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悉达多(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国)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悉达多》的故事始于少年悉达多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从家庭中叛离,开始了寻觅真正自我的曲折人生。体验过不同的思想,经历过爱欲、权势、财富的诱惑,也罹遇过所爱之人的失去,悉达多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从撑船渡人渡己的生活中体悟到那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智慧。
回答每个人关于生活与自我的困扰,启迪人们永不放弃追寻,直到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多种辅文、专家解读、精彩画作,呈现黑塞丰富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与沙门同行
乔达摩
觉醒
第二部
珈玛拉
尘世
轮回
河岸
船夫
儿子

果文达
译后记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
序言
1877年7月2日,我出
生在黑森林地区的卡尔夫
。我的父亲是波罗的海日
耳曼人,来自爱沙尼亚;
我的母亲方面,她的父母
是施瓦本人和法裔瑞士人
。我的祖父是一位医生,
外祖父是一位传教士和印
度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在
印度短暂做过传教士,母
亲年轻时在印度生活过几
年,并且在那里传过教。
我的童年是在卡尔夫
度过的,后来我搬到巴塞
尔住了几年(1880—
1886)。我的家人国籍
各不相同,我就在两个不
同民族间成长起来,生活
在两个方言各异的国家里

我在符腾堡的寄宿学
校度过了大半的学生时代
,还在毛尔布伦修道院的
神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
我的成绩不错,拉丁语很
好,只不过希腊语普普通
通;但我是个不太服从管
教的孩子,很难适应虔敬
派的教育体制——这种教
育的目标是压制与摧毁人
的个性。从十二岁起,我
就想成为诗人;对于成为
诗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常
规的或者是官方的路径,
所以为了决定离开学校后
该做什么,我很是苦恼过
一些时候。后来,我离开
神学院和文理中学,跟随
一位工匠做学徒;十九岁
时,辗转工作于图宾根和
巴塞尔的多家书店与古董
店。1899年,我的一小
卷诗集付梓,随后又有其
他几部篇幅不大的作品问
世,但都默默无闻。直至
1904年,我在巴塞尔写
就、以瑞士为背景的小说
《彼得·卡门青》大获成
功。我放弃了售书的工作
,娶了一名巴塞尔女子,
养育了几个儿子,并搬到
了乡间。彼时,远离城市
与文明的乡村生活就是我
的目标。从此,我一直生
活在乡村,先是在盖恩霍
芬的康斯坦茨湖畔居住到
1912年,后来搬到伯尔
尼附近,最终在离卢加诺
不远的蒙塔尼奥拉定居下
来,至今还住在这里。
1912年,我定居瑞士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年复一年,让我愈加
抵触德国的民族主义;自
从我对群众性的建议和暴
力进行了悄声抗议后,我
就持续受到来自德国的攻
讦,谩骂的信件也如洪水
般涌来。德国官方的恨意
在希特勒时期达到了顶峰
,不过都被这些所抵消:
年轻一代追随我,他们以
国际性与和平主义的思维
进行思考;我与罗曼·罗
兰结下了友谊,这份友谊
持续到他离世;远在印度
、日本等国家,也有人与
我有同样想法,并表达支
持。希特勒垮台之后,我
在德国重获认同,但由于
受到纳粹的压制和战争的
破坏,我的作品还没有得
到再版。
1923年,我放弃了德
国国籍,成为一名瑞士公
民。第一次婚姻结束后,
我独自生活了多年,后来
再婚。诚挚的朋友们在蒙
塔尼奥拉为我准备了一栋
房子。
在1914年以前,我热
爱旅行;我经常前往意大
利,还曾在印度生活过几
个月。此后,我几乎完全
放弃了旅行,有十多年没
有出过瑞士。
希特勒统治时期以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我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来
创作两卷本小说《玻璃球
游戏》(1943)。完成
这部长篇作品后,由于眼
疾发作,加上年老带来的
其他各种疾病,我无法再
从事更大篇幅的创作。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
我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
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
,以及历史学家雅各布·
布克哈特。但他们对我的
影响都没有印度哲学和稍
后的中国哲学那样大。我
对美术相当熟稔,也很喜
欢,但与音乐的关系更为
亲密,受到的启发也更多
。从我多数的作品中,都
可以看到这一点。在我看
来,我自己特点最为鲜明
的作品是诗歌(诗集,苏
黎世,1942),小说则
包括《克诺尔普》
(1915)、《德米安》
(1919)、《悉达多》
(1922)、《荒原狼》
(1927)、《纳尔奇思
与歌尔得蒙》(1930)
、《东方之旅》(1932
)、《玻璃球游戏》
(1943)。《回想录》
(1937,1962年增订版
)涵括了诸多自传性内容
。我的政治随笔集最近在
苏黎世出版,书名是《战
争与和平》(1946)。
先生们,希望我这极
为简略的概述能令你们满
意,我的健康状况已不允
许我更为详尽地进行下去
了。
导语
黑塞在文学创作成熟期出版的重要作品,跨越文化疆界,融合印度与中国哲思。久负盛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经典,在日本、美国等掀起黑塞热潮,为世界读者喜爱。
悉达多的故事,跨越时间的河流,启迪人们,在寻觅自我的路上,会跌入深谷,会面对激流,会遭逢追猎,但只要心中的灯不灭,就必将迎来圆满宁谧的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悉达多。
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摆渡人来往于河上,渡人也渡己,象征以河为师、找到自我的悉达多。
后记
应约重译眼前这本《
悉达多》,不禁想起三十
五年前翻译的《纳尔奇思
与歌尔得蒙》。不只因为
作者都是瑞士一籍的德语
作家赫尔曼·黑塞,还因
为两部作品之间确实有着
太多的相似。虽说《悉达
多》是个印度故事,却跟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一样,讲的也是一个禀赋
非凡的年轻人的成长、发
展、成熟,通过毕生的探
索、发现直至垂暮之年终
于实现理想的漫长过程。
其次,两位主人公达到目
标的途径都是背井离乡,
只身到尘世间流浪,体味
人世的苦乐艰辛,品尝生
活的酸甜苦辣,以求认识
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鉴于这样的内容,这两
本书似乎都可以归为德语
文学传统的所谓“成长小
说”(Entwicklungsroman
),或者欧洲文学并不少
见的流浪汉小说。
《悉达多》(1922)
比《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1930)早问世八年
。尽管两者之间的相似之
处还可以说出许名但更有
意义的恐怕还是讲讲两者
的差异和变化。黑寒给《
悉达多》加了一个副标题
“Eine Indische Dichtung”
,此前的翻译、评介者—
—除了德语文学专业的张
佩芬——大都译解为“印
度故事”或者“印度小说”
,我则认为该译作“印度
诗篇”。不只因
为“Dichtung”这个德语词
的第-一个和最主要的一
个义项就是诗,还因为这
部薄薄的作品其诗的品质
明显多于小说,特别是往
往为长篇的“成长小说”的
品质。比较起来,《纳尔
奇思与歌尔得蒙》虽说也
十分富有诗意,情节却要
曲折婉转得多,描F也要
细腻动人得多,人物形象
也更加丰满,因而是一部
很好看的、富有诗意和浪
漫气息的故事,所以黑塞
要称其为“Erzahlung”(小
说、故事)。相反,《悉
达多》不论是语言还是表
现手法,抒情成分都更重
,尽管情节也有一定的故
事性乃至传奇性,叙述描
写却简约如同抒情诗或叙
事诗,如同绘画的素描或
速写,少有渲染铺陈,也
缺乏细节描写,唯求情到
意达为止。对此可用一个
例子说明,即其第二部的
“河岸”一章,主人公在克
服自杀念头后仅仅以一小
段自言自语,便概括了自
己的一生:“少年时,我
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
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
和潜修,只知道寻找梵天
,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
。年纪轻轻,我追随赎罪
的沙门,生活在森林里,
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习忍
饥挨饿,学习麻痹自己的
身体。随后,那位佛陀的
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我
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
融会贯通于我心中,犹如
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
里。可是后来,我又不得
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
智慧。我走了,去向珈玛
拉学习情爱之娱,向迦马
斯瓦弥学习做买卖,聚敛
钱财,挥霍钱财,娇惯自
己的肠胃,纵容自己的感
官。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
,丧失了精神,荒废了思
考,忘掉了统一性。可不
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
,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
男孩儿,从思想者又变回
了凡夫俗子?也许这条路
曾经挺美好,我胸中的鸟
儿并未死去。可这又是怎
样一条路哇!我经历了那
么多愚蠢,那么多罪恶,
那么多错误,那么多恶心
、失望和痛苦,只是为了
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
能重新开始。然而这显然
是正确的,我的心对此表
示赞成,我的眼睛为此欢
笑。我不得不经历绝望,
不能不沉沦到动了所有念
头中最最愚蠢的念头,也
就是想要自杀,以便能得
到宽恕,能再听到‘唵’,
能重新好好睡觉,好好醒
来。
……
从两本旧译,我获益
不少。遇到德语语言理解
的问题,我便向张译请教
;遇到跟佛教历史和教义
有关的问题,便参考杨译
。例如主人公的名字和书
名,我便弃按德语音译的
《席特哈尔塔》,而学杨
译采取传统译法《悉达多
》,还有佛陀的名字乔达
摩也是。过其他人名我又
采取音译,如悉达多的好
友叫果文达而没有跟着叫
乔文达,因为他并非历史
人物,不存在传统译名。
为慎重起见,我观看了根
据《悉达多》拍成的同名
电影,反复确认人们都叫
他果文达而非乔文达。其
他专有名词也是有传统译
法就遵循传统,否则即作
音译而在选字时尽量带一
些印度味或佛味而已。
我对佛学一窍不通,
虽为翻译而学了一下,但
难免还会露出马脚。敬请
专家特别是译者和读者不
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悉达多》对于我是
一剂远胜《新约全书》的
治病良方……自从上过《
道德经》这一课后,再也
没有任何课程给予我如此
丰富的意义了。
——亨利·米勒
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
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
感受到我们那种内心的骚
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
路的固有需求——我们每
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
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
们自己的生命。
——保罗·科艾略
这部经典之作将带你
走上一段精神之旅,一段
恰若悉达多佛祖自身经历
的精神之旅。
——丹泽尔·华盛顿
精彩页
年轻、英俊的悉达多,高贵的婆罗门之子,在房前屋后的阴凉处,在泊岸船只旁边的阳光里,在娑罗双林的荫蔽下,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中,与同样是婆罗门之子的好友果文达一起,像雄鹰一般长大了。在河边沐浴时,在进行神圣的洗礼和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光亮的双肩。在杧果林里,伴随着男孩子们的玩耍嬉戏,伴随着母亲的轻声吟唱,在参加神圣的祭祀时,在聆听身为学者的父亲授课以及和智者们论辩时,浓荫不知不觉融入了他乌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参加了智者们的对话,与果文达一起潜心修习过辩论、静观和禅定之术。他已经学会无声地默诵“唵”,默诵这词中之词,在吸气时默诵它,将它纳入体内;在呼气时默诵它,将它吐出体外。他全神贯注,额头环绕着明睿思考的精神光辉。他已经学会在内心深处体认阿特曼,从而与宇宙合一,永不败坏。
父亲见他勤奋好学,渴求知识,有望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智者和僧人,一位婆罗门的王者,心里无比欣喜。
母亲见儿子两腿修长,体格健美,行走坐立仪态端庄,对待她礼数充分周到,胸中也按捺不住狂喜。
每当悉达多像个王子似的在城里穿街过巷,容光焕发,目光炯炯,腰身清瘦,年轻的婆罗门姑娘一见便心中漾起爱的涟漪。
他的朋友婆罗门之子果文达,爱他更是胜过了所有人。他爱悉达多的眼睛和甜美的嗓音,爱他的步态和彬彬有礼的行为举止,爱他所说所做的一切;他最爱他的精神气质,最爱他高尚、热烈的思想,最爱他刚毅的意志,以及他的崇高使命感。果文达知道,这个人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不会成为懒惰的祭司,不会成为贪得无厌的商贾,不会成为爱慕虚荣的空谈家,不会成为凶险狡诈的僧侣,也不会成为畜群中一只厚道、愚蠢的绵羊。不,即便是他果文达,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也不想成为这种婆罗门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要追随悉达多,追随这个他所爱的杰出人物。悉达多有朝一日成了神,成了光明灿烂的圣者,那时果文达仍然要追随他,做他的朋友,做他的随从,做他的仆佣,做他的护卫,做他的影子。
就这样,大家都爱悉达多。他给大家创造了欢乐,带来了喜悦。
然而悉达多自己却并不快活,并不感到喜悦。他在无花果园的玫瑰小径上漫步,在林苑的淡蓝色阴影里静坐沉思,在每日的涤罪沐浴中清洗身体,在浓荫匝地的杧果林中参加祭祀;他的举止完美无瑕,受到大家喜爱,也带给了大家快乐,可他自己心里却并不快乐。他时常做梦,从河水的流动中,从夜空群星的闪烁中,从太阳的耀眼光芒中,总有思想无休无止地向他涌流。他时常做梦,时常由于祭祀时缭绕的烟雾,由于吟诵《梨俱吠陀》诗行的气息,由于老婆罗门的谆谆教诲,而感觉到心灵不安。 悉达多心中开始滋生不满。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与母亲的爱,还有好友果文达的爱,不能永远使他幸福,使他平静,使他满足,使他别无所求。他开始隐隐感到,他可敬的父亲以及其他老师,这些聪明的婆罗门已经把自己多数的智慧及其精华传授给他了,他们已经把丰富的知识注入了他期待的容器,可是这个容器却没有装满,他的精神没有获得满足,灵魂没有获得安宁,心也没能平静下来。洗礼虽好,但那只是水,水洗不掉罪孽,解不了精神的焦渴,医治不好内心的恐惧。对神灵的祭祀和祈求固然很好,可这就是一切吗?祭祀带来了幸福吗?神灵的作为又怎样呢?真的是生主创造了世界吗?难道阿特曼不是独一无二的万物之主吗?神灵们何尝不像你我一样被创造了形体,一样受制于时间,一样无常于人世?祭祀神灵果真有用吗?果真正确吗?果真富有深义和无比神圣吗?除了他,除了独一无二的阿特曼,还有谁值得祭祀,值得崇拜呢?可是哪儿才能找到阿特曼,他住在哪儿,哪儿跳动着他那永恒的心脏,难道不就在我们的自我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个人心里那坚不可摧的地方吗?然而这个自我,这个内心深处,这个最后的归宿,它又在何处呢?它不是肉或骨头,既非思想也非意识,圣贤们如此教导我们。那么它在哪儿,到底在哪儿呢?要深入到那儿去,要深入到自我,要深入到我的内心,要深入到阿特曼还存在另一条路,可是去探寻这条路是否值得呢?唉,没有谁指出这条路,没有谁知道它,父亲不知道,老师不知道,贤人们不知道,神圣的祭祀歌也不知道!婆罗门和他们神圣的经书却知道一切;他们知道一切,操心一切,甚至比一切还要多,他们知道和操心世界的创造,言语、饮食和呼吸的产生,他们了解感觉和知觉的秩序,知道神灵们的业绩,他们的知识无穷无尽——但是,这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不知道那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知道那最最重要和唯一重要的东西?
确实,神圣的经书尤其是《娑摩吠陀》的“奥义书”里,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这最内在、最终极的存在,绝妙的诗句啊!“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书里这样写道。它还提到人在睡眠时,在酣睡中,便可进入自己内心深处,沉潜在阿特曼里面。这些诗句蕴含着惊人的智慧,汇集着大智大慧者所有的知识,它们凝聚成具有魔力的语句,纯净得如同蜜蜂采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