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动机与人格(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自我实现,指的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还是完全是忘记自己所有的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
《动机与人格》是“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涵盖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内容,解释了不同的价值观的成因。向我们全面分析了自我实现者的各种表现,教会我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表达。同时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犯罪学,全面的心理学论述,指导我们如何迈向自我实现。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管理学大师、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接受教育。在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之前,他在布鲁克林学院担任教职十四年。1967—196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相对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目录
前言
第1章 心理学对科学的研究
第2章 科学中的以问题为中心与以方法为中心
第3章 动机理论引言
第4章 人类动机理论
第5章 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作用
第6章 基本需要的类本能性质
第7章 高级需求与低级需求
第8章 精神病病因及威胁论
第9章 破坏能力属于类本能?
第10章 行为的表现成分
第11章 自我实现的人:对心理健康的研究
第12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第13章 个体认识及大众认识
第14章 既无动机也无目的的反应
第15章 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
第16章 正常、健康和价值
序言
在这次修订中,我试
图收录最近十六年来的主
要课程。这些课程的数量
相当可观。尽管本书重写
的篇幅有限,我仍然认为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
范围修改。因为本书的宗
旨已经在一些重要方面进
行了修改,对此我将在下
面详述。
1954年,这本书首次
出版时,它本质上是尝试
在古典心理学的基础上进
一步有所建树,并未想要
否定这些学派或建立另一
个与它们对立的心理学派
。它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
性的“高级”层次,来拓展
我们对人格的概念。(我
最初打算用的书名就是“
人性的高级境界”)如果
我要把这本书的主题浓缩
成一句话,我会这么说,
除了当时的心理学派所描
述的人性之外,人还有一
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
是类本能的,也就是说,
这是人本质的一部分。如
果我还能再说一句话,那
我想要强调人性的高度整
体性,这与行为主义和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分析
一分解一原子化一牛顿式
的分析方法截然相反。.
或者换一种说法:我当然
接受,而且依赖实验心理
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现成资
料,我也赞成前者的经验
精神和实验精神,以及后
者对事实的揭露和深入探
索,但同时我拒绝接受他
们创造出来的人的形象。
也就是说,这本书代表了
一种不同的人性哲学,一
种全新的人的形象。
在我当时看来,这只
不过是心理学家族内部的
一场争论。但事实上,从
那时起,这场争论就已经
相当于一种新时代精神的
局部表现,一种新的全面
的人生哲学。这种新的“
人本主义”世界观似乎是
一种焕然一新、更具希望
且令人振奋的方式,它可
以构想人类知识的任何领
域,如经济学、社会学、
生物学,以及每一个行业
,如法律界、政治界、医
学界,还有所有的社会职
能机构,如家庭、教育、
宗教,等等。在修订本书
时,我本着这种信念,在
本书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中
写下了以下看法:这是一
个更全面的世界观和一套
完整的人生哲学的一个侧
面,这一点已经得到了部
分完善,至少达到了可以
站得住脚的地步。因此,
必须严肃对待。
这场货真价实的革命
(一种人类、社会、自然
、科学、终极价值观、哲
学等的新形象)竟几乎被
许多知识界的人完全忽视
,尤其被当中那些掌控与
文化群体和青年沟通渠道
的人所忽略(这也就是为
什么我称之为“被忽视的
革命”)。
知识界的许多成员提
出了一种极度绝望且愤世
嫉俗的观点,这种观点有
时甚至会堕落为腐蚀性极
强的恶毒和残酷。实际上
,他们否定了改善人性和
社会的可能性,否定了发
现人类内在价值的可能性
,否定了普遍热爱生命的
可能性。
他们怀疑诚实、善良
、慷慨、友爱的真实性,
甚至进一步逾越了合情合
理的怀疑,直接做出判断
,在与被他们斥为笨蛋、
“童子军”、榆木脑袋、傻
瓜、蠢货或盲目乐观的人
打交道时,就会产生一种
强烈的敌意。这种主动的
批判、仇视和破坏态度远
远超出了蔑视的范围。有
时,这似乎是一种愤怒的
反击,反击一切试图愚弄
、欺骗和嘲笑他们的一些
侮辱性企图。我想,精神
分析学家会认为其中含有
一种动力学——对过去的
失望,以及对幻灭的愤怒
和报复。
这种绝望的亚文化,
这种“比你更具破坏性”的
态度,这种相信弱肉强食
和悲观失望,而不相信真
正的善意的反道德,与人
本主义心理学是完全矛盾
的,也受到了本书以及本
书中提及的许多论著所初
步提供的资料的反击。尽
管在确认人性“善”的前提
条件时,我们仍必须非常
谨慎(见第7、第9、第
11、第16章),但已经
可能有部分人坚定地反驳
了那种绝望的信念,即人
性在最根本上是堕落和邪
恶的。这样的信仰不再仅
仅是品位的问题。如今,
只有牢牢抱着盲目、无知
的态度,拒绝考虑事实,
才能继续维持这种局面。
因此,必须将此视为一种
自我投射,而不是一种合
理的哲学或科学的态度。
前两章中阐述的人本
主义和整体论思维,得到
了过去十年中许多发展的
有力的证实,尤其是迈克
尔·波兰尼
(MichaelPolanyi)在其著
作《个人的知识》一书中
做出了有力确证。加之,
我在《科学心理学》中也
提出了非常相似的论题。
这些书直接与仍在广为流
传的古典、传统科学哲学
背道而驰,它们为与人有
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
一个更好的替代品。
……
在这里,研究者几乎
都会陷入人际和内心指责
的双向攻击中,要么是“
乐观”,要么是“悲观”,
这点就取决于他目前的侧
重点了。这时,一方会指
责他宣扬遗传学,另一方
又会责怪他宣传环境论。
各种政治派别则无疑会按
自己当时的宣传需要,强
行给他贴上各种各样的标
签。
当然,科学家会抵制
这些粗暴划分、乱贴标签
的行为,然后继续系统地
思考问题,在不同层次中
寻找那些共同作用的决定
因素。他将尽力接受各种
资料,并尽可能清楚地将
它们同自己的情绪区别开
来。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什
么是健康的人,什么是健
全的社会,这些问题都属
于经验科学的范畴,我们
可以满怀信心地推进这些
领域的知识。
这本书
导语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奠基之作
全面了解了需求层次理论,帮你审视自己的本心,化解内心的冲突,迈向自我实现之路。
打造具跨学科影响力的心理学模型,人性需求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经典巨作。
帮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
书评(媒体评论)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
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
程碑。
——《纽约时报》
马斯洛从人性论出发
,强调一种新人形象,强
调人性的积极向善,强调
社会、环境应该允许人性
潜能的实现。主张心理学
研究中应给予主观研究方
法一定的地位,并应突出
整体动力论的重要性。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武志红
《动机与人格》被公
认为20世纪50年代心理
学领域重要的成就,更有
意义的是,它富有说服力
的思想开始渗透到其他领
域,包括企业管理、市场
营销、教育、心理辅导、
心理治疗等。
——《人生的动力》
作者 爱德华·霍夫曼
精彩页
对于科学的心理学阐释始于一种敏锐的认识,即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一种自主的、非人类的,或者本身具有内在规则的“事物”。它因人类的动机而生,最终服务于人类动机,并受人类更新和维护。科学的法则、架构和表述不仅取决于它发现的现实本质,还取决于完成发现的人性本质。心理学家,尤其是掌握一定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能够以个人方式,通过研究各种人,而不是他们创造出的抽象概念,相当自然且自如地处理任何问题,就如同科学家对待科学一样。
有部分人仍对此存有误解,他们错误地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并坚持主张科学是全然自主的,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他们将科学视作一场公正的游戏,认为它本身就内含了棋类游戏一般的鲜明规则。然而,心理学家却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且不合实际的,甚至违反了事物经验。
在本章中,我希望首先明确作为这一论题基础的自明之理,它们极其重要。随后,我将介绍本论题包含的一些含义和影响。科学家的心理
科学家的动机
作为人类一员,科学家如同其他成员一般,也会受到来自各种需求的刺激:对各类食物的需求;对安全感的需要;对群居和亲密关系的需要和对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对自我实现或发挥个人所长,以及激发全人类共有的潜能的需求。对心理学家而言,这些需求再熟悉不过,原因很简单,一旦这些需求不被满足,人们便会随之出现精神机能障碍。
尽管相关研究较少,但通过初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们还具有其他几种需求:对纯粹知识的认知需求(好奇心)以及对于理解的需求(一种有关哲学、神学、构建价值系统解释的需要)。
最后,最不为人所知的需求是一种对美、对称、极简、完满和秩序的渴望,我们可以将这些渴望称为审美需求、表达及表现的需求,以及或许与审美需求相关的、想要推动事物完满的需求。
到目前为止,似乎所有其他需求,也可以说是欲望或者内驱力,要么是达到上述基本目的的手段,要么就是神经过于敏感,或是某些学习过程的产物。
显然,认知需求是科学哲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在科学的自然历史阶段,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正是人类不屈不挠的好奇心。也正因为人们同样固执地渴望理解和解释事物,以及期望将世界系统化,人类才得以在更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层面上发展科学(另一方面,在更理论化并且更抽象化的水平上,科学则产生于人类同样执着的理解欲望、解释欲望,以及将事物系统化的欲望)。然而,准确来说,后者才是一种科学的必要条件,毕竟纯粹的好奇心在动物中是十分常见的。
当然,科学发展的各阶段也确实包含其他动机。我们常常忽略一点,即最早的科学理论家往往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帮助人类进步的手段,例如,培根一心期望科学能够降低疾病影响并改善人类的贫穷状态。即便是在希腊科学中,即以柏拉图一派为中坚力量,强调纯粹的、不依靠体力的思考,实际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的倾向也同样相当明显。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甚至更为强烈的对人类的热爱,往往是许多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动机。就像他们可能进入社会工作或者迈入医疗领域一样,选择科学也是他们尽力帮助人类的一种方式(一些人全身心投入科学,若非科学,他们同样也会投身于社会工作或者医疗行业,他们的目的只为帮助人类)。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任何其他需求都可能成为进入科学领域、从事或深入研究科学的原始动机。科学研究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威望的来源,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或者是任何神经质需求的满足。
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起作用的是各种不同动机的联合,而不是一个单一的重要动机。最合理的假设是:就任何一位科学家来说,他的工作不仅是出于爱和对声望的需要,也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和对物质金钱的需要等。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