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石峁二十四节气(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瑞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古今对比对4000多年前石峁时期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进行了科学的推测,为石峁文明的丰富内涵增添了新的说明材料,进一步阐释石峁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石峁遗址的研究、官传提供了全新视角。 目录 春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 立久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参考文献 考古简报 序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 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 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 缘,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 及其支流永利河交汇的台 塬梁峁之上,属新石器时 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 的史前石筑城址。 石峁城址初建于距今 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 3800年前后,由皇城台、 内城、外城三部分石砌城 垣构成,面积逾4平方公里 ,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 殿建筑、房址、墓葬、手 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晚期 至夏代早期遗迹,先后出 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 骨器、石雕、石刻、彩绘 壁画等珍贵文物。皇城台 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 其形状是由底部向台顶四 面包砌层阶状护坡石墙的 台地,底大小,呈金字塔 结构,护墙保存较好处多 达十余层阶。其中台基面 积约24万平方米,台顶面 积约8万平方米,落差超过 70米,台顶发现了大型石 筑基址及石雕、石刻等重 要遗迹及遗物,推测为大 型宫殿建筑区域。内、外 城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包 裹在内,其城墙依山势而 建,形状大致呈东北一西 南方向。城墙大部分处于 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 石砌城墙,墙宽均约2.5米 ,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 表1米有余,内、外城石墙 长度分别为5700米及4200 米,墙体上发现了城门、 瓮城、角台、马面、墩台 等防御性建筑遗迹,内城 密集分布着居住区、墓葬 区及手工业作坊区,外城 同类遗迹较为稀少。这种 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环套 结构,开启了中国古代都 城建筑格局的先河。 石峁城址的石砌墙体内 极为特殊的大量藏玉现象 ,凸显了东亚地区古人崇 尚“玉石”辟邪御敌的观念, 或许与中国古代文献中记 载的“玉门”“瑶台”等相关; 瓮城、马面、角台等城防 设施的出现不仅表明在中 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阶段, 中国北方地区政治格局的 复杂化及武力战争的频繁 ,也成为东亚地区土石结 构城防设施的最早实物资 料;其中,大量集中埋葬 于城门地下头骨的发掘, 清晰地表明了城建过程中 奠基活动或祭祀仪式的存 在及这一区域社会复杂化 倾向加强。 “石峁玉器”质料精良、 工艺复杂、特征显著,是 我国龙山晚期至夏时期北 方地区玉器之集大成者。 流散的玉器数量大约有 4000件。近年来,城址周 边出土的铜制品已有一定 数量的积累。经过初步科 学检测,确定为我国北方 地区最早的一批铜器。 考古研究工作表明,石 峁遗址系公元前两千纪前 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 址,形制完备、结构清晰 、保存良好,被誉为21世 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 古发现之一峁城址以其重 大的学术意义,于国内外 屡获殊荣,在世界范围内 引发了强烈的学术共鸣。 2019年4月石峁遗址被国 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 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0年12月石峁遗址入选 美洲考古学会《考古》期 刊世界十年(2011-2020 )十大考古发现。 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 ,随着各类型重要文物的 不断面世,石峁遗址热点 不断,相关研究成果层出 不穷,但关于气候、地貌 等自然环境的研究几近空 白,《石峁二十四节气》 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本 书以质朴的语言,将石峁 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 ,生动直观的介绍了石峁 遗址区域一年四季二十四 个节气里的气候变化、作 物耕种、植被生长、民众 风俗等,基于石峁遗址考 古发掘成果和相关文献, 通过古今对比对4000多年 前石峁时期地理气候和生 产生活进行了科学的推测 ,为石峁文明的丰富内涵 增添了新的说明材料,进 一步阐释石峁文化在中华 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为石峁遗址的研 究、官传提供了全新视角 。 导语 《石峁二十四节气》填补了对石峁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的研究这个空白。 本书以质朴的语言,将石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生动直观的介绍了石峁遗址区域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里的气候变化、作物耕种、植被生长、民众风俗等,内容主要基于石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和相关文献。 精彩页 考古发掘证明,石峁古人具有丰富的天文知识。石峁遗址外城东门位于东偏北,基本与寅位处于同一方位。这是巧合还是故意,我们无从知晓。有人推测,外城东门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兼具祭祀与观测天象的功能。更有天文学家认为外城东门的结构造型,其设计灵感源于天空中的某个星座。除此之外,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玉璇玑似乎也能说明石峁古人对于天文知识的热衷。“璇玑”二字源于《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西汉学者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王者正天文之器”。孔子的解释更加明白,玉璇玑是一件帝王观测天象的玉雕仪器。 立春节气最初的文字记载形成于周代,立春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在民间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早在上古时期,便以立春日为时间坐标。以春耕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的雏形,它的民俗功能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价值认同。 立春之日是一年四时之始,这一年的节、气、候,与这一年的气运有着密切的关系。立春祭祀,是古人非常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军平民百姓,均行之。汉代,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进行五郊迎气祭祀,这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记载:“立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这种活动,后来成为全民性的迎春仪式。张鹤泉在他的《东汉五郊迎气祭祀考》中,用大量史料诠释了季节交替时节,祭祀对一个国家施政产生的重大影响。 立春时,民间流传着很多习俗,打春牛便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打春牛也叫鞭春,历史悠久,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就是说立春打春牛与农事息息相关。在我国,牛的驯化有万年之久,全球很多国家都有牛崇拜现象。商代的大型祭祀用牛牲,在很多青铜器或者陶器上也有牛这一形象,而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牛牲献祭海神波塞冬的传说,印度教中湿婆神的座驾也是牛。而在一些古老的山洞,或壁画或岩画均有牛的形象。早在4000多年前的石峁即已发现牛崇拜的现象,在石峁出土的石雕当中,有一块雕刻着牛与马的精美石雕,牛头居中,且比例较大,两侧是两匹相对而立的全身马匹雕像,可见牛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有人说东方人民需要牛进行农事劳作,牛作为重要的家畜,所以才有牛崇拜这一现象,可大量史料却证明牛崇拜似乎早于农耕。 用牛耕田需要相应的犁,通过牛拉动犁具进行耕作,省时省力。早在55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用Y形的木段制作,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支则做成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来拉动。埃及和西亚的土地干旱多沙,用这种早期犁具亦可充分挖垦农田,使得庄稼收成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发展。我国的犁是由一种原始的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而来,被称作石犁,主要用来松土和碎土。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在耕作方面,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要求。石峁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疏松多孔,有利于原始农具的耕作。在石峁出土的石器当中,的确有类似于犁的农具。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今天的石峁,在这片支离破碎、崎岖不平的土地上,现代化农具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更无法发挥出它的优势,所以 很多农民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牛拉犁耕作方式。在这里,千年以前是牛耕地,千年之后依然是牛耕地,犁头、黄牛、农民和这苍茫的大地,构成了天地间最具传承的画卷,它没有绚烂的色彩,却美得让人动容。 P8-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