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加)莫妮卡·布里永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当我们孤独地支撑到极限,当我们无法赋予苦难相应的意义,当我们内心的痛苦超出了应对和转化的自愈能力,心理治疗如何帮助挣扎中的灵魂?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定期见面,简短的谈话能让咨询师充分理解来访的经历、处境与感受吗?我们如何走出痛不欲生的状态,改善认知、行为与关系?深度的人格重组真的能实现吗?内在的成长如何推动外在的改变?咨询如何更好地回应来访、发挥作用?咨访关系与向好友倾诉有何不同?
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涉及到两个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人格、内隐知识、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代际传承和心理功能,所有这些主体性的固有特征都会对改变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此浩瀚繁复,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参悟其中的真谛。
心理学博士莫妮卡·布里永根据四十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沿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她不仅以中立的角度介绍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更分析了来访者的感受及改变,探讨了咨询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同时也展示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性质及对来访者心理干预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莫妮卡·布里永心理学博士。近40年来,她一直为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并致力于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界定心理治疗中推动改变进程的各个维度和因素,是莫妮卡博士从业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改变
第二章 心理治疗
第三章 健康心理和病理心理
第四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风云变幻
第五章 心理治疗的需求与供给
第六章 治疗框架
第七章 主体间性
第八章 情感倾听
第九章 苦难的起源
第十章 思考病躯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中改变的动态
第十二章 心理治疗的终止
第十三章 成为心理治疗师
总结
致谢
注释
序言
心理治疗中的双人舞
侯玉珍武志红工作室督
导级心理咨询师
作为心理咨询师,对于
心理治疗是如何改变一个
人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
临床中,无论是从实证研
究还是从咨询师的经验和
理解来说,都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需要认识和理解到
位的议题。
本书作者主要围绕精神
分析、心身医学和神经科
学的方向,阐述了心理治
疗中发生改变的要素。因
为我本身是学习精神分析
的,也热衷于客体关系与
自体心理学的研习和临床
应用,所以,与作者的写
作方向非常契合。本书使
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所
写的每一个治疗中有效和
无效的因素以及举出的临
床案例,都深深地唤起了
我13年临床经验里的点点
滴滴,既贴近我意识中的
经验,也不断地触动内心
深处无意识的感知,似乎
临床中那些真正起到作用
的要素变得更加清晰和明
了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
和来访者相遇的时刻不断
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就
如同此时此刻,在我和作
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我看见了
我自己、作为心理咨询师
的自己,就像是一种反思
性的空间就此展开,不断
地深人和延展。而我的反
思性思考和体验也在这个
空间里不断地整合。
我认为,对于很多心理
咨询师而言,来访者中断
咨询,即用行动来表达对
咨询关系的不满,或者用
业内的术语来说就是“脱落”
,是职业生涯中需要反复
反思的部分。就如本书所
述,咨询关系是一段两个
人的旅程,既需要来访者
改变的动力,也需要咨询
师在理论、技术和自我人
格上的成熟。无论是温尼
科特的“抱持”,还是比昂的
“容器-被容纳者”,还有主
体间的关系,都在说明心
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的
质量,它对于建立良好的
治疗联盟以及让咨询发生
改变,都是至关重要的因
素。
无论是否学习精神分析
,只要身处临床咨询当中
,本书中所提及的内容,
都会加深我们对临床工作
的理解。而对于学习和应
用精神分析的人而言,仅
仅看看书中提到的主题和
观点,就会被深深地吸引
。作者提到心理咨询师的
职业身份认同感、治疗框
架、治疗联盟和工作联盟
,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
的工作部分。而关于情感
调谐和情感倾听的部分,
虽然我常常自我提醒,但
还是在临床中与来访者擦
肩而过,失败的共情或解
释常常发生。
几年前,我曾受训于塔
维斯托克的婴儿观察。其
中观察的主要部分就是妈
妈如何调谐婴儿的需求。
妈妈的调谐功能对于婴儿
内在自我和心智的发展是
至关重要的。调谐功能,
既是意识层面的参与,更
是无意识的表达。而在临
床中,这个就是心理咨询
师的“软实力”。心理咨询师
能否捕捉到来访者意识和
无意识的情绪、情感和欲
望,能否倾听到来访者的
过去、现在和幻想,还能
让自己在悬浮注意的同时
,又把自己安放在此时此
刻,这是心理咨询师非常
重要的自我功能,既需要
不断地自我成长,也需要
不断地在临床中反思并予
以实践,而本书给予了最
好的引导和经验传授。
在临床中,我有一部分
来访者的创伤发生在非常
早期,即前语音期。作者
所说的“无意识”,并非“潜
意识”。来访者无法言说的
弥漫性恐惧和焦虑、深深
的空寂感或孤独感,还有
破碎的自我感,我常常能
感知到,却也无法言说。
有时,我与来访者四目相
对,我流泪,她也流泪。
正如斯特恩定义的双向主
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我感觉到你感觉到了我的
感觉”。这是我和她相遇的
时刻,正如书中所言,一
种非语言的、反射性的、
隐性的情感交流被激活,
这也是左脑与右脑的交流
,一场没有音乐的双人舞
就此上演。这样的无言,
慢慢转化之后,来访者的
感知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在临床中,常常有很多
的来访者无法对自己的情
感或者思维有一个流动性
的理解和表达。这需要在
两个人的关系里去修通。
同时,对于投射性认同作
为沟通的功能和作为病理
性防御的部分,结合移情
和反移情,是如何影响到
咨询关系的,书中也做了
清晰的描述。对于身体、
情绪和思想的章节的描述
,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
,都让我更加完整地去反
思我的临床工作。
一段双人舞,常常伴随
着哀伤。我很喜欢《默》
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和
韵律都在表达一个被妈妈
抛弃或者关在心门之外的
孩子内心倔强的渴望,以
及无尽的悲伤和绝望。我
常常感慨,人的一生就是
不断面对丧失的过程,只
是有些是个体独特的丧失
,有些则是每一个人都要
面对的丧失。有的人失去
了母爱或父爱,有的人失
去了温暖的家庭,或者我
们都需要面对死亡、分离
等。如果我们无法哀悼,
无法面对现实,那么我们
就会卡在那里,活在过去
,一个僵局就此在内心不
断地煎熬,也许最终以身
体为代价去表达。然而,
哀悼是一种功能,也需要
在关系中去修复,这有赖
于一段良好的咨询关系,
一段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
共同舞动的关系。
总之,书中阐述了精神
分析重要工作要素的临床
理解和应用,并结合神经
科学加以解释这些工作要
素如何令到来访者发生改
导语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是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临床从业40年沉淀之作,多角度、全维度剖析心理治疗中的双人舞,是一本通俗、质朴、专业、全面、智慧又温暖的书。当我们孤独地支撑到极限,当我们无法为苦难赋予意义,当我们内心的痛苦超出了应对和转化的自愈能力,心理治疗如何帮助挣扎中的灵魂?如何走出痛不欲生的状态?内在的成长如何推动外在的改变?深度的人格重组如何发生?咨询师如何才能共情来访,更好地发挥作用?咨访关系与向好友情绪有何不同?对于每个主体的人格、内隐知识、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代际传承和心理功能,如何发现它们,促成改变?……关于心理咨询的所有疑问,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精彩页
接受改变,就要接受改变的常态化,
世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改变就是任由自己被无情的风云变幻所裹挟。
——弗朗索瓦·鲁斯唐(Fran?ois Roustang)
生活即改变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一直在发生改变。身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而我们的思想也在发生改变。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正是这种改变。一生中,我们学习应对突发事件,建立人际关系;我们开发出自己的行为和应对方式,以此适应环境;这些研习不断地改变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改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生活即改变。
人格的改变与发展
在生命的某些阶段,人会加速发生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能从外部觉察到,也能从自身内部感知到。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中,婴儿会发生巨变。通过与抚养者的交流,婴儿习得了情感沟通的基础知识,这将引导他余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若一切发展顺利,他与抚养者之间会逐渐建立起依恋关系,他不再只以自我需求为中心地自恋,而是发展出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而爱会在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青少年时期,青春期赋予年轻人生殖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本能的冲动,以及交往和情感中的动荡不安,而这为人熟知的青春期的澎湃和不羁,促使他们逃脱父母的束缚,向成人的性征发展。
从生命初始的前几年直到青春期结束,这些改变促进了人格的发展,这是一种借由所有学习之总和而获得的功能结构。人格是在脾性的基础上发展的,脾性本身植根于个体独有的生物性,更重要的是,它带有人生最初交往经验的印记,而这也会帮助塑造人的禀性。人格反映了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揭示了每个人焦虑、惶惑的原因,并由此形成自我防御的策略。这些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不属于意识范畴。因此,是人格促使我们做出行动和反应,而我们往往不明白何以如此,是什么真正激发了自己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我们总是可以援引某些理由来为这些行为辩护,但事实证明,这些理由往往与激发行动或反应的根本动机相去甚远。
改变与人生的风云变幻
即使人格会在青春期末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在那以后,人仍将继续发生改变。浮沉于世半辈子,人开始感到流年似水,觉得是时候重新规划事业和人际关系了:这是中年危机和忧郁症在作祟。子女成年离家,自己迈向退休,这都是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会让人对身份认同和生活意义产生怀疑,内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衰老、随之而来的身体素质下降和人际关系流失,以及被迫不断地经历哀悼和告别,都会让个体发生改变。所有这些重要的阶段与业已养成的习惯相冲突,迫使人们重新适应,从而带来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重要变化。
我们的改变不仅仅发生在这些关键阶段。我们所经历的挫折、疾病、变故、职业的重大转型、惨痛的损失、丧亲之痛,都会激发剧烈的情绪动荡,改变我们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认知。更微妙的是,每一种新的,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体验,每一次与同类的相遇,无论是直接的相逢还是通过文化媒介的邂逅(阅读、电影、戏剧、绘画等),甚至是每一次与非人类环境的接触(家养动物、野外郊游、自然现象等),都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自身。所有这些改变都有助于塑造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因为即使每个人都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人收获的成长和途经的旅程都是自成一派、独一无二的,它植根于不尽相同的人生历练和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身份认同的改变和构成
一生中,我们经历的改变会塑造身份认同,即我们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自主、鲜明的个体的表征。与人格不同,一旦成年,人格结构就相对稳定,而身份认同不是一个固定的、一劳永逸的东西。人的一生中,身份认同会不断地起伏波动,当我们遇到新的重要经历、某个人生的阶段或重要考验时,它就会发生变化。正如经历过某些际遇后,我们会感觉自己变了,与从前不再一样了。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