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朱德早年的经历是一个十分励志的成长故事。少年朱德家境贫苦,但聪敏好学。他的祖先是广东客家人,清初迁居四川仪陇。客家人敬宗睦族、艰苦创业、重教兴文的家族文化对少时朱德的熏陶,特别是慈母钟太夫人的精心呵护、养父朱世连的理解支持、具有先进思想的名塾席聘三的悉心培育,使这个佃农的儿子幸免于辍学,坚持完学业,受到了极好的启蒙教育。有远大抱负的朱德走出川北山沟到昆明投笔从戎,自此投入中国澎湃的革命潮流中,救国救民,成为了一代伟人。 本书内容从朱德的出生写起,直至参加县试府试,最后离开家乡去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前的那一段经历,同时也写出了朱德与母亲之间那深厚的感情。 作者简介 张文宝,江苏省连云港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水晶时代》,文化散文集《寂寞千年》,纪实儿童文学《刘少奇过苏鲁交通线》。有作品被选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多次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 目录 一 没有名字的农家妇女 二 锅灶前生下小朱德 三 母爱的春雨洒下来了 四 辛苦是庄稼人本色 五 抠出来的读书“洞” 六 不是穷人孩子读书的地方 七 无法痊愈的疤痕 八 把“胖子”耍得团团转 九 写一个“苦”字 十 一道生命的桥 十一 与丁阎王打官司 十二 风雨飘摇的家 十三 要有一个读书人支撑门面 十四 先生为什么有泪光 十五 跟着席先生回到私塾 十六 找水,成了朱德的心事 十七 与参加县试的读书人争个高低 十八 中国最后一场会试 十九 府试传来的喜讯 二十 从沉思中惊醒 二十一 追寻信仰 二十二 一条光明又长满荆棘的路 二十三 母亲心跳的声音 后记 参考书目 导语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作者跳出一般写法,写出真实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朱德和母亲,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梳耙,寻求细节和故事。 作者从能搜寻到的书籍、材料上,一点一点接近、走近朱德和他的母亲。 后记 这本书写出来,颇费 了一番心思。 起初,我想从广为人 知的《朱德的扁担》入手 ,可是,看了一大摞参考 书后,觉得可用的素材太 少,只能作罢。思考再三 ,我觉得应该写朱德与母 亲。朱德的母亲这一伟大 形象,因为朱德的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在 全国家喻户晓,影响了千 千万万个做母亲的,她们 都要做好母亲,温暖了几 代人。写朱德与母亲没有 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是 资料的匮乏,怎么办?我 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读了几十遍,在字里行间 一点一滴梳耙,寻求细节 和故事,做了几本笔记。 同时,从能搜寻到的书籍 、材料上,一点一点接近 、走近朱德和他的母亲。 这个伟大的母亲,在贫困 这个冰凉的世界里,用编 织的草鞋和昏黄的桐油灯 ,煮熟的瓜菜糊糊和辛勤 的忙碌,善良的笑容和平 常的唠叨,换来一个连过 县试、府试的“秀才”,从 一个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 元帅…… 写作的过程可谓是一 波三折,如何把握好素材 ,在艺术上超越自身,跳 出一般写法,写出真实的 、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朱 德和母亲,这些重重地考 验着我。几次,因为写不 出“新意”,我心灰意冷, 有了当“逃兵”、不想写的 想法。 几次徘徊,几次自我 打气,我觉得不能自暴自 弃,想到已经完成,并出 版的《少年毛泽东》《刘 少奇过苏鲁交通线》《跟 随周恩来过草地》三部书 ,如果缺了《朱德的早年 生活》,那就构不成一个 系列工程,更不要说是塑 造四个伟人历史群像这项 完美的创作,一定会终身 遗憾。 我又写起来了,在修 改第二稿时,“感觉”如同 潮水涌来了,把稿子几乎 从头到尾重写了一遍。 责任与崇敬,使我写 出了这本书。 2018年1月21日连云港 精彩页 一 没有名字的农家妇女 四川省仪陇县,峰峦起伏,丘壑纵横。群山中有一座奇特、醒目的山,叫琳琅山,山腰处一座山岭,像马鞍,叫马鞍山。 马鞍山下有个小集镇,房屋是依山而建,两头大,中间小,活像马鞍一样,就叫马鞍场。这里有几百户人家,离县城七十几里路。 马鞍场对面的李家湾只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朱的人家,就是朱德的家。 朱德的母亲叫钟氏,生三儿子朱德时二十八岁。她是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农家妇女,祖上是漂泊四方表演吹唢呐的艺人,到了父辈时才定居四川省仪陇县。 朱德的父亲朱世林,祖籍广东韶关。明末清初三十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入川,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接着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战乱和屠戮,一六六八年四川全省剩余人口约为六十万人。清朝康熙年间,康熙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这就叫“湖广填四川”,把稀少的人口再充实起来。这时,朱氏先祖迁移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朱德家是个大家庭,男女老少二十多个人,三世同堂,靠朱德祖父朱邦俊用一百吊钱的押金租种地主“丁阎王”丁邱川二十亩田地过活,住的是丁阎王家里破旧的三合院。堂屋背北朝南,左右两间分别是朱德祖父母、大爸大妈的房间,正房右边转角处是朱德三爸朱世和、四爸朱世禄的房间,里面一间是家里临时煮酒的小作坊,下隔壁是朱德父母住的废弃的旧仓房,再往下边是厨房和猪牛圈。 朱德父母的仓房破旧、狭窄、矮小,屋内除床铺、箱柜、桌椅外,连人过路的地方都没有。整个仓房只开了一个小窗,一年到头,照不进阳光,昏沉沉的,散发着一股霉味。 在朱家,平日里,钟氏抿着厚实的嘴唇,话语极少,是一个贤惠、默默干活、省吃俭用、会过日子的农家妇女,她从早到晚干活不停,不知道什么是累。祖母潘氏说她简直像头驴,拉上了磨,不会歇下来。 钟氏有两只大大的亮亮的眼睛,脸上黯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盘成一个发髻,一双粗糙的手上爆凸着粗粗的血管。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强壮一些,身上的棉袄、棉裤是左一块、右一块的补丁。她给朱家已生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没日没夜的操劳、干活,让年纪并不大的她在额头上、眼角边生出了一条条细碎的皱纹,显得苍老、憔悴。 钟氏自小爱吹唢呐、爱唱歌、爱听故事,她经常随父亲上山下田干活,唱的歌声响遍山上。唱歌最练嗓子,她在这边山上喊一声,那边山上都能听到。家里吃饭时少了人,母亲都让她喊一声,人当即听到就来了。 钟家四处卖艺,方圆百余里,没有不知道钟家唢呐的。钟家唢呐吹得好,人品也好,重义气。钟家人见多识广,做出的事也得体。一次演出,乡亲们喜欢一首歌,钟氏的父亲连续地上场,放开地唱,嗓子都唱痛了,最后没有多拿一分钱,好名声一下子传出多远。 钟氏随唢呐班到了马鞍场,结识了厚道的朱家人。半年后,钟氏当了朱世林的媳妇。 在李家湾,人都说朱家人口碑好,没听说过朱家院子里有过大声吵闹,朱家老少和乡邻间来来往往像亲戚似的,没有红过脸。钟氏对待公公朱邦俊、婆婆潘氏如同自己的父母一般孝敬,把大伯子、小叔子、妯娌当成亲兄弟、亲姐妹,朱邦俊、潘氏看待钟氏和几个儿媳妇也像亲闺女,掏心说话、掏心做事。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