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各省、市、县在国家的号召下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工作。 《从“手艺”到“守艺”——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在边疆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活态传承机制研究》的出版,是云南民族大学作为边疆民族院校,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积极探索传承发展工作的新成果。研究过程中,学校师生针对云南各高校、非遗传承人开展了广泛调研,并通过课堂教学试点积极探索民族手工艺活态传承的机制,研究出边疆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的意义与平台优势,民族手工艺在边疆高校传承教育的价值取向、融合创新困境及高校素质教育关联后,总结了纳入边疆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高校艺术教育对工艺传承人的激励机制等内容。 此研究成果有益于助力边疆多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建设,加强边疆社会稳定,以实现为国家提供“云南发展方案”和建设“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目标。 作者简介 曾婉琳,女,1982年出生,四川自贡市人,2007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讲师。 先后多次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如《从传统苗族服饰审美中看现代艺术设计美学》《论童装设计中的成人化倾向》《关于对服装环保性问题的思考——回归传统》等、参与多项科研项目课题,如《探索离职院校服装工作室产学研用教学新模式》等。 目录 第一章 边疆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的意义与平台优势 一、边疆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的重要意义 二、边疆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的平台优势 第二章 民族工艺在边疆高校传承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微观民族性课堂志 二、多元耦合传承营造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三、民族特色教学补充我国高等美育体系 四、艺术传承实践健全人文素养教育通道 第三章 民族工艺在云南高校传承的现状调查 一、滇中地区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现状调查 二、滇南地区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现状调查 三、滇西地区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现状调查 四、滇东南地区及滇东北地区高校传承民族工艺现状调查 第四章 民族工艺在高校传承中的融创困境 一、散点教学缺乏文化传承主体的系统构建 二、对标现代工艺行业人才需求不明确 三、传承人进高校工作激励机制欠完善 四、地方政府对产教成果扶持力度亟待加强 第五章 民族工艺纳入边疆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完善专业学科体系,加强特色课程群建设 二、联动民族人力资源,构建“1+1”双师平台 三、立足边疆建设需求,项目驱动促产教融合 四、发挥青年创新精神,嵌入新意识与新媒介 五、普及民族公共美育,拓展传承教学的外延 六、健全效果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高阶性 第六章 高校艺术教育对工艺传承人的激励机制 一、民族手工艺传承人的传承对象分类 二、激励手工艺传承人机制的重要性及意义 三、激励手工艺传承人的机制探索 第七章 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关联 一、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与能力素养教育 三、少数民族工艺传承与审美价值教育 附:民族工艺在边疆高校活态传承试点探究——以云南省为例 一、工艺类非遗项目进校园示范传承教学纪要 二、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双创项目联动教学纪要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期刊类 三、报纸文章及电子文献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政府文件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