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精)/常书鸿全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常书鸿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道尽“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魂系敦煌的传奇一生:留学法国画坛成名,意外偶遇敦煌图录从此对千里之外的艺术宝库魂牵梦萦,义无反顾于战火纷飞中毅然回国,排除万难破釜沉舟去敦煌,呕心沥血苦守大漠五十载,苦尽甘来飞天重新焕光彩……本书配有大量常先生之女常沙娜独家珍藏的珍贵影像,全面展现常书鸿先生一生的奋斗与坚守。本书既是自传,也是一本激励普通人不畏挫折、奋勇前行的励志读本。 作者简介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染织科。1927年,赴法学习油画,先后在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943年,抵达敦煌莫高窟,筹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先后任该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毕生致力于敦煌石窟艺术的保护、研究与发扬工作。著有《敦煌艺术与今后中国文化建设》《敦煌艺术的源流与内容》《敦煌壁画中的历代人民生活画》以及《从敦煌艺术看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特点》等。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初途 一 童年生活 二 校园遇知音 第二章 留学法国 一 巴黎学子 二 艺术上的彷徨 三 新奇的发现——《敦煌石窟图录》 四 在巴黎一北平的国际列车上 第三章 西行前记 一 回国后的遭遇 二 大后方的风尘 三 破釜沉舟去敦煌 第四章 初寓敦煌 一 沿着河西走廊前进 二 致礼莫高窟 三 战风沙筑围墙 四 乐在苦中 第五章 艰难岁月 一 心血沥沥 二 苦渡难关 三 父女画展 四 黎明的前夜 第六章 国宝之光 一 欢庆解放 二 筹备京展 三 接待周总理参观展览 四 人民的表彰 第七章 保护与研究 一 出访印度和缅甸 二 考察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 三 保护敦煌明珠 四 大规模的临摹与研究 第八章 飞天传友谊 一 敦煌艺术展在日本 二 难忘的回忆 附录一 附录二 出版后记 序言 百折不悔敦煌魂 常沙娜 我的父亲,著名画家常 书鸿带着他那对敦煌艺术事 业无限的希望和未竟的遗憾 ,走完了他那充满拼搏的人 生征途。但他的一生与我的 成长道路却是如此地紧密相 连,他一生中的坎坷成败与 悲欢离合,他那锲而不舍的 无私献身精神,时时都在滋 养着我的心灵,深深地影响 着我的人生观和艺术经历。 一 父亲经常说,自从他在 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见到 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 ,他后来的命运,也包括我 们全家的生活,都与敦煌紧 紧地相连,并结下了不解之 缘。半个世纪以来,父亲乃 至我们全家虽然先后在敦煌 都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但情和魂却永系敦煌!父亲 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就是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险阻 ,只要是他认定了的,他总 是带着自信和不屈服于命运 的那股犟劲(他自称是“杭 铁头”),坚持着他对信仰 的执着追求,并用这种精神 锤炼着我,教育着我。自从 我母亲不幸出走,为了敦煌 的艺术事业,为了支撑这个 家,照料年幼的弟弟,父亲 在痛苦中毅然决定让我从酒 泉的河西中学退学回千佛洞 ,并亲自为我安排了周密的 文化学习计划,我一面承担 家庭的生活重担,一面随他 学习临摹壁画。他规定我每 天必须早起,先练字(以唐 人经书为字帖),后学法语 (练习朗读法语一个小时) 。他请董希文先生帮我辅导 语文和西洋美术史,还请苏 莹辉先生辅导我中国美术史 。此外,他更要求我与大人 一样每天上班去洞窟临摹壁 画,并严格要求我从客观临 摹着手(当时分为客观临摹 、复原临摹、整理临摹), 由表及里,顺着壁画原来的 敷色层次来画,自北魏、西 魏、隋、唐、五代、宋等朝 代的代表洞的重点壁画全面 临摹一遍。在临摹唐代壁画 时,先让我向邵芳老师学习 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由此给 我打下了造型基础。父亲在 每个环节上都必然耐心地指 点,要求一丝不苟,从来不 因为我年纪尚小可以比大人 少画或随意些,相反,都以 大人的标准和数量来要求我 。每逢傍晚他也让我参加大 人的行列,学会自制土黄、 土红、锌白等颜料,还用矾 纸、桐油油纸,以代替拷贝 纸。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 的兴趣。通过对表面的客观 临摹,他要求我逐渐把对壁 画的时代风格、内容与形式 、汉代传统与西域影响的特 征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 性。通过他的指点和董希文 、潘絮兹等老师的示范,我 很快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各 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壁画 的摹写。我在临摹的后期, 尤对北魏、西魏、隋代的壁 画产生了特殊的偏爱,很喜 欢这个时期的伎乐人和力士 。那些浑厚粗犷的笔触,加 上“小字脸”的勾点,把神态 和表情表现得具有洒脱的情 趣和装饰性。父亲曾向我分 析说:“这与20世纪前半期 法国画家鲁奥注重线条表现 力的粗犷画风很有相似之处 。”他借此向我介绍了欧洲 各类画派的形成和特色。 二 后来,我又在沈福文先 生以及来自成都国立艺专的 沈先生的学生黄文馥、欧阳 琳、薛德嘉的影响下,对敦 煌的历代装饰图案如藻井、 佛光、边饰等进行了专题的 临摹。由于父亲鼓励我多方 面接触和体会,从而了解整 体的时代风格,由此掌握绘 画的技法,在他亲自教导及 其他老师的示范帮助下,我 置身在敦煌这座艺术宫殿里 ,任我在浩瀚的传统艺术海 洋中尽情地遨游。 敦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 ,滴水成冰,洞窟内无法作 画,父亲就利用这个临摹的 淡季,组织大家在室内围着 火炉画素描、速写,请来的 模特儿都是当地憨厚纯朴的 老乡,我也跟着大人一起学 习画素描。他还利用冬季深 入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牧民 生活区体验生活,住蒙古包 ,骑马,吃手抓羊肉,他也 利用这种机会画了一批生动 有意义的速写。生活虽然艰 苦,但非常充实,让我受益 匪浅,许许多多的事情我至 今难忘! …… 父亲有过一句全家人都 知晓的名言:“我不是佛教 徒,不相信转世,不过,如 果真的再有一次托生为人, 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 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 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没 有一件让我后悔的事!” 1991年6月6日,我在父 亲的房间里看到他用毛笔工 工整整地写了这样一段话: “人生是战斗的连接,每当 一个困难被克服,另一个困 难便会出现。人生就是困难 的反复,但我决不后退。我 的青春不会再来,但不论有 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战斗 到最后!——八十八叟常书 鸿”。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 这样做的。这就是曾被世人 赞誉的“敦煌守护神”的常书 鸿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将父亲毕生之作整理出 版,是我多年来的心愿。在 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持续推动 下,《常书鸿全集》即将付 梓问世。欣喜之情,难以言 表。此时,父亲百折不悔守 敦煌的一生,令我追思无限 ,谨以这篇旧文代序,怀念 我的父亲,纪念《常书鸿全 集》出版。 常沙娜 写于2021年12月 导语 他是勇闯大漠的逆行者。早年留学法国,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却于抗战期间,毅然回到祖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逆水行舟,勇闯西北,开始了一生难忘的敦煌之行。 他是敦煌至暗时刻的点灯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敦煌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结束了四百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 他是守护敦煌的孤勇者。半个世纪,一万八千多个日夜,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无水无电的艰苦条件下,与敦煌共命运。 他是敦煌学的盗火者。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奠基了敦煌学,更奠基了敦煌人的精神。 了解常书鸿,读这一本就够了。 读传记,先读自传。本书是常书鸿九十岁高龄时亲笔写下的自传,更真实,更精准,更多信息量。 常沙娜亲选父亲生活照、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工作照,珍贵历史照片,见证世事沧桑。 收录不同时期自传性文字,完整呈现一生著述。 后记 汇聚名家名作、传承人 文思想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 传统。2017年,闻悉常书 鸿先生毕生著作正在整理当 中,经陈志明先生引荐,我 社与常沙娜教授取得联系, 并达成出版《常书鸿全集》 的共识。随后,在诸多师友 和研究机构的关心和支持下 ,《常书鸿全集》列入“十 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 划项目。五年过去,全集文 字部分几经补录、修订,图 片不断梳理、甄别并扩容, 十卷逐一成形,终于迎来付 梓问世的时刻。 这套全集完整呈现常书 鸿先生在敦煌学领域的非凡 成就、在绘画艺术中的远见 卓识,以及他饱含爱国热情 、久经戈壁风霜的传奇人生 。为方便读者领略常先生多 种成果,查阅常先生各类作 品,全集以文章所涉题材和 体裁为分卷标准,分为如下 十卷:卷一《敦煌莫高窟艺 术》收录常先生关于敦煌莫 高窟艺术的概述性文字,介 绍其源流、内容和特点等; 卷二《敦煌壁画漫谈》收录 其关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图 案等的论著;卷三《敦煌彩 塑纵论》收录其简述、研究 敦煌彩塑时代特征和艺术成 就等方面的文章;卷四《新 疆石窟艺术》收录其对新疆 石窟实地调查而写成的完整 著作,介绍古龟兹国、古焉 耆国和古高昌国这三个地区 的石窟分布、创造年代和艺 术特点;卷五《敦煌的光彩 ——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 录》收录其与日本知名学者 池田大作对谈的内容,涉及 敦煌艺术和文化交流;卷六 《敦煌,敦煌——常书鸿自 传》收录其个人自传、大事 年表和著述简表;卷七《从 希腊到中国》收录其不同时 期的译著、译作,主体内容 为常先生受郑振铎委托,翻 译的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关 于中西方文明的文化随笔集 ;卷八《真与美散记》收录 其散文、艺术评论、书信等 ;卷九、卷十分别为《常书 鸿画集》的上下册,上册收 录其油画作品,下册收录其 水彩、水粉作品,临摹作品 和素描作品。为清晰再现常 先生艺术成长、学术成就之 路,各卷图文主要以发表、 创作时间的先后排序。可以 说,这套全集基本覆盖了常 先生一生著述的各个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全集在 编辑过程中,充分尊重常先 生作品的本来面貌,相关文 字尽可能参照敦煌研究院 2004年所编的《常书鸿文 集》,但由于汉语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此套全集依据 现行的出版规范,对相关内 容进行了如下处理:(一) 对错字、漏字、古字、异体 字等进行订正;(二)对个 别不准确的史实和表述,以 “编者注”的形式予以辅助说 明。 回望全集的出版过程, 起步艰难,途中曲折,其间 冷暖,难以言说。是常书鸿 先生奔赴敦煌的决心,召唤 我们排除万难、全力前行; 是常先生坚守大漠的韧性, 勉励我们埋首书堆、耕耘至 今。这一路,我们始终被“ 敦煌守护神”的精神所滋养 ,也被诸多关心敦煌学成果 整理的机构、人士所感动— —饶宗颐先生、樊锦诗院长 、柴剑虹先生百忙之中多次 给予专业指导,常沙娜教授 九十高龄仍为推动全集出版 不遗余力,赵声良书记及敦 煌研究院倾力支持画集编选 、正文配图,霍旭初先生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 窟研究所为卷四提供大量照 片,陈志明先生多年来持续 发掘常书鸿尘封之作……另 有许多无声或有形的扶助, 因篇幅所限,无法一一致谢 ,敬请谅解。我们对诸位的 诚挚谢意,已融入十卷书中 ,深沉,长久。 对于全集的编校工作, 我们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 限于学识,难免存在疏漏、 差错,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 正。 《常书鸿全集》项目组 2022年1月 精彩页 第一章 人生初途 一 童年生活 我出生在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午时。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这一年是龙年,我这条午时雷雨交加中出生的“龙”,是个很好的兆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最清晰的莫过于母亲和善的面孔和那双蕴藏着生活的艰辛却永远饱含温情的眼睛。龙是什么东西?好兆头又是什么?在一堆问号中,我记下了母亲在我耳边念念叨叨关于“好兆头”的话。 我没有看见过祖父,只见过在除夕夜挂在厅堂正中,头戴红缨帽、身着镶金黄袍、坐在太师椅上的祖父画像。听祖母说,祖父是东北热河头田佐镶黄旗的满族人,姓伊尔根觉罗。他是从热河派到杭州驻防并安家落户的世袭小军官——云骑尉。祖母生有四个男孩子和三个女儿。我父亲排行第一,是长子,他后来是黑龙江省一个八旗工艺厂的录事。二叔死得很早,留下二婶和四个孩子。三叔、四叔因事故不幸致残。三个姑母中,二姑母曾进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读过书。我母亲生有五个男孩子。我是老二,下边还有三个弟弟。大哥书林,三弟书文,四弟书箴,五弟早亡。 辛亥革命时,我才7岁。记得一天夜晚,浙江金库所在地范台衙门起了大火,把西湖碧水映照得通红。当时,我们住在西湖边的旗下营(现在是新市场),见此情景又惊又怕。祖母便带着我从西湖逃到南高峰,躲在一个破庙的大殿里。在清冷的月光下,我看到庙里的神像阴森森地举起双手像要扑过来似的,令人毛骨悚然,可怕极了。联想到沿路听人所说,现在清朝倒了,要杀满人,更加不寒而栗。 我向悄悄流泪的祖母说(问):“我们会被杀吗?” 祖母望着在我们头上举起双手的雷公菩萨说:“这只有菩萨来保佑了!”她念叨着,叫着我的乳名说:“灵官,你睡吧,奶奶在这儿,不怕的!” 在祖母低弱的哭泣声中,我带着一种幼年初次遭遇的极大恐怖渐渐朦胧地入睡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时,我看到庙里已挤满了从城里逃出来的男女老少。祖母向他们询问城里的情况。他们便说起要“杀鞑子”“剪辫子”等各种传闻。这使我们又是一阵心惊肉跳。祖母不自主地轻轻念着阿弥陀佛。我依着她也不敢多讲话了。躲在庙里,最让我难过的是不知道家里母亲和兄弟们的情况。 “是不是都被杀了呀?”祖母一直在隐隐哭泣。但当我问起时,她总是说:“不要紧的,孙儿。我们家中并没有作孽,祖宗会保佑我们常家的……” 我们在南高峰又胆战心惊地度过了一夜。第三天早晨传来消息说,城里一切照常,并没有“杀鞑子”,也没有打仗。我们这才放心了。随着众人,我们怯生生地回到城里,但不敢回到旗下营的老房子去。我们找到(在)汉人聚居区住的亲戚家一打听,才知道全家搬到一个叫“湖墅”的地方的汉人朋友家去了。一家人又团圆了。 辛亥革命以后,男丁们原有的皇恩官饷被取消了。这一来,二十多人的一个大家庭被迫走上了自谋生计的艰难道路,几乎每个人都负有责任。也正是在这谋生的道路上,我初次接触到了绘画,萌发了对艺术的喜爱与向往。事情还得从我二姑说起。我二姑刚刚定亲,丈夫就死了,因此她便信佛吃长素。生活的逼迫,又使她改信基督教,免费进了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学习。从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毕业后,在我家附近的湖山礼拜堂美国浸礼会女牧师福姑娘身边做助手。她一直没有出嫁,而且想方设法地为家里人张罗工作。残疾的三叔很聪明,从小就爱绘画,可是无情的病魔不但夺走了他那双蹦蹦跳跳的腿,还使他的双手渐渐萎缩,一只手像婴儿在胚胎中一样蜷曲于胸前,只能用另一只还能活动的手吃饭。在二姑的鼓励下,他顽强地坚持学画。绘画初始,他的笔下常是一些写实的作品:小孩荡秋千、放爆竹,山水、花鸟。后来,湖山礼拜堂的福姑娘随二姑来到我家。福姑娘身材很高大,已上了年纪,却还穿着很好看的花布长袍,戴着一顶花布太阳帽,夏天还拿着一把花布小伞。虽然她也是一头栗色长发,蓝蓝的眼睛,可是她却和许多洋人不一样,非常和蔼可亲,来时总给我们小孩子每人一块美味的奶油巧克力糖。对三叔的小画片,也总是赞不绝口。她建议让三叔画一些中国风味的彩色贺年片或圣诞节、复活节用的画片。因为这些画出于残疾人的手笔,画技还不错,加上福姑娘的宣传,三叔卖得了一定数目的钱,贴补了家中的花销。从这以后,三叔还经常叫我们帮他填颜色,摹写画稿。 二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不顾祖母的反对,组织我们全家弟兄在家做礼拜,要我们写赞美诗。每个礼拜天下午,由二姑主持,让我们大大小小坐在一块唱赞美诗。她为了鼓励我们坚持下去,还用钱来买动我们,每做一次礼拜给一个铜板,画一张赞美诗的挂图,便多给几个铜板。我母亲和祖母原来对二姑的这些活动总是投以冷眼,但奈于她既给我们钱,又使我们不再吵闹,时间一长,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全家的经济仍是很困难的。我们十个兄弟姐妹都逐渐长大了,光是二十几口人的粮食,每月就需要三四十元。为了增加收入,父亲让我们搬到涌金门外荷花池头(现在的柳浪闻莺)一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