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上海及其所在的“南方”,一直是忧郁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往往也代表“世纪末”之后新生历史循环的展开。延续波德莱尔开创的忧郁与理想之城市诗学结构,本书对上海城市书写的情感地理谱系、革命文学的空间特征、现代派书写的空间症候、全球化时代都市空间存在论展开专题论述,尽可能覆盖上海文学空间的不同面向,揭开上海独特而多元的情感地理构造。京派和海派、忧郁与理想、抒情与革命所代表的二元空间诗学在中国历史中的演进,提示“诗性”对现代城市的批判与重塑作用,有助于确立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城市哲学范式。 作者简介 朱军,安徽天长人,文学博士,都市文化学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重点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论、都市文化理论研究。近著有《晚清文学儒家乌托邦叙事研究》《上海文学空间论:忧郁、理想与存在》《媒介都市论:新媒介文化与空间生产》。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社一般项目等多项。曾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绪论 空间研究中“作为方法的上海” 第一章 情感地理的谱系:抒情传统与革命气节 第一节 南方精神、晚明风格与早期现代性 第二节 儒侠与都市: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源流 第三节 都市文化与空间正义:“革命”的崛起 第二章 再造“公”空间:革命文学的情感地理 第一节 亭子间:情感地理与地方性知识 第二节 鲁迅与左翼:激进文学空间观的分野 第三节 中国革命: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 第三章 上海的忧郁:现代派的空间征候 第一节 都市忧郁美学:波德莱尔以来 第二节 土星照命:城市诗学与空间征候 第三节 “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 第四章 重写“异乡人”:都市作为存在的家园 第一节 话语·图像·家园:都市本体论 第二节 “进入都市的权利”:“乡下人进城”的修辞困境 第三节 “Shanghailander”:从“异乡人”到“全球族” 余论 城市革命,诗性的复归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的聚焦上海,从思想结构、地理结构、情感结构定义了与传统中国完全不同的上海空间。京派和海派之争、南方精神、亭子间文人、乡下人、异乡人、全球族,上海文学的空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转换。也可以说,本稿是上海文学空间的变迁史,上海文学的兴衰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