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上海市第二中学前身为“务本女塾”,由晚清上海著名士绅、教育家吴馨于1902年创办,成为与蔡元培创立的爱国女校齐名的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之一。曾先后更名“务本女中”“怀久女中”等。该校师资质量高,久负盛名。1952年7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名师、名生云集,吴馨、杨天骥、杨明晖、沈心工、陆澹安、钱行素、吴若安等先后在此任教。杨荫榆、汤国梨、张默君、陈君起(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吴若安、张锦秋(院士)、左焕琛、严隽琪,以及杨耐梅、胡蝶、姚明、胡歌等相继在此就读。 为迎接120周年校庆,学校与马学强、叶舟教授团队合作,专门成立课题组,置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近代以来上海城市变迁与文脉演进,对这所江南名校进行专题研究。本书基本框架分序言、正文8章、附录等。附录部分包括:学校沿革图、大事记、历任校领导、重要档案文献摘选、主要参考文献等。书稿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组成,撰写中采取以图带文,以文释图的形式,图文并茂。大量图片形象、直观展现从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学变迁的脉络,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布,弥足珍贵。书稿在章节的设计上也颇具匠心,脉络清晰,一些内容的表述颇有故事情节,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马学强,历史学博士,1999—2000年度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区域史、都市人文遗产等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出入于中西之间: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合著)、《集权与裂变》(话说中国·明代卷)等,参与主编《千年龙华》、《西学东渐第一校》、《阅读思南公馆》、《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等。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目录 序 张锦秋 第一章 务本女塾的初创 第一节 兴贤毓秀:吴馨创办务本女塾 第二节 “诚上海有成效之女学也” 第三节 务本早期的老师与学生 第二章 蜚声海内 第一节 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 第二节 市立务本女子中学 第三节 务本新学制、新课程 第四节 “全国女校中素有声誉之学校” 第三章 务本与新女性的塑造 第一节 知识技能与道德观念的趋新 第二节 体育强身:从普及到提高 第三节 日常生活方式的新形塑 第四节 学运和学潮:政治意识的觉醒与成熟 第四章 艰难办学 第一节 更名、迁址与两度风潮 第二节 “孤岛”中的怀久女子中学 第三节 战后复校 第五章 从务本女中到市二女中 第一节 上海解放与务本的“新生” 第二节 成为重点中学的“市二女中” 第三节 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 第六章 困难与调整时期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市二女中 第二节 进入调整时期 第三节 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第四节 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学与“文化大革命”十年 第七章 因改革而兴的市二中学 第一节 重点建设的学校 第二节 吴小仲校长与市二中学的改革 第三节 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第八章 新世纪、新气象 第一节 优质发展和特色办学 第二节 市二校区的变迁 第三节 精彩的校园文化 第四节 校友会与校庆活动 附录 附录一 学校沿革与校址迁徙表 附录二 大事记 附录三 学校历任校长、副校长名录 附录四 学校历任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副书记名录 附录五 文献档案选摘 附录六 部分校友简介 附录七 图片目录索引 附录八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序言 今年是母校上海市第二 中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在 这个重要时刻,这本厚重完 美的校史——《务实本正: 从务本女塾到上海市第二中 学(1902-2022)》呈现在 读者面前。对于历史研究者 ,这是一份优秀的科研成果 ;对于广大校友,这是一份 可传承的精神财富;对于具 有光辉历程的江南百年名校 ,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是对学校一百二十周年华诞 隆重的献礼。 作为学校史,本书内容 丰富、客观公正,记载了这 座江南名校,在上海乃至全 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老校、 名校,办学历程连续,文脉 赓续不断,办学理念独特, 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就突 出,名师荟萃,名生频出, 在现代中国中学教育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作为科研成果 ,本书整体性、逻辑性强。 在浩瀚的史料中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的专业功底堪称一流。 这是上海教育史书中精彩的 篇章。作为一百二十年在校 师生的集体回忆,本书汇集 了在学校发展不同时期的教 育先贤高品质办学、开创和 谐发展的史绩,历任校长和 教职员工的工作回忆和感受 ,以及广大校友撰写的学习 回忆和感谢恩师的文章。这 既是一份可存留的珍贵档案 ,也是一份可资传承的人文 财富。我在拜读样书时心潮 涌动,感慨万千。 我是1948-1954年亲历了 从务本女中到市二女中的学 生。在那火红的年代,我在 母校度过了多梦的少年时光 。务实本正的精神春风化雨 润育了我,为我的成长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校园 里不仅接受了文、史、地和 数、理、化的基础知识教育 ,还在这里铸造了爱祖国、 有品德、有理想的灵魂。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洗礼使我 们懂得个人的命运系于国家 兴亡。各种社会活动的参与 使我们明白服务于社会的人 生意义。语文、历史课上我 们能领会到何谓人的品格。 实验室中我们初识了科学精 神。风雨无阻的体育课增强 了我们的体魄。钢琴边的音 乐课和丰富的美术课激发了 我们对美的向往。回顾我的 建筑人生,坚持做一个实干 的建筑师,坚持在古都西安 扎根搞建设,坚持走一条传 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创作 道路,这,都是母校务实本 正的精神引导我砥砺前行, 迎难而上。 “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家盛写谱 ,地盛修志,国盛修史,温 故而知新,使几千年中华文 化发扬光大。在母校建校一 百二十周年之际,上海市第 二中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专家团队成功编撰 了《务实本正:从务本女塾 到上海市第二中学(1902- 2022)》这本校史,“存史 、资政、教化”,对于市二 中学当代师生与后来者,摸 清家底、正本清源、做好当 下、规划未来实为一件大事 、盛事,此举功莫大焉!在 这里,我这个老校友衷心感 谢为这本校史做出奉献的人 们,特别要感谢上海社会科 学院的马学强教授和我们的 陆军校长,对你们付出的努 力和智慧致以崇高的敬意。 张绵秋 2022年8月25日 (张锦秋:上海市第二 中学1954届校友、中国工 程院首批院士,将中国传统 建筑风格应用于当代建筑的 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