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年幼时,好爸爸常抱她坐在腿上,教她唱《国际歌》。高亢的旋律在屋内激荡,一颗小小的红色种子在她的心间萌发。 长大后,她怀揣着对新中国的敬仰,在开国大典上,用俄语广播毛主席的宣言,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世界听到中国坚实有力的声音。 青年时,她带着“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理想,前往莫斯科,在外事新闻领域一片荒芜下,筚路蓝缕,建立新华社分社。人员短缺,她就身兼数职,采访、改稿、翻译,经常一干就到深夜。资金不足,她就主动要求降薪,还自费给记者站购置先进设备,把苏联改革经验向国内传播。 她是瞿独伊,革命先烈瞿秋白的后代,更是我国首批驻外记者之一。在她心中,《国际歌》是信仰,更是理想。她牢记父亲的教诲,铭记心中的旋律,淡泊名利,一生献身于祖国的新闻事业,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雨历程。 作者简介 严晓萍,儿童文学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儿童文学》《幼儿智力世界》《儿童时代》等刊物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多篇。出版《校长是只猫》《北风送来一封信》《懒巨人的葡萄园》等作品。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温泉杯”《儿童文学》全国短篇童话大赛优秀奖等。 目录 写给小读者的话 小小的蓓蕾 亲爱的“好爸爸” 小小“革命者” 难忘的欢乐时光 父女情,两地书 好爸爸,您在哪里? 与妈妈重逢在莫斯科 身陷囹圄 拥抱光明 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 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火车上的新闻稿 “八大员” 在暴雨中前行 忘我地工作 在低谷中昂着头 随着音乐起舞 永远的旋律——《国际歌》 序言 亲爱的小读者们,你们 有没有听过这样一首歌: 爸爸妈妈和我的家,是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我喜欢趴在窗台,等着 你们下班回家。 每天当我离开家的门, 身后是你牵挂的眼神。 这眼神给我平安的祝愿 ,家是我永远的港湾…… 看到歌词的同时,你们 一定会说,我也有一个温暖 幸福的家,像歌词里写的那 样,爸爸妈妈陪伴着我慢慢 长大。 可是,你们知道吗?很 多年前,在满目疮痍的旧中 国,战乱、贫穷、疾病等原 因导致许多家庭支离破碎。 一些孩子的爸爸妈妈为了更 多的小朋友能拥有一个完整 幸福的家,毅然选择离开自 己的孩子,背井离乡,奔赴 沙场,英勇战斗,舍生忘死 。 小时候的瞿独伊就是这 些孩子中的一个。 四岁时,她才被接到妈 妈杨之华和爸爸瞿秋白身边 。妈妈和爸爸都很疼爱她, 但他们工作很忙,一家人聚 少离多。六岁时,她和妈妈 到莫斯科和爸爸团聚,但幸 福的相聚时光是那么短暂。 爸爸病情加重,要去更远的 地方疗养,妈妈无暇照顾她 ,只好把她送到国际儿童院 。她在国际儿童院度过了大 部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爸 爸妈妈节假日才能抽时间来 看她。而在她十四岁时,爸 爸英勇就义,永远离开了她 和妈妈。 虽然瞿独伊不能在爸爸 妈妈的悉心陪伴和照料下成 长,但是她在爸爸妈妈崇高 信仰和坚定信念的影响下, 坚强地长大,并成为和他们 一样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 好独伊,亲独伊! 小小的蓓蕾, 含孕着几多生命, 陈旧的死灰, 几乎不掩没光明。 看那沙场的血花灿烂, 经过风暴之后的再生, 谁道是无意中的赤化? 却是赤爱的新的结晶。 这是爸爸瞿秋白写给瞿 独伊的小诗,寄托了爸爸对 瞿独伊的无限期望。瞿独伊 在六岁的时候,就和妈妈一 起,掩护过赴莫斯科参加中 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革命同志;一九四九年 十月一日,瞿独伊用俄语广 播了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 上的讲话;一九五○年三月 ,瞿独伊作为新中国第一批 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 华社莫斯科分社。 …… 瞿独伊的故事还有很多 很多。亲爱的小读者们,请 轻轻打开你手中的书,走进 这位赓续红色基因的中国共 产党同龄人的别样人生。 导语 本书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一册,由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丛书秉持“让英雄伴随孩子成长”理念,培养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本书记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的故事。 瞿独伊,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她是赓续红色基因的革命先烈后代,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绝不屈服。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瞿独伊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精彩页 小小的蓓蕾 一九○一年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年。那一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苦难。 春节前夕,漫天的雪花被寒风裹挟着,飞扬在江南水乡——萧山的上空,无论大街小巷,到处都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儿迎接春节的忙碌和热闹景象。 而在萧山的杨家大院里,此时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因为,一个小生命诞生了。 这个哭声响亮的大眼睛女婴就是杨之华。 杨之华从小机灵可爱,聪明活泼,左邻右舍总喜欢亲热地喊她“小猫姑娘”。 “小猫姑娘”性子倔强,不喜欢顺从封建陋习。到了要缠足的年龄,思想落后的母亲三番五次要为她裹脚,她却每每哭闹不止。母亲拿她没有办法,只好任由她的双脚自然生长。 杨之华在村里村外玩耍,在田间奔跑,还会爬树登高,惹得乡邻们都说她像个“野丫头”。自由自在的山野吸引着活泼好动的杨之华,家中书房里的书籍更是让她心之向往。 杨之华想读书的愿望让母亲下决心要管束她的“野性子”。 母亲把杨之华关在屋里,不许她再往外跑,更不许她读书。要知道,在那个思想落后的封建年代,女子读书是非常少见的。可是,杨之华的倔强与坚持让她又一次战胜了千百年来禁锢女子的封建陋习。私塾先生被杨之华执着于读书的行为打动,悄悄地送给她一本《三字经》,时不时教她读几句。 第一次接触到书本的杨之华无比珍惜手里这本《三字经》,先生的教诲,她铭记于心,没过多久,她就把一整本《三字经》背诵得滚瓜烂熟。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杨之华正在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今杭州第十四中学)读书。国难当头,身为进步青年的她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校园,走上街头,组织游行和演讲,以期唤醒民众,奋起救国。 第二年,听说上海的星期评论社要组织一批青年到苏俄去学习,一心向往新思想的杨之华立刻动身去了上海。但由于种种原因,她赴苏俄学习的愿望未能实现。之后,她就留在了星期评论社工作,在那里,她遇到了沈剑龙。 一九二一年一月,刚满二十岁的杨之华与沈剑龙结婚。年底,他们的女儿出生了,取名沈晓光。 女儿的出生给杨之华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希望。当时,她刚刚从上海女子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结束教书,回到萧山。 回到家乡的生活安稳舒适,女儿也带给她很多快乐,但这并没有减弱杨之华的救国热情。 一九二二年春天,为了追求新思想,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杨之华放下舒适的生活,忍痛告别幼小的女儿,再一次来到上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萧山的早期农民运动。 一九二三年,杨之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学习期间,杨之华对马列主义理论求知若渴。她追求进步思想、参加革命活动的积极态度,得到时任中共中央妇女部部长向警予的关注。之后,杨之华成了她的秘书。 在向警予的教导下,杨之华常常深入工厂,向女工们宣传进步思想、革命道理,鼓励女工们要打破束缚女性的封建礼教,争取改善妇女地位。 一九二四年,杨之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沪西纱厂担任工人夜校的教员。俗话说得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此时的杨之华与沈剑龙早已因“志不同,道不合”而分开。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杨之华与她的革命领路人、入党介绍人瞿秋白结婚。革命工作紧张繁忙,危机四伏。杨之华和瞿秋白不畏艰险,并肩作战,积极进行革命斗争。 孩子是母亲永远的牵挂。 一有空闲,杨之华便开始思念幼小的女儿。瞿秋白看到杨之华郁郁寡欢的模样,就知道她又想女儿了,便敦促她回萧山探望孩子。可是,当杨之华风尘仆仆地赶回萧山,沈家却将她拒之门外,也不让她与女儿见面。 无可奈何的杨之华只能默默流泪,一步三回头地离开。 幸好,沈家夫人非常理解杨之华那颗为母之心。她悄悄领着杨之华走进沈家一个偏院的侧房里。在那里,杨之华终于见到了她日夜思念的女儿。 “您也是我的妈妈?那我是不是有两个妈妈了?一个在上海,不过她死掉了;还有一个,就是您。”杨之华紧紧抱着女儿时,女儿陌生又稚气的话语,令她顿时崩溃,痛哭不已。 无比伤感的杨之华回到上海。一进门,瞿秋白就看出她情绪低落,不用问也能猜出个八九分。瞿秋白一边宽慰她,一边表示一定会抽出时间,和她一起去萧山,把女儿接回身边来。瞿秋白认为,孩子是离不开母亲的,小小的蓓蕾怎能与花树分开?而且,他也一定会当一个称职的好父亲。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