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文明并不遥远、艰涩,而是人类生活的轨迹;经由不同的角度与层次,信手拈来都是文明;历史不再蹲踞于学院的高塔,走入社会,行向更宽广的天地。 本书描绘了中国中古时期(三至十世纪)在佛教强烈影响之下,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探讨了唐代实施“年三月十”、天下普断屠杀问题,分析了宦官的佛教信仰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透过细腻的历史索引,本书将带你走入中古社会的佛教世界,探访这一当时百姓心中的圣洁曙光。 作者简介 刘淑芬,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著有《六朝的城市与社会》;近年来尤其着重在魏晋隋唐佛教社会史方面的探讨,前后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自序——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楔子——从九二一大地震说起 中古时期的“慈济人” 佛教与中古的社会事业——从敦煌的两幅“福田经变”说起 佛教与国家的社会救济——从僧祇粟到悲田养病坊 “年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断屠日 佛教的节日和庶民的娱乐 佛教与中古的女性 佛教与中古的男性 净土佛国的想望 参考书目 序言 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是 一件自得其乐的工作,不过 ,这条路走来也相当寂寞。 这种心境有点像多年前在纽 约观赏《胡桃夹子》芭蕾剧 的演出,节目单上有一则很 动人的叙述:“芭蕾是美丽 的,然而它也是伤感的。” 所有境界的追寻可能都是这 样的,在提升的过程中,有 着难以言喻的苦涩和清寂。 举个例子来说,我的家 人大都不懂我研究的东西, 更不能理解我在想些什么。 不仅是家人,即使是我一些 不在学术界工作的朋友,也 不了解我们这些躲在研究室 象牙塔里的人,都在做些什 么;甚至,有些在大学教书 的朋友,也常半开玩笑地说 :“你们研究院的人真好, 不用上课,也不必打卡。” 可惜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 ,虽然不要求朝九晚五,但 是我们几乎可以说是全年日 夜无休的。周休二日,外子 和我是“半日轮休”,每人半 天到研究室工作,半天陪伴 小孩。我六岁的幼子画的“ 全家福”,总是少画一个人 ,因为不是“妈咪在研究室” 就是“爹地在研究室”。 其实,学术研究是很专 门的,即使是我的研究所同 学,各自有他们钻研的范围 ,多年来大家也都渐行渐远 。三年前,我在一个学术会 议上发表论文,好友许雪姬 特地来捧场,她说:“这些 年来,我都不知道你在做些 什么研究,特别来了解一下 。”她的这番心意,让我非 常感动,也让我联想到另一 件事。十年前,我在加州大 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时,中 国研究中心办了一个小型的 研讨会,一位美籍的学者发 表论文时,他那从事会计工 作的漂亮妻子也出席了,她 说:“我都不晓得彼得的研 究,想来听听看。”一双明 亮清澈的眼睛里,透露出她 想进人挚爱先生心灵世界的 渴望。相对于做研究的人, 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想必也 有着对等的寂寞。 当本丛书的召集人之一 林富士先生,找我写一本通 俗的书时,闪过心里一个很 强烈的意念,是“为亲人和 朋友写一本书”,在自己近 年来的研究中,选出他们可 能感兴趣的题材,以容易理 解的言辞,搭起一座心灵的 桥梁,这也许是我回报他们 的长久以来关爱与疼惜的最 好方式。当然,如果能够让 更多的社会人士知道我们的 工作,那又是一种意外的收 获吧! 刘淑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