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看到火焰中的巴黎圣母院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产生深刻的痛惋之感,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都为之动容?是什么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人类成就的象征? 作为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作者从大火之夜开始,带我们重新经历了巴黎圣母院历史上的各个决定性时刻。 从1163年的角石铺设开始,亨利四世与天主教的恩怨;拿破仑的加冕典礼;维克多·雨果19世纪保存大教堂的运动;奥斯曼男爵的巴黎重建计划;经典电影《巴黎圣母院》;戴高乐的感恩庆典,等等。 谨慎者与大胆者,真诚者与机会主义者,历史学家与激进分子,虔诚者与世俗主义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一场文化大战。这些都在书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者简介 阿涅丝·普瓦里耶,作家、评论员和广播员。她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天空新闻网(Sky News)、第四频道(Channel 4)和法国24频道(France 24)政治和艺术方面的定期撰稿人,为《卫报》《观察家报》《泰晤士报》《晚报》和《纽约时报》等撰稿。她的最新著作是《左岸:艺术、激情与巴黎的重生》(Left Bank:Art, Passion and the Rebirth of Paris 1940-50), 被翻译成六种语言。她居于巴黎,常去伦敦。 目录 第一章 2019年4月15日,大火当夜 那一夜,我心已死。 第二章 1163年,第一块基石 这座丰碑竣工之日,任何建筑物都将无法与它媲美。 第三章 波旁王朝(1594-1638年) 为巴黎做一场弥撒是值得的。 第四章 理性、最高主宰与葡萄酒 这场典礼与其说是宗教仪式,不如说是军事操练。 第五章 拿破仑加冕典礼 皇帝陛下万岁! 第六章 1831年,维克多·雨果拯救巴黎圣母院 这个要拯救那个。 第七章 1844年,维奥莱 - 勒 - 杜克 我希望在玫瑰花窗绚丽多彩的光线中去往天堂。 第八章 奥斯曼“清理”西岱岛 好像沙漠中心的一头大象。 第九章 1944年,戴高乐与巴黎解放 《圣母颂》的歌声唱起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 然而,枪声也一直没停。 第十章 2013年,巴黎圣母院的铜钟 洪亮的钟声响彻全岛。 第十一章 2019年,重建圣母院的战争 我们将把她重建的比之前更加壮美。 后记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索引 出版后记 序言 巴黎圣母院失火当晚的 种种情状,万花筒般在脑 海中不时闪现,令我至今 思绪难平。那晚,透过厨 房的窗户,我清晰地看到 ,一阵阵亮黄色的烟雾直 冲云霄,随之烟尘翻滚着 冲下阶梯,一直蔓延到都 尔奈勒码头(quai de la Tournelle)。从屋顶蹿出来 的橙红色火舌,舔舐着圣 母院南面的玫瑰花窗,散 发着诡异的凄美。聚集在 圣母院附近的围观民众, 目睹眼前这幅烈火惨景, 目瞪口呆、悲痛欲绝,流 着眼泪默默地为她祈祷。 此时,如同战地外科医生 奔赴战场一样,消防员开 始集结,在火灾现场,到 处都是喷射的消防水管, 宛如巨蛇在火中翻腾,然 而却回天无力。远远望去 ,燃烧的中世纪巨石墙体 宛如红宝石,与皇室蓝的 天空交相辉映,触目惊心 。中央尖塔(spire)已然 成为燃烧的火炬,即将坍 塌。西立面(正立面)北 侧塔形钟楼也升腾起滚滚 黑烟。众人既悲伤又无助 ,无奈地意识到一个大家 都不愿意接受的现实:“我 们的女士”将要离我们而去 。 我们需要一些精神象征 ,它们是法兰西民族生存 的精神依托,是指引我们 勇往直前的路标,借此, 我们的民族才能历经千百 年苦难的磨砺和涤荡而屹 立不倒。巴黎圣母院就是 其中的代表,它在850年间 一直都是法兰西民族的心 灵依托和精神慰藉。2019 年4月15日夜的大火,以令 人震撼的方式警醒世人: 历史不应被遗忘,倘若圣 母院都能在众目睽睽之下 坍塌,那么法兰西的民族 精神——民主、和平、博爱 ——也并非固若金汤。翌日 上午,在巴黎的一些小学 ,心理学家受邀莅临,为 学生做心理辅导,纾解孩 子因火灾引发的心灵创伤 。看来这些人已然深刻地 领悟到民族精神象征的内 涵和意义。许多学生把从 阳台和人行道上捡拾到的 焦黑的木块碎片装进小塑 料袋,随身携带。父母告 诉孩子,这些木块来历不 凡,最早有可能是十字军 东征时期的。况且值得庆 幸的是,圣母院并未完全 烧毁,主体结构幸免于难 。然而,这些话语或许能 够宽慰孩子,但我们自己 的内心,何以宽慰? 是夜,当最早一批火灾 现场照片出现在社交网络 和电视画面上时,全世界 与我们同在,震惊、惋惜 、悲伤、安慰等种种情感 从四面八方涌入巴黎塞纳 河(Seine)上的小岛—— 西岱岛(?le de la Cité,法 兰西民族的发源地)。就 像历史上类似的重要时刻 一样,我们法国人在悲痛 中抛下分歧,团结一心。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心痛 ? 巴黎圣母院意义非凡。 长久以来,她不单是一座 主教座堂、一个天主教徒 的礼拜场所、一尊彩绘玻 璃可追溯至13世纪的庄严 雄美的文物。她更是人类 建筑史上的伟大丰碑,是 法兰西文明的象征,是法 兰西民族的灵魂。这座典 型的哥特(Gothic)建筑, 汲取中世纪艺术的精粹, 并融入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她兼具宗教与世俗的职 能,不论是信徒还是无神 论者,基督徒抑或异教徒 ,只要走入教堂,其倾诉 忏悔或者寻求避难的诉求 都能得到满足。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及其名著令“圣母” 成为世人皆知的女英雄, 圣母院告别了此前两百多 年间的残破不堪、沉寂萧 索。19世纪60年代,在熟 谙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欧仁· 维奥莱–勒–杜克(Eugène Viollet-le-Duc)的主持下, 对圣母院进行了大规模的 修复和重建,于是,从中 世纪以来匠人们就不断设 想却从未实现的教堂最高 那座尖塔,便完美地呈现 在世人面前,重现了圣母 院久违的光彩。20世纪, 借助摄影与电影等新艺术 形式,卡西莫多 (Quasimodo)和艾丝美拉 达(Esmeralda)的凄婉故 事牵动人心,教堂西立面 那些可怕的滴水嘴兽 (gargoyles,怪兽状滴水 嘴)也变得可爱起来,圣 母院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成为广受普罗大众欢迎 的偶像。正是世人对圣母 院这种深沉的爱,才让这 个具有灵性的哥特大教堂 ,几百年间一直屹立不倒 ,庇佑了一代又一代人。 正因她美得不可方物, 世人才会为她的损毁而觉 得惋惜心痛,难以接受。 经过持续1000多年的修缮 和重建,圣母院举世无双 、精致壮观。她的美是多 层次的,在一千个人眼中 有一千种的美。站在大主 教桥(pont de l'Archevêch é)上,徘徊于塞纳河左岸 (Left Bank)大教堂飞扶 壁巨大的阴影中,或者向 东走到都尔奈勒桥(pont de la Tournelle)中间,你 能清晰地感受到圣母院好 似巨舰法兰西号雄伟的船 头一样。从圣路易岛(?le Saint-Louis)的奥尔良码头 (quai d'Orléans)远眺, 圣母院恰好突出于塞纳河 的河堤线上。如果你走到 大教堂正门的前院(parvis ),一定会为眼前精美绝 伦的玫瑰花窗和肃穆的双 子塔楼所震撼。还有很多 人喜欢徜徉于圣母院对面 的蒙特贝洛滨河路(quai Montebello),或者逛一逛 旁边的莎士比亚书店 (Shakespeare & Company),每个人都能 各得其所,有所收获。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尤其喜欢圣母院 后花园的风景。1945年5月 15日,一位斗牛爱好者询 问著名摄影师布拉赛 (Brassa?):“你有没有从 后方拍摄 导语 圣母院是法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处“精神地标”,围绕它发生过太多历史大事件: 法国君主制与它有何联系; 法国大革命时期它的奇特用途; 拿破仑在这里举行的盛大加冕礼; 戴高乐将军的感恩盛典; 马克龙总统的修复提议…… 然后,是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中消失的身影。 本书作者将850年间的法国历史串连起来,圣母院所见证的辉煌、危机,它所承载的足以影响法国、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件,都被作者用动人的笔触描绘出来,引人入胜。 后记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 自己的地标级建筑,作为 往昔荣耀与历史的见证和 殿堂级的存在供人观瞻; 甚至有些城市完全是以某 一个“大神”级的建筑为世人 所知,如果没有一个那样 的建筑,我们也许完全就 不知道那座城市的大名。 当然,也有很多如雷贯耳 的超大城市不只有一个这 样的建筑,而是有很多彪 炳于人类历史的“神迹”,它 们就像这个城市的招牌一 样吸引着人们去了解和探 索。 这情形到了巴黎就更是 如此——巴黎的知名建筑太 多了——凯旋门、埃菲尔铁 塔、卢浮宫、圣心大教堂 、巴黎歌剧院、杜伊勒里 宫。如果移步走出巴黎市 区,则又是一片辉煌和荣 耀——那铺金流翠的凡尔赛 宫、充满皇家豪华和历史 掌故的枫丹白露宫……事实 上,法国人在历史上的言 说系统中就只把全法国分 成两个部分,巴黎和外省— —所以,我们从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法兰西半数以上 的辉煌建筑都在巴黎及其 周边——对于法国人和世界 上许许多多仰慕法兰西文 化的外国人来说,没在巴 黎生活过简直就如同完全 没有生活过一样。 我在前面特意没有提到 这本书的主角——“我们的 女士”,如法国人亲切地称 呼巴黎圣母院那样。法语 中固执地一定要为每一个 名词分出阴阳属性,毫无 例外,巴黎圣母院肯定是 女性。如果只为巴黎选择 一个地标级建筑作为其代 言——我想它一定是巴黎圣 母院,这一点我们外人与 法国人应该“所见略同”。这 座伟大的建筑自动工之时 就修修停停,历时150年才 大功告成;它从落成之日 起就开始见证法兰西的崛 起和荣耀,当然也有辛酸 与眼泪——有谁比她更能见 证法兰西那充满动荡和华 彩的昨日辉煌和今日希望 吗? 所以,当这座不朽的圣 物被熊熊的大火吞噬其俯 瞰了巴黎近160年的尖顶时 ,多少法国人痛哭失声、 跪地祈祷;本书作者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了写 作巴黎圣母院前世今生的 念头,而我们作为亚欧大 陆另一端的出版者也对这 一念头心生敬意,在这本 书还只是一个写作纲要时 就预订下了这本书的中文 简体版权。而今,这本书 终于呱呱落地,而世界也 遭遇了比巴黎圣母院大火 严峻得多的挑战和不确定 性…… 在巴黎的街头游走并徘 徊于那些著名的建筑内时 ,我们经常会比在别的地 方更易获得一种感动——这 种感动是巴黎的整体氛围 给予你的。笔者最后一次 游历巴黎圣母院是在2015 年10月初秋,那时在茫茫 的人流中,端坐于教堂的 木椅上与对面的神龛对视 ,蓦地似乎于冥冥中有所 感悟并写下如下的诗行: 人生的意义——是在路 上的漂泊,还是与你的凝 视…… 答案飘散于你尖顶的风 中,答案闪耀于你多彩的 窗棂…… 我端坐于你的心门,似 要化作灰尘…… 让我们跟随本书,再做 一次神游之旅——伴随着她 往昔的荣耀和泪水,以及 未来的光明和希冀。 是为后记。 本书策划人申明 2020年11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今年出版的任何一本书 的开篇都不会比它的开篇 更扣人心弦…… ——《泰晤士报》 生动且令人着迷……这本 书的戏剧张力紧张到让人 喘不过气来。作者的研究 详尽缜密;笔触优雅机智 ;内容丰富多彩,仅开篇 就已值回书价。 ——《观察家报》 作者充满激情地叙述历 史,讲述了一个令人信服 的,关于毁灭、恢复和希 望重生的故事。 ——米歇尔·罗伯茨 精彩页 4月,巴黎。 表象如常,景色如画:天空澄碧,倩云不染,栗树和樱桃树竞相怒放,花香四溢。在朝阳下,到处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一路而来,好似流动蜿蜒的一条条彩色小河,从蒙特马尔(Montmartre)的高处荡漾至蒙特帕尔纳斯(Montparnasse)的林荫大道,从香榭丽舍大街尽头的杜伊勒里花园(TuileriesGardens)漂流到圣母院大教堂的小公园。这些地方都是附近学校的孩子们放学后撒欢嬉闹的好去处。2019年4月15日,周一,是庆祝复活节圣周(Easter week)的第一天,巴黎人盼望着从周五开始他们14天的春假假期。孩子们摩拳擦掌,已经准备好寻找复活节彩蛋了。 这天早上,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的官方海报发布,电影节将于一个月后的5月14日正式揭幕。今年的海报向阿涅斯·瓦尔达(Agnes Varda)致敬,这位90岁的法国著名女导演于3月底刚刚去世。海报中的场景出自瓦尔达26岁时的一张幕后工作照,在地中海沙滩上一个不稳当的木制平台上,瓦尔达站在一名面无表情的技术人员背上,紧紧抓住摄影机,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拍摄。这张1955年的黑白照片,做成了亮橙色的色调。这是对电影艺术和伟大导演的礼赞和颂歌。 此时的巴黎,政局不稳,骚动不断。法国总统马克龙原计划晚上8点向国民发表电视讲话,对“全民大辩论”进行总结,以结束黄背心运动数周以来愈益激进和形式多样的抗议所引发的暴力和骚乱。长达22周的抗议游行席卷法国,巴黎等很多城市的中心一片混乱,狂躁无序。如今抗议运动组织涣散,暴力事件频发,未形成可行和明确的政治诉求,逐渐失去了法国公众的支持和容忍。由此可见,当下的法国需要总统和政府行动起来,吸纳大辩论的共识,改革弊政,挽救法兰西于危机之中。 法国时政评论员和国内外记者都试图探明,马克龙将在讲话中如何总结大辩论,提出哪些改革举措,特别是他能否满足黄背心运动大多数参与者最早期的诉求之一——降低燃油税。政治记者圈子里有一个传闻,马克龙有可能拿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这个著名的精英学校开刀,关闭这所1945年戴高乐为培养高级公务员而设立的高校。这个消息非同寻常。法国国家行政学院以严格的考试录取学生,以公务员民主招聘体制为目的进行培训和教导,长时间以来成为法国知识界精英的摇篮、贤能主义的代名词。该校学生不需要父母支付学费,政府会在整个学习阶段提供补助。然而,这所学校晚近饱受争议,被认为已蜕化为封闭的权贵子弟学校,以僵化单一的方式选拔国家和世界的未来精英。 西岱岛,法国首都中心的两座岛之一,被称为“巴黎的头颅、心脏和骨髓”,傍晚时分响起了自12世纪以来就非常准时的晚祷钟声。此时刚5点45分,小学的校门外聚集着一群等着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满头是汗、衣冠不整的孩子们马上就会冲出来。在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的旁边,与圣母院南面玫瑰花窗相对的莫贝尔广场(place Maubert),有一个伊莎贝拉家(Chez Isabelle)面包店,精心调制和烤焙了巴黎本年度“最佳羊角面包”和“最佳苹果馅饼”。小贪吃鬼们总是急不可耐地蜂拥而入。跑在前边的小朋友能吃到最新出炉的巧克力可颂,父母则会抓紧时间购买一些热气腾腾、香气诱人的长棍面包。隔壁店铺劳伦特·杜比斯(Laurent Dubois)制作的招牌奶酪,也静待顾客挑选。巴黎人习惯了晚餐前突击购物。“你买过面包了吗?”“我们有奶酪吗?”,是每天晚上6点到8点巴黎街头和家里出现最频繁的语句。 这已成为巴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美国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进行巴黎美食之旅。他们聚在劳伦特·杜比斯奶酪店的玻璃圆屋顶之下,参观该店琳琅满目、最新的奶酪制品——温柏花香味的羊乳干酪,苹果白兰地酒的康门贝尔奶酪,核桃布里干酪,等等。这群游客仔细聆听关于乳酪历史和品种的简短介绍,然后在店里品尝和购买。巴黎人和与日俱增拥入城市的游客相得益彰,和平共处,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