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深具影响力并被广泛传播的心理治疗小说。当罹患癌症,生命只剩一年的心理治疗师朱利亚斯,见到多年没联络的老病人菲利普时大吃一惊。23年前,菲利普有严重的成瘾症。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全心推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朱利亚斯不喜欢菲利普,却答应督导他,条件是他必须先参与团体治疗。菲利普走进团体治疗室,宛若一颗特殊的石子,在团体里激荡出一阵阵涟漪,伴随着朱利亚斯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书中对团体治疗的完整再现令人震撼,又巧妙地与存在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际遇交织,娓娓道来,一虚一实,相互呼应。任何一个对哲学、心理治疗和生命意义的探求感兴趣的人,都将为这本引人人胜的书所吸引。 作者简介 欧文·D.亚隆,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当代精神病学大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曾因其在临床精神病学领域的贡献,于1974年获美国爱德华·史崔克精神医学奖,1979年获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奖励基金。亚隆教授不仅著有《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1975年)等多本经典心理治疗教科书,还著有《爱情刽子手》、《妈妈与生命的意义》等多本畅销书。 目录 壹 叔本华的治疗 赞誉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参考文献 致谢 关于作者 后记 贰 我要叫警察了 序言 心理改变人生 2008年5月17日,万生 心语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视 频连线对话。那个时候的 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 万生心语依靠租用卫星的 频段完成了这场跨越大洋 与欧文·亚隆的连线对话 。这次对话也正式开启了 欧文亚隆团体心理咨询与 治疗系统培训。 在这十多年间,数十 万人参加、体验了欧文亚 隆团体。本书中所描绘的 团体正是欧文亚隆团体。 我们亲眼见证了很多人从 加入团体时的困惑、焦虑 、不安、孤独到完成团体 治疗时的坦然、接纳、完 整、真实。无数动人的故 事在团体中演绎,人与人 之间最深处的联结也在团 体中得以呈现。 在现实团体中,我们 几乎总能找到与书中角色 类似的组员。例如斯图尔 特作为团体的观察者和记 录者,每个团体几乎都有 这样一个角色。虽然有时 是带领者充当这个角色, 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组员。 他们是团体历程的记录者 ,通过他们的记录,团体 得以延续。还有帕姆,现 实团体中也经常会有一位 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女性组 员,她让整个团体凝聚在 一起,同时也是团体前行 的主要推动力,她在团体 中表现优异,可以很好地 帮助其他组员,却很少向 团体求助,也很少关注自 己的需求。菲利普离群索 居,几乎断绝一切人际关 系。他沉浸在书本中的样 子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 真实写照。在如此孤寂的 人生背后,常常是一个成 员们彼此纠缠的原生家庭 。这样孤单的人既离不开 自己的父母,也无法融人 现实生活。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团 体心理治疗的书,更是一 本关于人性和存在的书。 无论是叔本华的生平,还 是团体治疗过程及组员的 个人故事,都为我们展现 了人的遭遇、挣扎、抗争 ,直到他做出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逃避对 死亡的恐惧,并任其摆布 ;也可以选择直面这种恐 惧,重新审视生命。 我们可以选择自由, 也就选择了孤独;也可以 选择拥抱,从而选择了某 些限制。 我们可以选择披上厚 厚的盔甲来保护自己,哪 怕这让人透不过气;也可 以选择穿越痛苦,推开尘 封已久的心门。当选择后 者时,我们会发现,自己 所渴望的正是真实的自己 与真实的他人相遇,然后 握住彼此的手。 死亡和孤独贯穿全书 ,但最精彩的是这一黑暗 背景所衬托出的一个个充 满了生命力的人。本书的 深意正是存在主义所强调 的,如何在多变的生存境 遇下创造生命的意义。 正如本书所展现的, 在团体治疗中,我们终将 明白:虽然人依然会感到 孤独,但人们的心不是一 座座孤岛;虽然人依然在 一步步走向死亡,但人们 可以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 值,热爱生活、真诚相待 ;虽然人依然会遭受苦难 ,但人们可以拥抱彼此, 一起流泪,共同疗愈;最 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去爱 ,与被爱。 有时候,改变的开始 ,也许只是因为你遇到了 一本好书。 本文特别鸣谢欧文亚 隆团体认证督导师张雅萱 、左琳、汤淼、黄坤勇、 唐洁,欧文亚隆团体认证 咨询师吕卫红、刘兴梅、 王凤华、徐志明、王小慧 ,以及十多年来很多参与 到欧文亚隆团体培训教学 中的其他教员。 万生心语 导语 《叔本华的治疗》是欧文·亚隆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呈现的团体治疗的模式。他让我们看到团体治疗面对不同困境中的人是如何工作的,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治疗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作者通过与悲观主义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心理治疗”,提出了哲学性的咨询对咨访关系的新解读。 后记 《叔本华的治疗》的 创作 在讨论我为什么选择 写这本小说之前,我必须 先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写小说?在 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 一直是一名从事心理治疗 的教师和医生,这种身份 是如何与写小说联系起来 的呢? 我人生的前15年是在 华盛顿特区一个险恶的街 区度过的,那里最安全的 地方就是位于第七街和K 街交汇处的公共图书馆。 我几乎每个星期六都泡在 图书馆里,正是在那里我 第一次感受到在另一个充 满想象的世界里欢度时光 的魅力。从那以后,我就 不断地进行着一些虚构作 品的创作。在青少年时期 ,我就已经认定(而且至 今我还坚持这种想法), 写一本好的小说是一个人 一生中所能做的最好的事 情之一。 接下来,我来解释一 下为何要创作这么一种特 殊类型的小说。在我从事 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 ,一直有两个相似却又彼 此独立的主要兴趣:团体 心理治疗和存在主义心理 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都 有各自不同的参考体系。 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 础的团体疗法会假设个体 陷入绝望的原因是无法与 他人建立持久的、有意义 的、持续性的关系。因此 ,治疗的目的在于探索患 者在试图与他人接触的过 程中哪里出错了。而团体 正是进行这种探索的理想 场所,因为它可以强有力 地聚焦于成员们之间的关 系。但治疗的重点并不是 成员们在团体结束后会不 会继续增进对对方的了解 并成为朋友,这种情况很 少见。关键在于,团体就 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也就 是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 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总 会在当下的团体中重现。 所以,带领者关注成员之 间的关系,就是在力求解 决成员之间主要的关系问 题。(带领者通常会设想 并试图促使成员们将他们 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转移 到各自的现实情境中。) 更重要的是,关注当下, 关注团体的实时进展,可 以为治疗提供更丰富、更 强大,也更准确的数据, 治疗师们再也不用一味地 依赖成员们对自己过去和 现在的人际关系问题的描 述(这种自述通常不准确) ,相反,治疗师的眼前会 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壁 挂,所有的人际关系问题 都会在团体会谈时色彩纷 呈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存在主义疗法有着另 一个不同的假设,它假设 个体陷入绝望是因为他们 在与人类所固有的痛苦进 行对抗。个体产生痛苦的 原因,不仅包括人类固有 的不受约束的破坏性的欲 望,或是父母过于深陷自 身的痛苦并且神经质地难 以为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 和关爱,或是某段惨痛经 历残存的记忆碎片,或是 目前正面临的人际、经济 和职业的压力,也包括对 于存在的残酷事实所固有 的焦虑。这些残酷事实指 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人 终有一死,每个人都面临 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注 定要独自进入并离开生命 :指的是每个人都比自己 认为的更大程度地成为自 己人生的设计者和现实形 态本身的创造者;指的是 我们生来就是追求意义的 生物,却不幸被抛入了一 个没有任何内在意义的世 界,因此我们必须着手构 建自己生命的意义——一 个强大到足以支撑我们一 生的意义。 在我职业生涯的前半 段,我完成了作为大学教 授的使命。我对自己感兴 趣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并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不少 流行一时的文章。我编写 了两本很厚的教科书:一 本是关于团体治疗的《团 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另一本是关于存在主 义心理疗法的《存在主义 心理治疗》。 尽管这两本书都算得 上是成功的教科书,并被 广泛地用于培训机构,但 我仍感觉有些遗憾:两本 书都没有展现出治疗过程 中真实发生的人性的一面 。专业性的文章不允许我 去传达治疗过程中真正关 键的部分,即治疗师与患 者之间那种深刻的、亲密 的、人性化的、危险的、 互相关怀(甚至是关爱)的 关系。于是我开始寻找另 一种写作方式并最终决定 采用文学的形式:我将完 全弃用专业的表达和术语 ,改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教 学,使用小说的技巧来阐 明来访者和治疗师的内心 世界。由于其他存在主义 思想家也选择了同样的方 式,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好 的示范:比如萨特和加缪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读过 或记得他们正式的哲学著 作,一直以来,是他们的 小说和戏剧使他们的思想 为世人所接受和了解,也 正是通过这种媒介。他们 才得以被世人铭记。 …… 我最初本打算写一本 历史小说,介绍叔本华以 及他的作品对心理治疗领 域的影响。然而,后来还 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首先 ,我永远无法克服叔本华 在1860年去世,而当时心 理疗法还没有出现在历史 舞台这一障碍。(我认为 现代心理疗法诞生于1895 年,那一年弗洛伊德和布 洛伊尔e合作出版了“癔症 研究))(Studies in Hysteia) 一书,在这本书的最后一 章,弗洛伊德分享了一个 具有惊人预见性的思考, 他预测了心理治疗即将在 下一个世纪展开的诸多发 展。)然而叔本华对心理 治疗有着巨大的影响:他 是弗洛伊德学生时代最著 名的德国哲学家,他的许 多见解必将影响到后来提 出的一些概念,如潜意识 、本我、 书评(媒体评论) 《叔本华的治疗》是 欧文·亚隆先生用小说的 形式呈现的团体治疗的模 式。他让我们看到团体治 疗面对不同困境中的人是 如何工作的,让我们更加 理解了治疗的科学性和艺 术性。毫无疑问,这是一 本既专业又有极强可读性 的科普团体治疗的书。专 业的做团体的人喜欢这本 书,非专业人员更可以透 过这本书的描述了解团体 治疗。许多人是被这本书 指引来到我的诊室,参加 了团体治疗。事实是,专 业人员从中受益,广大读 者更是受益者。 ——柏晓利,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 理门诊副主任医师,美中 国际心理学院专家 本书是存在主义心理 学大师欧文·亚隆开创性 的著作,他将心理传记、 小说和心理治疗教程融为 一体,并在故事中编入了 哲学家的自我探索和思想 独白。作者通过与悲观主 义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进 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心理 治疗”,提出了哲学性的 咨询对咨访关系的新解读 。读罢本书,你会震撼地 发现。心理咨询从哲学中 获得滋养和力量,竟有如 此深刻的治愈力量。 ——糖心理 不管您是想了解“团体 治疗”还是想了解“叔本华” ,这本书都不会让您失望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看 一部心理学版的《十二怒 汉》,无论是心理学还是 哲学,都融进了紧凑巧妙 的人物故事。 ——李拓,嘿哲学创始 人 这是一本经由团体治 疗阐述疗愈之真相的经典 。亚隆借着他对哲学和心 理团体的领悟,向我们展 示:哲学的疗愈之力必须 在情感的流淌中才有可能 实现。忍受生命之苦,包 括生命存在的短暂性之苦 的不二法门,在于爱,在 于温暖的人际关系。治疗 师朱利亚斯也向我们展现 了一种具体的减轻死亡焦 虑(人类的终极焦虑)的可 能,那就是跟随内在的召 唤,埋下头来做自己爱做 的事情,而且最终经由所 爱之事,与更广大的生命 保持联结。 ——童慧琦.美中心理 治疗研究院创始人 斯坦 福大学医学院精神及行为 科学系临床副教授 关于哲学的讨论往往 艰深晦涩,心理治疗也以 正统严谨而著称,这导致 这两门学科的认知门槛极 高,普通人难窥其究竟。 但欧文·亚隆却为这两门“ 硬核”学科披上了一层温 柔的外衣,用引人入胜的 故事情节,带读者体验了 一场伟大的思想实验。 ——孙思远,远读重洋 创始人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如果你不想 庸俗也不想孤独,可以打 开本书,加入这位只剩一 年寿命的心理治疗师精心 组织的一次次心灵聚会! 其实,这些年类似的心灵 聚会在国内也很流行,名 叫“亚隆团体”,以本书作 者名字命名,而这本书也 可视作亚隆团体的小说版 和普及版。 ——陈鼎,心理咨询师 ,一杯咖啡心理发起人 精彩页 朱利亚斯像所有人一样深谙生死之道。他认同斯多葛学派(the Stoics)关于“我们一出生便开始走向死亡”的观点,也赞同伊壁鸠鲁(Epicurus)的论断:“我存在的一天,就没有死亡;死亡来临,我就不复存在。既然两者不能共存,我又为何害怕死亡呢?”身为一名医生兼精神病学家,朱利亚斯曾不止一次在临终患者的耳边低声细述这些安慰人心的话。 虽然他相信此类悲观暗淡的哲理多少能抚慰患者的心灵,却从未料到这些话有一天会与自己产生关联,直到四个星期前那可怕的一刻,就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那是一年一度的例行体检。为他做检查的内科医生赫伯·卡茨是他的老朋友兼医学院同学。体检结束后,卡茨医生像往常一样提醒他穿好衣服后来他的办公室听取体检报告。 赫伯坐在办公桌前,一边翻阅朱利亚斯的体检报告,一边说:“总体来看,就一个65岁的糟老头子来说,你的身体很好。前列腺有点肿,我也一样。血液生化、胆固醇和血脂浓度都很正常,看来你吃的那些药和平日的饮食都很适度。给你开一些降血脂的立普妥,配合你平时的慢跑,就足以有效地控制胆固醇了,所以你大可松一口气,偶尔吃个鸡蛋不碍事的。我每周日的早餐都要吃两个鸡蛋呢。这是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的处方,我稍稍调大了点剂量,你的甲状腺正在萎缩,原本健康的甲状腺细胞逐渐被纤维化组织取代。你也知道这纯属正常情况。每个上了年纪的人都是如此,我目前也在吃甲状腺素。” “是啊,朱利亚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逃不过衰老的命运。除了甲状腺以外,膝关节软骨也会逐渐磨损,你的毛囊开始萎缩,腰椎间盘也失去了以往的灵活性。不仅如此,你的皮肤完整性已大不如前,上皮细胞明显受损,看看你脸颊上的老年斑,就是那些棕色的斑块,”他说着便随手抄起一面小镜子递给朱利亚斯,“比上次见你的时候多了至少一打。你最近常晒太阳吗?戴没戴我上回建议的那种宽檐帽?我想你最好找皮肤科大夫看看,鲍勃·金就挺好。他的诊所就在隔壁那幢楼。这是他的电话号码。你认识他吗?” 朱利亚斯点点头。 “他用一小滴液氮就能去掉那些难看的斑块。我上个月刚让他帮我做掉了几个。没什么大不了的,花个5~10分钟就能解决。如今很多内科医生都自己动手做呢。对了,你背上还有一处痣最好让他也看一下,那个位置你自己看不到,就在你右肩胛骨外侧的下方,看上去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色泽不太均匀,轮廓也不鲜明。或许没什么大碍,但还是请他检查一下,好吗,老伙计?” “或许没什么大碍,但还是请他检查一下。”朱利亚斯听出了赫伯的声音里那种故作轻松的紧张。可以肯定的是,当听到一位医生向另一位医生形容一颗痣“色泽不均匀,轮廓不鲜明”,就不得不警惕了。这相当于在暗示这颗痣很可能是黑色素瘤。。如今回想起来,在听到那句话的瞬间,朱利亚斯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便彻底结束了,那一刻,死神终于实实在在、张牙舞爪地显现在他面前,并从此如影相伴,挥之不去,一切随之而来的惊慌失措便可想而知了。 若干年前,鲍勃·金也和旧金山的许多医生一样,曾是朱利亚斯的患者。朱利亚斯领军精神医学界已有30年之久。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他培养了许多学生,5年前,还曾担任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的主席。 至于他在业界的声望如何?朱利亚斯绝对是医中翘楚,公认的顶尖的心理治疗师,就像法力无边的白袍巫师,总是愿意尽其所能来帮助患者。这就是鲍勃·金10年前因长期对维柯丁日上瘾来求助于朱利亚斯的原因。(由于在医院里总能轻而易举地接触到维柯丁,它便成了医生们的头号成瘾药。)那段时间,金的生活危机重重,迫使他对维柯丁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岌岌可危的婚姻和令人心力交瘁的工作,他每晚都要靠服药才能勉强入睡。 鲍勃曾试图接受心理治疗,却屡遭拒绝。他咨询的每一位治疗师都坚持让他参加一个缺陷医生康复项目,对此鲍勃十分抗拒,因为他委实不愿在类似互助会那样的治疗团体里,向其他医生“瘾君子”透露自己的隐私。可他的治疗师们却不为所动。原因是,一旦他们没有借助官方认可的康复项目来治疗一名执业的成瘾医生,所面临的风险不是医疗委员会的严厉惩罚,就是个人诉讼(例如,这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出现诊疗失误,他的治疗师也要负连带责任)。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