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堂斗(纽约唐人街的罪恶金钱与谋杀)(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苏思纲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厮杀混战,时间长达30余年。作者苏思纲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官方统计数据、庭审记录等一手资料,精彩再现了纽约四次大规模堂斗的全过程。他生动描述了早期纽约华人移民艰难求生的痛苦经历,客观分析了堂斗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屈辱和歧视。 作者简介 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他能讲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和粤语,曾旅居中国八年。著有《走出帝国:个美籍华人王清福的故事》《梅氏三雄》《中国商业礼仪》等。 目录 序言 主要人物介绍 编年纪事 第一章 “杏眼流民大军” 第二章 赌徒联盟 第三章 “这是一起明显的贪腐案” 第四章 华人帕克赫斯特协会 第五章 斗 起 第六章 包里街枪战 第七章 悬赏李希龄人头 第八章 中国剧院起杀戮 第九章 分 利 第十章 持枪纵横 第十一章 龙冈之战 第十二章 “素鸭”运尽 第十三章 唐人街:翻新、消毒、疏散 第十四章 陈杰来叛变 第十五章 共存 尾声 主要地名 术语说明 鸣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序言 任何方法都不奏效。 不管是威胁、谈判,还是 关闭唐人街的赌场、鸦片 馆,驱逐这里的未婚白人 妇女,逐门逐户搜查武器 、逮捕疑犯,将惯犯收押 入狱乃至处以死刑,都毫 无作用。唐人街,这个脱 离管控、令人绝望的地方 ,让纽约县地方检察官乔 布·班顿一筹莫展。 尽管他想尽了一切办 法,但是纽约各堂口间的 杀斗仍在继续。 这里曾有过和平的希 望。就在五个月前的 1925年3月,安良堂和协 胜堂高层签署协议,承诺 维护“全美各地协胜堂与 安良堂之间的长久和平” 。新的希望被点燃,已数 月未曾现身的高层元老纷 纷走出藏身之地,无须再 担心隐伏于唐人街头的对 家枪手。但是,正如过往 三十年间无数次和谈一样 ,彼此仇视的两堂再次背 弃了和平的信约。 由于隔阂过深,任何 一件事都可以使双方的互 信瓦解。波士顿安良堂的 一名成员因为觉得一个协 胜堂人对自己的妻子过于 殷勤而举枪,美国东部和 中西部的堂口兄弟随即持 枪互射,数十名华人因之 惨死。 班顿的前任们尚可使 纽约两堂首领坐在一起, 晓以利害,让他们适时息 战。但现如今,两堂历经 多年经营,势力已遍及数 十座城市。与此同时,随 着开山一代的离世,难孚 众望的继任者们在近期突 发的堂斗中展现不出平息 暴乱的权威。不仅如此, 武器的升级更是加重了堂 斗的死伤。当斧子、砍刀 变成手枪、自动武器,乃 至炸弹后,前所未有的危 局近在眼前。 9月8日,班顿向交战 两堂首领下达“最后通牒” 。他警告说,如果杀戮不 止,他将呈请联邦政府出 面处理。这绝非虚张声势 。联邦政府早就严正声明 ,刑满释放的堂口兄弟将 被强制遣返中国;现在, 政府官员决心加大惩罚力 度。于是,在一名协胜堂 门生被枪杀,另一名被击 碎颅骨惨死之后,华盛顿 中央政府决定采取严厉行 动。 美国联邦检察官埃默 里·巴克纳声称,四个联 邦部门正合作遣返纽约每 一个没有合法居留证明的 华人。持有合法证明的关 键在于持有者必须能够证 明自己是通过合法途径进 入美国的,而巴克纳深知 很多华人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没有合法身份,一旦 被发现便将被逐出美国。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 些人就是那些在街头挥舞 枪支的帮派分子,而且驱 逐他们也未必会为唐人街 带来和平,但巴克纳似乎 并不在意这些。 突击搜捕持续了几天 。当地警方在唐人街布下 法网,联邦警探入内搜查 ,目之所见的每一名华人 均遭围捕。被捕之人大多 为合法居民,有的还有美 国国籍。警探未获授权便 搜查华人的饭店、赌场、 洗衣房、剧院、公寓、商 店,甚至直接将人从被窝 中拖出。于是,消弭动乱 的行动变为了对个人权利 的践踏,警察也愈发地罔 顾法纪、草率行事。 数以百计的华人被塞 进警车,送至联邦大楼。 他们被赶进一个大房间, 在翻译的引导下依次接受 移民官员的盘问。有居留 证明的人被释放,没有的 人被收押并被送至“坟墓” 监狱或埃利斯岛。一些平 生从未碰过武器的人被判 不得保释,只能在悲泣中 等待被遣返。 再没有哪一个移民群 体遭受过如此苛待。尽管 爱尔兰裔与意大利裔也曾 卷入血腥的帮派之争,但 他们并未因此被围捕并被 大批遣返。然而这一次, 政府认定驱逐华人是为唐 人街带来安宁的唯一方法 ,为此不惜施用任何他们 认为必要的手段。 事情何以至此?本书 将为读者讲述故事的来龙 去脉。这是一个关于过往 三十多年里,北美东部、 中西部华人堂口间四次大 规模堂斗、时断时续的对 峙、数不胜数的摩擦、大 大小小的死伤,连同企望 和平的谈判以及由此缔结 和约的故事。这是一个关 于由文化差异,由误解、 无知、偏见引发冲突的故 事。这是一个关于一群固 执的人为有形的金钱、财 产,无形的忠诚、面子以 命相搏的故事。这也是一 个关于许多有责任、有决 心阻止他们的警察局局长 、警探以及普通警察的故 事——当然,其中也有人 在中饱私囊。 堂口兄弟均来自中国 南方,大多在美国西海岸 登陆,而后向东寻觅机会 ,以期有一天能够衣锦还 乡。他们中大多数是劳工 ,但也有一部分人依靠经 商积累起可观的财富,扎 根美国。“堂口”是他们的 秘密兄弟会。虽然在表面 上,他们从事着名目不一 的社会事务,但实际上, 他们大多时间在干着犯罪 的营生。(中文里的“堂” 与“堂口”可以指称多种形 式的社团,并不一定具有 贬义;但为清楚起见,本 书中的“堂”与“堂口”仅指 秘密会社。)他们的武器 由最初的刀具演变为后来 的手枪、炸弹。他们在纽 约的主要战场是位于曼哈 顿下城的一处面积一英亩 (约合四千零四十六平方 米)有余的三角形地带, 毗邻破败的五点区。该三 角形地带以勿街、披露街 、且林士果广场和包里街 为界,包括了整条蜿蜒的 多也街。自那时起,这里 一直是纽约华埠的中心。 我在中国生活、工作 的岁月里,在学习汉语、 研究美国华人早期历史的 过程中,曾频繁听闻“堂 斗”的故事。它们大多耸 人听闻,就像三十多年前 美国社会对 导语 这是一个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美东部、中西部华人堂口间四次大规模堂斗、时断时续的对峙、数不胜数的摩擦、大大小小的死伤,连同企望和平的谈判以及由此缔结和约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由文化差异,由误解、无知、偏见引发冲突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一群固执的人为有形的金钱、财产,无形的忠诚、面子以命相搏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许多有责任、有决心阻止他们的警察局局长、警探以及普通警察的故事。 后记 华人移民美国的浪潮 始于19世纪40年代,主 要是为了躲避战乱和谋求 生计。但是,美国从未真 心欢迎这些背井离乡之人 。白人认为他们抢走了自 己的工作,排华思潮日渐 抬头,言辞越来越极端; 官员、法官和警察将他们 当作罪犯,将唐人街视为 罪恶之渊;政客为捞取政 治资本,毫无底线地迎合 选民的民粹心理,大肆贬 低、侮辱华人。最终,美 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了 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 。 《排华法案》通过后 ,华人移民的生活日渐艰 难,他们难以取得合法身 份,无法入籍,工作机会 受限。绝大多数华人生活 在社会底层,勉强维生, 难以适应美国的文化、制 度,实现阶层跃升只是一 场遥不可及的梦。在这种 情况下,受排挤、遭歧视 的华人即便利益受损,也 根本不可能通过正常渠道 维护自身权益。因此,他 们只能转向宗亲会、会馆 ,乃至堂口寻求帮助。这 些组织因而得以发展壮大 。其中,强调忠诚、服从 ,从事诸多不法生意的堂 口之间的争斗尤其激烈。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 年代,各堂口为争夺赌场 、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 而相互厮杀,时间长达三 十年之久,血腥程度愈演 愈烈,死伤者越来越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正当所有人都对堂斗束 手无策,认为唐人街将永 无宁日的时候,堂斗却在 20世纪30年代之后渐渐 平息,大规模堂斗再也没 有重演。堂斗消失的主要 原因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激发了海外华人的爱国心 。国难当头,堂口兄弟放 下私利,携手为祖国募捐 ,在美国揭发日军在中国 的暴行,其拳拳爱国之心 值得国人铭记。 服务热线:133-6631 -2326188-1142-1266 服务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20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纽约犯罪史上鲜为人 知的一章。 ——《纽约时报》 作者带我们漫步在最 黑暗年代的唐人街。 ——《纽约客》 早期纽约唐人街被不 公正地描述为神秘东方人 聚居的“黄祸”之地。然而 ,苏思纲通过勤奋而熟练 地搜寻证据,揭示了真相 。他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关 于唐人街堂口的扣人心弦 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因为 赌博、鸦片和其他恶行而 进行的内斗仇杀。他通过 《堂斗》再现了一个移民 群体所经历的鲜为人知的 艰辛和磨难。 ——保罗·法兰奇,畅 销书《午夜北平》作者 苏思纲娴熟地将学者 和侦探的技巧融入叙事当 中,他笔下的故事无异于 一部出色的探案小说。他 中文流利,能够熟练阅读 中文原始文献,因此能够 分清传说和残酷现实。 ——李闰屏,美国华 人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 精彩页 第一章 “杏眼流民大军” 1878年,当李希龄到达纽约之时,唐人街甫于曼哈顿下城觅得久栖之所。尽管早在19世纪初便有少数华人来到纽约,但华人数量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迎来高速增长。1869年太平洋铁路的竣工使大批华工不得不另谋出路,而西部经济的衰退也使白人劳工深感华人廉价劳动力的威胁,他们施用各种手段使华人备感排挤与不安。 19世纪70年代末,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议会通过法案,严禁公共工程项目雇用华人,并授权当局将华人居民迁出城外。19世纪80年代,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怀俄明州、加州与西部其他州的暴徒开始袭击华人的商铺与家园。很多华人因此返回中国,而留下的人则向东进发,以寻觅机会,躲避暴力。他们大多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和东部的芝加哥、圣路易斯、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等大城市。纽约,这一美国最大、最重要的都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接纳了这些新来者的纽约刚刚走出经济衰退,迎来发展期,但是经济利益并未平等惠及城中的百万居民。住在默里山和格拉默西公园豪宅的统治阶层忙于奢华聚会,享受欧洲之旅,衣着华服流连剧场。而大量工人则挤在四坊的廉租公寓、曼哈顿下城的东河码头和六坊的五点区。五点区以不规则的交叉路口命名,位于安东尼街(现在的沃思街)、橘街(现在的巴克斯特街)和十字街(现在的莫斯科街)的交会处,因酒馆、赌场、妓院和帮派斗争而声名狼藉。初来乍到的华人加入爱尔兰裔、英格兰裔、犹太裔、意大利裔、德裔和非裔的行列,在这个以恶行、犯罪和极度贫困而闻名的地方挣扎谋生。 这里对几乎所有新来者都存有偏见,而华人受到的待遇尤为苛刻。虽然纽约华人在初期并未被广泛视为经济威胁,但没过多久,源于加州的反华论调就开始东传,媒体嘲笑华人劣等无德、虚伪粗鄙、肮脏且疾病缠身。华人被称作排外团体,因不愿被同化而广受诟病——仿佛批评者在竭力促其融人美国社会一样。华人是满身恶习的异教徒,他们吸食鸦片、烹狗食鼠,诸如此类的偏见导致国会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十年内禁止华工赴美、归化入籍。 在曼哈顿,多数早期华人移民是由出生于香港的商人——和记老板在火车站或码头接来的,他驾着马车穿过坑坑洼洼的街道把他们送到勿街34号。在那里,他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和一家二人一铺,可容二十四人的客栈。对于新来者来说,这家客栈是他们独立谋生之前,获知纽约生活信息和工作机会之地。 和记老板的真名叫王阿冲(Wong Ah Chung),“和记”是其店铺的名称,不过后来人们多以此称呼他。李希龄初到纽约时,和记老板已经是规模很小的华人社区的实际领袖。1873年,24岁的和记老板在爱尔兰裔聚居的坚尼街南端划定地界,那里即为后来的曼哈顿华人区。这片地区声名狼藉,唯一的优点是租金低廉。 和记老板店里卖的是华人移民可能用到的各类物品。他的前厅堆满了货物,最多只容得下四名顾客。几乎所有华人所需的杂货都可以在他的店铺中寻到:货架上、木桶中、木箱里装满了腊鸭、干蘑菇、坚果、蜜饯、干鱼翅和各式茶叶;纸箱里堆满了种子、植物根茎、药草、树皮和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因而店铺里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店铺还出售葬礼以及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香烛和供桌。他的存货清单上还有玉手镯、凉鞋、中式服装、陶瓷茶壶、烟草、烟枪和鸦片。和记老板身材结实,皮肤蜡黄,蓄着八字胡,身高约一米六二。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进店的顾客奉上茶水,娴熟地打着算盘,执毛笔记账。 在同一地点,和记老板还经营着一家地下赌场,并建立了名为“保良公司”(Polong Congsee)的互助社团。这个社团是为当地华人小社区服务的两个慈善组织之一,在籍会员七十五名,会费数千元,每月在地下室召开会议,募集会费。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移民中转站的角色,帮助新移民开洗衣店,或者寻觅其他就业机会。 纽约州人口普查记录显示,1875年整个纽约市仅有一百五十七名华人。五年后,联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整个纽约州的华人不足千人。这一数据很可能远少于纽约华人的实际人口。《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数据或许更接近事实,该报估计1880年纽约大都会区约有四千五百名华人,其中约两千人在曼哈顿,一千人在布鲁克林,一千五百人在新泽西。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