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云初记(林浦插图本)/孙犁作品插图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犁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从“七七事变”开始起笔,延续作者一贯含蓄而隽永的诗意风格,和流淌舒缓的散文式结构,描写抗日战争初期,我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冀中人民在民族革命战争中觉醒进步的过程,塑造了不断成长的冀中农村新型女性和人民战士的形象。
《风云初记》为作为孙犁的长篇小说代表作,1953年孙犁邀请自己在《冀中导报》时的老同事林浦专门为此书创作黑白插图近20幅,这些带有“土坷拉气息”的插图,朴拙传神,得到孙犁的喜爱。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目录
前言《风云初记》及其插图
风云初记
附录
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
序言
怀念插图
铁凝
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
记忆里,小人书和带插图的
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
方六十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
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
有一个中间人物名叫亭面糊
的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
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
酒菜。那碟中的菜不过是贺
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
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
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
的食欲。这可笑的感觉一方
面基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另一方面由于我对“吃”的
特别敏感,因而忽略了贺友
直先生在连环画创作上的艺
术造诣本身。但不管怎样,
连环画《山乡巨变》已被我
牢记在心了。又比如少年时
读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
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
“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
忙,使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
,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
电影般的直接认识,也使小
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
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
二十岁以前。这部四万五千
字的小说,在一九五九年被
新成立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以
带彩色插图的单行本出版,
且分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
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规格了。
我读的是平装单行本,当时
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
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
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
》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
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
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

小满儿是《铁木前传》
里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
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
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单用
艳丽、风骚不能概括她,单
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
单用热烈、纯真更不能概括
她,因为她似乎是上述这种
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
在表现她时也是用了十分复
杂的混合情感。画中的小满
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
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
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
。深夜的男女单独相处,村
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
对她心生警惕。然而她落落
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
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这时
她的眼光甚至是纯净的,没
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
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
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
巧对在额前的牡丹花给整个
的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
傲的色彩,使人想到,在轻
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的
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
和痛苦。在这插图的下方,
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了
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
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位
女人的心情。”
张德育先生颇具深意地
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
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
他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这
幅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
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我
一向觉得,中国画和油画相
比,后者在表现人物深度上
显然远远优于前者。但张德
育先生的插图,用着看似简
单的中国笔墨,准确、传神
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
肉和她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
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中
国至今无人超越张德育这几
帧国画插图的高度,他自己
也未能再作超越。
我那本带插图的《铁木
前传》在几次搬家中丢失了
,一次朋友相聚,我的同事
、诗人刘小放听说我在寻找
《铁木前传》插图,慨然将
自己珍藏的精装本《铁木前
传》“献”了出来借我为插图
拍照。我把刘小放这本《铁
木前传》带回家,除了再次
重温孙犁和张德育的感人至
深的艺术,也了解到一个喜
爱他们的诗人的情感:这书
的扉页上有一行稚嫩的钢笔
小字:一九六二年购于黄骅
。衬着这小字的,是他的一
枚印章。翻开小说,随处可
见在一些段落中,在一些他
认为精彩的句子下边用铅笔
画出的重点线。那时的刘小
放尚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青
年,但这青年对文学的虔诚
,在这本书里也略见一斑了

前不久我终于和久未联
系的张德育先生通了电话,
他现居天津,因为和我父亲
是多年的朋友,我称他张伯
伯。从张德育伯伯那里我得
知,《铁木前传》的插图原
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场文
化浩劫中全部被毁掉了,他
本人也为此吃了很多苦。提
起这些往事,他有些黯然,
当我把话题引向当年创作这
些插图的情景,他才又兴奋
起来。那是五十年代末,他
刚从中央美院毕业,分配到
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
《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
,向领导提出要为这小说作
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
验生活。虽然他也是出身乡
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
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的,
可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
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
。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
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
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
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你
是不是见过小满儿?
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
,但孙犁夫妇的惊讶已经把
他的成功告诉了他。我很少
听见作家对插图画家的认可
,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
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
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
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
《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
加非凡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生活在媒
体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
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
插图和小人书已经离我们远
去。我怀念这些在今人看来
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
导语
《风云初记》是孙犁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小说从“七七事变”为由头展开,如长河画卷般铺开,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作品用饱含诗意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人物,特别是在抗日风暴中飞跃成长的农村妇女和人民战士。
书评(媒体评论)
多年之后,林浦还清晰
地记得他和孙犁合作的情景
:他和孙犁住在同一个院子
里,偶尔在散步时相遇,孙
犁常常会微笑着问他:“咱
的插图画得怎么样了?”“画
着呢。”“那就好。”尽管没
有太多的语言交流,但一切
尽在不言中。因此,当《风
云初记》出版单行本时,孙
犁特意提出书中的插图也要
用报纸上林浦所作的插图。
1973年,孙犁从干校回来
,见到林浦,依然用二十年
前的口吻说:“咱们小说的
插图很有‘土坷垃味道’啊。”
——刘运峰《<风云初记
〉及其插图》
精彩页

一九三七年春夏两季,冀中平原大旱。五月,滹沱河底晒干了,热风卷着黄沙,吹干河滩上蔓延生长的红色的水柳。三棱草和别的杂色的小花,在夜间开放,白天就枯焦。农民们说:不要看眼下这么旱,定然是个水涝之年。可是一直到六月初,还没落下透雨,从北平、保定一带回家歇伏的买卖人,把日本侵略华北的消息带到乡村。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阴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瘦,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地流露出来。
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得焦躁剌耳,沙沙的黏虫屎,掉到地面上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两个妇女侧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
“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
“你就不想念咱爹?”姐姐说。
“我谁也想,可是想不回来!”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儿,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囔着说:
“真败兴!那是大班的车,到保(定)府去接少当家的,死着回来了。咱的人,一个也不回来,今年不知道能回来一个也不?”
轿车跑到村边,从她们眼前赶进了寨门。大把式老常从前辕跳下来,摇着带红缨的长苗鞭,笑着打了个招呼。少当家的露着一只穿着黑色丝袜子的脚,也从车里探出头来望了她们一眼。她们低着头。
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
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拘挛儿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
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填塞住水流。
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
这小村庄站立在平原上,实际是生活在风险的海里。人民的生活很苦,多少年来,人口和住户增加得很少。
每年大水冲了房,不等水撤完,他们就互助着打甓烧砖,刨树拉锯,盖起新房来。房基打得更坚实,墙垒得更厚,房盖得比冲毁的更高。他们的房没有院墙和陪衬,都是孤零零的一座北屋,远处看去,就像一座一座的小塔。台阶非常高,从院子走到屋里,好像上楼一样。
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岁年纪了。这一带村庄喜好乐器,老头儿从光着屁股就学吹大管,不久成了一把好手。他吹起大管,十里以外的行人,都能听到。在滹沱河夜晚航行的船夫们,听着他的大管,会忘记旅程的艰难。他的大管能夺过一台大戏的观众,能使一棚僧道对坛的音乐,像战败的画眉一样,耷翅低头,不敢吱声。
这老人不只是一个音乐家,还是有名的热情人,村庄活动的组织家。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