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的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真正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指导,其中第7卷介绍了主要发展于19世纪德国的观念论哲学及其影响。科普勒斯顿论述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后康德观念论者的哲学思想,并讨论了叔本华、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对观念论的反叛,同时也阐述了新康德主义者以及尼采有影响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杨云飞,浙江湖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德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康德学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现代哲学和西方道德与政治哲学,出版译著《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等,发表论文《康德目的王国理念新解》《解析康德“驳斥唯心论”的论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实践理性问题》《论康德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理性的公共运用和世界公民的哲学》等。 目录 出版说明 出版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后康德观念论体系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费希特(一) 第三章 费希特(二) 第四章 费希特(三) 第五章 谢林(一) 第六章:谢林(二) 第七章 谢林(三) 第八章 施莱尔马赫 第九章 黑格尔(一) 第十章 黑格尔(二) 第十一章 黑格尔(三) 第二部分 对形而上学观念论的反叛 第十二章 早期的反对者与批判者 第十三章 叔本华(一) 第十四章 叔本华(二) 第十五章 对观念论的转变(一) 第十六章 对观念论的转变(二) 第十七章 克尔凯郭尔 第三部分 后期的思潮 第十八章 非辩证的唯物主义 第十九章 新康德主义运动 第二十章 形而上学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 尼采(一) 第二十二章 尼采(二) 第二十三章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由于第6卷《哲学史》到 康德结束,接下来这卷自然 应是讨论后康德时代的德国 观念论。在德国观念论之后 ,本来我也可以讨论19世纪 早期的法国哲学和英国哲学 。但经过考虑,我认为将19 世纪德国哲学作为整体进行 讨论也是合理的,相比其他 可能的处理方式,这样处理 可以使本卷更具统一性。事 实上,本卷涉及的唯一一位 非德语哲学家就是克尔凯郭 尔,他用丹麦语写作。 本卷定名为“从费希特到 尼采”(Fichte to Nietzsche ),[本卷翻译所依据的英 文版本(Image Books, 1994)的标题为“现代哲学 :从后康德观念论者到马克 思、克尔凯郭尔和尼采”( Modern Philosphy: From the Post-Kantian Idealists to Marx, Kierkgaard, and Nietzsche),而不是此处 所说的“从费希特到尼采”。 —译者注]因为尼采是本卷 详细讨论的最后一位世界著 名哲学家。的确,此卷本可 命名为“从费希特到海德格 尔”。因为本卷不仅涉及许 多年代晚于尼采的哲学家, 而且最后一章还对20世纪前 半叶的德国哲学做了一个概 览。但我认为,将本卷命名 为“从费希特到海德格尔”会 误导那些充满预期的读者。 因为这等于暗示说,本卷对 于像胡塞尔、N.哈特曼、雅 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这20世 纪哲学家的讨论可以说是为 了讨论他们自身,其处理方 式与对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的处理一样;但事实上, 本卷只是为了举例说明那些 有关哲学的本质及范围的不 同观点才简要地论述了他们 。 本卷的体例与前几卷有 一两点不同。导论一章只论 及观念论运动,因此将它安 排在第一部分之内,而不是 放在第一部分前面。虽然最 后一章涉及一些回顾性的反 思,但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 一样,它也涉及对20世纪上 半叶思想的概览。因此我将 这章定名为“回顾与展望”, 而不是“总结性的评论”。本 卷之所以提到20世纪思想, 除了上文中给出的理由外, 也因为:一方面,我不打算 在这部哲学史中对20世纪哲 学做出任何全面的论述;另 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不论及 任何后续发展而骤然结束本 卷。当然,这么处理的结果 是我可能遭到这样的批评: 与其做出一些概览和不充分 的评论还不如完全不谈这些 发展。不过,我决定冒一下 这个风险。 为了节省篇幅,我在本 卷结尾所列出的参考书目, 只限于一般性的作品、主要 哲学家的著作,以及论述他 们的著作。而次要的哲学家 ,本书只在适当的地方提及 他们的著作。考虑到19世纪 哲学家人数之众、著作之丰 富,也考虑到研究其中一些 主要哲学家的文献资料数量 之巨,给出详尽的参考书目 是根本不可能的。至于最后 一章谈及的那些20世纪思想 家, 他们的部分著作已在文 中或脚注中提及,但并没有 详细列出参考书目。除了篇 幅问题外,我认为给那些仅 仅只是简要提及的思想家( 比如海德格尔)单独列一份 参考书目也是不合适的。 我希望继续撰写这部哲 学史的第8卷,用于讨论19 世纪法国和英国思想的某些 情形。但我并不打算进一步 拓宽论述范围。相反,如果 情况允许的话,我希望在增 补卷中转而研究那些或许可 以称为“哲学史哲学”的问题 ,亦即,反思哲学思想的发 展而不是叙述哲学发展的故 事。 最后要说的是,一位善 意的评论者认为本书更应当 叫作“西方哲学史”或“欧洲 哲学史”,而不是没有任何 附加说明的“哲学史”。因为 本书就没有谈及(比方说) 印度哲学。这位批评者当然 完全正确。但我要说,遗漏 东方哲学既不是疏忽也不是 由于对哲学家的任何偏见。 东方哲学史的撰写是一项专 业人士的工作,这项工作要 求相关的语言知识,而这是 笔者所不具备的。布雷希耶 (Bréhier)在其哲学史中 收入了一卷《东方哲学史》 ,但这一卷并不是布雷希耶 本人撰写的。 最后,我很高兴能对牛 津大学出版社表达我的谢意 ,因为他们很友好地允许我 引用他们出版的克尔凯郭尔 的《观点》和《畏惧与颤栗 》的英译本;也感谢普林斯 顿大学出版社同样允许我引 用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 病》《最后的、非科学性的 附言》以及《恐惧的概念》 。在引用克尔凯郭尔之外的 哲学家的著作时,我都自己 翻译引文。但我经常列出现 有英译本的参考页码,以方 便那些希望查阅英译本而不 是原著的读者。但对于次要 人物,我一般省略了英译本 的参考页码。 导语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