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代名家品宣城(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千年郡府之地。杜牧《题宣城》云:“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李白之《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则已流传千古。为弘扬乡邦文化,留存优秀传统,本书由著名文史学者胡阿祥领衔,邀郦波、康震、蒙曼、鲍鹏山、韩昇、李菁、杨晓春、杨海英诸位名家,聚文十余篇,从宣城与唐诗、山水诗的历史互动、宋代梅尧臣于宣城之掠影、元清两代宣城文化直至于近代中国之影响等历史的方方面面撰文,铺开一张脉络清晰的历史画卷,立体呈现了宣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活力。 目录 六朝宣城:江南奥壤,山水诗都 从池上楼到谢朓楼:中国山水诗的成熟 宣城岁月:山水诗人谢朓人生的美好时光 中国诗城 魅力唐诗———宣城对唐诗的贡献 唐诗说宣城 “岁贡” 从古代宣城的辉煌汲取发展的智慧 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宋诗 “开山祖师”梅尧臣掠影 江左大藩,济济多士———元代宣城的文化成就和文化特色 明朝宣城的那些事和那些人 清代宣城三题:故国忠义旌绝世风尚宗 晚清宣城之于近代中国 后记 序言 宣城以外看宣城(代序 ) 我之于宣城,实地的了 解其实极少,2011年初, 只有过不到两天的首次踏 访。 我之于宣城,历史的记 忆稍多一些,我的专业是 中国传统时代文、史、地 的研习,在此过程中,宣 城的自然与人文,沉淀下 了若显若隐、或断或续的 记忆。 匆匆的踏访所唤醒的宣 城记忆,颇有趣,颇亲切 。 我的专业之一是汉唐文 学,而宣城真的是好一座 山水诗都,比如南齐谢眺 与大唐李白,可谓前后辉 映的两位诗坛大家,也是“ 活”在今日宣城的文化符号 。 宣城城中的谢眺楼,旧 名谢公楼,本是唐初宣城 士民在谢眺理事起居的高 斋旧址上建立的。而无论 是谢公楼还是谢眺楼,这 楼以人为名,显示了谢眺 对于宣城的特殊意义。谢 眺是著名的陈郡谢氏中人 ,陈郡谢氏与宣城有缘, 谢彤之前,谢氏出过几任 的宣城地方长官。谢眺不 善言辞,但文章清丽,写 得一手山水好诗,其诗作 的大约四分之一是在宣城 太守任上创作的,极言宣 城之美者,如《宣城郡内 登望》《游敬亭山》《后 斋回望》《高斋闲望答吕 法曹》《赛敬亭山庙喜雨 》等等。如此,小谢、谢 玄晖、谢宣城亦即谢胱, 成为宣城名头最响的历史 人物,而谢眺楼之于宣城 的符号作用,大概就仿佛 黄鹤楼之于武汉、阅江楼 之于南京、鹳雀楼之于永 济了。 宣城城边的敬亭山,联 系的则是更加大名鼎鼎的 李白。李白《独坐敬亭山 》,吟咏“众鸟高飞尽,孤 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这是何等的 超格评说,敬亭山也由此 驰名寰宇!而更加关键的 是,多次莅临宣城的李白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 长忆谢玄晖”,桀骜不驯、 自视甚高的李白,“一生低 首谢宣城”。于是,谢眺、 李白,谢眺楼、敬亭山, 这些特别的文学意象交融 密合在了一起,共同凝聚 成今日宣城突出的文学记 忆。 我的专业之二是中古地 理,而中古时代的宣城地 理区位,先为政治中心, 再为江南奥区。 如所周知,包括今南京 地区在内的汉代丹阳郡, 郡治本在宣城。当时的郡 是一级行政区,相当于现 在的省,换言之,汉代的 丹阳“省”,“省会”在宣城, 这是了不得的地位,它直 接说明了宣城为其时的江 南或日江南西部的政治中 心。进入六朝时代,丹阳 郡治迁到了今天的南京, 宣城则成为江南的奥区与 腹地,每当北方战乱,大 量的江淮之间乃至黄河流 域的冠盖士女与平民百姓 迁徙江南,颇有进入宣城 地域者,这促成了宣城文 化的转型、经济的开发、 民俗的新貌。某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认为,北阻淮河 与长江的江南,是中原汉 民族农耕文化的避难所, 而江南平原文化的避难所 ,又在山水环护的宣城, 这样的状况,尤其显著地 表现在北方为非汉民族统 治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 代、五代十国时代以及南 宋时代。如此,宣城对华 夏正朔的传承,做出了独 特的贡献。 文学的宣城、地理的宣 城,值得我们关注与表彰 的亮点甚多,科技的宣城 、文具的宣城,也多可圈 可点之处。比如我曾绘制 过《畴人传》及其续、三 、四编的人物地图,印象 中,宣城一隅所出算学家 相当突出,而梅氏家族又 最为显眼,在解释这种现 象时,我曾有山地既多、 耕地则少,耕地既少、从 商者众,从商者众、算学 或即发达的推断。再如宣 城的文具,所谓“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或者歙砚,宣纸毕竟是书 画的最后载体;而我曾见 到的新闻报道,宣城还有 过“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宣 传,理由是宣纸制作技艺 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宣笔曾经引领了汉 宋千年风骚,徽墨生产中 心之一为宣城下辖的绩溪 ,歙砚重要集散地之一在 宣城。果然如此,宣城又 可谓华夏的文房、中国的 书桌了。 山水诗都、江南奥区、 算学重镇、华夏文房、中 国书桌,如此等等,应该 是比较视野下的宣城的符 号、象征、标志吧。其实 ,彰显、弘扬各地的历史 文化、地域特色,比较的 视野是极为重要的。因为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 化繁富的中国,无论通都 大邑还是偏乡僻壤,总能 数出或多或少的人物、遗 迹、故实、传说,所以关 键仍在那些人无我有、人 有我好、人好我特甚至我 独的内容,唯有那些既为 当地乡贤、文人、百姓、 政府熟知,也为外地专家 学者、人民大众认可的项 目,才是真正能够叫得响 、站得住、传得久的文化 资源或者城市品牌吧。 具体到宣城,文化资源 、城市品牌细数起来,也 许多如满天的星斗;当务 之急,该是明确“太阳”与“ 月亮”,亦即具有全国影响 与独特地位者。而要明确 这一点,宣城当地的专家 学者跳出宣城看宣城,宣 城以外的专家学者宣城以 外看宣城,以及当地与外 地专家学者的对话与交流 ,就显得非常必要。试举 一例。就我的了解,宣城 对韩愈的研究与宣传,似 乎近于空白。中唐的韩愈 ,既是伟大的文学家、杰 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教育 家,儒学传承的孔、孟、 董仲舒、韩愈、朱熹系统 ,又显示了韩愈在中国正 统思想史上崇高的地位; 而按照现代史家的定位, 导语 宣城,千年名邑,深深烙印在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经脉之中,流传千古的敬亭山、爱晚亭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谢朓、李白、白居易、梅尧臣等更曾在此留下众多妙谈。 宣城曾走出许许多多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哺育了徽商,为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书以古代中国朝代更迭为线,中华文脉之发展传承为索,品评宣城文化与发展之历程,共赏丰厚的物质文明与蓬勃的精神文明交融形成的华夏气象。 后记 从“当代名家品宣城”系 列文化讲座,到本书编辑 出版,历时7年,算是可以 告一段落了。为了便于大 家了解此书的由来,我想 还是交代一下其中的经历 吧。 2014年的暑假,我在京 与几位央视《百家讲坛》 学者小聚,酒过三巡,我 与纪连海先生聊起了一件 遗憾的事情,即2013年他 来宣城讲座后,我们只是 匆匆见了一面,没有过多 的交流。于是我当场提议 ,如果有可能,能否组织 一场由众多《百家讲坛》 的学者来研究宣城的历史 文化、再到宣城讲一讲的 活动。此立马得到了在座 学者的响应和支持,就有 了后面的“当代名家品宣城” 系列文化讲座活动。 说起“当代名家品宣城” 活动,其经历与波折,现 在想来同样感慨万千。我 从京返回宣城后,与几位 朋友聊起了在京的想法。 也得到了支持,于是我梳 理了一下在央视《百家讲 坛》的朋友圈,做了一份 详尽的策划案,计划用一 年的时间安排10位来自央 视《百家讲坛》的教授或 学者,来研究宣城、说宣 城、游宣城、品宣城。 “当代名家品宣城”系列 文化讲座活动2015年5月 在宣城举行,2017年7月 最后一讲结束,因为一些 变故,最终共完成了8讲。 虽然与当初的计划有些缺 失而遗憾,但是每一讲的 效果却是达到了。甚至还 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后 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 中,一些学者教授都因为“ 当代名家品宣城”让他们对 宣城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与 接触,所以后来在央视其 他文化类节目中,对涉及 到宣城的文化名人和文化 意象,他们都会有感而发 、滔滔不绝,最终这些节 目播出,让文化宣城时常 活跃在央视屏幕前。我想 这都得益于“当代名家品宣 城”吧。“当代名家品宣城” 对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 文化品牌的宣传,无疑是 成功的1 2021年9月,宣城市第 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首 次提出研究和弘扬“宣文化” 的概念,并成立了宣城市 宣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之 后,相关领导找了我,又 议起了“当代名家品宣城”, 有人建议能否将“当代名家 品宣城”的系列讲座成果再 作延伸,于是才有今日《 当代名家品宣城》一书的 出版。 编辑《当代名家品宣城 》一书,单从体例上而言 是不完备的。一是原定计 划的10场讲座只完成了8讲 ;二是有部分学者的讲座 稿无法整理出来。所以从 拾遗补缺的角度,我又邀 请一些当前学术研究领域 的知名教授或学者通过指 定撰文的方式来完成。最 后定下来由11位教授学者 完成此书。增补了一位来 自厦门大学的《百家讲坛 》学者李菁和北京外国语 大学石云涛、武汉大学谢 贵安、南京大学杨晓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杨 海英等四位知名高校院所 学者。大家对此书都十分 支持,如石云涛教授,与 我相识十余年,一直对我 说“宣城的历史文化,足以 让你研究一辈子”。谢贵安 教授和我多次在史学界的 学术研讨会上相聚,是国 内唯一读完《明实录》的 明史专家。杨海英研究员 撰文后,多次修改后与我 对接,严谨的治学精神令 人敬佩。诸如此类的故事 实在太多,在此就不一一 赘述。 最后我想在《当代名家 品宣城》付梓之际表达一 番感谢。作为一个挂名的 主编,第一要感谢那些喜 爱并热衷于宣城历史文化 的人,如王景福先生、石 巍先生等,这些地方的学 者可谓我的老师,且做学 问的态度也比我好;第二 感谢胡阿祥、康震、蒙曼 、郦波、鲍鹏山、韩舁、 石云涛、杨晓春、谢贵安 、李菁、杨海英等诸多的 学界名流,他们作为当前 学术界的名流大咖能关注 宣城的历史文化研究,甚 至参与其中,本身就已经 为“旦r2=,_火-化”的传 承与发展树起了一面旗帜 。第三感谢宣城市各级领 导,积极为弘扬“宣文化”所 做出的努力,不仅仅是宣 城市发展文化的自信问题 ,亦可谓“不忘初心”:从自 古迄今宣城的辉煌成就中 汲取发展的智慧。当然我 们也不能忘记东方出版中 心的辛勤付出,总编辑郑 纳新先生与我在疫情期问 于南京会面畅谈,细数文 化界的大师之作堪称快事 ;马晓俊先生、万骏先生 为此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等等,在此一并表看;感 激! 编者 2022年11月30日 精彩页 关于丹阳郡的写法,现在普遍写成“丹阳郡”,汉唐时代历史文献中的写法则比较混乱,有“丹扬”“丹杨”“丹阳”三种写法,分别从手、从木、从邑。从考古资料看,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丹杨”,比如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名刺(也就是古代的名片)上面写的是“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朱然是汉末三国人。另外一条重要证据是,唐人所修的《晋书·地理志》中,写作丹杨郡、丹杨县,而且专门解释“丹杨山多赤柳”,也就是说,“丹杨”这个地名是因赤柳得名的,丹就是赤,杨与柳古人往往不分,现在杨与柳还同属植物分类中的杨柳科。如此,汉代的宣城,郡称丹杨,意思是山上多柳树,县名宛陵,意思是到处是草地,而且是长得很高的草,可见当时的宣城,真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 关于丹阳郡的设置时问,从古至今的各种文献中,都说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设置丹阳郡,而据新中国第一位文科博士、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在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西汉政区地理》中的精密考证,宣城置丹阳宣城地位转变的第三步,是由江南中心转变为江南奥壤。其中的关键,一是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孙权将丹阳郡治迁到了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二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分丹阳郡置宣城郡,治所仍在宛陵,也就是今天的宣城。这两件事也具有一定的标志意义。 首先,宣城郡名出现了。宣城郡的设置时间,一般认为是281年,其实应该更早一年到280年。280年3月,司马氏的晋朝灭了孙吴,灭吴伊始,为了打压孙吴故都建业,不仅改名秣陵,而且同时分出丹阳郡西部设置了宣城郡。宣城的宣是什么意思?宣城的朋友说“宣”就是“显”,“显耀”的意思,我感觉有些勉强;我查了些材料,看到清朝学者吕吴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对宣城县的解释:“宣,同援,水形,象人一手据地,有所援也。”这似乎有些道理,因为皖南的不少县如歙县、黟县也是以地理特征命名的,而且“宣”有疏导、疏通的意思,汉代的宣城县在今天南陵县弋江镇,也就是在青弋江的边上。 其次,孙权把丹阳郡治从宣城迁走,司马氏在宣城建立新的宣城郡,形象地说明了宣城地位起伏的一大特点,即在南北分裂的时候,在江南地区,因为南京地位上升,基本都是首都,所以宣城地位相对下降,而在国家统一的时候,“成也金陵王气,败也金陵王气”、不讨北方帝王喜欢的南京,总是受到打压乃至毁灭,于是宣城的地位又相对上升。就以两汉六朝隋唐时期来说,两汉、西晋、隋唐是统一时代,两汉的宣城管着南京,西晋的宣城与南京地位不相上下,隋唐的宣城地位又要高过南京;而在六朝也就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分裂时代,南京作为首都,地位当然远远高过宣城,而且大多数时候,治所设在南京的扬州管着宣城,少数时候如南齐、南陈,宣城郡归治所设在当涂的南豫州管辖。 首都南京的地位高过宣城,而且大多数时候治所设在南京的扬州管着宣城,其实对于宣城来说,不是坏事,而是机会,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近畿要地”。第二,近畿要地。六朝时代,也就是220年到589年之间的370年,南京与宣城的关系可谓密切。 南京是首都,宣城是近畿要地,这仿佛今天的北京与天津;南京是扬州治所,宣城大多数时候是扬州辖郡,这仿佛今天的合肥与宣城;南京是丹阳郡治,宣城郡与丹阳郡是扬州治下距离最近的两个郡,这样的关系,又仿佛今天的南京与镇江。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