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怀着为母亲执行安乐死的愧疚,杜伦斯护士姐妹逃离家乡,投身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枪炮、病菌和毒气争夺生命。可惜,恶劣的医疗条件让护士们屡屡失败,愚蠢的军事计划叫她们险些丧命,对女性的羞辱和侵犯又令她们备受打击。不过,这并未让她们退却,因为“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所幸,在战火和硝烟中,破裂的姐妹之情重新弥合,两人得以互为依靠。可是,死亡的威胁依旧高悬在所有人头顶。在炮火的掩护下,致命的西班牙流感悄然来袭,医护人员接连倒下,姐妹俩也相继感染。在病痛与幻觉中,饱受宫颈癌折磨的母亲降临在病床前,用悲悯的目光看护着她的女儿们…… 作者简介 托马斯·肯尼利,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富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情怀,以反法西斯小说《辛德勒的方舟》圆梦布克奖。后经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并获多项奥斯卡大奖。此外,托马斯还囊括了包括富兰克林文学奖和澳大利亚年度文学奖等在内的重要奖项。 目录 第一卷 谋杀杜伦斯太太 志愿服务 阿基米德号(一) 绿洲 阿基米德号(二) 交朋友 重操旧业 姐妹对话 黑船 阿基米德号的沉没 痛苦的利姆诺斯岛 小岛上的暴行 迷茫归途 重返澳大利亚 利姆诺斯岛的尾声 第二卷 罕见的金字塔 西线见闻 回归 四海为家 以利亚之车降临 赛马场和城堡 班克坦的人们 急救站 在一切疯狂的顶峰 春天及其愚行 顽固护士长的夏天 这反常的日子里 不息之恶 伤亡“办事处” 重大的实验 逃兵 失去的男人 人们谈论的那场热病 姐妹之间 1918 序言 本作所使用的标点也许 偶尔显得古怪,但这是有 意为之,是为了向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私人 日记致敬,那些日记的作 者往往喜欢使用破折号而 非逗号。 这篇小说中,许多较小 的地点和机构都出于虚构 ,不过总体依据的是那段 时期的医疗机构建设情况 。 阿基米德号医院船的沉 没大体上的依据是另一艘 医院船马凯特号的沉没, 不过那艘船上载的是勇敢 的新西兰护士,希望新西 兰读者原谅我将它挪用到 这里。此外,与阿基米德 号的沉没有关的爱尔兰军 团纯属虚构,无意影射任 何军团。 双教堂村的急救站并不 存在(不过在一座名叫三 树村的小村庄里有一所类 似的急救站)。名叫班克 坦的城堡也是杜撰的,但 是可敬的塔尔顿夫人的原 型——现实中一个充满活 力和才智的美人达德利夫 人,在相似的地方办了一 所相似的懊大利亚慈善医 院。我希望这些冒昧之处 不致减眼读者阅读这篇故 事的乐趣。 导语 一道必须正视的历史伤痕,一曲坚不可摧的人性颂歌。 布克奖得主、澳大利亚国宝级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继《辛德勒名单》后又一震撼人心之作。《纽约时报》编辑之选,《华尔街日报》、《卫报》、《科克斯书评》、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评论推荐,《旁观者》周刊年度图书之一。 为一战无名救护者谱写的史诗大作,细致刻画深重灾难下的人性挣扎与善意救赎,向善良无畏的医者致敬! 挖掘坚韧勇敢的女性力量,再现大历史背后普通女性的困境、抉择与勇气,重新解构女性、亲情与家庭的多层意义。 以冷峻视角直面历史伤痛,用温柔笔触抒写人性闪光:噩运之下,坚守微小的善意,乃是人世间至高的美德。 书评(媒体评论) 大师的史诗之作……将 被遗忘的无名英雄置于舞 台中央。 ——《纽约时报书评》 一段庄重又激励人心的 阅读体验……一次不可错过 的难忘致敬。 ——《泰晤士报》 一部正中痛点的深刻小 说。 ——《纽约时报》编辑 之选 可能是肯尼利的高峰之 作……很少有作家树立甚至 实现这样的目标:定义真 正的伟大。 ——《每日电讯报》 精彩页 据河谷一带的人说,杜伦斯家的两个女儿都 走了,却只回来了一个。人们分不清是哪一个,因为两个女孩儿跟别人都很疏远,长得也差不多,都又黑又高,就连当地的报纸也会混淆。况且,她们也不是在肯普西购物日的人潮中大呼着姓名寻找彼此的那种女孩儿。战争开始之前,似乎是小女儿陪父母待在家里,也就是个子稍微矮一点儿的那个。就是这个女儿带着她的母亲杜伦斯太太去悉尼做手术的,不过,麦夸里街上的那些医生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个海浪汹涌的夜晚,澳大利亚喜鹊号沿海岸行驶着,在驶出布罗肯湾的时候,杜伦斯太太终于睡着了。等到轮船驶入悉尼角时,她才被一个端茶进来的侍者叫醒。此时,莎莉则一直站在甲板上,感受着渐渐靠近的杰克逊港。 母女俩在达令港又喝了一杯茶,随后莎莉带着筋疲力尽的杜伦斯太太来到麦夸里街上的外科诊所。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为她做了检查,接着又把她送到悉尼医院照x光。在那里,她们和娜奥米见面了。娜奥米是杜伦斯太太的另一个女儿,已经去悉尼好几年了,别人都认为她有点儿浮华——她觉得麦克利地区医院配不上她。 那天下午,她们一起去了卡希尔的一家很棒的茶馆喝茶,等待专家们通过那些显示人体内部奥秘的照片,发现杜伦斯太太的症结所在。姐妹俩知道,她们的母亲已经轻描淡写地向她们说出了她的痛苦,她对自己的出血量和小便出口的错位感到难以启齿。 晚上,娜奥米把她们安顿在自己位于邦代枢纽的公寓里,母亲跟娜奥米睡一张床,莎莉睡客厅。她们本可以一起住在杜伦斯太太的妹妹杰姬位于兰德威克的住处,但是,杜伦斯太太还不想把自己的健康问题告诉妹妹。夜里,莎莉和娜奥米几次被母亲窒息般的呻吟声吵醒。虽然没有睡好,但是娜奥米的事业心毫无消损。第二天早上,她轻快地穿好制服和猩红色斗篷,赶往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值班。 在娜奥米·杜伦斯身上,有些东西比她与生俱来的身形还要高大。她的父母知道这一点。她离开父母,去了城市,但是父母却引以为豪,常常夸耀这个女儿。莎莉工作的地方离家只有三英里’远,是河对岸的麦克利地区医院。离家近是件好事,也没人否认她对家庭的忠诚,但是只有听到娜奥米的消息,杜伦斯农场的人眼中才会焕发出光彩。 是宫颈癌,第二天早上医生这样告诉杜伦斯太太。手术不是好的选择,因为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痛苦和危险,而且也不能指望阻止所有癌细胞扩散。在癌症早期,手术往往是第一选择,然而根据x光的显示,癌细胞已经转移。“如果她能好好休养,多吃水果,还可以期望她再活至少一年。”医生说,“她是奶牛场主的太太?嗯,别再搅拌黄油,也别再早起挤奶了。”他还说会给她开些止痛药,并且给她在麦克利的医生写一封信,确保她安度余生。 “你很幸运,两个女儿都是注册护士。”医生对她说。 “我确实很幸运。”她说,眼中闪出自豪的光彩,却又被痛苦掏空。 第二天晚上,她和莎莉坐澳大利亚喜鹊号的常规班次回家。娜奥米在达令港为她们送行。岩石区的那些破败的贫民窟唤起了她们心中的阴影。她们童年时代肆虐的腺鼠疫就是从这里传过去的,并且随着藏在澳大利亚喜鹊号家具箱里的一只老鼠,一路传到了北边。娜奥米在狭小的船舱里陪着她们,直到最后一次鸣笛才回到岸上。她在码头上徒劳地挥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