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接收到很多的经济知识,但在具体分析经济现实时,经常却不得要领,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对经济学思想的系统理解,而经济学思想,可以说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本书试图从实用的角度切入,帮助人们理解经济学思想。 从经济学诞生开始,一直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经济社会,全书梳理了不同领域的、30+种的重要经济思想流派,涵盖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从奥地利学派到凯恩斯主义,从货币主义到后凯恩斯主义,从主流经济学到行为经济学,等等。从发生学的角度,把经济学思想重新打捞起来。让读者了解每一种重要思想如何诞生、如何与现实相关联,借助思想与历史,重构经济学坐标。 全书共分五大模块,从理论到实践,打破理论与现实间的壁垒,沿着经济发展的时间线,深刻洞解经济学如何影响着现代人的行为与观念。 作者简介 徐瑾,知名青年学者。 资深财经观察家,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财经版主编,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ID:econhomo)与得到经济学大师课主理人,曾被权威机构评价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青年经济学者”。 近年出版《白银帝国》《趋势》《中国经济怎么了》等书,多次入围“最受金融人喜爱的财经书籍”。作品畅销海内外,《白银帝国》由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全球英文版,被《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推荐。 徐瑾亦为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公共政策研究会理事。所授课程,多次入围全国知识付费榜单,位列经济类前茅,备受好评。 目录 前言 与大师们成为朋友,更明白地看经济 制度与经济 亚当·斯密:共享经济是对分工理论的改写吗? 李嘉图:比较优势已经被颠覆了吗?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问题”还值得担心吗? 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对中国制造的启示 科斯:如何从交易成本概念理解中国发展? 阿尔钦:保护产权就是保护人权? 赫维茨:获取真实信息需要什么样的机制设计? 政府与发展 布坎南:政治人物其实也是经济人? 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与人群自组织 诺思:制度变迁如何帮助大国崛起? 赫希曼:什么是国家发展中的平衡与非平衡? 阿玛蒂亚·森:经济发展的目的与手段是什么? 肯尼斯·阿罗:从“投票的悖论”看集体的选择 梅斯奎塔与史密斯:决定政治优劣的关键是什么? 宏观经济 凯恩斯:经济学如何影响政治? 凯恩斯主义:大萧条的出路在哪里? 哈耶克:贯穿现代经济学的大辩论 弗里德曼:货币是“中立”的吗? 克鲁格曼:规模报酬递增如何改变国际贸易? 资本市场 赫伯特·西蒙:人的理性是无限的吗? 从卡尼曼到塞勒:人的非理性有什么价值? 法玛vs 席勒:当有效市场假说遭遇行为金融学 明斯基时刻:资本主义为何天然不稳定? 从白芝浩到梅林:中央银行如何拯救危机? 从格林斯潘到伯南克:美联储的进化如何影响全球? 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 萨克斯:休克疗法下中俄转型为何如此不同? 杨小凯:大国发展如何克服后发劣势? 林毅夫vs 张维迎:如何看待中国的产业政策? 蒙代尔:国际货币体系中大国如何博弈? 皮凯蒂:不平等背后的资本力量 后记 从经济学看现代社会的诞生 序言 与大师们成为朋友, 更明白地看经济 多年来,在我担任英 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 经版主编的工作中,我最 大的挑战不是弄明白财经 走势,而是让读者快速明 白它。一旦经济有个风吹 草动,总有不少人问我, 怎么回事?到底怎么看? 在这些咨询的人中,有的 没怎么学过经济学,也有 的其实已经学过不止一门 经济学课程。但教科书上 简单明晰的原理,一旦碰 到分析经济现实的情况时 ,却往往让人不得要领。 每当这时,我都在想 :大家缺的到底是什么? 信息?智商?勤奋?都不 是。关键是缺乏对经济思 想的系统理解。这是什么 意思?举个例子,就像找 路。就像我这样的南方人 ,到了北方很容易迷路。 路上问路,大妈可能告诉 我,往东走3分钟。这句 话是建立在多数北方人对 方向的精准拿捏上的。随 便一个北方人也许马上就 能明白,可没有方向感的 人很难理解“东”究竟是哪 个方向。这寥寥几个字, 就体现了强大的背景知识 。 可见,知识点必须镶 嵌在体系中,才能成为知 识,否则你掌握的只能是 杂乱的信息。思想必须生 活在思想森林中,才有生 命力,否则就是一根孤独 的木材。经济思想也是一 样。如果抽离它诞生的环 境,失去了当时的背景, 它也就失去了不少力量。 你学了,很多时候也等于 没学。 大师思想的背后是什 么? 我有次和罗振宇老师 聊天。他说,写思想史, 其实就是经常琢磨一个问 题:为什么当时的人那么 “傻”呢?很多我们觉得显 而易见的道理,过去的人 怎么就想不明白?为什么 那么明显的错误,当时的 人又觉得绝对正确呢?事 实上,每个时代的人都不 傻。只有搞清楚这些思想 背后的关键,你才能明白 思想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经济思想,可以说塑 造了今天的世界。宏观经 济学鼻祖凯恩斯就说:“ 那些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 何知识影响的实干家,通 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 的奴隶。”只要有市场与 选择,就离不开经济思想 ——从日常买房就业,到 更大的人生选择。 你可能会问:经济学 不断发展,为什么还要读 经济思想?这是因为,经 典思想能够存活这么多年 ,本身就意味着这个思想 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当然,要系统地了解 经济思想,并不容易。著 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曾说 经济学太艰难,因此不敢 涉猎。 而且,经济学有那么 多学派,数都数不过来。 人们常说的一个笑话是, 3个经济学家有5种观点。 何况,理论还需要结合现 实。人们时常对现实中的 经济动态感到困惑。 怎么才能系统地理解 经济思想,这是这门课的 目的。我花了一整年的时 间来思考怎么回答这个问 题。 首先,我会带读者认 识关键“地标”。对普通人 而言,经济思想不等于高 深、复杂的模型,跟随经 济学大师学习,才是正道 。 如果从《国富论》出 版开始算,到今天经济学 诞生接近250年。其中, 经济思想和经济学家数不 胜数。我反复筛选,选定 了不同领域的30多种经济 思想,涵盖从微观经济学 到宏观经济学,从奥地利 学派到凯恩斯主义,从货 币主义到后凯恩斯主义, 从主流经济学到行为经济 学,等等。 这些思想背后的大家 ,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 ,从凯恩斯到弗里德曼, 从熊彼特到卡尼曼,都是 经济学的地标人物,更不 用说格林斯潘和罗斯福这 样的重要人物了。通过了 解他们的思想,我将经济 思想的关键知识点,一一 为你勾勒出来。你可以一 览经济学的全貌,站在大 师的肩头,更明白地理解 当下。 其次,我会带你回到 思想现场。这门课谈经济 思想,但不是只谈某个经 济学家说了什么,某个经 济学定律是什么。我会从 发生学的角度,把经济思 想重新打捞起来。也就是 说,让你了解每一种重要 思想是如何诞生、如何与 现实相关联的。借助思想 与历史,重构你的经济坐 标。 如果你不明白18世纪 苏格兰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不能理解《国富论》为 何如此强调分工。如果你 没有注意19世纪初的人口 大膨胀,就不能理解马尔 萨斯为什么冷酷地强调人 口陷阱。如果你没有站在 20世纪30年代背景下, 就无法理解哈耶克和凯恩 斯到底在争论什么。如果 你不了解后发优势,那么 你对林毅夫、张维迎关于 产业政策讨论的了解就缺 乏深度。 到了今天,经济人、 理性、选择、民主等这些 你看起来一成不变的概念 的背后,有着巨大思想的 源流。而且,内涵一直在 变化。 可以说,每种伟大的 经济学思想,都不是天才 的闭门造车,背后都有巨 大的知识背景。可以说, 每种经济学思想都是那个 时代最优秀的经济学家面 对他们的时代最重要最迫 切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思 考探索对话的结晶。它们 绝不仅仅是枯燥无趣的理 论,与社会变化更是有着 密切的联系。 同样,这些伟大的经 济学家也不仅仅是教科书 上的呆板画像。他们之间 有交往有对话有争锋。这 种碰撞,就构成了密集的 知识网络。因此,如果你 不进入这个体系,就可能 很难深入理解这些经济思 想过去解决了什么问题, 今天为 导语 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主编、得到经济学大师课&经济人读书会主理徐瑾领衔解读,从思想出发,带你看清经济学的底层逻辑。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突破经济学令人劝退的复杂结构,精细打磨——制度与经济、政府与发展、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5大模块,更明白地看经济。 经济思想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从日常买房就业,到更大的人生选择,只要有市场与选择,就离不开经济思想。 轻松入门,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经济学读物。 后记 经济学并非全然新鲜 ,对中国而言,古代就用 “食货”来表示财政经济, 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现代 社会的变革。 “食货”二字,最早出 自《尚书·洪范》。汉代 班固在《汉书》即表示: “一日食,二日货。食谓 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 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 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 汉代之后,官方著史 一般都有“食货志”篇章。 按班固的解释,“食”指的 是可食用的东西,“货”指 的是可用来进行贸易的所 有商品,也正因此,“食 货”二字基本涵盖了国民 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食”到“货”的历史转 折背后,正是人类现代文 明形成的过程,这股洪流 中离不开工业革命与商人 、贸易的共同作用,他们 把看似互不相关的商品与 地区连接在一起,书写了 一部类似交响乐的现代世 界史。《新食货志》总结 说:“丝绸连起一个旧世 界,香料促使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鳕鱼将欧洲人带 到北美,毛皮让俄国人征 服西伯利亚,白银改写了 中国历史,郁金香导致第 一场经济危机,鸦片引发 中英战争,土豆和玉米带 来人口爆炸,香烟和咖啡 颠覆传统文化,棉花和煤 炭催生工业革命,橡胶和 石油塑造了我们身处的现 代社会……” 现代化是偶然还是必 然 在现代世界形成的过 程中,商品是主要的媒介 和催化剂,或者说贸易打 造了一个全球时代。 贸易自然一直都有, 全球化也并不仅仅是近代 以来才有,它甚至早于地 理大发现,就像耶鲁大学 学者纳扬·昌达所写的《 绑在一起》的副标题所揭 示的那样,全球化是商人 、传教士、冒险家、武夫 共同促成的。 如果说全球化并不是 地理大发现之后才有,贸 易也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 ,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个终 极问题:现代化从何而来 ? 这一追问中,我们应 该首先确认,现代化是人 类社会必然结果还是偶然 结果?是每一种文明都会 自发诞生的结果还是外来 刺激催生的结果? 关于现代化起源,一 直有各种争论,基本可以 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各种 文化或者东西方最终都会 现代化,只是先后不同, 极端如加州学派彭慕兰等 人认为中国只是明清之后 才落后于西方;另一派则 认为,现代化起源于西方 ,然后传播到全世界。 第一种说法比较相对 主义,情感上国人也较能 接受。我们这里来解释一 下第二种说法。所谓现代 化,并不是顺理成章的, 更多是历史的偶然。就算 作为现代化表象之一的经 济发展,也不是理所应当 的事。经济学家诺思研究 指出,在大型社会出现约 1万年内,大多数时候人 类社会长期增长率近乎零 ,发达世界肯定不是常态 ,缓慢或不发展的世界才 是常态。 更深地看,所谓西方 特殊论,其实就是英格兰 特殊论。我们今天看到的 不同国家,很多是大英帝 国的遗留。这并不是为西 方中心论辩护,而是基于 历史的一些判断。 不同的追问姿态,会 导致不同的答案。我们的 问题往往隐含我们的期待 。如果答案与我们的期待 不一致,是否可以接受, 哪怕情感上备受伤害? 最典型的是对待欧洲 兴起的态度。 中国传统叙事解释欧 洲兴起,总是离不开殖民 掠夺资源以及全球市场的 抢夺,似乎物质尤其西方 之外的物质输入是西方崛 起的根源。除此之外,往 往就是偏爱马克斯·韦伯 之类观点,将文化因素引 入社会发展,认为新教促 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儒家 文明限制了中国现代化。 比较之下,诺思早期 思想给出的解释更有力, 将东西方问题衍生到制度 层面。不过,即使诺思肯 定了西欧的特别之处,却 将17世纪甚至18世纪之 前的英格兰定义为相对落 后,忽视了英格兰相对西 欧的特别之处。 …… 理解真相是成人思维 现代社会如何诞生, 这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大的 真相,这种追问本身就是 一种现代思维。这体现了 一种现代人的自觉。正如 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现 代性问题在华人地区不仅 是“天问”,还隐含两大主 线,一条是现代文明的发 展过程,另一条则是,“ 身为中国人经常会提出的 问题,为什么中国稳定了 两千多年,却在现代文明 发展的比赛中,长期缺席 ”,到今天还在追赶“现代 ”? 国人对这个问题的探 寻已经上百年,一次次重 启天问几乎成为民族惯性 ,这总体而言是好事,无 论结论是否正确,多样性 比准确性更为重要。 印刷术的诞生使知识 广泛传播,从此重新定义 了成年人,使得每个成年 人都必须是读者。而今天 的互联网,则创造了新的 作者定义,迫使每个人成 为作者。放在中国语境下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无 论你是读者还是写作者, 人人有必要了解一些真相 ,即使这些真相看起来像 偏见,也未必令人愉快。 这才是真正成年人的标志 ,否则恐怕始终处于蒙昧 的中世纪。 从这个意义而言,有 历史感的经济学不啻为一 盏走出中世纪的明灯,借 助它我们可以看得更明白 ,也能进入更广阔的真实 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徐瑾写的关于经济学 史的文章都很好看,既显 理论功底,又有实践基础 ,而且还穿插了不少学者 的有趣故事。相信徐瑾精 心准备的这部经济思想史 一定更加精彩。 ——黄益平 在同徐瑾的交往中, 我感到她已经不是一位媒 体人而是一位学者,很厉 害的学者。当年她同我提 到过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计 划,我将信将疑,并未十 分当真。但10年下来,她 竟写下7部专著。坦率讲 ,当她出版《印钞者》时 ,我对她是否能够把握这 一宏大主题颇感怀疑。但 是,当我看到她后来出版 的专著《白银帝国》后不 由十分感慨。吴思、韦森 、朱嘉明、马德斌、王巍 这些大家的倾力推荐已经 说明问题。我只能说,我 知道的东西她都知道;她 知道的东西很多我不知道 。 ——余永定 徐瑾不但经济学理论 基础扎实,知识面极广, 思维敏捷,而且对经济学 思想史上各门各派经济学 家的思想和理论有较深的 研究和了解。徐瑾这年轻 的女学者的著写,是一个 创新,也将是件有益的事 。 ——韦森 非常感谢您的新书, 它涵盖了众多有趣、重要 的主题。这将会是一本非 常成功并受到欢迎的作品 。 ——邹至庄 精彩页 让我们进入徐瑾经济学思维课第一课。回到原点,聊聊经济学是如何起步的。如今,经济学这个学科,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皇冠上最闪耀的明珠。但是,经济学的缔造者,却是一位来自苏格兰、个性羞涩且有点口吃的道德哲学教授,没错,相信你已经猜到了,他就是一辈子没结婚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不可思议的苏格兰当时的经济中心明明是巴黎和英格兰,但是为什么经济学这样现代的理论会出现在苏格兰呢?这和启蒙运动有关。提到启蒙运动,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拥有伏尔泰、卢梭这些人的法国,其实苏格兰同样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有人评价,此前的50年是苏格兰统治了世界的主流观念。苏格兰在欧洲西北部边缘,在斯密的年代整体人口也不过150万,经济也不发达。为什么会成为那么多重要思想的发源地呢?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当时苏格兰的历史处境。 1707年之前,苏格兰还是一个独立国家。不过,军事和经济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格兰。苏格兰想在海外殖民赌一把,结果还失败了,国家濒临破产,只好和英格兰合并了。这背后有些不情不愿。所以300年后的2014年,苏格兰人甚至还在利用公投,争取独立。 有意思的是,正是不那么光彩的合并反过来造就了苏格兰的传奇。合并后几十年,苏格兰就摆脱了贫穷、肮脏、宗教偏见等一堆标签,华丽变身了。从欧洲的下水道,变为北方的雅典。学术重要性甚至与伦敦并驾齐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首先,还是背靠英格兰的市场优势。苏格兰的经济人口,迎来大发展。更关键的是,与英格兰的巨大差距,刺激了苏格兰精英的思考,诞生了一大批伟大人物。 苏格兰启蒙运动第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哈奇生。他是斯密的老师。斯密和《人性论》的作者大卫·休谟,更是生死与共的老朋友。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除了哲学领域,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伟大的人物,比如建筑师亚当兄弟、近代地质学之父詹姆斯·哈顿、改良蒸汽机的瓦特、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等。 休谟说,当我们在这个不幸的时代,失去我们的君王、我们的议会、我们的独立政府,甚至我们的王公贵族时,我们竟然成为“欧洲文学中最杰出的民族”,诞生了如此之多的天才人物。 有人说,斯密的作品,主要目的是让人从野蛮人变为苏格兰人。斯密自己也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苏格兰人——这里的苏格兰人,指的就是在思想上不断向上追求的文明人。 为什么要看两百年前的旧书? 启蒙运动,往往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其实启蒙运动还包含经济学。斯密在1776年出版《国富论》,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生活在如此发达的今天,真的有必要看200多年前的旧书吗?其实这些思想离我们没那么遥远。中国经济学近10年最重要的学术争论,就是2014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关于当下中国一些经济问题的争论。我也在现场,在这场争论中,他俩尽管存在很多分歧,但都提到了亚当·斯密。可见,在今天讨论经济学问题,还是绕不开亚当·斯密。 在斯密的年代,类似的争论早就存在。当时有两种思想:一种叫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主导发展商业,积累金银;一种叫重农主义,主张政府无为而治,维护农业。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