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读林彪(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周敬青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如何解读林彪跌宕诡奇、曲折多变的人生,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的功过是非?
本书通过大量史料,全方位、多细节地对林彪集团问题的由来和演变进行了剖析,对人们一直以来的种种疑惑进行了解答,同时批驳了海内外对此事件积存已久的歪曲与谣传。
作者简介
周敬青,法学博士,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政党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中外执政党制度建设比较论纲》、《中国共产党纲领建设研究》、《中德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等著作(含合著);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内潜规则’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首席专家)。曾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市公务员培训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录
弁言
第一章 解析林彪
第一节 功过是非话林彪
第二节 战争年代的林彪
一、富有军事才能,战功卓著
二、性格弱点:孤傲与狭窄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沉寂
一、解析林彪拒受出兵朝鲜帅印之因
二、高饶事件中的林彪
第四节 1959年庐山会议上开始崛起
一、林彪成为党内斗争“赢家”
二、潜心研究“登龙术”
第五节 步入权力的顶峰
一、“突出政治”屡出新招
二、七千人大会上成功的政治投机
三、造“神”运动的急先锋
四、从“造神者”成为紧邻神位的“天将”
第二章 林彪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林彪集团的成员
一、“四大金刚”——林彪集团的“台柱子”
二、叶群——维系林彪集团的纽带
三、林立果及其“小舰队”
附:林彪反革命集团情况一览表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形成过程
一、网罗班底
二、羽翼渐丰
三、粗具雏形
四、控制和改组军委办事组——林彪集团形成的标志
五、中共九大——林彪集团发展的顶峰
第三章 林彪集团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第一节 从亲密到对抗:毛泽东与林彪关系的裂变
一、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接班人的原因
二、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
第二节 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结盟与争斗
一、九大之前,互相勾结,借势自重
二、九大以后,钩心斗角,矛盾日重
第三节 庐山上风云突变 毛泽东和林彪的矛盾尖锐化
一、“设国家主席”和“称天才”问题的争论
二、九届二中全会上的冲突
第四节 庐山会议后的再较量
一、“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二、“联合舰队”铤而走险制定《“571工程”纪要》
[附]“571工程”纪要
第四章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第一节“九一三”事件探析
一、“九一三”事件的谜团
二、林彪之死,天造地合
第二节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政局的变化
一、惊雷过后的觉醒
二、毛泽东在政策上进行局部性调整
三、周恩来抓住纠“左”的历史契机
四、江青集团企图扭转批林方向
第三节 聚焦“九一三”事件
一、国内外主要论著及其观点介绍
二、对深化“九一三”事件研究的思考
第五章 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第一节 所谓“林彪之冤”
一、驳林彪“冤屈之一”
二、驳林彪“冤屈之二”
三、驳林彪“冤屈之三”
第二节 对“两案”审判的再思考
一、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审判依据
二、“反革命罪”罪名评析
三、“两案”审判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节 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
第四节 解开林彪是否被挟持之谜——兼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一则史实
一、出逃前的策划与准备
二、放弃南逃广州,改为北叛苏联
三、林彪是否参与了外逃的谋划
四、现场目击者作证
第五节 林彪的“九八”手令真伪之辨析
一、看过“九八”手令的人的供词
二、“九八”手令所起到的作用
三、江腾蛟与“九八”手令
第六节 256号飞机从起飞到坠毁的几个疑点剖析——不正常的转弯、机上大洞、飞机坠毁的原因
一、不正常的转弯
附:林彪座机强行起飞后不正常转弯示意图
二、机上大洞
三、调查飞机坠毁的原因
第六章 对“林彪现象”的反思
第一节 林彪等人蜕变的主观原因
第二节 林彪集团产生和发育的土壤
第三节 林彪集团产生的制度根源
第四节 林彪集团活动的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专家评语摘录
后记
序言
于南
四十多年以前发生的震
惊全国、轰动全世界的“九
一三”事件,是中共党史特
别是建国以来党史上罕见的
一个重大事件。它客观上宣
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
践的失败。林彪集团问题成
为“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一
个热点和难点,尽管中央对
林彪问题早已有明确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初,最高
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及各级军
事法院对林彪集团案,依法
进行了审理和判决。各种新
闻媒体作过详细报道,证据
确凿,量刑适当。司法界公
布了一些案件有关的资料,
学术界也出版了一些研究林
彪集团和“九一三”事件的专
著和论文。总的看来学术性
研究成果不算多。
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十
分突然,情节离奇,甚至带
有戏剧性色彩,十大元帅之
一的林彪,似乎一夜之间就
由“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变成
“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
这个人物反差太大,一些人
至今对林彪事件仍有某些疑
问和难以理解之处,也是很
自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也出
版了一些有关林彪问题的作
品。其中严肃的学术探讨很
少,大多是以林彪事件为背
景,有的属于猎奇,胡编乱
造,还有的是别有用心基于
反华、丑化中共及其领导人
的目的,散布一些似是而非
、歪曲事实的材料和结论,
为林彪鸣冤叫屈。国内某些
以林彪事件为题材的有些所
谓纪实作品、地摊文学并无
学术价值,大多是商业利益
驱动下的炒作。近年来一些
与林彪集团有牵连的所谓知
情人、亲历者,以种种借口
,歪曲事实甚至捏造材料为
林彪辩护,企图翻案,蒙蔽
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使本
已清楚、明确的问题,又被
搅浑了水。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选
择了这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
,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林彪
集团进行剖析,廓清林彪集
团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人们
的一些疑问,批驳了一些谬
误,实事求是地还林彪的本
来面目,填补了林彪问题研
究中的一些空白,这是一件
十分有益的学术工作。
究竟如何评价林彪历史
上的功过?林彪集团的概念
和内涵是什么,究竟哪些人
属于这个集团?作者在第一
、二章中作了评价和界定,
是否符合实际、公允、妥当
,请读者去评判吧!林彪已
是写入党章的接班人。为何
还要抢班夺权?中共九届二
中全会上他们坚持设国家主
席和天才论的实质是什么?
海外有人为林彪喊冤叫屈有
事实根据吗?林彪问题在国
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深入研究?
在本书第三、四、五章中。
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最后
一章作者提出林彪现象的几
点反思。相信也会引起读者
特别是经历十年浩劫的中老
年人的某些反思吧?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但
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
究成果。本书在继承与创新
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例如
对林彪蜕变的轨迹的描绘,
特别是由林彪现象引发的几
点经验教训,是从历史传统
、体制弊端以及“文化大革
命”特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
剖析的,说服力强,既富有
理论色彩又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充
分确凿的史料和事实,批驳
了海内外有关林彪事件的一
些歪曲和谣传,会有一定的
国际影响。《剑桥中华人民
共和国史》(1966—1982
年)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部
权威性的著作。本书作者对
该书叙述林彪外逃的一个情
节提出批评说:希望外国的
学者注意吸纳最新的资料与
研究成果,“不要不加分析
引用一些纯属臆测的描述,
道听途说的材料或别有用心
的观点,这样才能保持学术
著作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1999年7月,本书作者在
《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的
《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
相》,2001年春突然被国
内外一些媒体转载。当时我
在悉尼,当地中文《澳华新
报》在3月22日整版转载,
通栏标题是:《中国当代政
坛最高机密被揭开:“林彪
被迫飞往苏联”纯属虚构》
。可见影响之大。此文见本
书第五章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历史特别是对历史人物
的评价,常常需要时间的检
验和沉淀。好似一个钟摆,
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
肯定,肯定中有否定,一般
情况下摆幅越来越小,功过
是非逐渐接近本来面目。但
离作出完全的、历史的、理
性的科学论断,本书不能算
一个终结,它只反映现时的
政治历史环境、掌握的资料
及作者目前的认识水平。
本书是一部严肃性的学
术著作,却又有很强的可读
性,许多章节还是很吸引入
的。值得关心党史、“文革”
史和林彪问题的读者先睹为
快。
我当了几十年的教书匠
,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
研究成果很少,从未出版过
个人专著,也没有给任何书
籍写过序言,让我来为周敬
青博士的学术专著写序言,
实在是难为我了。我勉强答
应下来,也是有些缘由的。
其一,二十多年前,我
曾有机会接触到林彪案件一
些案卷材料。1980年以来
,我在教学中经常讲述林彪
集团和“九一三”事件这个专
题。1987年发表过3万多字
的《林彪集团兴亡初探》。
至少我对有关林彪问题书刊
所引资料是否真实,还有些
鉴别力,不至于将所谓纪实
文学作品虚构的“何秘书”,
当作真人编入
导语
本书搜集了30年来大量的有关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
的基础之上写成的。1998
年,我进入中共中央党校,
攻读博士研究生。入学伊始
,导师金春明教授就开设了
“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前沿
问题专题讲座,并提出了林
彪集团这一研究课题。我开
始思考这个问题,收集材料
,并发表了一些相关的文章
,但是否把它作为毕业论文
的选题,我一直是顾虑重重
。因为林彪毕竟是个敏感的
人物,有人说“评价这个人
物是轻不得,重不得,深不
得,浅不得”,如何把握好
分寸,确实是一大难题,同
时还受到资料的限制,又自
恐学力浅薄,难以驾驭这个
课题。直到第二年,我决定
把这个题目作为自己的毕业
论文,并将马克思的那句名
言抄在案头以自勉:“在科
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
入口处,‘这里必须根绝一
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
济于事。’”我想,世世代代
的人们将会不断地从历史中
汲取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
,不是任何一个人,甚至也
不是那一代人,可以完成对
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
反思。我的努力如果能对林
彪集团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个人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研究生毕业后,我到上
海市委党校工作,这期间,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课题的研
究进展,并不断地对自己的
论文进行冷静的思考与修补
,对文中的资料进行校核和
考证。论文修改的过程,也
是不断否定自我,追求完善
的过程。
本书从选题、写作、修
改到定稿,历经十五载。个
中艰辛,体昧殊深。我只是
竭尽全力,在茫茫的史料和
众说纷纭的见解中力求去伪
存真、去粗取精、甄别是非
、探赜索隐,以期在这一研
究领域有所创新。这虽像一
场马拉松似的较量,但“坐
冷板凳”既是一种磨砺,又
是一种乐趣。抱着对社会、
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力求做到科学性、思想性
、学术性、通俗性融为一体
,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大众,
是我的孜孜追求。当我诚惶
诚恐地把拙作献给读者之时
,希望我交出的是一份满意
的答卷!
本书凝聚着很多人的劳
动。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金春
明教授,他将我领进“文化
大革命”这一研究领域。金
老师指导我选择了这一课题
,并将多年收集的国内外相
关研究资料和自己的研究成
果供我参考。从本书提纲的
设计到反反复复的修改,从
结构的安排到字斟句酌的润
色,写作的每个环节都得到
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字里行
间都浸透着导师的心血。
感谢中共中央党校于南
教授,于教授参加了“两案”
的审判工作,是国内研究林
彪问题的专家,他将自己多
年积累的资料提供给我,并
多次给我以指导和鼓励,于
老师认真地审改我的毕业论
文和本书初稿,甚至每一处
注释、每一个词语、每一个
标点都一一校核,并亲自为
本书作序,使拙作增辉。在
我的心目中,一直把他当成
自己的又一位导师。
三年读博,幸遇两位恩
师,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人
格、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书育人的可贵品质、探求
真知的理论勇气,给我以启
迪,也是我今后人生的努力
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彭明教授
担任我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当年彭教授在论文答辩会
上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依然
历历在目。先生已驾鹤西归
,但先生坐冷板凳的精神永
远激励着我在学术上追求真
知。
中国人民大学陈明显教
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
挥学院邵维正将军;中国社
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
研究所所长李捷研究员;中
共中央党校王仲清、郭德宏
、陈雪薇、王海光、宫力、
柳建辉、陈述教授;安徽师
范大学黄德渊教授;中央文
献研究室安建设研究员、田
松年研究员;中共中央党史
研究室郑谦、张化研究员、
黄如军研究员;当代中国史
研究所杜蒲、刘国新、刘志
男研究员;国防大学王年一
教授;清华大学的唐少杰教
授,或审阅我的博士论文并
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或
在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或帮
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
长朱华教授审改了书稿,提
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
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社长丁
荣生、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
王兴康、总编辑王为松、编
辑齐书深;中共上海市委党
校常务副校长王国平教授、
副校长郭庆松教授、党史党
建教研部张明楚教授、张忆
军教授、肖昌进教授、刘宗
洪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
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朱鸿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中
央党校同窗三载的98级博士
研究生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第13期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
讨班的同学们一直在关注此
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
心的谢意。
本书饱含着我的家人的
关爱、理解与奉献。作为子
女、妻子、母亲,我欠下了
家人很多很多。在读博撰写
博士论文期间,年迈的父母
翘首盼望女儿能常回家看看
,但一次次都是匆匆来回;
我的婆婆默默地承担几乎所
有的家务;我的爱人无怨无
悔地担起了相妻教子的重负
并多次审读该书稿;天真的
儿子最爱对我说的话就是“
妈妈,去写您的作业吧!”
任何研究都是踏在前人
的肩膀上的。本书也是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他
们的支撑,使我在这一深
书评(媒体评论)
周敬青教授广泛搜集大
量史料,经过多年的潜心研
究,经过认真地比较分析,
在综合、继承、批判前人成
果的基础上,对林彪事件的
来龙去脉、关节点和问题实
质,进行比较系统而科学的
梳理和探求,形成自己的判
断和见解,并对这段复杂而
曲折的历史,做出比较通俗
而合理的阐述。对研究和思
考林彪问题,不失为比较可
信的一家之言。
——中共中央党校 金春
明教授
作者选择了这个有相当
难度的课题,收集了大量资
料,对林彪集团进行剖析,
廓清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
回答了人们的一些疑问,批
驳了一些谬误,实事求是地
还林彪的本来面目,填补了
林彪问题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学术
工作。
——中共中央党校 于南
先生
本书比过去的研究深入
了一步,特别是对几个有关
事实的辨析,驳斥了所谓“
林彪三冤”等错误的说法,
进一步澄清了一些有关的事
实,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
彪集团及“九一三”事件以及
“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
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有价值
的。
——中共中央党校 郭德
宏教授
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在仍然缺乏一些关键性
资料的情况下,在充斥许多
“伪学术”、假材料的情况下
,站在党性、科学性的立场
上,考证辨伪,详加论述,
并进行一些深层次思考,总
结必要的经验教训,仍是摆
在党史、国史界的一个重要
课题。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
大量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
果。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郑谦研究员
精彩页
第一章 解析林彪
1971年爆发的被一些人视为“中国政治之谜”、“亚洲最大谜团之一”的“九一三”事件,已有四十余年了。林彪事件,存在若干难解之谜,以至于四十余年来始终是一个引起多方关注的热点问题,这种情况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都不多见。虽然批林文件和“两案”审判已经作出了明确的结论,基本上揭开了谜底,且多年来,探讨“九一三”事件和林彪其人的论著颇多,其中不乏质高力作,但社会上的各种猜测、不真实的传说、离奇的谣言,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影响甚广。国外有的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挑战性的说法。而我国史学界对林彪集团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对某些有分歧的观点缺乏有说服力的评析,对一些深层次上的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历史的车轮已隆隆驶进21世纪,我们仍有必要拂去尘埃,澄清迷雾,对林彪集团问题进行再研究,揭开笼罩在这个问题上的神秘面纱,展现历史的真相,从中获取启迪和教益。
第一节 功过是非话林彪
林彪本人可谓林彪集团关键的一环。林彪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他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好事,也曾做过错事,还曾做过坏事,有功绩也有罪恶。他的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从“天才战术家”①、战功赫赫的元帅到“永远健康”的接班人,最后暴尸荒野,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变鬼的可悲历程。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功过是非,是一件复杂的工程。
革命战争年代,林彪曾以显赫的战功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升迁为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此后又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华中军区(后改为中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他曾作为主要指挥者率部在红军四次反“围剿”、长征突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平型关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等著名战役中屡战告捷。林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功最卓著的高级将帅之一,他的大名当年曾四海飞扬,威震敌胆。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的政治地位也是持续上升的。从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先后升至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十大元帅之一、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要职;林彪在党的领导人中的排列次序也是不断升迁的,从中共八大上位居第七到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名列第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又奇迹般地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并在会后成为党中央的唯一副主席;中共九大正式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写入党章。然而,在“九一三”事件中,“林副主席”,这位“接班人”、“副统帅”,仓皇出逃,折戟沉沙,黑白反差之鲜明,令人瞠目结舌。
为了详细了解林彪的生平,这里转述《军事大百科全书》对“林彪”这一词条的解释。
林彪(1907年12月5日一一1971年9月13日),军事家。原名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蓉、育荣。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曾在武昌共进中学读书,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五卅”反帝运动影响下,参加学生运动,曾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同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次年4月,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连长。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受挫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营二连连长。同年4月,随军转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1929年1月,随朱德、毛泽东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军1纵队队长(亦称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先后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率部参加突破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指挥红一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7月,红一军团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改称第一军,任军长。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11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后,仍任红一军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