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是小五七战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大有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由当年随父母去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子女撰写的纪念文集。收编的本书所反映的是他们当年在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历,作为小五七战士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环境中劳动生活所得到磨炼,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相互间的特殊友情。
纪念文集的作者们在中办五七学校的那段岁月,恰值国家正经历着动荡和艰难,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曾困惑迷茫,有的还遭遇了不公和困苦。但在风雨的砺洗中,他们没有萎靡消沉,而是蹭蹬前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后来的成长与曾经有过那个特殊的境遇有过特殊的淬炼确实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五七学校中,他们和自己的父辈在一起阅读社会,从敬重的前辈身上看到了在逆境中如的何坚守自己的信念,顽强生存的智慧与达观,他们也正是在艰难的生态中培植起于纷繁世事中走自己的路的坚毅,最终都迎来云开日出的一天。
历史无法假设,任何人的命运也不可能超然于时代与环境。但不论岁月如何蹉跎,作为小五七战士这个群体,他们却也留下了自己认为值得珍视的东西:例如像本文集中有些本书强调的共同精神财富;像有些本书里说的“细思皆幸矣”,一生有此经历,真好;像有些作者期冀的建立在不寻常经历之上的爱能传播给下一代……《我们是小五七战士(续集)》所的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内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含个人在中办五七学校的五七中学时的读书和劳动情景的回忆;在中办五七学校各个连队期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及亲身经历的往事;当年拍摄的一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父母及长辈在五七干校的经历及家庭故事;为赴中办五七学校50周年而作的感言和诗词等。
目录
五七少年
一张封面照片背后的故事 德英、于速荣、吴京京
心系红壤山 梦回少年时——五七中学轶事 刘源
抹不去的思绪 张纪东
同学、老师、伙伴 孙晓勤
终生难忘的苦与乐 朱秀玲
运动会上竞风流 李伟、黄志平
五七中学片段拾撷 王瑗
寻觅江西记忆 孙晓勤
红壤青岚撷英 吴京京
从五七小学到五七中学 刘源
南下的列车上 德英
五七中学二三事 关九兰
我初中时的两个片段 黄志平
小品五七中学 张纪东
我在五七学校的记忆片段 邹健
干校的点滴回忆 薛梅梅
珍藏的记忆 屈彩霞
青春岁月 牛淑英
有惊无险 孟繁荣
五七中学的劳动课 齐建国
大合唱 屈彩霞
我们曾经的教室 李小南
红壤山上的中小学时光 孙燕伟、黄志钢
音乐的种子 王峰
童年的回忆 沈鸿
青岚湖畔——从幼童到少年 刘列平
第一个“春插” 李艳萍
五七中学的一次野营拉练 崔志江
五七中学历险记 李惠玲
干校孩童杂忆 王峰
长袖善舞话当年 张纪东
江西干校的飞行物 成宇
我在五七中学受批判 王越
查卫生 刘慧
红壤山上种花生 黄雁
煤油灯 邱小青
自编小舞蹈《英雄小姐妹》 孙淑萍
青葱岁月
写在小五七营地开营之际 王凡
共同的回忆 马振东
难忘五七道路 珍惜今天幸福 程弢
难以忘却的人和事 王瑗
五七工厂铣工班纪事 刘东平、白一清、朱镇
青春铺垫的岁月 李晓玉
烙在心底的经历 成宇
在二连种地的日子 楠天健
值得品味的享受——干校生活散记 王爱萍
我在五七学校的七个小故事 崔志平
话说电排站 齐建国
在五七学校连队劳动 吴京京
嘿!“五七·六”高地 程弢
三角地印象 黄志平
干校劳动记趣 陈思玉
五七学校的回顾 朱镇
在工厂连的日子里 张京来
珍贵的记忆 周华光
初到五七工厂 王瑗
有惊无险——回忆五七干校工厂的战斗生活 崔志平
初到干校红壤山 王? 越
忆青岚湖畔二三事 关九兰
学习 成宇
读书是我的精神依托——回忆工厂连阅览室 王长庚
阅览室的灯光 程弢
丁三儿 曹小宁
五七战友情 钮键
学铸造与“土造”抽粪车 齐建国
那年9月9日想起一件儿时往事 王长庚
我的篮球情结 于速荣
干校“戏”缘 刘东平
我们第一次烧锅炉 张小莲
“横渡”青岚湖 李晓光
在五七学校经历高考的那段日子 刘东平
难忘的高考 李小南
我与父辈
回忆三位老五七战士 楠天健
父亲的三份手稿 王瑗、齐建国
离别 成宇
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 王凡
我的师傅 黄志平
我眼中的“批斗对象” 楠天健
父亲在五七学校 关九兰
父亲在五七学校做木工 屈彩霞
我们的父亲和吴麒叔叔 孙晓勤、孙亦勤、孙幼勤
我与吴麒叔叔后续的故事 孙晓勤
附提高导弹指挥仪的精度 吴麒
听故事 王峰
鸿雁传书铭恩情 沈鸿
回望感叹
子归桥——怀念我的父亲母亲 曹小宁
过北门口 季国庆
橘——红壤的记忆 邱玉静
记忆剪影 吕丹平
旧诗五首——写于中办五七学校 王长庚
诗二首 徐晏
难忘情——小五七战士赴赣五十周年聚会感悟 朱秀玲
诗二首 吴京京
后记
序言
这是一本由当年随父母
去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的部
分子女撰写的回忆文集。收
编的文稿所反映的是我们当
年在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那
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历,作
为小五七战士这个群体在那
个特殊环境中劳动生活所得
到的种种磨洗锤炼,以及由
此而建立起来相互间的特殊
友情。
我们置身中办五七学校
的那段岁月,恰值国家正经
历着动荡和艰难,我们中的
许多人也曾困惑迷茫,有的
还遭遇了不公和困厄。但在
那样的大环境下,饱经风雨
的砺洗,我们没有萎靡消沉
,而是蹭蹬前行。我们中绝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后来
的成长成熟与曾经有过的那
个特殊的境遇、有过的那样
非常的淬炼确实有着很大的
关联。
在中办五七学校中,我
们和自己的父辈在一起劳动
、生活、阅读社会,从敬重
的前辈们身上看到了在逆境
中坚守内心的信念,顽强生
存的智慧与达观,自己也在
艰难的生态中培植起于纷繁
世事中走自己的路的坚毅,
最终都迎来云开日出的一天

历史无法假设,任何人
的命运也不可能超然于时代
与环境。但不论岁月如何蹉
跎、生态如何艰难,作为小
五七战士这个群体,我们却
也留下了自己认为值得珍视
的东西,例如:像本文集中
有些文稿所强调的共同精神
财富;有些文稿里说的“细
思皆幸矣”,一生有此经历
,真好;有些作者期冀的建
立在不寻常经历之上的爱能
传播给自己的下一代……《
我们是小五七战士》所体现
的就是这样一种积极内质。
文集所汇集内容包含我
们在中办五七学校的五七中
学期间读书和劳动情景的回
忆;在中办五七学校各个连
队期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及亲身经历的往事;当年拍
摄的一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父母等长辈在五七干校的
经历及家庭故事;在中办五
七学校期间及后来所写的感
言和诗词等。
早在2009年,我们曾编
辑了一本回忆文集。其中前
言《一起走过的十年》,对
那本回忆文集的整体内容和
蕴含其中的感念做了较为准
确的概括,并表述了由之引
发的思绪和感慨,得到了大
家的认同。这本回忆文集,
实际是上一本文集的扩展版
,结集成书的主旨也延续着
上一本文集编辑的初衷,因
此,我们觉得可以援引《一
起走过的十年》的主要内容
,作为本书“写在前面的话”

时隔40年,我们以这种
方式,即文字和图像汇集的
印刷物的方式,对我们人生
的一个年代(我们常用xx世
纪××年代来表示某个10年
),做一个回溯和感念。
……
在这里,我们暂时还不
想对五七干校这个特定时代
历史产物做过多的评论和判
断,因为实物的呈现,与设
计者的初衷往往存在着巨大
的差异;我们眼睛看到的现
实,往往是由我们看不到的
太多复杂因素纠葛聚合的结
果。且不说我们今天是否已
经具备对之进行评论判断的
理论积淀,达到了相应的思
想认识高度;也不说在评论
和判断之前我们能否已把现
实背后的构成因素都尽收眼
底;单就评论判断所必须持
有的平心静气而言,我们似
乎也还需要继续修炼。
的确,我们中的许多人
在中办五七学校的很长时间
里,深感浓厚政治空气下的
精神压抑甚至恐惧,更实实
在在体验到了环境和人为制
造叠加的艰苦,以及超强超
长劳动的熬磨……有些人说
起那段历史,往往只强调其
灾厄梦魇的一面,但40年后
我们实事求是地沉思,觉得
那并不是全部。
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整
个国家都处在曲折困厄的阶
段,中办五七学校也不是世
外桃源。平心而论,我们中
办五七学校也许是国内干校
中要求最严苛的,但置诸当
时更大的国内范围之下,这
里的总体氛围还不是最恶劣
的。想到我们中的许多人曾
经享受到绝大多数国人难以
企望的福分,这大概是老天
爷在为众生找平衡吧。更何
况,生活本身怎么可能总是
满眼灿烂千阳,人的成长确
实也需要学会如何面对灾厄
梦魇。如果启动逆向思维,
艰难险阻重重磨难,更是一
个人成长难得的赏赐和际遇

也许,有人会用假设计
算说因为在这儿所以失去了
什么,有人会说如果在别处
也许收获更多,比如说舒适
、比如说享受、比如说见闻
、比如说机遇、比如说爱情
……而长时间沉湎于历史研
习的我知道,历史不能假设
,也没有比如。命运的无形
之手把我们推到这儿了,就
认命站在这个基点上说事儿
吧。
我们正是在这儿经历了
自然和社会的风雨洗礼,遭
遇了许多我们原本不曾预设
在内的意外,迈过了在通常
情况下不会横陈于我们脚下
的沟沟坎坎,但我们终究跌
跌撞撞地走过来了……
从那以后,我们学会了
做工务农打理自己生活的基
本技能,不再藐视普通的体
力劳动,更多地了解了社会
,更加贴近了人民,我们懂
得了浪费的可耻,树立了“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
们对很多存在由不屑一顾到
尊重起来,对很多原来不太
在意的事物倍觉珍惜,我们
甚至觉得再没有什么艰难困
苦能迫使我们望而生畏裹足
不前……
对于五七干校这个特定
时期的历史产物需要的是认
真的审视,多少年来我内心
也没有生出过对之赞美的意
导语
真实回忆五七干校里的孩子生活及父母、长辈在五七干校的经历及家庭故事,重温那个特殊群体的峥嵘往事。百余幅老照片带你探寻那段可堪回首的岁月脉络与线索,本书对研究“五七干校”那段峥嵘岁月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史料。本书共分为:“五七少年”、“青葱岁月”、“我与父辈”、“回望感叹”四个部分。
后记
2009年,是曾经在中共
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生活、
学习、劳动过的小五七战士
到江西进贤县40周年。我们
曾以小五七战士们的集体记
忆和留存老照片,编印了一
本《我们是小五七战士》的
纪念册。
纪念册制成赠送给全体
小五七战士后,受到大家欢
迎,反响热烈。但由于当初
征集编印时间紧促,还有不
少人不知道制作纪念册之事
,未能将自身回忆和珍藏照
片奉献出来,感到十分遗憾

2019年2月,有人提出举
办一次赴中办五七学校50周
年的大聚会。在商议聚会事
宜时,有人建议借聚会之机
,再次向全体小五七战士发
出征集文稿、照片的动员,
争取再编制一本内容更丰富
精彩的《我们是小五七战士
》续集。此议得到大家的认
可后,随之议定了续集策划
编辑、征稿内容、出版经费
的筹集等事宜,并展开征集
和编辑工作。
截至2019年12月1日,编
写组共收到稿件50篇,诗词
10余首,约15万字;老照
片及后来聚会的照片100余
张。比第一本纪念册的篇数
更多,涉及面也更加广泛,
这反映了大家对回忆自身经
历往事的积极态度。
在续集文稿、照片征集
编制的过程中,编写组内曾
对文稿的收编原则规范和如
何印制等问题,出现过一些
不同意见。最后大家统一了
认识:决定将续集征集到的
文稿、照片,与第一本纪念
册中的文稿、照片合并,在
对所有文稿、照片进行重新
筛选后,编辑成《我们是小
五七战士》一书,交由大有
书局正式出版。
由于篇幅、出版规范和
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有些文
稿未能被正式出版的《我们
是小五七战士》一书采用,
在此我们向未被采用文稿的
提供者表示感谢和歉意。
在《我们是小五七战士
》这本正式出版物的征集编
辑过程中,除了名列编写组
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外,还
有几位同志,虽然没有列名
在编写组名单中,但他们付
出的心智和劳苦,对本书的
成型和最终呈现是不可或缺
的。比如参与第一本纪念册
编辑印制的刘伟、康援援、
梁建英(按姓氏笔画排列)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曹小宁
同志,本书编制过程中所需
的大部分资金支持,都是由
他承担的。此外,我们还要
向所有为本回忆文集的编印
提出有益建议、参与联络工
作、提供经费支持的小五七
战士表示真诚的感谢。
本书编写组
2021年国庆节前夕
精彩页
如是去向塘拉练,长途跋涉赶时间,似不可能中途停下组织一次爬山比赛,再者照片上有几个同学还拿着铁锹,去向塘拉练还带铁锹,也不大可能。
彭晓梅同学回忆说,她在中学就一年时间,大的活动就参加了一次爬山,她记得爬完山拍照,然后就返回中学了。这说明不会是长途跋涉又在外宿营的向塘拉练,而是离中学不远处的一次专项爬山比赛活动。
照片的提供者郭玲玲同学也回忆说,向塘拉练她没去,这张照片是中学另外组织的一次小型拉练活动,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记不清了。
荷铭同学提议说,排上有的同学有写日记的习惯,没准记录了这件事。她马上问了孙晓勤同学,没想到孙晓勤也保存着同样的照片,珍贵之处在于她当时在照片上写下了一行字:“1972年摄于江西温镇(圳)附近小山上,这是爬山比赛刚结束。”
呵呵,原来是这样!
这张爬山合影的照片,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局势稍稳,毛主席就批评军队不搞军事训练,军队成了老爷兵、文化兵了。全军部队立即从当年冬季开始,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大规模展开军事训练,展开野外长途拉练。五七中学也不例外地组织了包括向塘长途拉练和温家圳短程拉练暨爬山比赛等多项军事训练活动。
从这张照片的着装看,爬山拉练应发生在1972年的初春。
爬山还比赛?这是怎么回事?
郭玲玲同学回忆说,当时排里对爬山比赛的具体要求是:“一帮一”“一对红”的男生帮女生,以小班为单位,按班集体全体人员登顶的时间决定名次。郭玲玲说她记不得是哪个男生还拉了她一把才完成爬山的。最后各排都组织了集体拍照,我们一排因此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吴京京同学回忆说,当时各排比赛登山,哨声一响,大家一块往上爬,先登顶者为胜。记得她和牛淑英是一个班,牛淑英为了让大家轻装上阵、爬得快点,说:“我爬得慢,你们先上,把包都给我吧。”然后她把七八个人的挎包,左一个右一个全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了。
老师一见立刻发火了,指着牛淑英说:“你这还怎么爬?爬得动吗?胡闹!”大家见状又纷纷“牛头摘包”,把包拿回来自己背着。
彭晓梅同学的回忆很有意思,她说在中办五七学校仅有的一张照片,就是这次爬山,很怀念“一帮一”“一对红”,那是在五七学校最高兴最快乐的时候。那时她和于速荣是“一对红”,爬山时被于速荣像抓小鸡子一样,薅着脖领子,脚下悬空一路冲上山顶,这也是第一次被动与男生接触,感觉自己很渺小、很没用。所以,潜意识里老想改名叫小小。
精彩的回忆要属德英同学,他回忆那次爬山,要求按排、按班往上爬,班上以最后一个人到达的时间算胜负。班上要求“一帮一”“一对红”,记得速荣和彭晓梅是“一对红”,他和副班长曹艳茹是“一对红”。因为要求副班长殿后,结果让他拉着身体瘦弱的张民同学一块爬山。虽然很累,但最后他和张民还是顺利地到达山顶,成绩是第一(也有人说是倒数的)。张民累得一屁股坐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上。
最后一个节目,要求找密电码。申增新老师把一个用手绢包裹的东西提前埋在山上的一块大石头缝里,刚好张民同学就坐在这石头旁边。德英悻悻地说:“张民这姐们儿累了,也不愿意动窝了,就扒她旁边的石头缝看看,嘿!最后还真让她找到了。”
德英同学动情又煽情地继续回忆说:“于同学身躯高大,拉着美女,冲在最前方,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在最后,只有和瘦弱的张同学一道了,唉!”
P4-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5: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