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冰千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自我成长的旅途。
亲密关系不仅包含爱恋,更涵盖你与伴侣、孩子、父母,以及自己的相处。
你很爱对方,却害怕步入婚姻;
你想做一个好妈妈,却让孩子和自己都失控了;
你讨厌伴侣,却又离不开;
你觉得受够了,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受够了;
……
这些大大小小的疑惑,都是未活出自己时的困惑,很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不重视,对边界感不清晰。
亲密和独立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的边界就是找到关系中那个被你尘封的自己,力所能及地做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伴侣、孩子、父母。
在看见自己的那一刻,你会惊奇地发现,不少问题不再是问题,很多办法生发出来,你开始真正享受亲密而独立。
作者简介
冰千里,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一位孤独的心灵探索者。研究亲密关系与内在小孩。著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个人公众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目录
PART 1
通过伴侣,理解自己
开篇 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
定的距离。慢慢地,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
你们根本就不愿沟通,而不是缺乏沟通
面对情绪失控的亲人,安慰只会适得其反
让你感到乏味的不是影子婚姻,而是爱情
反复确认对方爱不爱你,是恐惧被抛弃
别因为内疚,去“爱”一个人
出轨满足的是价值,婚姻满足的是安全
你的“浓烈之爱”是讨好与控制
允许关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好的婚姻,都有共同体验地带
PART 2
通过孩子,看见自己
开篇 父母理解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理解
亲子关系中你告诉孩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如何面对困境的,这些都会被
孩子觉察,并内化为自己的原初信念。
所谓孩子,不过是暂住在家里的房客
功能性养育会带来同胞恶性竞争
告别生命中未完成的缺失,才不会有缺失
孩子玩游戏,是减压还是成瘾
孩子的情绪跟具体事件无关
让孩子做孩子,而不是做你的父母
问题少年,可能是被隔绝的天使
好爸爸,是有能力跟女儿亲密的
好妈妈只需60分,不是20分,更不是120分
父母越有趣,孩子越轻松自律
活出自己,你的育儿会省事很多
PART 3
通过成长,接纳自己
开篇 自我接纳第一步:放下评判
我们内在对自己评判的声音,会活生生把人困住,让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让人活得很不爽。自我接纳的过程,就是从
一只傻猴子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 也叫个人成长。
“都怪我不好”:自责是一种能力
“核心价值被摧毁”与“核心痛点被暴露”
适当麻烦别人,是一种协作
你对别人越好,别人为何越敬而远之
你认为自己无趣,可我觉得你很有趣
中年叛逆,只为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脑中乍现邪恶念头,可能提示你关系失控
你不必一直取悦对方
为什么你害怕自己优秀
如何才能放下对自己的不满意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完全做得到
当我写好遗嘱,突然活明白了
序言
推荐序
关系这事,比你想的要
复杂。
冰千里是我的山东老乡
,我们两家距离很近。有一
次过年的时候,他去我那十
八线小县城老家找我“取经”
。我们两个从事心理学相关
工作的大男人坐在一家非常
浪漫又文艺的咖啡馆里,谈
论着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
话题,多少有点违和感。
这种违和感还包括,我
很惊讶这样一个长得粗糙的
男人背后,有一颗如此细腻
的心。我心里想,这人比看
起来要复杂。
关系问题,是所有人都
会面对的问题。婚恋关系、
亲子关系、自我关系,这三
大关系尤其消耗人的精气神
。多数人在这些关系里都会
经历沟通障碍、纠结、愤怒
、不被理解、自责、讨好、
控制等问题。我们处理这些
问题的方式,也简单粗暴,
会跟着感觉去惯性地做一些
省力又无用的处理。
然而经常没用,更加痛
苦。
我在冰千里的思想里看
到的是:先不去解决问题。
关系中的种种都是些小事,
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因为是些小事,我们在生
活中就容易忽略思考。但生
活正是由这些小事构成的,
所以思考这些小事就显得非
常有意义。
在《亲密而独立:活出
边界,活出自己》这本书里
,我看到的正是对一件件关
系中的小事的思考,哪怕是
吃包子这样的小事。
冰千里从一个个有深度
的视角,对这些小事进行了
解构,在“怎么办”之前,先
去解答“为什么”。糟糕的人
生总是在问“怎么办”,急于
寻找一个方法,成功的人生
则会先问“为什么”。了解问
题本身,就是在提供解决方
案。
庞大的潜意识体系看起
来把问题复杂化了,实际上
那正是在揭露本质。问题只
是冰山一角,背后暗藏的潜
意识动力,才是决定行为的
根本。当你开始思考这些深
层的潜意识中的“为什么”时
,你就掌握了解决困境的方
法。
这条路不简单,但有用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
你可以跟随他的思路,从一
个个日常关系的小情境中,
深入到自己整个的人生模式
中去。相信你在那里发现的
将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自
己。
导语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滋养着,同时也受伤着。但不论怎样一段亲密关系,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礼物,为我们带来觉察、自省、顿悟和成长。我们只有找到“关系中的自己”,才能获得真实的亲密。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针对亲密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进行展开,层层深入,清晰地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而激发读者内在的情感体验,找到努力和改善的方向、思路。一切由心生,关系只是投影,我们需要不断看见内心那个未知的自己。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站在来访者的角度
创作本书,每一次澄清、解
释和分析都是通俗而精准的
,以“关系联盟”为基本底色
,令人有种亲切感、在场感
和共鸣感。
—— 张天布 (著名临床
心理学家、《冲突背后的冲
突》作者)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
你可以跟随冰千里的思路,
从一个个日常关系的小情境
,深入到自己整个人生模式
中去。相信你在那里发现的
将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自
己。
——丛非从(知名心理咨
询师)
家是了解自我的快捷方
式。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没有
足够的觉知和方法,去观察
和伴侣、孩子之间所发生的
一切,而是被淹没在生活琐
碎之下。通过冰千里老师的
这本书,你也许会发现:家
庭中的每件事情,都是自我
成长的素材和资源!
—— 黄伟强(壹心理网
站联合创始人、CEO)
精彩页
开篇真正的亲密,
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定的距离。慢慢地,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
昨夜重温了电影《千与千寻》。
我们不是欠宫崎骏一张电影票,而是亏欠自己一份感动。
千寻丢了名字,忘了往事,只是往前走再往前走,去找寻活下去的位置。
我蜷缩在影院中央,心随着千寻踉跄的脚步起起落落。当得知父母可能再也回不来时,她双手抱住膝盖,眼神空洞而绝望。此时白龙递过来几块饭团,说:“这个是我用魔法做的,可以让你精神百倍哦。”
小姑娘抬起头睁大眼睛,拿起饭团一口一口咬了下去,眼泪也跟着滑落,继而决堤般涌出,千寻终于可以放声痛哭了。
彼时的恐惧与绝望似乎有了去处,那一刻,千寻知道:原来是可以用哭泣和泪水表达悲伤的。
让千寻找回自我的,恰恰是白龙的亲密,准确点儿说是:白龙给了千寻在亲密中“做自己的空间”。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个短片:
一个3岁男孩生逢乱世,亲眼看到父母死在身边却一点表情都没有,旁边的人大声呼喊,他也像没听见一样。
过了段时间,这个孩子被送到精神病医院,依旧表情呆滞、身体僵硬。
直到有一天,邻床一个小姐姐的痛哭声把他惊醒,那女孩抱着毛毛熊止不住地流眼泪。
男孩突然抬头问旁边的护士:“阿姨,她怎么了,在做什么?”护士摸着他的头、抱着他,轻声说:“哦,可怜的孩子,她在哭泣,她很伤心。”
突然,这个男孩哇地哭出声来,有种撕心裂肺的痛,哭声顿时响彻整个病房。
如同千寻一样,在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的痛苦有了去处。他们寻回了丢掉的情绪,捡回了一些基本的功能,比如呐喊和哭泣。在那一刻,他们活了!
不幸的人,最大的幸运就是能遇见这样一个环境,能够让自己独处,继而释放原始的恐惧与悲伤。
也是这种力量,让千寻再次走进那个世界,历尽艰辛磨难,重新回到爸妈身边。
在温尼科特的理论中,成长的关键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有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个人能安心享受独处时,内心深处一定根植着某种形象,这种形象是稳定的、可靠的、连续的。
这种形象是早年发展出来的。
比如婴儿饿了,会用哭喊来表达需要,妈妈敏锐捕捉到后开始喂他。需求被满足,婴儿不哭了。
但有时妈妈忙,必须处理完一些事情才可以喂养婴儿,比如挂掉电话、放下围裙、离开卫生间之类,那么婴儿的需求和需求被满足之间就有了一个等待的过程。
婴儿必须延迟满足,必须在发出“饿的信号”到“被喂养”之间发展一种能力,来抵御这种饥饿。这个过程就叫作独处。
独处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这不能提前预防,否则就会形成挫折。焦虑的妈妈会提前预防,在婴儿不饿时硬把乳头塞给他,哄他入睡,防止自己被打扰。长此以往,这个婴儿就发展不出独处的能力。
一个3岁孩子玩游戏,妈妈在不远处忙着,孩子玩一会儿总要看妈妈在不在,或叫一声看她答应不答应,若妈妈还在或回应了,孩子就会转身继续玩。这也是独处能力产生的过程。
妈妈如果突然消失,对孩子来说就是创伤;妈妈不停地为孩子喂水擦汗,或时不时打扰,就叫“侵入式养育”。
足够好的妈妈,总会自然给孩子提供某个空间,让孩子安全做自己,不受外界任何打扰。这样,孩子的独处能力就能健康发展出来。
这种形象被内化后,不管将来是否真有这个人都无所谓了,因为孩子每次独处时都会“带着她”,直到终生。
因此,所有享受孤独的人,都是在心中“另一个人”陪伴下的独处。P4-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