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徽音先生年谱(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曹汛 |
出版社 | 文津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林徽音(又名林徽因,1904—1955),一生横跨建筑与文学两界,“挑起两担云彩”,有“一代才女”之称,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建筑史学家曹汛先生积数年之力,搜集整理关于林徽音的一手材料,并做了大量考证。年谱以事系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翔实考证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对中国建筑学所做的贡献,谱写了她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林徽音作为中国第一代留学回国的建筑学家,与其丈夫梁思成先生一起,在极其艰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条件下,为建立中国建筑体系、挖掘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卓绝努力。将林徽音的建筑成就梳理清楚,也就打开了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扇门。 作者简介 曹汛,辽宁盖县人。1935年6月28日生。建筑学家、园林学家、文史学家,兼善绘画与建筑画。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建筑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台湾树德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园林史》,现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涉及建筑、园林、考古、艺术和文学等诸多领域。治学严谨,尤精于史源学、年代学考证,擅长攻解学术难题和考断无头公案。 目录 林徽音先生年谱 骄傲的辉煌 ———林徽音先生和她的建筑世界 导语 作者权威——曹汛,中国建筑园林学界具有国际声誉的代表性人物;高清资料、手稿复现——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独家提供高清历史图片、设计图;设计考究——用设计细节来与林徽音的人生同频;装帧工艺复杂——“用指尖就可以感受到的编辑细节”。高清资料、手稿复现,林徽音的高清生活照片、文学创作资料和艺术设计手稿。林徽音手绘中国传统纹样集中展示。知名设计师做整体装帧设计,翻开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与林徽音的人生同频。精选林徽音代表性诗歌、散文,设计成12组对开插页,以唐代琉璃瓦的墨绿色为主色调,林徽音手绘中国传统纹样为封面元素,楔入书中相应篇章处。 后记 《林徽音先生年谱》是 曹汛先生从事二十余年的一 项研究工作。根据目前现有 的文献和我们所知的情况, 对本书编撰的过程做一简要 介绍。 曹汛对林徽音先生怀有 深厚的感情。他一直深感遗 憾的是,1955年4月1日林 先生逝世,同年7月他考入 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未有 机会见到林先生。他多次说 起从事这项研究的缘起,是 因为入学后见到一份林先生 的设计手稿,对其设计才华 深感钦佩,建筑与文学“两 担云彩”被林先生一肩挑起 。编订一部《林徽音先生年 谱》,是许久以前就在曹汛 心中播下的种子。 1998年曹汛协助校理出 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 和《中国雕塑史》,随即建 议编辑出版林先生文集的建 筑卷和文学卷。1999年梁 从诫编成《林徽因文集》, 曹汛列名为特邀编校。梁从 诫“编叙”提到,是曹汛“力 主编辑出版林徽因建筑文集 并草拟了篇目”。此前人们 对林微音的认识更多在其文 学成就,而对她在建筑领域 的贡献了解不多。曹汛特别 关注林徽音的建筑文章和设 计作品,指出林先生不仅是 诗人和文学家,更是建筑学 家和设计师。“作为建筑学 家和设计师的林徽音先生, 论学识水平和实际贡献,在 近百年的建筑界内,不仅是 第一流的,而且是数一数二 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与梁先 生并列第一而无愧,至少是 仅次于梁先生居第二位。” 为了全面梳理林徽音的 事迹和作品,多年来曹汛不 断辛勤爬剔。1999年4月8 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 《寻找一篇文章》,介绍他 寻找考订林徽音第一篇文章 《夜莺与玫瑰》译文的过程 ,从而将林徽音最初发表作 品的时间从1931年提前到 1923年。是年林徽音20岁 ,这样方与一位早熟早慧的 才女形象相符。 2009年曹汛在《中国建 筑史论汇刊》发表《林徽音 先生年谱》,完成阶段性的 工作。此后他继续寻找林先 生的佚文佚作,包括诗歌、 小说、散文、翻译、书信、 建筑论述、建筑设计、美术 作品、舞台美术设计、工艺 美术设计和封面设计,等等 。曹先生的理想是将林先生 年谱扩编为《配图本林徽音 先生年谱长编》,将两卷本 的《林徽因文集》增补为四 册本的《林徽音全集》,以 表达对前辈师长的一份拳拳 敬意。 2019年北京出版集团出 版曹汛的《中国造园艺术》 ,作为“大家艺述”系列的首 部著作。同年10月,由王明 贤、朱锫策划,邀请曹汛在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国际学术 系列讲座。曹汛是继普利兹 克奖获得者雷姆·库哈斯、 哈佛大学教授莫森·莫斯塔 法维之后的第三位受邀学者 ,同时也是第一位中国学者 。这次讲座共有四讲,嘉宾 云集,盛况空前。第四讲是 “为往圣继绝学:曹汛先生 学术思想研讨会”,国内外 的著名建筑史、艺术史学者 和设计师、艺术家齐聚一堂 ,与曹先生共同探讨中国的 建筑园林艺术,成为学术界 的一桩盛事。 2020年通过北京出版集 团申请,《林徽音先生年谱 》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出版工作正式启动。 本书原计划于2021年出 版。但整理过程的艰难超出 了预计,除了事件细节的考 订,更大的困难来自插图方 面。曹先生希望出版一部《 配图本林徽音先生年谱》, 图片与文字同等重要。此前 许多插图是他从旧书报刊中 复印扫描,质量并不理想, 需要重新找到原书,甚至与 收藏者、收藏地联系图片和 版权。曹先生多次与学界同 行联系,请他们帮忙搜寻联 络。我们努力协助整理,与 此同时,更为担忧的则是他 日渐消瘦的身体。 早在2018年,曹先生的 身体就出现明显不适。他身 患疾病还要在更早之前,但 我们并未察觉,他一直以坚 定的意志与病魔斗争,坚持 研究工作。2021年9月曹先 生病情加重,住进医院。疫 情期间,无法入院探望,亲 友们心忧如焚。12月6日医 院突然告知,允许家属前去 探望。我们预感到情况危急 ,想到此书是曹先生入院以 前最大的牵挂,王忠波副总 编辑立刻寄来尚未印制封面 的样书。我们随同家属去往 医院,将样书放在曹先生手 中,向他报告这本书和《林 徽音全集》的进展。当时曹 先生已不方便开口说话,他 努力睁开眼睛看着样书和周 围的亲友,眼角溢出泪水。 我们陪在曹先生床前两个多 小时,与他叙往忆旧,看到 呼吸机上的数字缓缓回升, 满怀希望地期待他能够康复 。 遗憾的是,当晚22点54 分曹汛先生仙逝。12月12 日举行告别仪式,曹先生夫 人将年谱样书放在曹先生手 边,随同几十位亲友师生撰 写的挽联一起,陪他去往另 一个世界,以告慰他的一番 心血。 如今《林徽音先生年谱 》终于出版。感谢曹汛先生 亲属王玉侠女士、曹洪舟先 生、曹洪藻女士的大力支持 ,感谢北京建筑大学和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领导的关怀 ,感谢国家出版基金和北京 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北京 建筑大学(建筑学)项目的 资助,感谢清华大学中国营 造学社纪念馆提供图片的版 权和王南老师对部分内容的 精心审校,感谢北京林业大 学中国风景园林思想研究中 心的支持,感谢北京出版集 团对此书的重视和王忠波副 总编辑的全盘统筹。 精彩页 一片阳光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俭朴的午餐的。小孩子的心却呆了。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地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绝然不同趣味。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的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迁居蔡官巷大宅,与祖父母、姑母住在一起,随表姐王孟瑜、王次亮、曾语儿一道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诸姊妹中她的年龄最小,聪慧又调皮,有时似不经意听讲,叫她背诗书则无不成诵。喜欢观察和思考,后来写《一片阳光》,追忆六岁出水痘暂时隔离观察阳光的感受,已经非常细腻。 1912年 3月,父亲携徽音、麟趾及诸甥女孟瑜、次亮、语儿等一群小燕子出游,令她们姊妹合照一相,亲为题记,称照片上的徽音邀语儿手,意若甚昵,实则两子都伶俐调皮,“往往相争,果饵调停,时时费我唇舌也”。又称五女“读书皆慧”,大姑家教有方。 徽音后来写小说《文珍》,提到“家里在复杂情形下搬到另一个城市去,自己是多出来的一件行李,大约七岁,似乎已长大……”被接到亲戚家去住。小说写文珍同一个革命党跑了。“真的革命了,许多人都跑上海去住。”小说中的“革命”,正是辛亥革命。 是年,全家由杭州迁居上海,住虹口区金益里,与表姐们入附近爱国小学,读二年级。徽音早熟早慧,自云七岁“似乎已长大”,正是纪实。 1913年 父亲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任秘书长,母亲带妹妹麟趾去北京,住前王公厂旧居。徽音仍留上海读书。 1914年 父亲任北京政府政事堂参议,徽音全家自上海迁居北京。 1916年 4月,袁世凯称帝后,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红墙道。父亲仍留北京。 秋,举家由天津返北京。 9月,在梁启超支持下,林长民参加并组织“宪法研究会”。 是年,徽音与表姐们同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 P6-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