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在根基上的当代意义,指证“现实”是“历史科学”的真正立脚点和生命线,将真正现实的观点注入到学术的整体意识中。
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的学术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从哲学基础上论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质;第二部分马克思哲学与社会现实,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发,指证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以社会—历史的现实为主导定向;第三部分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中国问题,从马克思的现实立场出发,积极地面对并思考处于当代世界进程中的中国道路及其重大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精)/学术中国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吴晓明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在根基上的当代意义,指证“现实”是“历史科学”的真正立脚点和生命线,将真正现实的观点注入到学术的整体意识中。 本书收录作者近二十年的学术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从哲学基础上论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质;第二部分马克思哲学与社会现实,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发,指证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以社会—历史的现实为主导定向;第三部分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中国问题,从马克思的现实立场出发,积极地面对并思考处于当代世界进程中的中国道路及其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 吴晓明,1957年生。1978年春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英国利兹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著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科学与社会》《形而上学的没落》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复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马克思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马克思与海德格尔 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破产 第二部分 马克思哲学与社会现实 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 论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个哲学与史学的对话 论黑格尔的哲学遗产 《资本论》方法的当代意义 论解释学的主旨与思想任务 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及其具体化纲领 第三部分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中国问题 马克思的现实观与中国道路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论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文明的冲突与现代性批判——一个哲学上的考察 “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治理的新文明类型 从社会现实的观点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与变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吴晓明学术年表 后记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 讲话指出,当代中国正经 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 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 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 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 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 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 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 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 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 论述是对思想理论发展规 律的科学论断,也是对哲 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 期望。当前中国处于近代 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 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 荡。一方面,当代中国比 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 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 目标。另一方面,当代世 界全球化潮流滚滚向前, 逆全球化趋势暗流涌动, 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 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 相互碰撞,多样性、差异 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正 在成为这个世界越来越突 出的特征。 这样的时代条件,既 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带来许多新问题和新挑 战,也为思想理论的创新 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开 拓了宏阔空间。在这样的 时代条件下,不断推进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 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 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 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 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任 务,也是当代哲学社会科 学的重大使命。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的 今天,中国故事需要更好 地被全世界所理解,中国 经验需要更好地被现代社 会科学所表达,中国学术 也要更好地被世界学术界 所倾听。让世界了解“学 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 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 国”,构建哲学社会科学 的“中国学派”,恰逢其时 ,大有可为。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 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 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 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 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 然要求。学术创新离不开 两样东西:一是必须立足 源自于本土经验的学术传 统和时代问题,二是必须 牢牢把握世界学术发展的 趋势和潮流。学术创新更 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 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不管是对传统的理论、 范畴、体系,还是外来的 概念、话语、方法,都要 有分析、有鉴别、有汲取 、有批判,不要盲目崇拜 ,不可生搬硬套。尤其是 面对西方话语霸权,不应 该满足于“为西方思想作 注,为西方学术致敬”, 更不应该“以西方的是非 为是非,以西方的标准为 标准”,必须立足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 大实践,在世界视野中发 现问题,在中国经验中思 考问题,让思想理论更具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 “学术中国文丛”正是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和文化 背景产生的。丛书希望通 过对中国学术传统的资源 挖掘与价值再发现,在构 建“学术中的中国”方面有 所作为,有所贡献。我们 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将推动知识建构范式的 革命,必将带来中国学派 的诞生。“学术中国文丛” 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形成具 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 题的知识体系,并为人类 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 方案。 “学术中国文丛”的出 版,总体而言,具有开拓 补白之功,它走的是“文 化积累”与“学术建设”“学 科建构”的路子,其理论 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响应时代主题精 神,契合国家文化战略。 “学术中国文丛”关注一流 专家学者,反映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学术 研究最高成果,它的出版 对推动中国当代学术文化 的发展繁荣,加强中外学 术对话,在世界学术体系 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 学派,提升中国学术的世 界地位,推进中国文化“ 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 二是承接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文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 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 范,按照新时代精神,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赋予 新的时代内涵,对推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 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 义。 三是加强学术积累传 承,推进高校学科建设。 文丛广泛覆盖文、史、哲 、经等学科,通过荟萃不 同学科学派的经典名作, 全面展现中国现代学术体 系发展过程,促进学术体 系和话语体系创新,推进 人才培育,催生学术经典 ,为各领域研究者提供基 础性的经典范本。 总之,“学术中国文丛 ”的出版,是构建“理论中 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 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为构建中国学派提供 了丰厚的实践土壤,也提 供了空前的历史性机遇。 “学术中国文丛”的出版, 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化以及进行创造性转 化的实践,是增进文化自 信的有益尝试。 “学术中国文丛”具有 权威性、经典性、时代性 、中国性等特点。 一是在作者选取上坚 持权威性。为了保证丛书 的品质,作者一律选取国 内各领域的顶尖学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