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历史十五讲(典藏版)(精)/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重点是中国古代史。十五讲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汉唐清盛世的透视、古代交通、外来文明、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军事思想与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史、近代史、共和国史等。叙事简明,重点突出,便于读者尽快了解中国历史。
作者简介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思想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教干汤用彤、朱光潜、张颐、贺麟、容肇祖等教授;1950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庐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等,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张岂之自选集》《乐此不疲集》《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历史》(6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丛书》《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修订版序

第一讲 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
第二讲 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
第三讲 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
第四讲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
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选官和法律制度
第七讲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
第九讲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第十讲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
第十二讲 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三讲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
第十四讲 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
第十五讲 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序言
《中国历史十五讲》
一书于2003年1月由北京
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
有11年。承读者厚爱,北
大出版社关心,此书得以
多次印刷,为中国历史知
识的普及做出了一定贡献

此书的执笔者们在这
十多年的时光中,对于自
己所从事的研究有不少新
收获,深感对他们在《中
国历史十五讲》中执笔的
部分需要有所深化和补充
,提出了对此书加以修订
的要求。还有责任编辑刘
方几次提出修订建议。于
是,此书执笔的专家们于
今年(2014)春开始了修订
工作,6月中旬结束。我
读了修订稿后,有以下感
受:
参加此书撰写的史学
家们将他们撰写的部分仔
细加以审定,改正错处,
补充不足,厘清模糊处,
审核论断待议处,同时又
核对了引用的历史资料是
否准确。经过这番努力,
现在的修订稿在质量上又
有了提高。显然,修订已
出版的书并不只是文字上
的修修补补,重要的是对
学科内容的理解和表述有
所深化。由此我想到,一
本有销量并为读者喜欢的
人文社会科学普及读物,
在出版数年后,由作者们
加以修订,非常必要。
在修订中会遇到书的
篇幅是否会增大的问题。
普及读物字数应有一定的
限制,鸿篇巨制与“普及”
并不相容,因而理想的修
订应当是使书的质量有明
显提高,同时在篇幅上又
要尽量保持原貌,这样做
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中
国历史十五讲》的作者们
经过提炼、压缩,不但书
的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
而且全书篇幅和原初基本
相同。
我希望原先读过《中
国历史十五讲》的朋友们
再来读读修订本,将初版
与修订版加以比较,把读
后的意见通过北大出版社
告诉我们,使我们撰写者
能从中受到教益。我们怀
着真诚之心,为修订此书
付出了精力,如果读者朋
友们喜欢这本书,将是对
我们的最好报答。
本书修订,王子今教
授协助我做了许多工作,
谨此致谢。
张岂之
2014年6月15日
导语
通过历史看文明的价值;通过文明看历史的演进。
一部中国历史实际是一部中国文明史。这是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进历史。
这是一本把15个专题融合成一本有相同体例、有同样文字风格和叙述方法的书。
精彩页
一 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史记·五帝本纪》记述了黄帝轩辕、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放勋、虞舜重华的事迹。实际上司马迁关于早期文明时代以前的历史的理解,都反映在关于“五帝”的生动记叙中。司马迁明确说到有关“五帝”的文字来自有关文献记载,并与民间传说一致。他写道,自己曾经西到空桐一带,北至涿鹿地方,东方则走到海滨,南方航行于江淮,所到之处,访问当地长者,都传诵黄帝、尧、舜故事,虽然文化渊源不同,地方风教有别,有关先古圣王的传说,大体脉络是相同的。可见“五帝”传说很早就已经广泛流布。
通过对许多民族的早期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神话传说常常和历史事实相混杂,有时候,“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能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分析中国远古传说,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在“轩辕”所处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百姓受到残害,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受到天下的拥戴。在相继战胜炎帝、蚩尤两大部族集团之后,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图1)。司马迁写道,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据说黄帝不惮辛劳,游历四方,行踪遥远,他曾经东行至于海滨,又西行至于西北高原,又南行至于长江,又向北方用兵,驱逐游牧部族势力,后来在涿鹿附近的平原修筑城邑。长期迁徙往来,没有固定居地。黄帝行政的主要内容,是所谓“抚万民,度四方”。他通过以交通实践为重要内容的行政努力,实现了所谓“万国和”的局面。
《吕氏春秋·荡兵》说,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之间的矛盾和战争由来已久,黄帝以善于用“水”著名,炎帝则以善于用“火”著名。Ⅲ这样的说法,或许反映黄帝部族集团可能曾经以河滨作为早期发展的基地,而炎帝部族集团则起初比较重视山林的开发。黄帝和炎帝,都可能是中国远古传说时代某一部族、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领袖的姓名,也可能是某个部族、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的代号。
有的学者认为“炎帝”就是“神农”,也有学者认为“炎帝”与“神农”无关。炎帝传说多有关于“火德”的说法,很可能体现了远古时代利用“火”垦荒农作的历史性进步。炎帝传说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农耕业发展必然经过的历史阶段的反映。这就是在茫茫山野原生林密集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炎帝,或许可以看作发明和推广“刀耕火种”农业技术的先驱。传说中炎帝创业的地域,据《淮南子·时则》记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炎帝于是号称“南方火德之帝”(《淮南子·时则》高诱注),据说又“死托祀于南方”(《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所谓“南方”,指示了炎帝部族或部族联盟鼎盛时期活动区域的大致方位。传说中的这些内容,与长江流域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是相符合的。
由于生产力的突出进步,当时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迈进。
先秦时期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对于炎帝时代历史文化进程的追述,描绘了一幅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社会画面。据说当时社会在平和的节奏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当和谐,在同一社会结构内部,人际关系也十分友好。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和平宁静而农耕生产得到空前发展的情形。
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的部族、部族集团或者部族联盟,有的学者认为除了黄帝和炎帝之外,还有蚩尤。也有的学者认为,和黄帝、炎帝并列的部族集团或部族联盟是苗蛮。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文化分析,认识不能一致,是因为有关传说时代的文字遗存本来就零散、片断而且未能确信的缘故。
在探索史前文化的面貌时可以发现,时代越古远,则当时不同群落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明显。甚至同时代的相距不远的人类居住遗址的出土物,也具有各自相异的鲜明特征。只是经过长期的交往和沟通,不同的文化遗存才逐渐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文化共同性。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部落、部族、部族集团、部族联盟乃至民族的形成,首先是以交通和交往的进步为基本条件的。
传说中黄帝“度四方”以致“万国和”的事迹,正是和文明进步的这一规律相合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