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勃说书”系列的第二本。
三国还未归晋,曹刘已成传说。故事流传千年,方有《三国演义》。解读三国的常见套路,是用史料纠错演义;本书反其道而行之,探究史实如何被大众审美和文人趣味塑造成型——犹如看见两位美女,是如何一步步化妆乃至整容的——这无疑是极有趣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下英雄谁敌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勃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刘勃说书”系列的第二本。 三国还未归晋,曹刘已成传说。故事流传千年,方有《三国演义》。解读三国的常见套路,是用史料纠错演义;本书反其道而行之,探究史实如何被大众审美和文人趣味塑造成型——犹如看见两位美女,是如何一步步化妆乃至整容的——这无疑是极有趣的。 作者简介 刘勃,70后,大学边缘的闲人一坨。 著有《歧途哭返说战国》《战国五大公知》《读罢春秋不成歌》《小话西游》等书,其余作品散见于《读库》《国家人文历史》等书刊。 好说故事,曾与人合作编剧《大清盐商》等。 目录 曹操篇 引子 一场灭门与一次围城 第一章 曹操的权力之路(上) 第二章 曹操的权力之路(下) 第三章 在历史与“演义”之间 第四章 扭曲的屠刀 刘备篇 引子 赤壁疑云 第五章 折而不挠 第六章 荆州!益州! 第七章 西垂的余晖 第八章 美化、弱化、悬浮化 附录一 历史、小说、历史小说 附录二 那些被《三国演义》抛弃的民间趣味 序言 所谓“三国时代”,是个 有弹性的概念。 如果严格按照东汉之后 是三国的历史分期来讲,那 么,东汉灭亡于公元220年 ,之后才是三国。 曹操正是220年去世的, 然后儿子曹丕篡汉,可以说 曹操去世是东汉结束的标志 性事件。 现在通行版本的《三国 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曹 操去世在七十八回,这时全 书已经过去了大半,而且书 里最精彩的情节,基本集中 在前面这一大半。 所以,还有个更宽泛的“ 三国时代”的概念,就是把 汉末乱世,都算进三国。这 样,要了解三国的历史,要 看的正史,就不光是陈寿《 三国志》,还有范晔《后汉 书》的相关部分。 三国这段历史,本应该 是比较好看的。鲁迅先生说 : 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 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 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 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 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 ,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 底材料。(《中国小说的历 史的变迁》) 但《三国志》这部正史 ,可读性却不怎么高。 一个原因,是陈寿修史 的时间,距离三国时代实在 太近了。 陈寿出生于公元233年, 是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 南充市)人,就是说,他本 来是蜀国人。 公元263年,陈寿三十一 岁,魏灭蜀,陈寿成了魏国 人。 公元265年,陈寿三十三 岁,魏晋禅代,陈寿成了晋 人。 公元380年,陈寿四十八 岁,西晋灭吴,天下才真正 一统,三国时代结束。 公元297年,六十五岁的 陈寿去世。 就是说,陈寿大半辈子 ,都是生活在三国时代的人 。 陈寿在西晋统一之后修 成了《三国志》,他遭遇的 棘手问题特别多。 晋是继承魏的,所以曹 魏的正统地位不容挑战;但 如果曹魏不够坏,晋取代魏 的合法性就有所欠缺,所以 曹魏也必须要有重大污点; 更糟糕的是,这次易代并没 有杀人如麻的大换血,所以 曹魏时代的大臣,很多晋朝 仍然是大臣,哪些阴私可以 揭发,哪些污点仍需要掩盖 ,哪些脏水应该大泼特泼, 哪些地方反而要洗地……凡 此种种,都是重大技术难题 。 所以,把三国史写得符 合晋朝的需要,固然是国家 级的文化工程,却是一件干 好没多少好处,而稍不留神 ,就可能得罪哪家权贵,轻 则从此仕途无望,重则误了 卿卿性命的事。 当时中原绝不缺才学之 士,但这个重任却交到了陈 寿一个蜀人手里,可能也和 这个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 有关。 陈寿不是司马迁,西晋 也不是西汉,何况即使是司 马迁,写汉武帝时代也用了 很多曲笔。 不过陈寿总算是出色地 完成了任务,《后汉书》的 作者范哗评价司马迁和班固 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 赡而事详。”比较下来,陈 寿的特点大概是“其文约而 事微”,文字特别简洁,叙 事非常微妙,很多事看来好 像没说,但该说的他其实都 说了。 对本来就深知内情的读 者来说,寻找字面意思下的 内涵,这个过程也许特别有 意思,所以《三国志》一出 ,当时就有一大批人赞叹此 书写得真有份量。 …… 正因为《三国演义》提 供的是一个简单化的世界, 所以英雄的影响力,才可以 任性地放大。英雄的成功, 是因为个人的才智勇武光芒 万丈,英雄的失败,则可以 归结为性格弱点,甚而是抽 象的天数。 毕竟,任何时空里的大 多数人,都不明白其实也并 不太关心自己究竟生活在一 个怎样的社会里。相反,你 身边那些要朝夕相处的人们 ,善良一点恶心一点高明一 点蠢笨一点,却对你的生活 质量,至关重要。 不必去关心复杂高远的 规律或规则而只关心具体的 人,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经 验;但个人可以超越庞杂的 社会体系直接去改变世界, 又是太多人心底里的梦想。 2020年,蒙“精雕细课” 不弃,邀我做了一个讲“四 大名著”的音频节目。 首先就讲的《三国演义 》,不过受篇幅限制,有些 话题,节目里不能充分展开 。尤其是曹操和刘备,很多 内容都只能~带而过。 关于历史人物曹操,出 色的研究已经太多,我没必 要再多事,文学人物曹操倒 还有可说。很多评析《三国 演义》中曹操形象的文章, 是直接从历史跳到《演义》 的,对中间复杂的流变过程 并不关注;学术论文当然不 乏关注这个过程的,但往往 默认了“曹操形象越变越坏” 这个简单假设,所以很有隔 靴搔痒之感。 刘备这个人物,其实却 是被冷落的。正像京剧《甘 露寺》里乔国老那段著名的 流水板里唱的,大家喜欢的 其实是关羽、张飞、赵云和 诸葛亮,至于刘备本人,“ 本是中山靖王的后,汉帝玄 孙一脉留”,好像也就只有 血统可吹了。而这个血统, 在很多历史学家眼里恰恰是 可疑的。 不少人读了《三国演义 》就觉得刘备虚伪又无能, 于是戴着这副眼镜去看史料 ,这个工作做得最完备的, 应该是张作耀先生的《刘备 传》。但摘掉眼镜可以看到 点什么,留意的人反而不太 多。 这书写曹操和刘备,都 是历史与文学对照的写法。 不过写曹操更侧重文学形象 ,写刘备更多历史还原。 导语 作者从《三国志》的历史材料入手,结合当下三国史研究最新成果,以曹、刘两位三国人物为历史横截面,辐射诸葛亮、孙权、周瑜等一众三国豪杰风云人物,细品三国故事和历史细节,理清历史与《演义》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史兼备、发人深思的佳构。一般读者论说三国,小说《三国演义》、史书《三国志》并不容易区分,这不能完全归咎于读者的一知半解,《三国演义》的作者从一开始就自认在文本上与《三国志》存在着血缘关系,这是刘勃说“三国”的立足点。刘勃所在意的,是中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认知方式。 精彩页 第一章曹操的权力之路(上) 曹操是被历史学者研究得非常多的人物,史籍中只言片语包含着怎样的信息,往往都有学者反复辩难。这些研究使我们得到了另一份关于曹操的历史叙事,它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也不同于简单浏览《三国志·武帝纪》后得出的印象,但也许更接近真相一点。 豪门的叛逆少年 曹操出身于一个高而不贵的豪门,他的家族,至少是东汉后期最有权势的几十个家族之一。 《三国志》称,曹操的父亲来历不明,给大宦官曹腾做养子,所以改姓了曹。 东汉皇帝倚重宦官,和门阀-官僚之间,矛盾很尖锐。但和平时期讲究斗而不破,所以倒也并非是泾渭分明截然对立的关系。士人也需要借助宦官在是仕途上寻求一些便利,宦官要牟利求名,也离不开士人的帮忙。 曹腾就是一个比较善于和士人合作的宦官,相应的回报,一是他留在史书中的形象,相当正面;二是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当然,贪渎的过程,史书中就没什么记录了。 我们能推断出这一点,是因为曹腾的儿子,也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因为钱太多才被人盯上杀掉的。而汉灵帝的时候,曹嵩为了买一个太尉做,拿出了一万万钱。 这笔巨资,自然就是他们父子多年来贪污所得的一小部分。 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出身名门的崔烈,买司徒的官职,只花了五百万钱,是曹嵩的二十分之一。 司徒和太尉同属三公,而九千五百万钱的差价,就是士族名门和赘阉遗丑的区别。 当然还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那样的家族,四代人,代代有三公,不花钱,那就更高级了。 就是说,曹操虽然出生于社会顶层,但他们家,又是属于在顶层里被歧视的家族。 曹操看士族门阀(只论权势,有些其实远远不如自己的家族),内心难免有一份自卑和羡慕在里面,到了晚年,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在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这样评价自己:“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曹腾、曹嵩都很清楚,自己这样的身份,风险最小的获利方式,就是以低调谨厚,“质性敦慎”的面目示人,不要和士人抢风头,沉默中自有无尽财源滚滚来。但是,和所有心高气傲的少年一样,曹操却很不甘心。 他要让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开始的时候,这个愿望显得如此可望而不可即。曹操年少时就和袁绍是朋友,两个人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那些人大都出身名门,有的还在党锢之祸中遭到过宦官迫害,曹操一个宦官之后混迹其中,显得非常特别。 袁绍比曹操年长一些,血统高贵,相貌英俊,天生自带明星的气场。曹操据说是轻佻的,多年以后已经主持国政,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威仪雅望,不足以接见匈奴使者。所以,和流传至今的几个段子相反,实际上在这个热闹的朋友圈里,袁绍被众星捧月,曹操却大约难免要扮演一个丑角的。 企图证明自己的曹操,走上仕途后干的第一件事,就站在了自己所属的政治集团的对立面。 他做了“洛阳北部尉”,即负责洛阳城北部治安的官员。他对自己的办公场所进行了装修,又制造了绚丽的“五色棒”,表示从此谁敢违背国家的禁令,都将被乱棍打死。 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一定对这个浮夸的行为感到惊讶,有点哭笑不得。当时财政紧张,修缮衙门和新制造刑具,都很难申请到经费,只能是曹操自掏腰包。这个年轻的新领导的出身如此之好,在这个岗位上只是过渡一下,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您花这个冤枉钱做什么呢? 有钱宦官家的子弟就是任性,他们怕是难免这样感慨。至于不得夜行之类的禁令,多年来已经无人理会,开始怕是谁也不会当真。 但曹操是认真的,几个月后,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深夜出行,被曹操捉住,活活打死。整个洛阳城都受到震动,一时治安水准大为提升。 不确定曹操的行为,算不算是一种皈依者狂热,——因为想融入士人群体而对自己出身的宦官势力格外凶狠。这件事引起的政治角力想必相当复杂有趣,可惜史书语焉不详,总之最终结果是曹操被明升暗降,外放到顿丘去做县令。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给曹操创造了升迁的机会。有了军功之后,曹操被任命为济南相,即济南国的行政长官,这已经是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曹操仍然是刚健有为的能臣作风,力图清理积弊,因而显得和当时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曹操晚年的回忆里,强调了自己与宦官集团的对立关系(“违迕诸常侍”)。不过,这些年正是他的父亲曹嵩官运亨通的时候,如果曹操所说属实,大宦官们也只会把他当作本集团内部一个爱自找麻烦的高干子弟,因而难以痛下杀手。 之后曹操被调任东郡太守,没有赴任,而是回家读书、射猎,近乎半隐居的状态。也就在这段时间里,官虽然不很大,但已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袁绍策划了一次想废掉汉灵帝的政变,袁绍托人来拉曹操参加,据说曹操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后来这次政变也就不了了之。 P19-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