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长安文人南柯是《唐音》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四十出头,离异、单身。 一个偶然的机会,南柯结识了老友齐文晋的学生兰湘婷,在日常交往中,两人感情渐渐升温;齐文晋是北方大学教美学的教师,他与学生柳晴亦互生情愫。四个人常来常往,三教九流、四处交游。 人到中年之时,南柯与长安文坛若即若离,他一介文人,在编辑部的复杂关系中,超然物外;他还葆有浓厚的隐士情结,由其策划并主持、实业家朋友汪文海出资,在长安唐村建了一个隐士文化体验园、一座南山书院。后来,南柯到书院当了山长,在这里,他与兰湘婷的关系由热恋逐渐变为温暖的关爱,两个人也更深地了解对方…… 作者简介 邢小利,1958年生,陕西长安人。文学硕士、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理论编辑。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小说评论》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兼任陕西白鹿书院常务副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作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散文研究会副会长。《秦岭》杂志执行主编。出版有文艺评论集《坐看云起》《长安夜雨》《文学与文坛的边上》,散文随笔集《独对风景》《回家的路有多远》《种豆南山》《义无再辱》《长路风语》。中短篇小说集《捕风的网》,以及《陈忠实画传》《陈忠实传》《柳青年谱》(与邢之美合著)等。 目录 《午后》无目录 导语 最普通的男女往往演绎着最浪漫的恋曲,最疯狂的追逐偏偏潜伏着最深沉的悲凉。 继《废都》《春尽江南》《应物兄》之后,又一部书写当代知识分子真实生存困境与灵魂裂变的剖心之作! 人到中年之后,我们该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长篇小 说。最早写于十多年前, 2002年开始写,写到2003 年初,写了十多万字,没有 写完,放下了。后来“非典” 来了。一放十六年,几乎把 这个小说忘了。2019年, 我准备写另外一个小说时, 找到这个小说,看了一遍, 自我感觉“挺好的呀”,于是 又放下那个准备写的小说, 开始接着写这个中断了十几 年的小说。当然,接着写的 时候,把前边写的也改了一 遍,以使前后气脉贯通。 2019年写完,2020年初改 定。之后,“新冠”来了。 生活与历史中的某些“偶 然”与“遭遇”,令人惊诧。 回想起来,我最早的人 生梦想,就是当一个作家, 那时对作家的理解就是写小 说的。那个时候,十岁多一 点吧(我十四岁到了城里) ,我还在乡下,几乎看遍了 村子里能借到的小说,心生 宏愿,也想写长篇小说,那 时对写什么的理解,就是写 农业学大寨如农民修水库一 类内容。后来进城上学,到 新华书店当临时工,进工厂 当工人,读了古今中外大量 的小说,还在做写小说的梦 ,但对于写什么内容,并没 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读大 学时,对理论发生了兴趣, 毕业后在一家文学刊物做理 论编辑,后又调到作家协会 从事关于小说理论和评论的 编辑工作,阴差阳错,也写 了大量的至今却不无悔意的 关于小说的评论以及理论文 章。其间也写过一些中短篇 小说,但一直没有把写小说 当成主业,准确地说,写小 说的意志并没有真正进入自 己的意识之中。 2002年,由于自我生命 的触动,开始写这个《午后 》。写的时候,想尽力忘掉 脑子里已有的关于小说的种 种概念。那个时候,我的脑 子里已经装了太多关于小说 的概念以及其他种种小说的 套路和模式。我想依着我的 生命触动和我对小说以及文 学的理解写这个《午后》。 写了十多万字,未完成 ,并且放下,一放十多年。 一是对有些东西还未想清楚 ,二是觉得当时写的文字好 像也不成样子。后来再写的 时候,我从生命的“午后”已 经进入生命的“黄昏”,对生 命和人生似乎有了更多一些 的感受和理解,写和改的时 候,自然融入了后来的经验 和体验、理解和认识。 小说内容有题材之分, 可能也有不同人群之别,对 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题 材和人我都有兴趣,都能写 。少年时想写农业学大寨那 样的农村题材和故事,后来 自己也觉得好笑。我比较熟 悉知识分子这个人群。《午 后》写的,是我比较熟悉的 几个不同性格的知识分子, 在生命的“午后”——中年, 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午后” 的人经历已经比较丰富,思 想也相对比较“成熟”,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比 较确定,人生则处在一个瞻 前顾后的阶段,故事也就比 较丰富(从多的意义上说) 和复杂(从矛盾的意义上说 )。人和人最大的不同,可 能不是外在的职业、地位之 类,而是观念的不同、精神 世界的不同。《午后》的背 景是二十一世纪初,地点放 在了长安城,小说中的几个 知识分子或准知识分子,他 们虽是朋友或熟人,但观念 和精神世界差异很大,有的 带有较多传统文人特点又有 现代知识分子品格,对生活 、对人生怀抱理想主义;有 的对生活的态度是现实主义 ;有的则没有精神的故乡, 是精神上也是生活中的浪荡 鬼;有的则是没有底线的享 乐主义者。这些人的生活故 事和精神状况,也许能从一 个侧面展现一个时期的时代 风气和文化人的精神状态。 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一 般来说,比较缺少像其他群 体那种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 ,但他们的内心生活比较丰 富,精神世界相对比较开阔 。在“午后”这个生命阶段, 来时路一片斑驳,去时路一 片苍茫,较之少年与青年时 期,因为已经有了比较多的 人生经验和体验,包括挫折 和失败,这个时候,对于人 生目标的寻找与选择,关于 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确 认,包括如何对待爱情和两 性关系,可能就更能显出人 性的本真、心灵的自由度, 更能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以及 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午后”的爱情以及两性 关系,较之青年时期,似乎 也更丰富和耐人寻味。小说 主人公单身多年,忽然间“ 遇”到心动的年轻女孩,而 青年时的梦中所想也突然现 身,还有偶然的“邂逅”以及 念念不忘的“知音”,似乎可 能出现的都出现了。知识分 子对待爱情的态度,两性之 间那种微妙的心理与关系, 也是小说想表现的。 小说写出来,应该由读 者评说,作者最好不说,也 说不好。编辑盛情约写,拉 杂写来,权作后记吧。 邢小利 2021年3月26日 精彩页 第一章 早上起来,按习惯,南柯先是开窗,换换新鲜空气。走到窗前,他一时呆住了,窗外大雾弥天!这么浓的雾,他感觉还是第一回见。如水,如乳,水似的流动着,乳样的浓稠,水乳交融的雾。打开窗,雾气如水浪一样涌入。南柯感到一股逼人的寒气。 南柯住十二楼。从十二楼往下看,白茫茫一片。前边几座二十层高的楼,如今只能隐隐看见最近的一座,众楼处在虚无缥缈间,海市蜃楼一般。 南柯在窗前站了许久。看雾。 城里居然有如此深浓的雾,真让人惊异。恍惚间,南柯觉得眼前的景象很不真实。像梦,抑或像意识深处的某个谜团? 呆了一会儿,南柯回到客厅坐下,喝了一杯白开水。他打开CD音响,放了一张他百听不厌的古琴与箫合奏的碟《云水吟》。古琴声先响起,他知道,这首曲子是《寒山僧踪》。南柯觉得心境是寂寥的,这种心境,与这一年将尽的时刻、与这浓雾的冬天,颇为相宜。他又顺手拿起一本《元前陶渊明接受史》,读了几页,又放下了。南柯觉得自己心境寂寥却颇不宁静,他不知这是为什么。他是很喜欢陶渊明的,曾说中国人里边自己最喜欢的是陶渊明,每次读陶或关于陶的书,他都能读进去,而且会静下心来,这次却没能读下去。这是怎么回事?南柯问自己,却找不到答案。 中午时分,座机响了,南柯接起,对方是一位女性。对方说:“我找南老师。”南柯说:“我是。”对方说:“你能听出我是谁吗?”南柯沉吟了一下,说:“一时听不出来。”这是他的习惯,说听不出来有些生硬,让人不好接受,就说“一时”听不出来。对方说:“我是如忆。” 南柯吃了一惊。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如忆是南柯曾经深爱过的一个学生。他们之间有一段长长的故事。 两人在电话里互相问了一些情况。如忆说,她接连两次在南二环碰见他,他每次都是边走边打电话。她说她是坐在公交车上看见的。南柯笑着问:“还能认出来吗?”他说的意思是,老师已老;当然这话细想也包含其他一些意思。如忆没有回答,把话题岔开了。南柯问她现在哪里?如忆说:“在香雪园广商银行工作。”南柯说:“香雪园啊,我就在你对面,唐园。”南柯问她怎么知道他现在的电话?如忆说,她打他单位的电话问出来的。如忆说:“你还记得你当年给了我一张名片吗?”南柯说:“那是哪一年的事了?”如忆说是一九九四年。南柯想了想说:“八年了啊。”他心想,八年了,她还保存着他给她的名片,可见她是一直记着他的。南柯说:“我给你说我的手机号码。”如忆记下后,又把她的手机号码说给了南柯。 放下电话,南柯坐在沙发上,几个小时思绪都很悠远。思绪悠远,这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所没有的。 他想起一个月前,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在竹里馆喝茶,他说近两年感觉麻木,思维迟钝,这表现在研究和写作上,也表现在对生活和女人的感受上。他举例说,过去总能发现很漂亮、很动人的女人,现在则是看不到了,也感受不到了。他觉得可能是身体出了什么毛病,想查查血脂什么的,看是不是血脂高或其他病因引起的。当时在座的有齐文晋、柴一才、牙生华,齐文晋说,这是因为你没有爱情的缘故。南柯想了想,觉得这话一针见血,很有道理。他说,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又说,但爱情并不是想有就有的,爱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啊。 现在,一个电话就使他想了很多、很远,几个小时思绪翻滚,可见齐文晋说的确实有道理。 星期五晚上,齐文晋打来电话,问南柯明天有没有事?南柯说没有什么要紧事。齐文晋说,那就去你老家,把我们送给你的匾挂起来,再举行个简单的仪式。南柯笑着说行。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