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看见的世界(附推荐与导读李飞飞自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李飞飞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这本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非凡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不断突破自我,追寻人生的的“北极星”,最终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
而当她和家人在努力和生活抗争时,恰逢现代人工智能开始不断取得突破。她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并通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一波的人工智能浪潮,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她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些重要科学发现的现场,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未来又该如何“以人为本”,与人类的价值观进行对齐。
作者简介
李飞飞,2023年9月入选《时代》“百大AI影响力人物”,2022年9月入选福布斯中国·全球华人精英Top100,2020-202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9年担任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院长,2017-2018年担任谷歌副总裁、谷歌云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2015-2016年发起AI4ALL项目,该项目获得梅琳达,盖茨和黄仁勋的投资和支持,2013-2018年担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第七任主任,是首位担任这一职务的女性,2012年在其发起举办的ImageNet大型视觉识别挑战赛第三届比赛上,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识别准确率高达85%,开启了新一轮深度学习革命,2009年提前完成ImageNet的初始版本,包含1500万张图片,涵盖了2.2万个不同类别,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组建实验室,开始启动ImageNet项目,项目预期完成时间需要19年,200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5年以全额奖学金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录取。
目录
01 如坐针毡的华盛顿之行
02 逐梦之旅
03 鸿沟渐窄
04 心智探索
05 第一道光
06 北极星
07 一个假设
08 实验验证
09 万物以外是什么
10 似易实难
11 无人可控
12 下一颗北极星
致谢
译后记
导语
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现代人工智能的关键催化剂ImageNet创建者,享誉世界的华人科学家李飞飞重磅自传。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科学突破幕后的精彩窥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气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仅证明了即使是最技术性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焕发无尽的科技创新。
后记
《我看见的世界》是李
飞飞博士的自传。她是美国
三院院士,是计算机科学家
,是人本主义者,是母亲、
女儿、妻子,是曾短暂涉足
商界的学术人士。
作为移民,她在20世纪
90年代与父母离开中国,生
活被连根拔起,优势荡然无
存,从中产“沦落”为美国贫
民,生存空间急剧缩减。曾
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不得不从
事完全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
半体力工作,而她也需要周
末在餐厅打工和在自家干洗
店帮忙,才能维持生计。其
中的无奈和辛苦是太多移民
熟知的感受。
作为学生,她自幼即酷
爱读书,在家人的鼓励下,
自由追逐好奇心。初到美国
,因为英语达不到母语水平
,她觉得每一节课都是英语
课,厚重字典不离身。她有
幸在高中遇到数学老师鲍勃
·萨贝拉,他们全家对她关
照有加,视如己出,让这位
青春期女孩找到了归属感。
高中毕业后,她拿到了普林
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学习
物理学,后又进人加州理工
学院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作为科学家,她数度面
临科学抱负和现实生活的两
难选择,最终在家人的坚定
支持下,在科学的世界里找
到了使命和归宿她主导打造
的ImageNet数据集成为计
算机视觉突破的关键催化剂
。她致力于研发真正可以协
助医疗人员、保全患者隐私
和尊严的环境智能系统。因
为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做出
的杰出贡献,她当选美国国
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
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是当
之无愧的华人之光。
与李飞飞博士的人生旅
程相伴的,是计算机科学领
域几十年来的发展和突破。
从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
智能夏季研究项目提案》首
次提出“人工智能”一词开始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几经起
伏,目前已在全球掀起风暴
,切实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也引发各界对人工智能技
术未来发展和潜在影响的热
议。
在前不久我重译的《史
蒂夫·乔布斯传》一书中,
乔布斯表示,苹果的品牌之
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是因为在我们的创新中,蕴
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无
独有偶,李飞飞博士也坚信
,在21世纪的人工智能技术
探索中,人性和人文关怀扮
演着核心角色。她联合创立
的非营利教育组织AI4ALL,
让更多没有获得充分代表的
群体接触人工智能领域。
“我笔写我心”,李飞飞
博士的多重身份、独特经历
和人文理念串联成《我看见
的世界》。在这部以人工智
能发展为背景的个人成长史
中,李飞飞博士从内部人士
的角度,脉络清晰地介绍了
人工智能黎明之际的探索与
发现,同时将自己在科研过
程中的酸甜苦辣融入其中。
个人进取与行业发展相互交
织,内容翔实,情感真挚,
行文如行云流水,读之如身
临其境。
《我看见的世界》是我
翻译的第一部女性自传,也
是迄今我最有共鸣的一部译
作。同为女性,同为职场人
士,同为母亲,同为“少数
群体”,李飞飞博士在面对
生活和事业挑战时所展现的
勇气、执着、责任感和大爱
让我深为感动,翻译过程中
数度落泪。我也从她的北极
星追逐之旅中汲取了巨大力
量。
为了做好翻译,我阅读
和学习了人工智能相关教材
、读物、报道,力求对专业
领域的理解与表述精准无误
;参考李飞飞博士演讲、研
讨和采访视频,了解她的表
达习惯和理念,以便遣词造
句更贴近其风格;在有限的
时间内不断完善译文,尽自
己所能,希望用准确流畅、
隽永有力的中文传达自己体
会到的启示和触动,将这份
力量带给更多人。在一次又
一次打磨译文的过程中,我
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永远
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它不懂
什么叫“热爱”。
感谢中信出版集团的信
任,感谢始终坚定支持我的
家人和朋友,感谢读者。最
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部。
赵灿
2024年3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李飞飞是第一位真正理
解大数据力量的计算机视觉
研究人员,她的工作打开了
深度学习的闸门,推动了人
工智能技术的问世。她以紧
迫而清醒的口吻,讲述了人
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危
险,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共
同承担责任。在当前历史关
键时刻,我们急需这样的声
音。
——杰弗里·辛顿 图灵奖
得主 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
学教授
《我看见的世界》是一
部励志之作,讲述了李飞飞
从少年时期移民到成为前沿
科学家的个人历程。这本书
倡导突破社会壁垒,阐述如
何以人为本、合乎伦理地开
发利用人工智能,令人信服

——珍妮弗·杜德纳 诺贝
尔化学奖得主 CRISPR先驱
《我看见的世界》是一
本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回
忆录,是人类力量和可能性
的见证。李飞飞出身平凡,
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远
见卓识的主要人物之一,她
为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改善人类处境做出了重要贡
献。
——里德·霍夫曼 领英和
Inflection.AI联合创始人 《
联盟》作者
这是一部人工智能领域
顶尖科学家的杰作。这本书
既是一名年轻科学家感人至
深的个人成长故事,也把读
者带入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
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初阶段引
人入胜。《我看见的世界》
是李飞飞真实的人生,充满
人文关怀,讲述了她毕生的
学习热情和对科学的挚爱。
——埃德·卡特穆尔 皮克
斯联合创始人
精彩页
酒店的大堂朴实无华,反映出这次行程安排更重视便捷,而不是住宿的奢华。堂内气氛温和、秩序井然:客人和礼宾员礼貌地交谈,滚动的行李箱轮子嗡嗡作响,不时开合的玻璃门呼呼有声。但我的内心却一片焦虑,靴子踩在薄薄的地毯上,发出急促的咔嗒声,就像我此刻的心情。作为一名终身学者,我马上要在美国众议院科学、空间和技术委员会就“人工智能”的话题作证,自然难免紧张不安。就在此前一天,我刚从美国西海岸乘坐红眼航班抵达华盛顿,几乎一夜未眠,不停地一遍又一遍紧张地演练自己的陈述。那是2018年6月26日,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离自己职业生涯的新里程碑也越来越近:谁能想到,我要出席国会听证会了。
我走出酒店,来到人行道上。华盛顿的清晨阳光苍白,街道两旁联邦政府的办公大楼鳞次栉比,风格朴素,色彩单调,与我习惯的加州街景截然不同。在加州,目之所及是大片的住宅区和时髦的办公园区,偶尔可见一些教会风格的建筑。而在这里,即便是砖石建筑也显得更加古老、更有质感。首都不愧是一座将历史刻在街头巷尾的城市。
我不禁想到自己第一次来这里游玩的情形,当年我还不知人工智能为何物,还没有进入学术界,也与硅谷没有任何联系。当时我的整个身份(至少对于外部世界而言)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移民”。对于一个经济拮据、英语蹩脚的家庭来说,出门旅行困难重重。大多数活动可以分为两类,要么免费,要么贵得令人却步,而且所有活动都是英语讲解,非母语的阴霾始终笼罩着我,似乎永远难以消散。即便如此,参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场景仍在我的记忆深处熠熠生辉。博物馆里实物大小的展品展示了波澜壮阔的航空航天发展历史,让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想象力也随之飞扬。我意识到,即便身为一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少女,我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依然是科学世界。
尽管当时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来到了科学世界的最前沿。这个领域不是航空航天,而是思维科学,以及对智能机器的初步探索。我的职业生涯开启短短十年之后,一项名为“深度学习”的突破性技术便开始创造历史,极大提升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算法、大规模数据和原始算力等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在2010年代初汇聚在一起,形成合力。虽然这些人工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用了半个多世纪才得以融合,但其释放的能力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将整个世界改头换面。商业模式彻底变革,相关行业投资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人工智能似乎一夜之间从一个小众的学术领域爆发成为推动全球变革的力量——从行业分析师到政治评论员再到哲学家,所有人都在竞相解读这项技术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崛起速度和影响范围可谓史无前例,仅仅从这个角度看,也值得我即将面对的立法者们予以关注。
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没有这么简单。短短几年内,这个技术行业的繁荣发展就受到了质疑和抵制,因为媒体行业、倡导团体甚至政府机构的担忧都与日俱增。媒体开始持续报道算法偏见造成的日益加剧的危害、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大量失业以及这一技术被用于监控的不安景象。相关报道造成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负面看法,这在整个科技领域都是非常罕见的。
几个月前,我曾在《纽约时报》发表专栏文章,尝试总结这些紧张关系。虽然文章只有800字左右,但我分享了我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前景的兴奋之情,分析了批评者提出的合理担忧,尽自己所能实现两者的平衡。我写道,人工智能对世界的真正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动这项技术发展的动机——在人脸识别功能和定向广告投放不断发展的时代,这一观点挑战了现有认知。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宽对人工智能设想的边界,明确提出人工智能需要“对人类和社区产生积极影响”的要求,如果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可以包含类似提法,我相信人工智能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时至今日,我对这一点依然深信不疑。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