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夏娃:爱来了就来了——谁也不知道来自何处——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 亚当:伊人所在,无论何处,即为伊甸园。 马克·吐温,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作家、演说家,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亚当夏娃日记》是倾其情感、毕其想象、花费十余年光阴创作而成的一部经典传世作品。在这本书中,马克·吐温以《圣经》中亚当夏娃的故事为主线,以日记体的表现形式,叙述了亚当和夏娃之间从爱情萌生到发展的过程,有期待惊喜,也有伤感眷恋,感情细腻真挚,行文优美如歌,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起源与归宿、对世界的认知、宗教信仰、人类之爱、科学之理等问题的思考。本书还配有莱斯特·拉尔夫为《夏娃日记》所画的插图和弗雷德里克·施特罗特曼为《亚当日记》所画的插图。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霍恩·克莱门斯,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轮船驾驶员和报馆记者等,四处奔波,经历丰富。1865年,他发表了成名作《卡拉韦拉斯县声名狼藉的跳蛙》,一生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经典文学名著》《赫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以及中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败坏了哈德莱堡名声的人》《竞选州长》等。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 目录 亚当夏娃日记 亚当独白 夏娃自传节选 夏娃开口 伊甸园里的那一天(撒旦日记摘录) 序言 中国读者知道马克·吐 温的多,了解《亚当夏娃 日记》的少,所以先介绍 一下成书的情况。马克· 吐温晚年开始以《圣经》 内容为题材,陆续撰写了 一批短篇故事,大多数以 亚当和夏娃为中心人物, 行文亦庄亦谐,构成一个 系列,后来出版的各种集 子,收录篇目或有不同, 但往往都称为《亚当夏娃 日记》。 系列故事中,最早的 一篇是《亚当日记节选》 (Extractsfrom Adam's Diary)。1893年,水牛 城为了迎接1901年的世 博会,决定出版一本纪念 册,由w·D·豪威尔斯、纳 撒尼尔·沙勒等美国文化 界名人撰写文章,汇编成 集,配以插图十八幅,共 收录文章十篇,涵盖尼亚 加拉瀑布水利、旅游、动 植物、历史、自然风光等 各方面内容,计二百二十 五页,名为《尼亚加拉书 ——尼亚加拉瀑布完全纪 念册》。马克·吐温应邀 撰写了一个短篇故事,题 为“最早提及尼亚加拉瀑 布的真实文献:亚当日记 节选——由马克·吐温根 据原初手稿译出”。故事 从亚当的视角,讲述夏娃 来到伊甸园后生活及情感 上的变化,到偷食禁果被 逐出伊甸园结束。1897 年收入《汤姆·索亚破案 记》,1904年配弗雷德 里克·施特罗特曼插图作 为单行本出版,1906年 与其他几篇《圣经》题材 作品一同收入《三万遗产 及其他故事》。以上各个 版本均有所不同,有心的 读者可以去查阅比较,看 看马克·吐温作品增删修 改的过程,未尝不是一件 趣事。 1900年前后,马克·吐 温开始以夏娃为中心撰写 伊甸园的故事。《夏娃开 口》篇幅较短,以夏娃之 口讲述被逐出伊甸园的不 公,以及第一次接触死亡 的悲伤,结尾则以撒旦之 口,冷静地叙说“死亡已 经进入世界”,似乎要与 夏娃丧子的哀痛形成对照 。《伊甸园里的那一天》 应该是接着《夏娃开口》 写下去的,用撤旦日记的 方式,记叙夏娃吃禁果的 过程,结果夏娃瞬间变得 苍老,而“美少年”亚当则 毫不犹豫跟着吃下苹果, 两人佝偻着背一起离开伊 甸园。 写作这两个短篇时, 马克·吐温正逢晚景凄凉 、处境艰难。1894年, 他宣布破产,为了偿还债 务,不得不拖着年迈多病 的身体,做环球旅行演讲 ,在欧洲奔波多年。妻子 和女儿吉恩(简)一直生 病,大女儿奥莉维娅(苏 茜)于1896年去世,年 仅二十四岁。马克·吐温 的心境,读者从1900年 创作的两个短篇中,应该 是能够读出来的。 几年后,马克。吐温 应《哈珀杂志》之邀,开 始撰写《夏娃日记》。故 事主要讲述亚当夏娃如何 从相知到相爱的过程,以 及两人探索发现新世界的 经历。故事中的夏娃知道 自己和亚当都是“试验品” ,但她对周围的世界仍充 满着良好的愿望和无法遏 制的好奇,对美有敏锐的 感知和热诚的渴望。《夏 娃日记》中,马克·吐温 采用的是夏娃的女性视角 ,虽然不乏荒诞可笑的段 落,总体基调是细腻甚至 伤感的,与十多年前的《 亚当日记》完全不同。故 事最初发表于1905年《 哈珀杂志》的圣诞特刊, 1906年出版单行本,配 以莱斯特.拉尔夫的五十 五幅精美插图,亦收录在 同年由豪威尔斯等主编的 小说集《丈夫的妻子们》 中。 创作《夏娃日记》时 ,马克·吐温珍爱的妻子 奥莉维娅(莉维)已于。 1904年去世。奥莉维娅 生于1845年,小马克. 吐温十岁,父亲是美国东 部的富商,而马克·吐温 年轻时熟悉的是西部的生 活,所以两人在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 。两人于1867年相识, 奥莉维娅受过良好教育, 第一次约会,两人共读狄 更斯的小说,相处甚欢。 但奥莉维娅的父亲反对两 人交往,马克·吐温一年 之内写了近百封书信,求 婚两次,两人才终成眷属 。奥莉维娅与马克·吐温 生有一子三女,夫妻感情 甚笃,奥莉维娅还帮助编 辑整理丈夫的作品,是他 写作上的益友。爱妻去世 ,对晚年的马克·吐温来 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 近年来,我们对于马 克·吐温的了解逐渐解缚 ,除了社会批判类作品之 外,他的寓言、政论、杂 文、小品甚至科幻、“穿 越”故事,都得到了更多 关注,其中《亚当夏娃日 记》尤其应该受到重视。 在晚年创作的这一系列故 事中,马克·吐温表达了 他对人类起源与归宿、人 对世界的认知、宗教信仰 、人类之爱、科学之理等 问题的思考,也注入了他 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眷恋与 柔情。相信读者阅读这些 故事之后,会看到一个与 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马克 ·吐温,对他的作品也会 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体会。 周小进 2016年5日 导语 作家从感情细微处入手,深刻描述亚当夏娃从感情“萌生”到“爱情”发生发展及至夏娃离世的过程。 通篇洋溢着对自然界生命体的探索与两性之间的疑惑、依恋甚至误会。 作品以日记体展开叙述,细致的景物、复杂的心理、简洁的事件和优美如歌的关怀相互交融,给人留下无可比拟的艺术享受。 精彩页 第一部 亚当日记节选 礼拜一 这个新来的,长着长头发,经常挡手挡脚。它总在我周围晃悠,一直跟着我。这我可不喜欢;我不习惯有人跟着。真希望它老老实实,和其他动物待在一起……今天有云,东面有风;感觉我们该有雨啦……我们?这个词,我是从哪儿学来的?想起来了——是这新来的东西用的。 礼拜二 仔细看了那个大瀑布。这个地方,最好的东西就是瀑布了,我这么想。新来的人称之为尼亚加拉瀑布——为什么呢,我肯定自己是不明白的。它说样子像尼亚加拉瀑布。这可算不上什么理由;完全是任性、愚蠢。我自己还没机会给东西取名字呢。新来的人遇到什么就取个名字,我连抗议都来不及。每次都是同一个理由——样子像某个东西。比如说渡渡鸟吧。它说,看到的时候,只要扫一眼就立即知道了,那“样子像是渡渡鸟”。不用说,这鸟儿的名字,以后就这么定下来了。为这事烦心,让我觉得累,反正又没什么用处。渡渡鸟!那东西像渡渡鸟?还不如我像呢。 礼拜三 给自己造了个避雨的地方,却不能安安静静自己享用。新来的人闯了进来。我要把它赶出去,它用来看东西的那两个洞里,却流出水来,它用爪子的背部把水擦掉,发出了一些动物难过时发出的那种声音。真希望它不说话;它总是在说话。这样说,似乎是随便嘲笑这个可怜的东西,是诽谤它;但我可不是这个意思。以前我从来没有听过人的声音,这些梦一般孤寂的地方,有一种庄严的静谧,任何新来的奇怪声音闯进来,都会让我的耳朵感到不舒服,似乎不对劲。而且这新声音离我太近了;就在我肩头,在我耳边,先是这一侧,然后又到了那一侧,而我习惯的声音,多少都离我比较远。 礼拜五 仍然在无所顾忌地取名字,虽然我能做的也都做了。这个地方,我原来有个很好的名字,又好听又漂亮,叫做“伊甸花园”。这个名字,我私下里还这么称呼,但已经不能公开使用了。这个新东西说,这地方全是树林啊、岩石啊、自然风光啊,所以呢,一点儿也不像花园。还说,这地方像公园,只像公园,别的什么也不像。结果,在没有与我商量的情况下,这地方就给取了个新名字,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公园”。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很我行我素的做法了。何况又竖起了一块标识牌,写着: 勿践踏草地! 我的日子没有以前那么幸福了。 礼拜六 这个新东西水果吃得太多。我们要缺水果了,很有可能。又用了“我们”——这可是它用的;现在呢,也成了我的词汇,我听得太多了。今天上午雾挺大的。有雾的话,我自己是不出去的。这个新东西照样出去。无论什么天气,它都出去,脚上沾满泥巴也不管,就噔噔噔直接进来了。话又多。以前这儿多愉快、多安静啊。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