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2020年9月22日,向国际社会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各部门、各领域的重点工作,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1+N”政策体系已基本确立。 本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从科学基础、核算方法、行业部门、行为主体、国际动态等不同视角出发,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的挑战机遇、重点难点,政策行动,以及主要国家的碳中和政策进展等。 本书强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点在减排,难点在能源转型,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部门的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企业主力军的作用,同时警惕和化解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此外,固碳增汇、多目标协同增效、强化适应行动也必不可少。 作者简介 谢伏瞻,1954年8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席。历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河南省委书记;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1991年、2001年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199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公共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先后主持或共同主持完成“东亚金融危机跟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的研究”“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研究”“不动产税制改革研究”等重大课题。 目录 Ⅰ 总报告 G.1 碳中和国际进程的总体形势分析与我国政策展望 陈迎 巢清尘 柴麒敏 胡国权 Ⅱ 定量指标评价 G.2 2020年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状况评估报告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评价研究项目组 Ⅲ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路径 ·核算估算和评估 G.3 碳循环与碳中和评估进展 陈报章 朴世龙 张小曳 刘竹 G.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关键问题分析 朱松丽 ·行业部门 G.5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研究 柴麒敏 G.6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基能源产业转型发展 姜大霖 G.7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 杨方 刘昌义 张士宁 马志远 黄瀚 G.8 中国交通部门碳中和目标下的发展路径 欧训民 袁志逸 G.9 建筑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 郭偲悦 江亿 胡姗 G.10 中国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分析——以钢铁行业为例 禹湘 谭畅 ·提升碳汇能力 G.11 碳中和愿景下的CCUS与负排放技术发展 张九天 张璐 G.12 云南森林碳汇潜力与碳中和路径探析 苏建兰 胡忠宇 常如冰 G.13 海洋碳汇过程与负排放技术研发 刘纪化 王文涛 焦念志 ·支撑保障 G.14 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陈其针 彭雪婷 张贤 G.15 建设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国碳市场 张昕 G.16 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现 王遥 黎峥 ·多主体参与 G.17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居民低碳消费政策措施研究 曲建升 刘莉娜 曾静静 G.18 碳中和目标下城市碳达峰路径分析 王克 邢佰英 姜雨荷 G.19 企业碳中和应对策略 李鹏 胡小燕 郑喜鹏 王乐 金雅宁 G.20 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北京冬奥会为例 李雨珊 张莹 Ⅳ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气候变化协同和适应 G.21 碳中和目标下的气候变化适应问题 许红梅 巢清尘 郑秋红 G.22 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 黄存瑞 蔡闻佳 张诗卉 张弛 王琼 G.23 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及政策建议 张立 曹丽斌 雷宇 蔡博峰 董广霞 G.24 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刘雪华 程浩生 赵艺隆 李家琪 刘申仪 G.25 大规模风光开发的气候生态影响研究及启示 常蕊 朱蓉 G.26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能源系统安全的影响 肖潺 许红梅 艾婉秀 王秋玲 Ⅴ 国际碳中和政策 G.27 欧洲碳中和愿景实施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剑智 陈明 孙丹妮 张泽怡 柴伊琳 G.28 美国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演变带来的影响 于宏源 邱越 王小悦 Ⅵ 附录 G.29 气候灾害历史统计 翟建青 赵庆庆 G.30 缩略词 胡国权 Abstract Contents 序言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 最严峻挑战之一。最新的气 候监测数据表明,全球气候 系统的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 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 ,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最 暖的三个年份之一,全球平 均海平面继续上升,北极海 冰范围保持在较低水平。 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气 候事件频发。2月中旬,美 国得克萨斯州经历百年一遇 的寒潮,全州254个县同时 受到强暴风雪袭击。6月下 旬,北美遭遇有记录以来“ 最热6月”,多地气温高达47 ℃~50℃。7月后,欧洲多 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特别 是希腊遭遇40年来最强热浪 。南非、巴西、阿根廷、智 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家和地区出现极寒天气,巴 西南部43座城市甚至出现降 雪,最低气温降至零下8℃ 。7月中下旬,中国河南省 多地遭遇罕见特大暴雨灾害 ,郑州市1小时降水量达到 201.9毫米,24小时降水量 超过全年平均降水量,均创 历史纪录。气候变化使世界 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对全球粮食、水、生态、 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 命财产安全都构成长期重大 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 脚步,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 不能松懈。2021年8月,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 作组报告以更高的信度表明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海洋 和陆地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185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 升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20 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 的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 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且 ,在所有排放情景下,到21 世纪中叶全球地表平均温度 都将持续升高,水循环加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 事件也将变得更为严重,多 重影响并发的概率将增加。 而大力和持续减少二氧化碳 与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将限制 气候变化。阻止未来全球进 一步变暖,避免造成更严重 的后果,是全人类的共同使 命,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 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 零排放。2020年,受新冠 肺炎疫情的影响,气候公约 第26次缔约方大会和IPCC 进程都被迫推迟,但是,全 球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 程依然在坎坷中不断推进。 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 家或地区提出或计划提出碳 中和目标,碳中和已成为全 球共识。 中国坚持以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 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并自 愿承担起与自身发展水平相 称的国际责任,不断为应对 气候变化付出艰苦努力。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 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 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宣布,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 后在国际、国内的不同场合 多次重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的郑重承诺。中国提出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是基于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 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 策,充分表明了中国全力推 进新发展理念的坚定意志, 彰显了中国愿为全球应对气 候变化作出新贡献的明确态 度,展现了中国“言必信, 行必果”的信心和决心。中 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本身就面临着经济发 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 护等多重目标,承诺在30年 内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 ,挑战之大前所未有,必须 付出巨大努力。 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需要技术创新和政策 驱动共同发力。一方面,中 国必须推动在能源、工业、 城市及基础设施、土地管理 等领域形成前所未有的低碳 转型速度,实现高质量碳达 峰,为后续以较低成本实现 碳中和奠定基础。“十四五” 时期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 窗口期,要从碳中和的长期 要求入手,避免“锁定排放”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 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 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 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 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 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营造绿 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另一方 面,中国还要继续制定和实 施新的政策措施。2021年6 月1日,中国成立了中央层 面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 小组,并着手组织构 建“1+N”政策体系,其中“1 ”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 ,“N”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 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 业政策措施和行动。2021 年10月24日,《关于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 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正式发布,提出了坚持“ 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 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 ”的原则,2025年、2030年 和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的 主要目标以及11个方面35 条政策措施,后续还将有更 多具体政策措施落地。 气候变化绿皮书由中国 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牵 头,联合国内专家学者共同 编撰,是汇集国内外关于气 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政策 、应用实践等的年度出版物 ,自2009年推出《应对气 候变化报告(2009):通 向哥本哈根》以来,十三年 坚持不懈,在国内外产生了 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应对 气候变化报告(2021): 碳达峰碳中和特别专辑》, 聚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