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笺释读(现代文人书信考)(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龚明德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近八十篇对于“民国文人书信”的考读文章,如《为姐夫徐志摩办护照》《列宁去世时徐志摩致胡适的信》《徐志摩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二日致陆小曼》《郁达夫重托李孤帆》《徐志摩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约十五日致沈性仁》等,挖掘背后深藏的历史细节,丰富历史人物多面形象,展现民国文人性情,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于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有补益之功。 作者简介 龚明德,一九五三年七月生于湖北省南漳县乡下一个世代务农之家,自十六岁起历任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员,其问有二十五年投身出版工作。回归教职后服务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一直以一手旧书、旧报刊甚或手迹件等为材料业余研写,侧重探究“五四”后三十多年中国文坛之人事真相实况,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福尔摩斯”。 目录 为姐夫徐志摩办护照 列宁去世时徐志摩致胡适的信 徐志摩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二日致陆小曼 徐志摩题赠《志摩的诗》给张幼仪 郁达夫重托李孤帆 徐志摩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约十五日致沈性仁 徐志摩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致李祁 徐志摩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致沈性仁 张元济欲配齐第二卷《生活》 徐志摩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致赵景深 叶圣陶函谢施蛰存饷鱼 含有舒批的徐志摩一信 梁实秋回复中华书局约稿 幸存的茅盾一九三一年间一信 徐志摩“丧中”致梁实秋 徐志摩致李惟建一信 张恨水谈其作品的一封旧信 丁玲函复黄萍荪约稿 梁实秋恳荐部下书稿 梁实秋自荐译稿未果 彭家煌“十二日”留交陈伯昂的便条 被定为散文的朱自清信 何其芳一九三四年一月约下旬致方敬 朱光潜一九三四年三月三日致林语堂 方玮德致陈梦家一信 茅盾婉拒长篇小说约稿 冰心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十日致林语堂 林语堂一封信 林语堂一九三五年八月约中旬致包天笑 郑振铎谈朱湘译著《番石榴集》 林语堂一九三六年二月九日写的两封信 叶圣陶一九三六年间幸存短简 沈从文函托陈梦家为戴望舒拉稿 李健吾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一日致陶亢德 郭沫若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上旬在沪三天记事 茅盾“廿三夜”致陶亢德的信 艾青致s的一封信 萧红许广平战时通信 艾芜致王西彦的短简 林语堂“捐交”蔡元培子女教育基金的信 未曾读通的冰心一信 梁实秋致刘英士谈《雅舍小品》 郭沫若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一日致顾佛影 郭沫若五律《题吴碧柳手稿》的墨迹 梁实秋再致刘英士谈《雅舍小品》 《茅盾全集》遗漏的一封致李劫人信 七十多年前的杨骚家书 巴金致索非一信的写作月份 茅盾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二日致范泉信 巴金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二日致夏景凡 何其芳一封旧信的年份 朱自清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日致朱之彦 郭沫若致唐弢的“请罪”函 端木蕻良三十五岁时一信 艾芜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致林辰夫妇 老舍一九四八年一月九日致梅林 叶圣陶致巴金一信 茅盾致钱君匐一封信的年份 老舍写给巴金的两纸便条 巴金谈“所谓‘调解’”的信 老舍署名“克”给赵清阁的信 艾芜致沙汀的一封信 沈尹默致信唐弢谈忆鲁迅 郭沫若“十七”日短简考 郭沫若一九六〇年三月八日致钟黔宁 郭沫若致楼适夷的一封集外书信 一九六二年年初李劫人托巴金购蚊香 阳翰笙函谢巴金对“《塞》剧”的“鼓励” 郭沫若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致刘淑芳 郭沫若一九七五年三月一日致胡乔木 冰心一九七五年七月三十一日致刘大杰 巴金致何为的一封信 巴金致胡乔木谈中国现代文学馆一信 聂绀弩谈史青文的一封信 冰心一九八九年七月三十一日致苏灵扬 冰心的一封信 冰心谈闲章一信 校后 导语 本书收录徐志摩、叶圣陶、丁玲、梁实秋、林语堂、巴金、茅盾、郭沫若、张元济等等文人往来书信,均配有真迹图像。每篇书信作者撰有相关的考据文章。钩沉索引,抽丝剥茧,对信笺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时地背景、本事因果等进行考订、辩证,纠正谬误。 后记 本来《旧笺释读民国文 人书信考》已经先后恭请二 三位学科同行高人各赐写了 一篇序文,但是我最终却都 没敢采用。倒不是这三位的 大序对我的“鼓吹”力度不够 ,在我自己仍然是近十年前 公开说过的理由:“无论是 友人的叫好叫绝,还是自己 的叫苦叫屈,其实都不是读 者和学科所需要的。读者和 学科迫切需要的,只会是扎 扎实实的探究成果。只有扎 扎实实的探究成果,可以让 读者受益、让学科吸收以进 一步丰富饱满。” 这部拙著共收近八十篇 对于“民国文人书信”的考读 文章,我给本书责任编辑发 微信讯息说过:“不管是我 本人,还是出版社,这部书 都是‘大制作’。”再一次地通 校后,我还是自慰于三十多 年来的劳作,竟然在工余弄 出了这么多的书信考读文章 ,而且应该是每一篇考读都 弹无虚发,至少我真是努力 甚至是吃力地在认真做这件 事的。我想:倘若有三五十 个业内人士像我这样,在自 己弄通几十封书信的内容后 立即把释读也写出来公开发 表,使得更多的谜一样的私 密书信成为连接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的可靠手段,我们的 学科面貌该是多么越来越明 晰啊。因为秘密书信中蕴含 的史实细节,比公开发表的 文章要更加真实生动。 像一个家庭的家务事一 样,一门学科的方方面面都 需要有人用心尽力地从事。 看到还有许多老旧的类似书 信的字条,虽然只有几句话 、几十几百个字,却怎么也 弄不明白它说的究竟是啥子 ,我就着急,就力图设法“ 弄清楚”它。大多数情况, 总是风调雨顺,半天内或几 天工余时间东翻翻西找找就 “弄清楚”了,于是赶紧把这 “考读”记下来,也就陆陆续 续地成就了这部书。 不经意浏览过几个年轻 于我的同行在报刊上公开评 说我这类书信考读文字的杰 作,甚至有指责我虽然结论 正确但所用方法是失当的。 但这位后生同行“高明”在我 二三十年前已经得出正确结 论的同一封书信考读上,云 里雾里一大堆“我认为”地绕 圈子之后,大不了还是落在 我的“老旧”的“正确结论”上 。这就奇怪呢,谁在号召把 研究文字弄得不说“人话”? 此种恶劣风气应该被制止, 清清爽爽地说话、明明白白 地把自己弄出脉路的思索用 “人话”表述出来,让读者在 享受般的阅读中知道一些真 正的史实,进而一点一滴地 增进对学科的了解。私下我 觉得,此为正道。 研究方法肯定是多样的 。我只有兴趣、有能力写出 这类“考读”文字,你偏要我 去“宏观”、“理论”地论述某 一封书信的“大意义”。说实 话,我不屑于此呢!三十多 年的书信考读,我的成果已 被不少地方吸收采纳,比如 我对徐志摩书信的系列考读 成果,就全方位被商务印书 馆十卷本《徐志摩全集》吸 收采纳了。当然,肯定有失 手的时候。有的年轻同行尾 随着我也弄起此业,但其“ 成果”的行文中有些轻浮的 张狂言说简直恶心人!什么 都懂、什么都知道的全能人 才,人类至今尚未发现。汉 字、汉语,博杂丰富到无边 无际,谁也无法完全精通。 有人弄“子恺书信”成书出版 ,将“宿酲”误辨为“宿醒”, 这可真闹了大笑话!但你就 不能由这个误辨之字认定人 家没有学问、没有能力等等 。说实话,我不查字典,我 也认不准这个“酲”字。北京 一家著名的“史料”老季刊, 竟然把丰子恺书信的劣质仿 写件作为真迹图版在刊物上 公开发表,也不宜过度指责 ,因为谁也不是全能人才。 至少该书所收全部考读 文,我写的过程中时时都想 到这是在冒险、是高危操作 。因为:你考读得准确、正 确,人家拿去就用,不注明 出处你也无法去告,这如同 “舍身伺虎”;你一旦失手, 又成了人家的“学术生长点” ,马上鸿文发布日某人的某 文对某书信的考证是‘信口 开河,让人失望”……好在 几十年的历练,我也习惯了 。就这么弄下去,在视力、 智力、体力、精力和时间等 都允许的情况下,能写什么 就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就 是什么程度。自己的著述, 也不期待人家的追捧。 谨此再次感谢开始所言 及的为此书写了序文而未被 采用的三位同行高人。 二〇二二年六月十六日 清晨 精彩页 为姐夫徐志摩办护照 在二〇〇五年十一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徐志摩图传》中见到一封徐志摩写于某年“五月二日”的书信手迹,该信除了内容重要,连所用笺纸也值得细究,但却未编人迟至二〇二〇年五月才印行的《徐志摩墨迹(增补本)》中,不免有点儿遗憾。像徐志摩这类经典作家,其文献性质的书信,只有见到了手迹,才敢完全相信,因为当年书信的初始形态本来就是手迹。 这封书信,抬头的“子坚”是徐志摩妻弟张嘉莹的字。补加了标点符号的此信,依原貌格式释文如下。 子坚我兄:护照已到,至感代劳。德波竟厚颜遇费,破例是何居心?穷斯为滥,料谅此也。承垫费,迟日即寄。佛城天气亦不见佳,晨夕阴覆兼多雨雾。春来如此,甚非始科。费吐奇遇此间竟不可得,益令萦念罗马。幼仪已安抵德京,有电来报,可弗记念。此候 日安 志摩敬复 五月二日 这封一百多字的简短书信,是徐志摩收到其妻张幼仪的弟弟张嘉莹“代劳”办理并寄来“护照”后的“敬复”。参照《徐志摩图传》的说明和书信中的具体叙述,留学法国巴黎的张嘉莹,应该是遵照姐夫徐志摩来信所示,在德国和波兰驻巴黎领事馆“代劳”替徐志摩办理途经德国和波兰返回中国的“护照”。但麻烦的是,“德波”两国的领事馆办理护照“竟厚颜逼费”,也就是讨要高价,弄得只好先由“代劳”者徐志摩的妻弟张嘉莹“垫费”。“穷斯为滥,料谅此也”,有点儿像指责“德波”两国领事馆办“护照”的处所之有失规范的滥局。但再读下面一句“承垫费,迟日即寄”,又觉得以上八个字的“穷斯为滥,料谅此也”又像是徐志摩状述自己的穷酸,说自己存放于妻弟处的费用太少,请其原谅。“迟日即寄”,是对妻弟表态说“你帮我垫支的办理护照的费用,稍晚几天就汇款”。 再往下徐志摩谈“佛城天气”,坐实徐志摩这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且这年“春来”至今一直就在这里。“费吐奇遇”是意大利语,含义是“加鸡蛋的面制品”。因为罗马那地方随处可见“费吐奇遇”即“加鸡蛋的面制品”,导致徐志摩“益令萦念”在罗马时日常生活的方便。 书信正文最后的“幼仪已安抵德京,有电来报”,证实这封信的写作年份就是张幼仪赴德留学的一九二一年。也证实了徐志摩送张幼仪上了开赴“德京”柏林的车后,即返回“佛城”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广西民族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印行的五卷本《徐志摩全集》第五卷所附曾庆瑞撰写的《新编徐志摩年谱》中,所载录的“秋张幼仪一人赴德国柏林求学,徐志摩陪送到柏林,不久返回伦敦”,要依据这封书信的现场细节记录改订。因为,徐志摩该信已经明白地证实了:张幼仪赴德求学是这年的四月底即春末,同时也没有发生“徐志摩陪送到柏林,不久返回伦敦”的事。史实是:张幼仪“安抵德京”后“有电来报”,徐志摩再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写信寄到法国巴黎通报给张嘉莹。 细赏该信黑白手迹件,看到笺纸左侧有“叔华”的签名,就在“志摩”署名的下方。肯定地说,这封书信凌叔华没有机会参与署名或写作。反复观看,原来此信所使用的笺纸是凌叔华绘图后印制的彩笺。这就把徐志摩与凌叔华的交往朝前挪移了好多年,至少证实了徐志摩在一九二一年五月已经在使用凌叔华绘图的批量印刷的彩笺了。 P6-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