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本由吴天墀所著的《西夏史稿》的编写,主要在给高等学校学生作课外读物,给中等学校教师作教学参考用书。在史料搜集的方面,也可供有志钻研西夏历史的读者作前进的桥梁。 在本书的编制问题上,要向读者说明如下几点: 一、西夏史料主要散见于各种旧籍。本书在陈述史实,特别是征引旧籍时,尽可能一一注明出处,以便读者进行核对,纠正错误。 二、对于不便叙入正文的补充性资料和考证性文字,悉依重要程度,适当载入附注。 三、本书在行文中摘录旧籍的文字,一般是浅显易懂的。摘录的用意,在于避免不必要的多一度转述而更能直接反映历史的真实。其次,也让读者适当接触我国古典历史著作,以便于对中国历史(自然西夏历史也包括在内)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简介 吴天墀(1913—2004),别名浦帆,四川万县人。193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历任四川教育科学馆研究员,西康省政府秘书兼省立雅安图书馆馆长,芦山县县长,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夏史硕士生导师及宋史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师范大学与宁夏大学兼职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在宋史、西夏史与四川地方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所著“西夏史稿”一书,被誉为西夏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目录 第一章 西夏王国的形成 一 生息在祖国西北地区的党项羌 二 在党项羌中成长起来的拓跋氏政权 三 西夏王国的出现 第二章 与北宋、辽鼎立的前期西夏王国 一 前期西夏王国的政治概况 二 西夏建国初期的对宋战争 三 夏、宋和约的成立 四 夏、宋战争的再起 五 西夏的对辽关系 第三章 与金、南宋鼎立的后期西夏王国 一 后期西夏王国的政治概况 二 西夏对金和南宋的关系 三 蒙古的进攻和西夏的灭亡 第四章 西夏的社会形态 一 西夏的社会性质 二 西夏的经济状况 三 西夏的政治军事制度 四 西夏的宗教和文化 五 西夏的社会风俗 六 西夏文字的创制、使用和流传 结束语 附录一 西夏拓跋氏世系表 附录二 西夏州名表 附录三 西夏大事年表 再版后记 吴天墀先生学术年表 我读《西夏史稿》 序言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 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 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 学。”是时,国势颓危,列 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 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 间,中西学并立,文史哲 分家,经济、政治、社会 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 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 ,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 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 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 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 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 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 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 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 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 础。 时至今日,中华现代学 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问百 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 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 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 ,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 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 ,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 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 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 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 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 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 台地区、海外华人学者的 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 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 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 学、历史、哲学、政治、 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 多学科。 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丛书”,为本馆一大夙愿。 自1897年始创起,本馆以“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 任,有幸首刊了中华现代 学术史上诸多开山之著、 扛鼎之作;于中华现代学 术之建立与变迁而言,既 为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作为对前人出版成绩与文 化理念的承续,本馆倾力 谋划,经学界通人擘画, 并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终以此丛书呈现于读者面 前。唯望无论多少年,皆 能傲立于书架,并希冀其 能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共相辉映。如此宏愿, 难免汲深绠短之忧,诚盼 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共襄 助之。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2010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