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的是小平同志从1919年到1929年这10年的生活,即从15岁到25岁这一段历史。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难忘的、闪光的历史,是小平同志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历史。
本书写的虽然是历史,但却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读物、好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年邓小平 |
分类 | |
作者 | 李天雄 |
出版社 |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的是小平同志从1919年到1929年这10年的生活,即从15岁到25岁这一段历史。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难忘的、闪光的历史,是小平同志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锻炼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历史。 本书写的虽然是历史,但却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读物、好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告别故土 第二章 赴法路上 第三章 勤工俭学的磨难 第四章 在困境中觉醒 第五章 踏上职业革命家之途 第六章 难忘的中大学生活 第七章 张锡瑗一家 第八章 到冯玉祥部队工作 第九章 去武汉党中在 第十章 吊起脑袋干革命 第十一章 人间真情 后记 序言 邓小平同志青年时代的 生活,在电视剧和出版物中 有过一些表现和记载。但是 ,用文学的形式,集中地、 系统地、全方位地、多侧面 地叙述邓小平同志这段波澜 壮阔、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还不多。读了李天雄同志撰 写的长篇报告文学《青年邓 小平》,我有一种满足感和 振奋感,仿佛看到了历史风 云变幻,看到了邓小平同志 成长的轨迹。我想起辛尼加 说过的一段话:“青春并不 是生命中一段时光,它是心 灵上一种状况……它是一种 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 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 泉的新年轮。”作者选择小 平同志这段历史,其用意是 显而易见的,是下了很大工 夫的。 一部文学作品,特别是 报告文学这样的体裁,选材 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表现题 材,尤其是领袖人物的题材 ,的确要花费心思和力气。 从报告文学的字里行间,看 得出作者力图避免重复,过 去表现过的少写,写也要变 一个新的角度,过去没有表 现过的则浓墨重彩,写足写 够,这样给读者一个全新的 感觉。值得称道的是,作者 把小平同志作为一个普通人 来写,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 来写,作为一个有血有内的 人来写,没有故弄玄虚,随 意拔高,更没有脱离历史, 神化人物,而是从平凡中见 伟大,从细微处出真情,读 起来备感亲切和真实可信。 《青年邓小平》记述的 是小平同志从1919年到 1929年这lO年的生活,即从 15岁到25岁这一段历史。 这是小平同志一生中难忘的 、闪光的历史,是小平同志 从一位农村青年学生锻炼成 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 命者的历史。报告文学基本 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发 展来展开的,从离别故乡四 川广安到重庆赴法预备学校 学习,参加了著名的“五四 运动”,有了初步的觉醒; 从离开重庆一路辗转到达法 国马赛港;法国勤工俭学阶 段艰苦的磨难,为求生下苦 力当“马老五”到参加革命斗 争活动,政治上成熟起来, 成为“油印博士”和职业革命 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 高,结识了以后成为他伴侣 的同学张锡瑷;受党的委派 ,到冯玉祥部队改造旧军队 ,不畏强暴,顶住压力,培 养了一批政治工作人员和军 事指挥员;在武汉、上海党 中央机关工作,在白区恐怖 下,他吊起脑袋干革命,参 加了著名的“八·七”会议, 后担任中央秘书长,参与中 央一些重要活动,特别是当 他的爱人张锡瑷临产最需要 照顾时,小平奉命毅然离开 亲人,以中央代表的身份, 到广西开展工作,组织领导 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组建 红七军、红八军,开创左右 江革命根据地;小平回到上 海,张锡瑷因难产离开人世 ,女儿几天后又死去了,他 陷入了极大的悲痛中。但为 了党的利益,小平同志抛开 了个人情感,奉命再次奔赴 广西,完成党赋予的重要使 命。小平同志这一段革命生 涯,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段 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使我 们看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 成长过程。正如毛毛在<我 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 :“今天我们看到的邓小平 ,是一个具有宏才大略和闪 光睿智的伟人,须知,每一 个伟人都是从不成熟,从低 水平到高水平,一点一滴, 一步一个脚印成长锻炼而成 的。” 这部报告文学一个突出 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 情”字,情重如山,情深似 海,情意绵绵。它是一曲抒 情的歌,抒发了小平同志的 革命豪情,抒发了在艰苦环 境下同志之间的战友亲情, 抒发了小平与锡瑷患难夫妻 之间真挚的友情和爱情。豪 情、亲情、友情、爱情,使 这部作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 艺术感染力。邓小平在法国 勤工俭学为生存饱经风霜, 生活没有压垮他,反而促使 他的觉醒,他参加了党团组 织,与一些革命觉悟分子一 起并肩战斗,使自己的思想 境界大大提高,成为一个坚 信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正如邓小平说的:“生活 的痛苦,资本家的走狗—— 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地或 间接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略有感觉,所以生活浪漫之 故,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 其后,一方面接受了一点有 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 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了觉 悟的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 切身已受的痛苦。于是加入 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 支部。”几年的法国勘工俭 学生活。邓小平结识了周恩 来、蔡和森、赵世炎、王若 飞、聂荣臻、李富春、蔡畅 、傅钟、李大章等一批革命 精英,他们在异国他乡,为 了共同的理想风雨同舟,浴 血奋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 友谊和难以割舍的战友情、 同志爱。特别是在武汉、上 海白色恐怖笼罩下,党内又 出现了叛徒,环境十分复杂 和险恶,担任中央秘书长的 邓小平,随时都有牺牲的可 能,他冒着风险忘我地为党 工作,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 之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 品中对邓小平与张锡瑷真挚 的友谊和爱情的描述,可以 说是细致入微,情真意切。 他们的结合不是偶然的。他 们是在革命熔炉里一起陶冶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并肩战 斗,共同的追求使他们走到 一起。他们志同道合,相依 为命,成为一往情深的革命 伴侣。他们没有更多的 导语 本书是一部革命史诗,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因为作品里记录的不仅仅是邓小平的个人经历,它涉及中国革命和党内一些重大事件,它涉及党内一些高层领导人物,因而它的意义和历史价值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它反映了一段活生生的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 后记 《青年邓小平》一书是 我历经数年、几易其稿执笔 独立完成的,浅草为该书提 供了一些资料。为了纪念邓 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在 本书再版的时候又对书稿进 行了校正,我想应该恢复创 作的原貌。在此谨向提供一 些资料的浅草先生和热情支 持帮助过我的领导及出版部 门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 二〇一三年五月 精彩页 第一章 告别故土 1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四川是我们伟大祖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资阳人”、巫山县大庙龙坪村的人类化石、广汉三星堆到新近发掘的成都金沙遗址,把四川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远可以到数百万年以前。在商周时期,今四川地区已有巴族和蜀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巴国据盆地东部嘉陵江、长江一带,蜀国据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巴国、蜀国的人民就在盆地东部、西部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位于四川东北部丘陵地区的广安,是四川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的一颗明珠,是名冠天府的“金广安”。“地枕巴山,城环渝水,东岭茶铁之乡,西溪鱼虾之出”,是人们对它的赞誉。 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这位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1904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今广安市)协兴乡的牌坊村,其父给他取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在广安,他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从记事的那天起,他看到的是军阀混战,兵匪横行,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苦难的中国处在一个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悲惨年代,苦难的家乡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这些情景在邓小平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起云涌的保路风潮、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他从父亲那里曾经看到过邹容的战斗檄文《革命军》:“我同胞处今之世,当今之日,内受满族之压制,外受列强之驱迫,内患外侮,两相刺激,十年灭国,百年灭种,其信然夫。”“欲御外侮,先清内患,则贼满人为我同胞之公敌,为我同胞之公仇,二百六十余年之奴隶犹能脱,数十年之奴隶勿论已。吾今与同胞们日,张九世复仇之称,作十年血战之期,磨吾刀,建吾旗,各出其九死一生之魄力,以驱逐凌辱我之贼满人,压制我之贼满人,屠杀我之贼满人,奸淫我之贼满人,以恢复我声明文物之祖国,以收回我天赋之权利,以挽回我有生以来之自由,以购取人人平等之幸福。”邹容的《革命军》这颗重磅炸弹投向中华大地的时候,反动的清政府顿时惊恐万状,连连惊呼“此书逆乱,从古未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希贤却从书中受到启迪,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和家乡这样混乱不堪下去,这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也许是邓小平初步萌发的爱国热忱,促使他离别故土,远涉重洋,闯荡世界的一个原因。 促使邓小平走出国门的另一个原因是受父亲邓绍昌(字文明,人们都叫他邓文明)的影响和支持。邓文明上过成都政法学校,是一位接受过几年新式教育、具有维新思想的地方乡绅。他曾在广安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武装暴动,也参加过焚烧城东观音阁教堂的行动,险些被株连获罪,于是产生了中国人要想不做奴才,不受欺辱,只有走出国门向外国人学习的想法。同时他对乡间落后的教育很不满意,认为只有到大地方的学堂去读书,才能学到真本事。对于长子邓希贤,他十分喜爱。望子成龙,这是中国人的习俗,他希望长子能有大的出息。“五四”运动前后,为寻求报国救民的道路,一些志士仁人倡导的留洋运动达到高潮。法国是比较先进的欧洲国家,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成立的留法勤工俭学会,影响很大,很快就波及全国。当邓文明在重庆知道已经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并准备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时,他竭力主张儿子去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将来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到法国去学习。 1918年下半年的一天,一封书信带到了广安协兴乡牌坊村邓家老院,原本宁静的院子,一下子就喧腾起来。 2 牌坊村因为出了个邓翰林,远近都有一点名气。这是一个山明水秀的村落,茂林翠竹掩映,仿佛是一块块碧玉镶嵌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之中,青瓦粉墙错落有致,十分壮观。 这个村落的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北朝南马蹄形宅院。宅院宽敞,白墙灰瓦,一排正房略高一点,两边的偏房各有数间。左中右三面房子的中间有一个平平的坝子,用石板铺成,阶沿下通道两侧种有桑树菊花,把这个院子点缀得清新芬芳。 这就是邓希贤的家。 自接到父亲来信以后,邓希贤圆圆的脸蛋上绽开了笑容。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还是父亲了解他,支持他。然而,他的兴致却让母亲淡氏泼了一身冷水。 “文明真是昏了头,贤娃才十五岁,还是个娃娃,走那么远,我舍不得,我不放心。” 先烈、先修、先治姐弟们都十分支持希贤走出去,一起来帮腔打圆场,说服母亲。 淡氏说:“你们懂啥,别在一边凑热闹。” “怎么办?”希贤等只有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祖母戴氏。 戴氏心里其实也舍不得她看着长大的孙子从自己身边离开,淡氏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可面对孩子们投来的企盼的目光,她不能不站出来说话:“淡氏,让贤娃走吧!” “妈,您……”淡氏欲言又止。 “文明在信中说得很清楚,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