二、 二而一的世界和人生,成就 变异多元、和谐相成的变化 之道。提倡“普隐”,是希望 有缘阅读者明了变化之道。 观察之道是主体依不变 性而审视、谛观宇宙人生, 从而将普遍性规律纳入主体 之心。公元前五六世纪的“ 轴心时代”,先哲纷纷将“天 地之心”纳入己之心性境界 与生命经验,将自身的观察 之道演化为教化之道,诠释 宇宙人生的现象,揭示规律 和发明定理。东方、西方思 想体系之不同,就在于观察 之道与教化之道的不同。提 倡“普隐”,是希望有缘阅读 者学习先哲的境界与经验, 融摄时代思潮与日常生活, 具备降伏烦恼、安顿生命的 功夫与境界。 现时代的每个人,皆是 几千年变化之道、观察之道 和教化之道的继承者,理应 追索自身承载的历史底蕴, 呈现由之而绵延至今的文化 传统,并将当前体贴出来的 心灵经验融入其中。换言之 ,今人既承负着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的文化使命,亦应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 出跨时空、越国界和体现时 代价值的当代文化。 “普隐心语”呈现的是自 身的经验与境界,以观察之 道契入变化之道,融情感体 验、生活反思、知识积累、 理性思辨、智慧体悟为一体 。“佛学通识”旨在将专业、 系统的佛学研究转化为清晰 、简洁的佛学知识,让社会 大众通过现代汉语有缘进入 佛学文化传统,呈现当代“ 教化之道”,让佛学文化成 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经典阐释”旨在 将古圣贤的原创性智慧转化 为时代性理论,将古代汉语 解释爬梳为流畅、优美的现 代汉语,让现代读者能够实 现机教相应的阅读,可视为 借古代的“教化之道”契入“ 变化之道”。东西、古今的“ 教化之道”都各有偏重与不 同,所以需要交流互鉴,编 辑“普隐人文”“普隐译丛”系 列,以实现各美其美。 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 刻的社会变革,东西相遇, 古今融汇,为新的观察之道 、教化之道的出现提供了广 阔空间。愿不负历史所托, 立足东西、古今之变,为变 化之道、观察之道和教化之 道的传承、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而发新声,是为祈 ,以为序。 圣凯 2021年7月于清华园 导语 本书系“普隐文库”子系列“普隐心语”之一种,记录作者对于人世间一切现象的思考与感悟,贴合时代思潮,令阅读者在当下时代的虚浮空气里,感受思想与文字的静气。 辑封及内文配以作者自摄的风物图片,简洁素雅,展现历年来行脚之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后记 我天生愚钝,自知写作 训练不够。20世纪90年代 在北京读书期间,痛下苦功 每天记日记,阅读《散文诗 》杂志——当时最崇拜林清 玄的散文。后以日积月累之 功,承蒙宗教文化出版社王 志宏老师的美意,出版了第 一本散文集《禅心无语》。 我很晚才用智能手机, 2011年才使用微博。此后 ,在微博上写作,成为我每 天早晨的第一件事。2018 年8月,我停止了微博的写 作,然而,碎片性、临时性 的记录,已成为我的生活习 惯。 我的写作,不仅记录生 活中发生的事件,表达心灵 深处的感动、痛苦与豪情, 也回应、解释当年发生的大 事。我从小就有武侠梦,笑 傲江湖,快意人生;担负期 待,有所作为,对社会、人 生、国家有一种深深的家国 情怀。我的随笔写作,在断 断续续的状态中完成,先后 又汇集出版了《信心》《念 心》《精进心》。 这些书名渊源于菩萨五 十二阶位,即从十信至等觉 、妙觉(按华严之说,菩萨 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等觉、妙觉)。依我当 年的愿望,希望每年能够汇 集出版一本,然而,2015 年开始,我的生活负担越来 越重,写作速度慢了下来。 于是,将2015年、2016年 的文章合起来,出版为一本 《慧心》。 《定心》则汇集了2017 年、2018年、2019年三年 的随笔。我在这三年中,对 生活的反思少了,对做事、 讲理的强调多了;其间佛教 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我相继 写了几篇文章,阐发了自己 的观点。所以,这一次出版 时,在相应的段落后面标上 了日期,以呈现自己作为反 思者、批判者的心路历程。 步入中年,心境与诗意 同现,于是“行者篇”出现了 许多诗词。虽然平仄、用词 或有不当,但都是自己的心 境写照,所以经过修订,亦 收入《定心》中,供读者批 评! 2021年11月8日 精彩页 存在 当我们发问“我是谁”或“你是谁”时,任何答案都将是唯一的,这缘于逻辑思维的确定性或稳定性。如甲问乙:“我是谁?”乙会回答:“你是xx。”有个著名的公案:印度著名中观论师提婆“才辩绝伦”。外道问提婆:“你是谁?”提婆回答:“我是天。”外道问:“我是谁?”提婆回答:“你是狗。”——外道始终无法摆脱“是狗”的困境。 这种困难来自“我”与“狗”之间的“是”,二者形成一种一致性的主客关系。“之间”是主客体尚未分化之时的本原性状态,其本真性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而在某一时空中,“之间”一经“说”出,便沦为现实的“存在者”了——本真性的“之间”是不能被“说”出来的,而需要自己“显示”出来,所以“借假修真”或“借假示真”阐释了“之间”被表达的困难与悖论。 作为“说”的语言就是现实的逻辑形式,即事物的自性或规定性。作为思维所指向的对象,“存在”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具体事物而言,某一事物之为某一事物,有其质的规定性,即“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事物都是其自身,它不能同时既是其自身,又是他物。思维所指向事物的这种自我同一(identity),构成了思维本身遵循同一律的前提。 作为“存在者”的事物,一方面是自我同一性的“自性”规定,另一方面是变化、不受控制的“自他关系”规定。前者的“自我规定性”实际上是思维的规定,其本质是“自我否定性”或“自我不可规定性”;后者的“自他关系”是语言和认识,通过语言去描述思维的规定,用自他关系去“呈现”自我否定性。认识是使自他关系成为对象“成像”的关系,即将“存在”内化为“存在者”的影像,将世界纳入“自我”的影像,从而成为“自我规定性”。语言就“描述”这种“自我规定性”,所以“自我”是语言的主体,也成为限定这一语言所描述的世界的主体;语言之外,“自我”将不复存在。“自我”可以观察、描述世界,却不能观察、描述自身。因为,“自我”的自身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能被认识,却无法被描述。 2017年4月28日 缘起 人在天地之间,头顶着朗朗乾坤,天理昭然;脚踩着苍茫大地,忍苦载物。人与万物皆同为一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自强不息而修德以配天。人处于“有限”与“无限”之间,身躯易疲,生老病死皆为人之“限度”;而心性无限,无论是烦恼、欲望,还是智慧、慈悲,皆为人之“超越”。《普贤行愿品》所谓“穷未来际,相续不断”,是时间之无限;虚空界、众生界,乃空间之无限;而业与烦恼无尽,行愿无尽,皆乃心性之无限。 修学是适当照顾身与现实之有限,而依心性之观照,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业与烦恼为普贤行愿,而契人无限之真理与悲智行愿。身与心、入世与出世、众生与菩萨,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摇摆”。故人需要一立足处——儒家以修“德”而立天地,此乃伦理之立,故人为“伦理主体”;道家以顺“道”而游天下,此乃存在之立,故人为“存在主体”;佛家以悟“心”而度众生,以“心”而融合伦理与存在,故人为“心性主体”。 依缘起的“自我相续”与“自他关系”两大维度,“心性主体”在“自我相续”的时间维度,包含着胡塞尔所谓的“先验自我”和梅洛-庞蒂所谓的“身体一主体”,即化为“自我主体”;而在“自他关系”的空间维度,“心性主体”则呈现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即一个主体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主体互相作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即海德格尔所提的“具有哲学主体论意义的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即是“缘起”。“存在”是主体间的共在;生活则是主体间的关系的“摇摆”,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的“摇摆”。所谓“摇摆”即是自他“之间”,若以“烦恼、欲望与业力”为“之间”的内容,则为沉沦的主体间性;若以“菩提、智慧与行愿”为“之间”的内容,则为觉悟的主体间性。所谓“度生事业与净土建构”,即是主体间性的成就与实现。 从缘起论的思想史来说,自我主体的主体性是依“主体间性”而成就的,即自我是与其他主体共在的“存在”,因此“主体间性”更为根本。所谓“小乘”,是一种具有“唯我论”色彩的个体性解脱的教法。小乘以“无常”“无我”对实体世界进行反思和批判,强调个体性的主体从主体和世界的纠缠中超拔出来,获得永恒的宁静和超越。而大乘缘起论所具有的“主体间性”特征,是对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和超越,是个性的普遍化和应然的存在方式。 语言和行动是主体之间表达和交往的根本形式。缘起的“自他关系”,蕴含着规则、意义和价值——规则是主体之间的“现实一致性”,意义是主体之间的“可能一致性”,价值是主体面对他者的“反身性追求”。人们通过富有成效的对话,得以形成普遍的尺度和共同的视野——主体在互动行为中,彼此服从于“维持关系”维度的规则、意义和价值。 2017年1月23日 P7-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