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吴海庆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沿着“以地下论证地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凌家滩、薛家岗、城头山、良渚与钱山漾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以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了一万多年至五千年前中国美学久远、深广的“文化基因”,阐述了江南新石器审美文化在江湖山海背景下人与万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天人合和的美学诉求。
作者简介
吴海庆,男,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已出版学术专著《船山美学思想研究》《江南山水与中国审美文化的生成》,在《文史哲》《宗教学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浙江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重点项目2项。
目录
绪论 江南美学的文化精神与地域特色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时空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江南地区的沧海桑田
一 数次海侵与生态演化
二 山川区隔的独立微生境
第二节 聚落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历史变迁
一 “满天星斗”与“众星拱月”式分布
二 同区系聚落文化的传承、变迁与叠压关系
第二章 江南水乡审美的原始序幕
第一节 泽国中的田园风光
一 湖光山色
二 逐水而居
三 地穴与干栏屋
第二节 气韵生动的稻耕渔猎
一 渔舟唱晚
二 稻耕之韵
三 微醺之境
第三章 王城中的威仪与时尚
第一节 威仪与奢华
一 祭坛威仪
二 墓中奢华
三 王城气象
第二节 规范与时尚
一 创建规范
二 引领时尚
第四章 石器:造型艺术的始原
第一节 打制与磨制
一 打制的“锋芒”
二 磨制的“光滑”
第二节 比例、肌理与色彩
一 黄金分割
二 有彩肌理
第三节 器用懿而形采彪
一 石刀家族:用实追虚
二 犁斧锛镞:群星璀璨
三 礼器装饰:形采之元
第五章 玉器:温婉灵秀、神人合和
第一节 温婉灵秀之玉
一 玉色温润
二 治玉之技
三 典雅之器
第二节 神人合和之意
一 雕琢生灵
二 敬慕诸神
三 共同体意识
第六章 陶器:求变创新的形式创造
第一节 器形:极简与新奇
一 极简之“圆”
二 张力与均衡
三 体殊而形异
第二节 单一色与纤裱彩绘
一 简单红、黑、灰
二 纤裱彩绘
第三节 通变纹饰
一 几何纹的表现性
二 记号与符号
三 颂神图腾
四 纹饰的交互影响
第七章 骨器:再现生命辉煌
第一节 随物赋形
一 锋芒毕露
二 曲折有致
三 精雕细刻
第二节 光荣与梦想
一 记人事而通神灵
二 星辰大海和远方
第八章 木竹之韵
第一节 木竹技艺
一 榫卯技术
二 髹漆工艺
第二节 情趣与意志
一 兴趣与才能
二 艺术意志
第九章 身体:生殖、礼仪与文明
第一节 生殖、性爱与神明
一 生殖力的张扬
二 今生情与来世缘
第二节 自由、礼仪与文明
一 无厌之欲与儒雅之姿
二 通体装饰与文明想象
第十章 乐舞、编织的节奏与柔情
第一节 与神共舞
一 骨笛悠扬
二 怡神之舞
第二节 编织纹的意味
一 指尖经纬
二 意味隽永
第三节 丝织柔情
一 蚕业初兴
二 丝绸缠绵
参考书目
序言
吴海庆教授的课题成果
《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书
稿终于完成了,历经数年,
查考了浩繁的古代文物与诸
多古籍,再加以深入思考梳
理成文几近40万字,可以说
是开创之作。因为“江南美
学”本身就是一个正在热议
的学术论题,而其远古起源
则要详考其文化基因,更是
颇费周章。阅读了海庆的大
作,其论述之宏阔,工作之
细致,视野之新颖,文字之
清丽,更加令我深深感动。
这是一个颇具创新性的学术
成果。
“江南美学的远古起源”
这一研究课题具有极大的价
值和意义。诚如海庆文中所
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
由多个地域审美文化汇聚交
融而成的,江南审美文化是
其中的翘楚之一。然而江南
审美文化的原始基因与基本
精神是什么?其形象体系是
怎样的又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这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
进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又说:“江南美学同时也是
一种建构中的当代美学,因
为江南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
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是中
国文化中具有优秀审美品质
的文化,在这种文化基础上
建构起来的审美精神与观念
必然能够向当代世界发出强
有力的声音”。这里涉及本
课题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基本
价值:首先,对于“江南美
学”的论述本身就具有学术
前沿性,体现了当代生态美
学的“地方”【place】这一
重要内涵。生态美学以人与
自然环境之关系为主要维度
,特别关注人具体生存之“
地方”即“家园”,其是否“在
手”与“称手”等等,以及人
在“家园”【地方】之中眼耳
鼻舌身的具体感受。中国古
代美学即以其绘声绘色之艺
术形象表现了“地方”之可视
可感之特色,所谓“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具体描述了远
征将士之具体感官由称手到
不称手的亲历过程。而本课
题即以丰宏的文字与实例论
述了江南特有的“湖光山色”
与“星辰大海”,呈现了“稻
耕之韵”“光滑锋芒”“有彩肌
理”“温润玉色”“协调张力”“
纤秾彩绘”“缠绵丝绸”等等
身体感官“称手”或“不称手”
的感受,使人有亲到江南之
感。课题以具象的力量阐述
了生态美学“江南”这一“地
方”的丰富内涵,从而成为
生态美学“地方”这一美学内
涵的有力阐释。其次,本课
题从“江南美学”这样一个特
殊视角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美
学“强有力的声音”。新时代
,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已经是
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之必
然。曾几何时,黑格尔等西
方学者试图极力否认中国历
史文化,包括美学与艺术的
独特价值,将之视为不发达
的“象征型艺术”,处于“前
美学阶段”等等。这显然是
一种完全立足“西方视角”的
狭隘的歧见。本课题以“文
化时空”、“原始序幕”与“审
美文化”等理论三章与石器
、玉器、陶器、骨器、木竹
、身体、乐舞与丝绸等等实
证七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上极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
江南美学的理论深度与巨大
的时空广度,成为彰显中国
美学无比深厚丰富的有力铁
证。这正是本课题的重要贡
献之处。再次,本课题以文
献的丰富与有力的论证从江
南美学的独特视角阐述了中
国美学久远而深广的“文化
基因”。本课题遵循王国维
等国学大家“以地下论证地
上”的思路,充分利用了近
百年特别是近年来出土文物
的丰富资源论述了中国美学
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以来
的文化基因传承。本课题充
分利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
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
化、良渚文化与钱山漾文化
的考古资料,论述了江南美
学的远古起源,实际上也通
过对这些江南新石器文化的
历史性展现,与学术界对黄
河流域之仰韶文化、龙山文
化和裴李岗文化等新石器文
化的美学研究一起,共同揭
示了远古中国美学基因的主
要来源。
本课题以充分的文献基
础论证了江南美学与中国美
学一体多样的基本特征。关
于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
及其与各个地方美学之间的
关系,这是一个正在探讨并
不断深化的论题,具有很大
难度,更是众说纷纭,各抒
己见。本课题以其丰宏的资
料,从江南美学的独特视角
展现并论证了远古时代中国
美学与地方美学一体多样的
历史存续关系和文化生态特
征。所谓“一体”即中国美学
以其“天人合一”、“阴阳相
生”呈现一种特有的东方“生
生之美”的形态。本课题记
录了1985年发掘的凌家滩
墓葬中出土的玉版与玉龟,
其玉版图形中的四方与八方
正与八卦图之四象和八卦吻
合,也与周易系辞中的“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相对应
,年代与红山文化之玉龟大
致相当,说明中国远古文化
之一体的特点。本课题所记
“双鸟负阳”等图形也正是“
天人合一”的一种象征。《
吴越春秋》之“剑道”所谓“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
闭户,阴衰阳胜”等等说明“
阴阳相生”早已成为中国远
古哲学与美学的共见。本课
题反复论证的“良渚神徽”是
江南美学多样性的独特呈现
之一。“良渚神徽”是刻在良
渚玉器上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1986年在浙江反山良渚
文化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
上发现了其完整图案,引起
学术界广泛关注,本课题多
次提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