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王文章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会议论文结集而成,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该机构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 作者简介 王文章,1951年3月生于山东寿光。曾任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成果曾获文化部文化艺术创新奖一、二等奖,一、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教育部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再版自序 第一部分 知行探论 永远珍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初版自序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的继承与创新及其与文化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引起的思考 保护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里程 以《公约》精神推动非遗保护——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的主旨发言 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形成广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 简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不断开创文化创造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境界 尊重科学规律创造性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正确认识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无形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 保护传统艺术弘扬优秀文化——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上的讲话 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是多元文化协调并存的重要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要义解析——以闽南传统戏曲艺术为例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发言 非遗保护,问题何在? 非遗传承需奋力 在保护中稳步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保护——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创造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社会环境 文化符号传递多彩信息 非遗保护走向文化自觉 保护的灵魂是传承 让更多观众享受博物馆 同享月华的光辉与祝福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扬弃传统文化阐发儒学精神 挖掘文化遗产的“寻根之旅” 建设队伍继承创新推动发展——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学术论坛”的发言 重视提高非遗保护能力 非遗生产性保护需减税护航 中华老字号:在继承与创新中演变 非遗理论建设的可贵探索——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出版之际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记住乡愁》观后 坚守手艺——王亚雄与传统技艺 知行合一的追梦人 谭元寿、李世济最看重啥名头 珍视梅兰芳的艺术和精神遗产 第二部分 序评·建言 《绝世清音》序 《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极其珍贵的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图像志——《中国古版年画珍本》总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前言 《活的记忆——中国戏曲在当代》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序 《吴风物语——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图鉴》序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总序 从书中看中国的世遗文化风采——《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序 《中国传统节日》前言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再版前言 《南京云锦图典》序言 《捡起金叶》序 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思考——《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序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总序 赓续薪传久久为功——《2019非遗薪传奖图录》序言 《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序 关于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 关于建立中国戏曲博物馆的提案 关于加快民族艺术国家三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戏曲博物馆、中国音乐博物馆)立项和建设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进程的提案 关于建议在大、中、小学大力普及书法教育的提案 关于增加各级财政投入、重视保护戏曲剧种的提案 第三部分 媒体访谈 共同参与保护,构建和谐精神家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访谈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 科学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非遗,需要全人类共同守护——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研究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中韩文化遗产争夺硝烟再起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文化遗产与我们一道前进——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熔铸民族传统彰显文化自信——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畅谈传统节日 有历史记忆的环境是非遗重建难点——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保护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文化——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专访 王文章: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保护非遗创举 王文章:京剧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 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王文章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 序言 以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首 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为标志,中国现代 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随 着对保护实践认识的深化, 2008年11月4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公布第四批代表作 名录时,将原用的“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一名称 ,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人们从一开始觉得这 两个名称念起来拗口、不适 应,到今天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这一称谓较为熟悉, 还逐渐比较普遍地把“非物 质文化遗产”一词简称为“非 遗”。“非遗”和“非遗保护” 实际上都已成为专业名词。 这充分说明当代社会对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具有了 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广泛认知 度,以及人们对优秀传统文 化的珍视和以文化自信自觉 参与保护的热忱。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保护 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诗 经》将民间歌谣与正声雅乐 、宗庙祭祀舞曲歌词汇集传 世就是例证。历朝历代文人 对市井民生业态、百工技艺 等,也有大量记载,这对我 们认识今天以“非物质文化 遗产”描述的物象情状及其 价值,亦有深刻启示。像康 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 中说;“譬江汉游女之风诗 ,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 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 为者。”清人徐沁在《明画 录序》里也说:“琴弈之有 谱,而卒莫能发其者何也? 盖琴之妙,在于抚弦卷指之 间,及鼓罢而音亡,了无可 传矣。况求弈于推枰敛子之 后,是何异于醒而说梦乎? ”抚琴、弈棋无形的技艺及 依托的文化意蕴,相比于可 见的琴和棋子,更为重要。 前人的认知,对我们今天的 非遗保护仍具有很好的启发 意义。但建立起国家整体性 文化发展战略基础上的非遗 保护体系,只有在今天人们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更 具文化自信的时候,才成为 现实。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今天大家对它的概念 已越来越清晰,却也仍常见 一些人仅把物质的、可见的 呈现形态当作非遗项目的全 部。比如我们看到的广告中 常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xx酒”等此类的表述。这样 的说法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 非遗的实质内涵。实际上, 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 蕴涵才是非遗的核心。而这 样的现象,也并非个例。因 此,非遗保护要坚持科学保 护的原则,今天仍然需要从 它的基本概念、呈现形态、 传承规律、保护原则与方式 以及怎样认知非遗的价值、 保护的意义等方面来正确认 知非遗与非遗保护。如此, 我们的保护工作才能符合规 律,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 对非遗造成损害。好在今天 的非遗保护实践已经提供了 比较丰富的科学保护的经验 。除了理论工作者要总结这 些经验以外,各级非遗传承 人也应结合自己的传承历程 ,总结、阐发传承的经验、 思考,他们的体会最具实践 性,最鲜活,也最具说服力 。非遗与非遗传承人不可分 离,非遗传承人保护是非遗 保护的核心,尊重传承人的 传承(包括继承、延续、再 创造)主体地位,尊重传承 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 非遗保护也是理论研究最重 要的命题之一。我们讲非物 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时候,很 多时候都是在讲它的共性价 值,而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持有者的传承人、社区、群 体基于该项目而产生的个体 的情感记忆和精神依归,更 是具有个性和独特性的。这 种蕴含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 的文化情感记忆,因其个体 性而愈加鲜明和独特。它具 有在某一时期、某一文化区 域内促成人类价值观交流的 独特意义。它体现的共性价 值我们要珍视,它基于个体 感受的独特价值更应尊重。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非遗 保护中真正尊重非遗项目的 持有者(传承人、社区、群 体)在项目认定、传承和享 有相应权益中的主体地位, 包括他们对非遗保护和管理 范畴的话语权。有了这样一 个原则,非遗保护才可能健 康、持续,我们的理论研究 才可能比较符合实际。 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初 起之时,我即参与了这一工 作。由于担任中国艺术研究 院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中心主任,在参与保 护工作实践的同时,我也注 意学习、总结、探讨非遗保 护的理论问题,不断深化认 知非遗保护的科学规律,以 期从遵循科学规律的保护实 践中求得保护工作的实效。 这就有了汇集这些思考的于 2013年5月由文化艺术出版 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研究》一书。非遗保护 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对非遗 及其保护的认知也不断深化 ,不少新的经验和问题需要 不断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 括。因此,近七八年来,我 仍然结合非遗保护工作的发 展,思考非遗保护中的一些 新的问题,也就有了一些新 的文章发表。尽管这些文章 或为应报刊、同道之邀而撰 写,或为参加研讨会及讲学 而撰写,但皆非应酬之作, 都表达了我对非遗保护中主 体性的基本问题或新问题的 针对性看法。相信这些看法 和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可以 作为基础引发从事非遗保护 理论研究的同道做更深入的 探讨。正好去年文化艺术出 版社社长杨斌同志提出希望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 究》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