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类的终极问题(未来篇)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作者 | (美)袁越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类未来吃什么?人类未来用什么?人类未来烧什么?这三个问题是人类未来的终极问题。面对不断膨胀的人口,逐渐匮乏的资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只有进行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改变材料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努力探索新的能源形式,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作者袁越借助专业的科学背景、大量的阅读梳理、实地的采访调查,把目前已知的三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和推理过程呈现出来,并借此传达这样的理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面对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改变。 作者简介 袁越,1968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分子免疫学研究。1992年初留学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动物学系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1994-199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工程中心担任研究助理,1998-2004年在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从事生物制药研究。在《分子神经科学》以及《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期刊上各发表过一篇关于神经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第一作者论文。2005年8月加盟《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 目录 序:我也喜欢琢磨一些现实的问题 第一章 人类未来吃什么? 引言 全球农业考察记 农业一万年 未来的粮食 未来的瓜果蔬菜 未来的蛋白质 第二章 人类未来用什么? 引言 未来的材料 被材料改变的人类 钢筋水泥的功与过 塑料,想说爱你不容易 穿衣服的学问 第三章 未来的能源 引言 能源:人类想象未来的无限可能 人类能源简史 可再生能源的未来 电氢之战 核能:人类的终极能源 序言 序:我也喜欢琢磨一些 现实的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琢磨一些 严肃的问题,比如“人为什 么会死”“我爸爸的爸爸的爸 爸……到底是谁”之类的。 从2017年开始,我花了两 年多的时间,为《三联生 活周刊》撰写了3个长篇报 道,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 、生命的进化和创造力的 来源。这3个封面故事由三 联书店集结成书,取名《 人类的终极问题》,出版 后获得了 2020 年度的“中 国好书奖”。 我不但喜欢琢磨严肃的 问题,也喜欢琢磨一些现 实的问题,于是我又花了 大约3年的时间写了3个新 的封面故事,探讨了未来 的农业、未来的材料和未 来的能源。之所以选择这3 个领域,是因为我相信它 们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 质量的关键问题,每一个 都不容忽视。而我在这里 所说的“未来”,指的是 2050 年前后的世界。在这 之后的事情一来我没有能 力预测,二来可能也和今 天的大部分读者关系不大 ,我就不探讨了。 说到未来世界,很多人 都看好“元宇宙”,觉得这才 是人类的未来。确实,我 们已经进入了数码时代,“ WiFi”“AI”“VR”和“5G”这些 新词汇几乎都不需要翻译 成中文了。这些新的数码 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人类 的生存不能光指望它们, 还需要食物、材料和能源 ,这些才是人类可持续发 展所必需的资源。但因为 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 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所有这些资源都面临着紧 缺的压力,人类的生存环 境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这就是当今世界所面临 的最大的现实问题。 在这3个现实问题当中 ,我首先选择了农业,因 为这是现代文明的基础, 也是人类改造地球的开始 。但是,如今已有超过一 半的地球人离开了农村, 很多人都已忘记了一日三 餐是怎么来的。事实上, 地球上的大部分优质土地 都已被开发成了农田和草 场,农业和畜牧业对地球 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一点 也不亚于工业,从某种程 度上来说甚至有可能更高 。 比如,传统农业的耕作 方式对土壤的破坏程度已 经远远超过了土壤的恢复 能力,农药的广泛使用对 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伤害已 经达到了物种大灭绝的级 别,而全球畜牧业产生的 温室气体已经占到人类温 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5% !人类的食物获取方式必 须来一次彻底的革命,才 能避免灾难的来临。 接下来我选择了材料, 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种 重要资源,很多可持续发 展议题里都缺乏材料的身 影。其实材料是人类文明 的重要基础之一,早期人 类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是 以材料的名字来命名的。 材料还和不同民族的命运 息息相关,比如瓷器和玻 璃的不同性质可以部分地 解释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 同走向。材料还扮演了现 代社会润滑剂的角色,因 为不同类型的材料是很难 相互替代的,人类对特殊 材料(而不是食品)的需 求拉开了世界贸易的序幕 。 和食品生产一样,材料 的生产和消费也给地球的 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 坏。比如目前全球钢铁和 水泥的生产过程所排放的 温室气体各占人类活动总 排放量的 8%,两者加起 来占到了人类温室气体排 放总量的 1/6。塑料的生 产和消费总量在过去的75 年里增长了160倍,目前至 少有50亿吨难以降解的塑 料留在了自然环境当中。 至于能源,其重要性无 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事实上,生命本身即建立 在能量的不断消耗之上, 所有生物都是能源的囚徒 。对于人类来说,能源的 消耗量更是直接决定了我 们的生活质量,被誉为现 代社会分水岭的工业革命 正是从能源革命开始的。 而这一革命最直接的后果 就是气候变化,这件事也 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所 面临的最大障碍。 我把能源议题放在了最 后,一来因为能源领域错 综复杂,关于能源的文章 最难写。二来因为能源问 题和前两个议题有着显著 的不同,无论是食品还是 材料,其对人类幸福程度 的贡献都是有上限的,但 能源没有。人类的幸福程 度几乎总是和能源的使用 量成正比,而人类追求幸 福的动力是无限的,对能 源的需求自然也是无限的 。正因为如此,能源领域 的可持续发展不太可能仅 靠节约来实现,我们必须 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供应 量,同时想办法提高能源 的使用效率,别无他法。 这3个现实问题是全球 性的,必须用全球视角加 以审视。农业部分我采访 了农业的发源地和现代农 业强国以色列,以及在农 业技术方面领先全球的美 国、荷兰和德国。国内部 分我采访了拥有黑土地的 东北地区,以及河南和云 南等地,试图对这个问题 做出尽可能全面的解读。 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我无法出国采访,材料 和能源话题的采访只能在 国内完成。好在中国是世 界材料大国,我们的水泥 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以上,砂石产量也占世界 的一半以上,塑料的产量 和消费量的占比均超过了 全球的1/3。在能源领域, 中国同样是世界第一强国 ,尤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 展速度更是惊人。目前中 国的光伏和风力发电占比 分别达到了全球的1/3 和 2/5,中国不但拥有全球最 大的电网,也是全球唯一 拥有交直流混合电 导语 从2017年开始,本书作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三联生活周刊》撰写了3个长篇报道,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进化和创造力的来源。这3个封面故事由三联书店集结成书,取名《人类的终极问题》,出版后获得了2020年度的“中国好书奖”。 “未来篇”作为《人类的终极问题》的续篇,探讨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农业、材料、能源三大领域,是袁越将自己多年积淀的知识储备与最前沿的科学新知融为一炉的又一力作。 精彩页 为什么种地还要强迫呢?狩猎采集难道不是一种更辛苦的生活方式吗? 按照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农业的发明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我们的祖先自20多万年前诞生在非洲之后,就一直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直到1万年前新月沃地的居民们灵机一动发明了农业,人类终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人类文明从此走上正轨。 教科书还告诉我们,农业的发明也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这个说法有两个看似无可辩驳的证据:一、全世界至少有6个独立的农业发源地,当地人在没有外来经验借鉴的前提下,独立地发明出了农业,这说明农业是人心所向,只要想到了,一定会去做。二、如果一个农业部落(包括畜牧业)和一个狩猎采集部落之间爆发冲突,几乎总是以前者获胜而告终。如果两者发生融合,只要自然条件允许,农业一定会取代狩猎采集,成为融合民族新的谋生方式,历史上找不到任何反例。这两个证据似乎说明,农业代表着先进文明,狩猎采集代表着落后文明,人类一旦学会了种地,肯定会主动放弃采猎生活。 但是,在非洲进行的一系列田野调查颠覆了这个观点。一批人类学家跟踪调查了一个名为卡拉哈利(Kalahari)的游猎部落,发现这个部落的成员每周平均只需花12~19小时找吃的,其余时间不是在树荫下乘凉就是在和朋友家人聊天,日子过得非常逍遥。相比之下,早期农民活得非常辛苦,几乎每天都要下地劳动,工作强度反而要比狩猎采集者大得多。 换句话说,比起狩猎采集来,种地反而是一种更加艰苦的生活方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耶利哥古城的那个酋长用尽了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甚至不惜组织手下人建造了那样一座巨无霸,这才让周围的居民们甘愿放弃狩猎采集生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代农民。 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的祖先当初为什么要放弃舒适的采猎生活,改以务农为生呢?答案要从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说起。农业的起源 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有很强的自由意志,想干啥就干啥。其实人类一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必须遵守这个系统的基本法则,没有例外。 按照著名的加拿大植物生态学家和农业史专家拉奥·罗宾逊(RaoulRobinson)教授的说法,大自然有三个基本法则,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第一.任何一个固定空间的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数量上限,无法超越。第二,每个物种所占有的生态位也是有限的,比如陆地动物很难生活在海里,热带植物不可能在极地生根发芽。第三,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速度都必须超过其环境承载力的上限,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否则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个物种就有可能灭绝。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前两个法则和第三条法则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它们必须同时成立的话,那只能意味着两件事:要么每个生物个体都活得不舒服,始终处于半饥饿的状态,要么很多生物个体都必须死,把有限的资源留给别人。事实证明,这正是生物界已经持续了亿万年的状态,也是物种进化的原始动力,毕竟“适者生存”又可以翻译成“不适者死”。 P15-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