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部澜沧江峡谷的藏族、纳西族聚居村落——盐井,以传统的“架木为田,背卤晒盐”而闻名于世,长期以来,营盐是当地民族的主要生计方式。李何春著的这本《动力与桎梏--澜沧江峡谷的盐与税》基于长期深入盐井的调查,将历时性的研究和共时性的分析相结合,试图通过盐这一特殊的商品来考察盐井地方社会自吐蕃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内不同制度下盐业生产、交换市场和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本研究抓住了盐,就抓住了链环,拖出与盐有关的整条链子。峡谷与周边的民族关系,无论是传统的物物交换,还是在不同时期各种地方僧俗势力(土司、喇嘛寺、头人和军队等)为了盐利引发的权力博弈,都紧密围绕着盐的生产、流通和交换展开。因此,本书以盐税作为分析的主线,围绕区域内传统晒盐技术、人口和制度这三大要素的内在关系进行论述,以此探讨当地社会变迁的动因,通过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探索地方与国家的长期互动关系。
李何春著的这本《动力与桎梏--澜沧江峡谷的盐与税》除了导论之外,共有10章,第一至三章铺垫田野材料,解决共时性研究所面临的微观描述问题,即以盐业生产为纬,对制盐工艺和盐税分享进行深度探究,烘托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第四至八章择以方志文献,解决历时性研究所承担的为研究提供历史背景的问题,即以历史线索为经,大跨度地勾勒出几个时段中对盐资源进行开发的情景和利益集团对其利益的争夺,烘托出该盐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政治关系;导论及第九章、第十章为综合性地做研究引导、模型巩固和归因分析。全书穿插着行动者的故事,以此为建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动力学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