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史景迁作品)(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史景迁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在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利玛窦试图用记忆术打开中国的大门,改变这个陌生的文化。中国人跟随他穿过大厅,欣赏图画,步入记忆宫殿的深处,走向十字架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神学象征。 利玛窦有八个记忆碎片奇迹般留传至今,四个汉字和四幅圣经故事画,正是通过这些偶然的遗存,史景迁巧妙地搭建起了两个伟大文明相互交汇的完整图景,我们也得以进入利玛窦营造的记忆宫殿,看他在未知的世界里,时而坚定,时而茫然。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1936年出生于英国,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1965—200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任教。著作极丰,主要有《追寻现代中国》、《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太平天国》、《改变中国》、《曹寅与康熙》、《康熙》、《天安门》、《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王氏之死》、《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胡若望的疑问》。 目录 致谢 利玛窦生平年表 第一章 建造宫殿 第二章 第一个形象:武士 第三章 第一幅图像:波涛中的使徒 第四章 第二个记忆形象:回回 第五章 第二幅图像:赴以马忤斯之途 第六章 第三个记忆形象:利益与收获 第七章 第三幅图像:所多玛之人 第八章 第四个记忆形象:第四幅图像 第九章 官门之内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妙笔生花史景迁 郑培凯 鄢秀 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 列强对中国虽已停止了侵略 殖民,但西方一般民众对中 国的认识,仍然带有殖民心 态与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思, 三分猎奇、三分轻蔑、三分 怜悯,还有一分“非我族类” 的敌意。想到中国的山河广 袤、人口众多、历史悠久, 心目中浮现的图景就似真似 幻,好像乘坐荒野打猎的越 野吉普,手持望远镜,驰骋 过山林丛莽,观看熊罴虎豹 、狮子大象、猿猴猩猩、斑 马羚羊,倏忽群兽遍野,狼 奔豕突,倏忽蒿草无垠,万 籁俱寂。中国像万花筒,什 么都有,什么花样组合都变 得出来;中国历史像变魔术 ,可以把一切想象变成真实 ,又可以把一切真实变成幻 象;中国文化传统玄之又玄 ,阴阳变化,万象归一,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变是不变,不变是变。不要 说听的人越听越糊涂,讲的 人也是越讲越糊涂,于是, 中国也就“假作真时真亦假” ,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其实,在欧美真想了解 中国历史文化,也有不少西 文学术书可供阅读,从孔子 到毛泽东,都有所论述,而 且大体上都提供了史实正确 的知识。读者对中国近代有 兴趣,也可以从各类学术专 著与教材,知道些翻云覆雨 的历史大人物,得知鸦片战 争肇启列强对中国领土资源 的觊觎与蚕食,得知中国从 几千年的帝制转为民国政体 ,得知军阀混战与日本侵略 ,得知国共内战与共产党的 胜利。耐下心来读点思想史 与社会经济史,还能知道耶 稣会传教给中国带来一些科 学新知、早期中西文化接触 给西方启蒙运动提供滋养、 清代思想统治影响学术变化 、明清以来人口流动与增长 的情况、美洲白银与农作物 传人改变了中国经济结构。 甚至会发现,原来有这么许 多学术专著讨论中国近代历 史事件与特定人物,探讨传 统社会生产与伦理关系的解 体,研究政体改变与城乡结 构的变化,以及西潮如何冲 击文化传统、思维逻辑与教 育制度,等等。但是,对一 般读者而言,学术专著太深 奥,教科书又太枯燥,陌生 的人名、地名、事端、争论 ,令人越看越纷乱,满脑都 是糨糊。实在不懂为什么中 华帝国会反对通商、反对自 由贸易、反对门户开放,不 懂为什么一向讲究礼义和平 的老百姓会突然变成革命群 众,不懂中国人民到底在想 什么。好像愈知道许多人物 与事件,却愈加糊涂,有如 雾里看花。 这几十年来欧美出了一 位研究中国史的奇才史景迁 (Jonathan Spence),他 最大的贡献就是以优美流畅 的文笔,把中国近代错综复 杂的人物与史事,通过严谨 的历史考证,参照专家的钻 研成果,以“说故事”的传统 历史方法,娓娓道来,让西 方读者“拨开云雾见青天”, 对中国的历史经历有了“感 觉”。 二 “史景迁”这个华文名字 ,是他在耶鲁大学研读历史 学博士学位期间,一位中国 史学前辈房兆楹给他取的, 寓意明显,期望也高,学历 史就要景仰司马迁,以司马 迁为楷模。司马迁的《史记 》,材料丰富,考辨严谨, 叙事清楚,条理分明,文笔 生动,“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 景迁是现代史家,不像司马 迁出身“史卜巫祝”传统,有 着“究天人之际”的使命,但 是,他研究晚明以迄当代的 中国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 体却循着《史记》的精神, 的确当得起“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赞誉。从他 第一部《曹寅与康熙》 (Ts'ao Yin and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开始,他就结合档案史料与 研究曹雪芹先世的各类文史 资料,写了康熙皇帝的治术 ,同时也勾勒了清朝天子的 内心世界。这种对原始资料 的扎实研究基础,让他在第 三部著作《康熙》 (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 中,得以化身康熙,以第一 人称的叙事方法,发挥历史 想象,充分展现康熙大帝的 喜怒哀乐,让西方读者看到 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皇帝。 书写康熙,把一切客观历史 材料转为自传文体,必须从 天子的角度看天下,涉及各 种各样的天下大小事,以宏 观的视野,高屋建瓴,为大 清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如 此,表面是书写假托的康熙 自传,实际上却必须考虑中 华帝国的方方面面,从统治 天下的全相角度呈现中华帝 国的全貌。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史 景迁著作的中文译本,几乎 包括了他所有的专书,质量 则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有 鉴于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的总编辑刘瑞琳女士想出 一个方案,策划集中所有中 文译本,邀请郑培凯做主编 ,选择优秀可靠的译本为底 本,重新校订出版。郑培凯 与史景迁商议此事,立即获 得他的首肯。广西师大出版 社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取得 史景迁全部著作的中文翻译 版权,也让郑培凯感到可以 借此得赎前愆,完成二十年 前未遂的心愿,可以亲自监 督校订工作,参与翻译大计 。然而兹事体大,怕自己精 力有限,不能逐字逐句校读 所有的篇章,无法照顾得面 面俱到,便特别延请了研究 翻译学的鄢秀,共同担任主 编,同心协力,校阅选出的 译本。 在校阅的过程中,我们 发 导语 16、17世纪是中国和欧洲分道而驰的关键时期:欧洲开始进入大航海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也慢慢露出端倪,中国则处在明代后期,背负着巨大的帝国遗产,对周遭的变化浑然不觉。利玛窦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寻找沟通和调试中西文化的道路。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人物,利玛窦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在本书中,作者则利用书信、档案、著作,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利玛窦,尤其表现出他身处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时,对家乡师友的想念,并依靠对信仰的坚持,从现实的困惑中突围。 很少有学者能将学术研究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更不用说像史景迁运用得如此巧妙。史景迁用八个记忆碎片串联起利玛窦的一生,并描绘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完整图景,这种强大的联想、构思、写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后记 翻译史景迁先生的《利 玛窦的记忆宫殿》,本身就 是一次旅行。四百多年前利 玛窦梯航远来,踏上东方土 地,二十几年间行旅中华万 里河山。如今译者坐于灯下 ,但意念穿梭时空,温暖的 山城马切拉塔、狂风肆虐的 印度洋、南国旖旎、北海冰 封,一幕幕闪现,这都有赖 于史景迁先生笔下的魔力。 作者以“记忆术”为引线,牵 出的是一整幅十六、十七世 纪东西方交流的宏阔图景。 精彩的历史叙述,已能模糊 “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界线 ,加之利玛窦记忆术本身具 有的神奇色彩,使这部著作 愈发显得亦真亦幻、动人心 魄。 几个世纪回转,当年种 种,言辞交锋、挣扎与苦痛 ,仿佛都已散入历史的烟尘 ,但记忆本身——即使不凭 借记忆术——却不会轻易泯 灭。人类对于长久记忆的兴 趣,几百年来并没有多少改 变,不分东海西海,无论学 者大众。若干年前,香港无 线电视台(TVB)开播电视 剧《读心神探》,出现在剧 中桌头的一本《记忆宫殿》 ,又激起许多观众对西方记 忆秘术的追捧。此中热闹, 无论是利玛窦神父,还是史 景迁先生,恐怕都无法料想 。 《记忆宫殿》一书,之 前仅在中国大陆就有两个译 本(陕西人民出版社、上海 远东出版社),但旧有译本 对书中引用的汉语文献大多 未曾还原,故此番着手重译 。原书中引到汉语文献,篇 幅大多短小,尽管直接将其 译为现代汉语,也能展现作 者对原文献的翻译和理解, 但未免无法贴近“历史现场” ,故本书尽量给出原文。有 几处系作者改写,则在译注 中说明。为保持译本流畅简 洁,对于西史人物,译者只 随文附上原名,不再另外加 注介绍。 翻译得以完成,首先要 感谢郑培凯教授的信任,也 感谢李天纲教授的推荐。在 史景迁先生作品集中,本书 篇幅并不算大,但译事耗时 良久,自是因我惰懒之故, 倍感愧疚。书中涉及多种语 言资料,翻译过程中,幸亏 有潘玮琳博士帮助。另外, 王启元博士帮助查找了若干 人名,复旦大学的马希玲和 钱宇两位同学帮助录入了部 分原稿,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也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马希哲编辑的辛勤工作。 当然,译本若有错误之处, 尽缘于本人力有不逮,亦望 读者不吝指正。 章可 甲午年冬日于沪上 书评(媒体评论) 描写一个时代的著作大 多局限在全球一隅,而史景 迁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野和 高超的写作技巧,成就了这 本独具创造性、引人入胜的 世界史研究著作。史景迁摆 脱了利玛窦生平的编年限制 ,在十六世纪晚期的世界图 景中穿梭自如。看似毫不相 干的事件和史实在他笔下连 缀汇集,让我们对利玛窦有 了更新的认识;众多细节别 具深意,也使得本书成为认 识明代、耶稣会和欧洲在亚 洲扩张的必读书。 ——卜正民 精彩页 第一章 建造宫殿 1596年,利玛窦教授中国人建造记忆宫殿之法,他告诉人们,这个宫殿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希望记住多少东西:最有雄心的营建将由几百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建筑构成。利玛窦说,“多多益善”,但又补充道,一个人并无必要上手就建一座宏伟的宫殿,他可以造一些朴实的宫室,又或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建筑,诸如一座寺观、公府、客栈,或是商人会馆。倘若此人希望从更小规模着手,则可建一个客堂、亭阁或是书斋。要是他希望这个处所更为私密,则不妨设想亭阁之一角、寺庙里的神龛,甚至是衣柜和座榻之类的家用物件。 在总结这个记忆系统时,利玛窦说,这些宫殿、亭阁或座榻都是存留于人们头脑中的精神性建构,而非由真实的材料造成的实在物体。这类记忆的处所有三种主要来源:其一,它们可能来自现实,即人们亲身所处之地,或亲眼所见并在记忆中回想起的物体;其二,也可能是完全出于虚构,随意想象,不论形状和大小;其三,它们可能半实半虚,比如一座人们熟悉的房屋,但设想在其后墙新开一扇门,以作通往新空间的捷径,又如在同一座房屋正中想象出一条楼梯,以循此登入并不存在的更高层级。 在脑海中构想出这些建筑的真正目的,是为无数的概念提供安置之所,而正是这些概念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利玛窦写道,对每一样我们希望记住的东西,都应给予它一个形象,并给每个形象分配一个位置,使它能安然存放在那里,直到我们准备通过记忆的行动收回它。只有这些形象都各得其所,且我们能迅疾地记起它们的位置,整个记忆体系才能运作。鉴于此,为了便于记忆,显然最简单的办法是依靠那些真实的、我们了熟于心的处所。然而,按利玛窦所想,这也会导致一个错误。因为我们正是通过不断增加形象以及存放形象之位置的数量才能增强我们的记忆。那么中国人将纠结于这个烦难的任务,即创造无数虚拟的场所,将实和虚的场所混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复习将其永铸于记忆之中,最终使那些虚拟的场所“与实有者可无殊焉”。 中国人可能会问,这套记忆法最初如何出现在世问。利玛窦早预料到这个问题,将西方古典传统总结了一下:此传统将这种通过严格定位法来训练记忆的主张,归之于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正如利玛窦所说(他尽可能提供了与诗人名字发音最接近的中文名): 古西诗伯西末泥德尝与亲友聚饮一室,宾主甚众,忽出户外,其堂随为迅风摧崩,饮众悉压而死,其尸齑粉,家人莫能辨识。西末泥德因忆亲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记而别之,因悟记法,口创此遗世焉。 按照其处所来记住事物的次序,这种方法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步发展成一套记忆学说。到利玛窦的时代,人们已用此方法将自己的世俗和宗教知识条理化。由于利玛窦自己是一位天主教传教士,因此他期望,一旦中国人开始重视他的记忆能力,就会顺此向他问询西方宗教,正是后者使得此种奇事得以可能。 就为获得向中国士人听众展现这种记忆法的机会,利玛窦不远万里跋涉而来。他是意大利人,1552年出生在山城马切拉塔(Macerata)。1571年,利玛窦在罗马成为耶稣会的一名初学修士,随即接受了神学、人文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广泛训练。在印度和澳门度过了五年见习岁月之后,他于1583年进入中国,开展传教事业。到1595年,他已熟习汉语,并居住在东部省份江西的行政和商业中心——繁华的南昌。在当年年底,利玛窦对驾驭新学语言已自信满满,用汉字写成了《交友论》,这是一本关于友谊的格言集,采自一些西方古典作家和基督教神父。他将这本书的手抄本献给了明朝皇室的建安王,这位亲王居住在南昌,经常邀请利玛窦来府邸参加酒宴。同时,利玛窦开始与当地中国士人讨论他的记忆理论,并向他们传授记忆技巧。翌年,他又用汉语写成了一本探讨记忆法的小书《西国记法》,对他构想的“记忆宫殿”做了描述。他将这本书作为礼物赠予江西巡抚陆万陔及他的三个儿子。 P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