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有理性?人是否可以用理性认识世界?
德国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搭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合理且盲目的意志。
尼采说: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说: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翻开本书,3小时入门德国哲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康德到海德格尔/牛津通识课 |
分类 |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
作者 | (英)安德鲁·鲍伊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是否有理性?人是否可以用理性认识世界? 德国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搭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合理且盲目的意志。 尼采说: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说: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翻开本书,3小时入门德国哲学。 作者简介 安德鲁·鲍伊(Andrew Bowie)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哲学和德语教授,人文艺术研究中心(HARC)创始主任。曾任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哲学教授、图宾根大学哲学系研究员。 目录 导言:为什么是德国哲学? 01 康德与现代性 02 语言学转向 03 德国唯心主义 04 “早期浪漫主义”哲学 05 马克思 06 尼采、叔本华和“上帝之死” 07 新康德主义、分析哲学与现象学 08 海德格尔 09 批判理论 参考书目 延伸阅读 序言 德国哲学有这样一种甚 为贴切的名声:它既难以理 解,非常依赖推测,同时又 有极大一部分内容在20世纪 30-70年代之间消失在了英 美哲学中。至于消失的原因 ,部分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怀 疑德国哲学可能是纳粹主义 的同谋。直到近年,英美哲 学界才开始真正重燃起对像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这样的人 物的兴趣。这种对德国哲学 的兴趣之复苏并不局限于学 院哲学中,它与一个因素息 息相关,那就是人们对当代 世界何去何从产生了一种普 遍的危机感。这一危机感又 与一个关键的因素相联系, 这一因素常常被称为“现代 性”。现代性出现于不同的 时间、不同的社会,但总的 来说,它都包括了一些相同 的特点。尚未进入现代的社 会通常依赖一种传统的且被 神学加固的世界图景,即便 此种图景中包含的矛盾常会 导致暴力事件和社会混乱, 但它仍然为人们如何回应世 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背景。 与之相反,现代性强迫文化 与现代自然科学之崛起以及 新的生产和交换方式所产生 的后果相对峙。这种对古老 秩序确定性的威胁常常会产 生创伤性的影响,使许多人 对原有秩序抱着僵化的观念 不放。他们反对新秩序带来 的改变,哪怕他们自己其实 也受益于这些改变。只有当 某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才 有可能证明转向更稳定的新 秩序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论证的许多方面都 可以被应用到现代西方文明 的种种矛盾态度中。但是, 最为直观地表现了现代性变 迁的,还是德国历史上从17 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的进程。在对待此种变迁 的问题上,德国哲学更像一 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是德 国历史的症候,同时也是人 们努力认清人与世界是如何 相妥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资 料来源,在这个世界里,正 如卡尔·马克思1848年在《 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一 切已然确立的牢固事物,全 都化为了灰烬;一切神圣的 事物,全都已被亵渎;人们 终于被迫在令人神志清醒的 日光下看清了自己在生活中 的位置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目此,德国哲学作为一把 双刃剑,对于探讨当代世界 的困境而言十分珍贵。近期 的事件清楚地表明,虽然科 学打压了许多传统宗教中的 教义,消费主义也在逐渐动 摇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价值观 ,但在很多地区,对宗教的 需求仍然没有消失。从前借 由宗教而满足的需求与现代 科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产生 的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正 是大部分德国哲学所关心的 重点。 熟悉英美“分析哲学”的 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观 点和他们所关心的事物毫无 关系。然而,分析哲学这个 名称本身便是现代性的一种 表现。现代科学得以成功的 原因之一,便在于其专注于 分析客体的构成因素,并且 制定支配这些因素的法则。 哲学中也有与之相似的方法 ,这一方法开始于将语言的 要素从它们与其他现象的关 系中抽象出来,并试图确定 支配它们的一般规则。它的 目标是建立一种关于真理和 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基 础在于要证明语词和语句是 如何与它们指代的部分现实 相联系的。通过分析语言的 特定因素,这种哲学方法得 出了一种对语言是如何运作 的一般解释。其目的是通过 证明哲学上的许多传统问题 实际上是由日常形式的语言 缺乏逻辑导致的,最终回答 或消除这些哲学问题。 目前普遍认为,这种哲 学方法并不能实现其目的。 意义不可能被假设为能够以 零碎的方式逆行完全的分析 ,而认为存在一种逻辑上纯 粹的语言的观点则总是依赖 于对“不纯粹”自然语言的预 先理解。语言要素之间彼此 联系的方式,以及语言要素 中并不固有的非语言实践和 背景知识,对于解释意义至 关重要。哲学关注的重点由 此从对语言如何“表征”实在 ,转向了语言“表达”或“表 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所 有方式。后者的范围包括对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客观陈 述,以及表达我们存在的言 语或非言语形式,比如音乐 或绘画。这种“整体论”概念 自18世纪后半叶以来就已经 成为德国哲学的一部分,并 且也正是在德国传统中,产 生了许多替代分析哲学的重 要方法。分析概念与整体论 概念之间的矛盾,也与互相 矛盾的文化态度有关。分析 传统主要倾向于自然科学, 德国传统则极为看重艺术和 美学问题。 这种矛盾也暗示了现代 哲学中的一种张力。这种张 力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 表征,比如“解释”与“理解” ,“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 ,或科学与人文学科等。科 学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但 人们也有其他的方式来阐释 和感受他们的世界,在许多 时候我们必须处理这二者之 间的冲突,但关键是该如何 处理。当人类意识到如何在 上帝承诺的这个可理解的世 界保持自在状态时,德国哲 学便正式开始了。这一改变 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这些 互相竞争的解释世界的方式 似乎变得不可调和了,它们 之间产生的正是现代性特有 的那种冲突。 如下文所示,这一问题 现在仍未解决。在最近30年 ,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出现了 越来越多极具争议性的理论 方法,这些方法都涉及了对 意义和真理的公认观点的质 疑。这种质疑之 导语 三小时从康德到黑格尔,从尼采到海德格尔,轻松入门德国哲学! 想读懂康德、谢林、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先入门德国哲学!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由世界知名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三小时轻松入门德国哲学! 精彩页 为什么康德如此重要 所有阅读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著作的读者都将面临诸如“先验综合判断”“统觉的先验统一”这类术语的夹击。那么,读者该怎样从对这些术语的理解中认识到,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康德都对现代世界的哲学变迁,以及哲学为现代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呢?答案就是,要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掌握康德的哲学,并将其视作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表述。即使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康德思想的合理性和意义,我们仍可以将其作品解读为对他所处时代发生的那些革命性变化的回应。这样的看法中隐藏着一种矛盾,即我们究竟该将康德哲学看作是真理,还是将其理解为他的时代之声。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康德写作之时就已成了争论的焦点。这是因为,新兴哲学开始关注人类实践对人类理解世界的影响,也开始质疑万物的本质是否真的是永恒的和理性的。这一新的关注点既影响了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迅疾变革,反过来它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康德和这些变革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问都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远离纷扰的世事——但它们肯定也启迪了他的作品。例如,如果他对自由的论述与法国大革命毫无关系,那我们便很难具体地思考他的相关思想。与此同时,对康德思想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基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哲学中常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不过我们也不必完全排斥这样的哲学矛盾,因为它们很有可能代表着社会和政治生活之间的对立,而这样的问题并不单是哲学就能解决的。所以,为了解决自己所处时代的一些最为重要的哲学困境,康德带领我们超越了这些困境,并进入现代世界里那些更加广泛的问题之中。 哲学背景 康德所回应的那些思想其实本身也在表述着现代性中最为重要的历史因素。莱布尼茨(GottfriedLeibniz,1646-1716)和斯宾诺莎(BenedictusSpinoza,1632-1677)提出的“理性主义”,由沃尔夫(Christian Wolf,1679-1754)等人进行了发展,并传递到康德时代。理性主义认为,建立在数学科学上的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绩,都应归功于自然内部固有的结构。这是因为,数学之中包含着不能被经验所改变的必然真理,这使得它的基础状态十分稳定,而这一性质正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并且,这种不变的状态似乎还和神学有极大关联:经验知识极易出错,所以绝不出错的数学知识便被认为是来自某种超越人类的根源。但是,苏格兰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曾说过,现代科学也十分依赖一种从未有过的、对经验材料的密切关注。这些材料来自人类的观察,所以它们并不具有数学的必然性。休谟的观点影响了康德,使他从“教条式”的信念中醒来,不再相信宇宙有一种内在的秩序。对于康德来说,“教条”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它最晚自柏拉图起就一直存在于哲学思辨中,也存在于根本性的形而上学观念里,其本身是不应该被质疑和批评的。而对于休谟来说,因果律不能被看作是宇宙的内在秩序,人们之所以能得出因果律这一结论,仅仅是因为观察到了一件事是紧跟着另一件事发生的。因此,所有从新科学得出的确定无疑的事实都伴随着这样的疑问,即这种确定是否真的毋庸置疑。如此一来,休谟的观点便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潜在的破坏力:万物的秩序取决于人类个体碰巧得来的观察,而非神圣的权威。 P9-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