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出版家(沈知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鹏飞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沈知芳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家,沈知方1899年进上海广益书局,1900年入商务印书馆。1913年任中华书局副局长,促成各地有影响、有号召力的乡绅与中华书局合资开设分局。1922年创办世界书局,并使世界书局成为中国近现代第三大书局,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书局与商务、中华的竞争,对提高整个书业的经营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招致了一些争议,但这不影响沈知方做为一个著名的出版家。本书比较客观叙述了沈知方出版的事迹,较好梳理了其出版思想和理念,丰富了出版史料。
作者简介
王鹏飞,男,现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博士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出版史和媒介文化研究,著有《“孤岛”文学期刊研究》、《海派文学》等,发表学术论文与文化随笔等6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早年岁月:从绍兴到上海
一、书业世家:山阴沈氏
二、旧书坊学徒
三、初入上海:广益书局
四、入职商务印书馆
五、铩羽首秀:乐群书局
六、文化情怀:国学扶轮社
七、忠勇之举:书业商团
第二章 中华书局副局长
一、组织中华书局
二、文明书局协理
三、兼办别业
四、古书流通处:旧版书圣殿
五、黯然离职
第三章 沉寂与复出
一、隐匿躲债
二、三个弄堂书局
三、生意兴隆
四、“滑头”营销手段
五、广文书局的立局之作
六、特创版式:新体广注
第四章 通俗文学出版之王
一、红屋开业大吉
二、首攻:通俗文学出版
三、创刊《快活》
四、《红杂志》与《红玫瑰》
五、《家庭杂志》与《侦探世界》
六、买断张恨水
七、平江不肖生与《江湖奇侠传》
八、创制连环图画
第五章 三足鼎立:教科书出版
一、前奏:教育读本
二、开局:新学制教科书
三、逆袭:新主义教科书
四、突围:斗败国民书局
五、开明英文读本:赢了官司,输了舆论
第六章 宏阔思路:跨界经营举措
一、联手陈嘉庚
二、读书储蓄部
三、“ABC丛书”
四、世界商业储蓄银行
五、“明年从头再做起”
第七章 晚年岁月
一、辞任总经理
二、世界银行停业
三、粹芬阁藏书
四、古籍出版:“点吃名菜”
五、含恨离世
结语
沈知方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这本书的传主是沈知方

沈知方是民国时期第三
大书局世界书局的创办人,
自1921年起,担任世界书
局总经理14年,1934年后
改任监理,直至1939年去
世。在民国出版史上,沈知
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去世
的时候,报刊新闻称之为“
书业巨子”,时人回忆时,
也常称他为“出版怪杰”、“
营销奇才”等。
当时的同业中人提到沈
知方时,经常舍姓而取名,
称他为“方先生”。同人眼中
,方先生才气宏阔,尤其善
于书业营销。但大家也都知
道,方先生颇有傲气,不大
看得起同业中人。1902年
,沈知方以“旧书坊里杰出
人才”的身份,被夏瑞芳延
揽进入商务印书馆。1913
年2月,又以副局长的身份
进入中华书局,成为书局的
第二号人物,陆费逵局长“
极称得力”。1917年,扩张
过速的中华书局资金链断裂
,陷入“民六危机”,沈知方
铩羽离任,个人也因为投机
生意失败,导致破产。
离开中华书局之后不久
,1917年2月,沈知方重启
《家庭实用图书集成》的编
纂。这是他1912年就开始
策划的一套大书,全书20余
册,300余万言。因卷帙浩
繁,资料难寻,加上次年出
任中华书局副局长,编纂工
作中途停顿。离开中华书局
之后,他立即重操旧业,以
此作为自己出版事业重新开
始的开篇。
沈知方不是一个含蓄的
人。他擅长高调做事,也喜
欢高调做人。虽然离开中华
书局之后,一度需要匿名躲
债,但他气势不减,为自己
的出版人生设置了宏大的重
启场面。他在苏州岳丈家里
,组织了一个具有编译所功
能的“学术研究会”,约请一
批文友,整理重注一些传统
典籍,同时也针对市场需求
,出版一些应时之作。他策
划多年的《家庭实用图书集
成》,在23位文友的帮助之
下,历经3年,于1920年成
书出版。出版之时,丛书的
扉页上,时任大总统徐世昌
题词:富国利民;提倡实业
救国的晚清状元张謇题词:
务本崇实取精用宏。当时隐
居津门的民国第二任大总统
黎元洪,为此书亲自作序。
这套大书,用的是广文
书局的名义。离开中华书局
之后的沈知方,同时主持着
几个书局:广文书局、世界
书局、中国第一书局。这些
书局都是小作坊,找一个弄
堂里的房子,挂个招牌,甚
至牌子也没有,出一些不需
要版权的传统读物或热门图
书。《家庭实用图书集成》
的出版,显示了沈知方联络
资源的能力,他的几个书局
开始在《申报》、《新闻报
》上屡屡露面,推广一本又
一本新书。
沈知方富有出版才能。
在当时大多以编辑见长的出
版人之中,他读书不算多,
但对图书市场有着敏锐的嗅
觉。民国文人喻血轮,也是
沈知方苏州学术研究会的成
员之一,应沈知方之邀,写
作了《林黛玉笔记》、《芸
娘日记》等几本书,一两年
内再版十余次。多年之后,
喻血轮对沈知方的市场眼光
依然记忆犹新,说他“独能
透悉社会潮流及读者心理,
经其计划编出之书,无不行
销”。经过4年辛苦,沈知方
完成了资本的初期积累,解
决了债务危机,同时也在上
海公开露面。1921年农历
七月初七,改组为股份有限
公司的世界书局高调亮相,
在四马路中市设立门面,全
楼漆成红色,号称“红屋”。
世界书局的改组,是现
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一
方面,现代出版业中增加了
雄浑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
,则是世界书局在与商务印
书馆和中华书局的竞争中,
扮演着对比鲜明的“他者”角
色。除了在出版内容上与另
两大书局有所错位、各擅胜
场之外,在教科书出版、学
术出版等多个领域,世界书
局也搅动了被两大书局垄断
的书业市场,推动着民国时
期出版格局的重塑。
世界书局独立门户之后
,延续此前的图书出版业务
,也积极开辟新的领域。先
是通俗文学期刊的出版。面
对1921年商务印书馆《小
说月报》改组之后通俗文学
市场出现空缺,从1922年
开始,世界书局出版的旬刊
《快活》、周刊《红杂志》
与《红玫瑰》、半月刊《侦
探世界》、月刊《家庭杂志
》,在一年多的时间之内次
第问世,从出版档期上全方
位切入通俗文学市场。接着
,沈知方瞄准了利益巨大的
教科书市场。改组之后的第
二年,世界书局就开始了教
科书的编撰。先是推出了一
批教辅性质的新学制小学、
中学读本,其后又大张旗鼓
,在报纸上征求新学制小学
教科书的建议。到1924年
,历时两年编成的一套《新
学制初级小学教科书》陆续
问世。
……
其他还有与开明书店的
版权官司、世界商业储蓄银
行等,沈知方基本都在以讹
传讹的论述之下,被叙述成
一个唯利是图者。即使提到
世界书局的5000多种出版
物,也大多以一句“在长时
段的出版中,也曾有一些对
社会有益的书”之类的话一
笔带过。在这种逻辑之下,
沈知方渐渐淡化为一个近乎
透明的人物。他曾经担任中
华书局历史上唯一的副局长
,当时在书局的地位仅次于
陆费逵,但在《回忆中华书
局》一书的“解放前中华书
局创办人和负责人小传”名
单中,居然没有他的名字。
沈知方不是完人,在现
代出版界,他是一个不无争
议的“枭雄”
导语
本书应该是第一本关于沈知方的专著,正如美国历史学者柯文所言,事件、经历和神话,是进入历史的三种路径。回望沈知方这样一个已经面目模糊的出版人,把“事件”真相放在首位,可能是更稳妥的一种选择。为了还原相对真实的传主,本书采用了考证性的叙述模式,尽量以原始材料立论,以回忆录和访谈等作为补充。
后记
第一次关注沈知方,是
在2004年。那时刚开始写
关于“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的
博士论文,查阅资料中间,
发现“孤岛”时期的上海出版
界,屡屡闪现一个名字:世
界书局。郑振铎等人的“大
时代文艺丛书”,胡山源编
撰的“明季忠义丛刊”,裴小
楚主编的“青年自学丛书”,
孔另境主编的五集“剧本丛
刊”,苏信译的“俄国名剧丛
刊”、贺之才译的“罗曼罗兰
戏剧丛书”、朱生豪译的“莎
士比亚戏剧全集”等,要么
内容偏左有助抗战,要么译
笔优美质量上乘,在战时的
上海卓有影响。这些经典之
作,都是抗战时期由世界书
局出版的。而且抗战开始不
久,世界书局在大连湾路的
工厂就遭到日寇洗劫,四五
百万册图书或被东运,或遭
毁坏,书局员工还出现死伤
血案,俨然一·二八事变时
的商务印书馆,也让人印象
很深。
世界书局是与商务印书
馆和中华书局并称“鼎足而
三”、“三大出版家”、“三大
书局”的出版机构,但相较
两位出版“大哥”,相关的资
料和研究少得可怜。与开明
书店、生活书店,甚至新月
书店、北新书局相比,获得
的关注也不能相提并论。于
是,作为当时卓有影响的出
版人物,沈知方也只能面目
模糊地站在出版史的角落。
此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关
注到沈知方和世界书局的一
些材料,也试着进行一些努
力。2011年6月,我指导的
研究生陈楠,以《沈知方的
出版理念与策略研究》通过
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这也
是关于沈知方最早的研究生
学位论文之一。现在来看,
论文里面还有一些史料错讹
和论断不当之处,但在当时
,却是一种努力和尝试。写
这段话的时候,关于沈知方
和世界书局的硕士学位论文
已有8篇。
2017年的初春,接到武
汉大学吴永贵教授的电话,
说他参与组织的“中国出版
家丛书”中,沈知方的选题
暂时无人,问可否承担。永
贵老师是现代出版史研究的
领军人物之一,2006年,
我们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首
次见面,此后常有往还。有
这个机会,就应承了下来。
答应之后,便开始了新一轮
的资料收集。因为一些资料
的数字化,收集起来方便了
不少。当时还略感欣慰,以
为写作会很快开始。但动笔
之后,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资料虽然变多了,但
资料之间的矛盾和讹误也十
分严重。沈知方个人少有著
述,几篇散见于书刊之前的
序言,很少被人关注。对他
的记述,一是来自蒋维乔、
章锡琛、平襟亚等老同事和
当时的业界同人;二是来自
世界书局的老员工,如朱联
保、刘廷枚等人。这些记述
或许是囿于当时的写作环境
,负面论述居多,有些内容
轮廓相似,但在细节方面有
不少出入。
2017年9月,在中国近现
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工作的师
妹王京芳告知,他们要和上
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
合举办“世界书局史料研究”
座谈会。沈知方的长孙沈柏
宏先生会从美国回来参加,
问我有没有兴趣。因了张霞
老师和毛真好女士的美意,
我参加了这次座谈会,聆听
了邹振环老师和其他专家的
发言,认识了整理世界书局
资料多年的樊东伟先生,也
得以有机会在沈柏宏先生返
美之前,对他进行了两次专
门访谈。
沈柏宏先生长期在美国
担任大学教授,有儒雅的长
者之风,与他的交流十分畅
快。沈知方去世的时候,柏
宏先生年方八岁,他记忆最
深的,就是当时在殡仪馆开
吊三天,名流如云,他作为
长孙,长跪拜谢,几不能支
。他小时候,父母定期会带
他去看望祖父,留下了对沈
知方的模糊印象。此后他对
祖父的更多认知,大多来自
其他长辈的讲述,还有报刊
上的文章。沈知方最小的女
儿,在他去世的时候年仅一
岁,对父亲就更是印象模糊
了。
因此,在本书的写作中
,集中梳理了一次关于沈知
方和世界书局的材料,主要
的来源是《申报》、《新闻
报》以及世界书局和其他当
时的报刊。沈知方出生的时
候,《申报》已经创办了10
年,他是喜欢高调做事的人
,从早期的国学扶轮社,到
后来的广文书局、世界书局
,他的出版活动大都会在报
纸上广告一下。“历史是昨
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
史”,《申报》、《新闻报
》、《大公报》上,夏瑞芳
控告他抄袭商务教科书的官
司,他离开中华书局时所说
的“兼办别业”,广文书局的
出版活动,创制的连环图画
,世界商业储蓄银行的前因
后果,张恨水和平江不肖生
的新书,等等,都在广告和
报道之中,一一浮现。
翻阅当年的《申报》和
《新闻报》,会发现沈知方
当时在出版界的影响真大啊
。他在沪上大报的露面频率
,远超不少现在有回忆录和
传记的民国出版人。只有感
受了新闻记录的历史现场,
才明白沈知方去世时被称为
“书业巨子”的原因。更主要
的是,这些新闻报道,对不
少出版先贤的一些回忆文章
,起到了很好的补证或纠正
作用。
本书应该是第一本关于
沈知方的专著,正如美国历
史学者柯文所言,事件、经
历和神话,是进入历史的三
种路径。回望沈知方这样一
个已经面目模糊的出版人,
把“事件”真相放在首位,可
能是更稳妥的一种选择。为
精彩页
第一章
早年岁月:从绍兴到上海
一、书业世家:山阴沈氏
1882年11月28日,清光绪八年十月十八日,沈知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世居城内仓桥街。
绍兴是一个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也是中国少有的人文荟萃之地。出版史上的名家杜亚泉、章锡琛、胡愈之、周建人、孙伏园、陶亢德等,也都生长在绍兴这片共同的土地上。
沈家所在的山阴县,主要管辖现在绍兴市的越城区和柯桥区。作为县治,山阴历史悠久。1912年,民国肇造,废除府制,山阴县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沈知方就逐渐淡化了山阴的籍贯,常以绍兴人的身份活跃于现代出版界。
沈知方选择出版作为自己的人生职业,与绍兴一地书商众多不无关系。包天笑曾说在中国的旧书业中绍兴人是一股主流,早年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有一批人被称为“绍兴帮”。但对沈知方来说,他恢弘的出版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因素,还要从世代营书的沈氏家族传统说起。
山阴沈氏的源头,来自吴兴沈氏。吴兴沈氏的一世祖,为春秋时的沈逞。沈逞是周文王的儿子季载的后裔,季载先封于冉,后其子孙又被封于沈,成为沈子国,故又被称为姬姓沈氏。吴兴沈氏传至第四十五世,有沈遵道。沈遵道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进士,曾官杭州通判,后居山阴,成为浙东诸多沈氏支脉的始祖。
沈氏家谱①记载,山阴沈氏大约传至第二十八世沈君选的时候,开始在绍兴城里靠近绍兴府科举试场的仓桥街,开设鸣野山房书肆,开始了沈家的书业生涯。1934年,沈知方在《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自序》中,回忆自己家世:
家本世儒,有声士林:先世鸣野山房所藏,在嘉道间已流誉东南;而霞西公三昆季藏书之富,尤冠吾越。近世金石大家赵擒叔,于所著《补寰宇访碑录》②自序中,尝尊霞西公为彼生平第一导师。名流雅望,有如是者。
自序中提到的“霞西公三昆季”,即是沈君选的子侄,山阴沈氏第二十九世沈芋田昆仲。其中最出名的,是老三沈复粲。沈复粲(1779—1850),字霞西,晚号鸣野山房主人。沈氏兄弟以经营书坊为主业,此外也热好藏书,沈复粲昆仲建立了鸣野山房藏书楼,家藏图书四万余册,不少是罕见之绝本。章学诚的遗书,其子孙不能守,一部分也被沈复粲收走。明末清初山阴的藏书家祁理孙读书楼所藏,有半数被其购去。沈复粲爱慕忠义,这一思想投射于他的藏书,就是推重大忠大孝的先贤文集。此外,他也热衷于戏曲书籍的收藏,如《传奇全本》556种,《名剧汇》72种,《古今名剧选》56种。署名沈复粲编选的《鸣野山房书目》中,著录图书2000余种。
沈复粲藏书在当时颇有名气,到了晚清时期,徐珂的《清稗类钞》“鉴赏类二”一节,专有“沈复粲藏书”条:“越中沈复粲隐于贾,博极群书,收藏甚富。有子名昉,字寄帆。李莼客侍御慈铭有《送寄帆作尉江南》诗云:尔翁江南沈麟士,穷老钞书八千纸。良田广斥收秘藏,手挈瑯嬛付孙子。”①诗中所写的“穷老钞书八千纸”,指的是沈复粲的编书和钞书。李慈铭的《越缦堂读书记》也几次提及沈复粲的编书之事。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