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宋时期的文集编纂与传播研究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潘明福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对两宋时期文人文集在编纂和传播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就文集编纂而言,两宋文集编纂存在“求精编”和“求全编”的不同理念,遵循“以类相从”和“奏议不入文集”的原则;唐人文集编纂存在“辑编”“重编”和“选编”三种不同的形式。就文集传播而言,“行卷式”传播具有“射线群”传播模式和代表作品“领衔传播”的特点,是一种“离心”式传播;“荐举”背景下的文集传播具有“渠道特定”“辐射广阔”“传播功利”“作品精粹”等特点,是一种“离心”和“向心”兼而有之、“放”和“收”合一的传播。而文集的“商业模式传播”“上行、下行传播”和“境外传播”则是两宋时期文人文集传播领域内颇具特色的内容。文集的编纂和传播对两宋文学风貌的形成与文学思想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潘明福,男,1975年生,浙江湖州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入选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项目和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致力于唐宋文学、文献学、词学、文学传播和湖州地方文化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1项,在《文学遗产》《文献》《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上编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编纂与刊刻
第一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编纂、刊刻与传播的背景
第一节 君主文集的示范与两宋时期文集编纂、传播的繁荣
第二节 宋初大型编书活动对两宋文人文集编纂和传播的推动
第三节 科举与荐举对两宋时期文人文集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文人聚书、藏书对文集编纂的影响
第五节 宋初的刻书活动对文集传播的推动
第二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类型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别集的分类
第二节 两宋时期总集的类型
第三章 模式与方法:宋人对唐集的编纂
第一节 两宋时期唐人文集的辑编
第二节 两宋时期唐人文集的重编
第三节 两宋时期唐人文集的选编
第四章 自编与他编:文集编纂主体的考察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作者自编”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他人编纂”
第五章 理念与原则:两宋编集的独特旨归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编纂理念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编纂原则
第六章 版刻与石刻:文集刊刻的两种样态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版刻传播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石刻传播
下编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传播
第七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抄写传播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抄写传播的背景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抄写传播的类型
第八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行卷式”传播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行卷式”传播的概况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行卷式”传播的特点
第三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行卷式”传播的模式
第四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行卷式”传播的阻力和动力
第九章 荐举与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传播
第一节 两宋时期的荐举制度
第二节 两宋“荐举”对文人文学素养的要求
第三节 “荐举”制度与文人文集传播的路径
第四节 “荐举”背景下文人文集传播的特点
第十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商业模式传播
第一节 两宋时期官、私刊印与书籍售卖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售卖的渊源与表现
第三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盗版销售
第十一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上行与下行传播
第一节 进献: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上行传播
第二节 恩赐: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下行传播
第十二章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境外”传播
第一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境外”传播的概况
第二节 两宋时期文人文集“境外”传播的途径与效应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王兆鹏
古代文学传播研究,自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以
来,已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宋代文学传播研究,成果
也相当丰硕,其中北京大学
王岚教授的《宋人文集编刻
流传丛考》(2003年)、
南京大学巩本栋教授的《宋
集传播考论》(2009年)
,尤其引人注目。近年来,
又有多元多向的开拓,潘明
福君的《两宋时期的文集编
纂与传播研究》,就从三个
维度上有力推进了宋代文学
的传播研究。
首先是从广度上拓展了
宋代文学传播研究的领域。
之前的两宋文集传播研究,
更多的是个案研究,集中探
讨一家一集的编辑、刊刻和
流传过程,而潘著着眼于宏
观,由点及面,全面系统地
探讨宋代文集编纂与传播的
历史背景以及文集编纂的类
型与主体、理念与原则、模
式与方法等。潘著还进一步
将宋代文学传播研究的视野
由两宋境内传播延伸向两宋
境外传播,深入考察了两宋
境外传播的民间私下传播、
使节公开传播、商人售卖传
播等途径及其效应,增进了
读者对宋人文集在两宋境外
传播面向的认识。潘著不仅
仅关注宋人编印的本朝文集
,还关注宋人编印的前代文
集。这就完整地还原了两宋
时期文集传播的盛况,因为
宋人既传播和接受本朝人的
文集,也传播和接受前代人
的文集。因为本朝人的文集
、文学典范,是在前代文集
和文学典范的基础上形成的
、不了解前代人特别是唐人
文集的传播,就无法真正了
解宋人文集传播的根基和前
提。所以,潘著不仅从共时
性方向拓展了宋代文学传播
研究领域的幅度,也从历时
性方向拓宽了宋代文学传播
研究的长度,这颇具范式意
义。研究一个时代、时期的
文学传播,不仅要注意同一
时代、时期的文学传播,还
要注意前代文学在当下的传
播,这样才能厘清一个时代
或时期文学传播的理念、途
径、方式的来龙去脉和前因
后果,使研究更具有历史纵
深感。
其次是在深度上开掘了
宋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层面。
宋代文集的抄本传播,虽世
所共知,但宋代文学传播的
研究者,更多注意刻本传播
,于抄本少所深究。而潘著
则深一层地探讨了宋人文集
抄写的多种动机和类型,或
因进献、或求干谒、或藉赏
读、或为求序、或为传承、
或求扬名,让我们对宋人为
何抄写、如何抄写文集有了
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两宋时
期的“行卷”,以前学界不大
关注,近年随着对宋代科举
文化研究的推进,对“行卷”
的历史现象已有越来越多的
了解。而潘著则深入一步,
从传播的角度,分析了“行
卷”式传播的模式及其影响
,从众多案例中概括出“行
卷”传播的三大特点:传播
目的的功利性与路径的单一
性、传播内容的精品化和文
本的临时性、传播对象的明
确性和时间的固定性,凝炼
出“‘射线群’传播”和“代表作
领衔传播”两种模式,皆发
人所未发。他还发现,“行
卷”传播既有动力,也有阻
力。动力来自前代举子“行
卷”的启示和当代行卷成功
者的鼓舞,阻力则来自朝廷
的公开打压和“腾录”“糊名”
等考试制度的制约。这些新
发现,都是沉潜于浩瀚的文
献史料,经过艰苦的爬罗剔
抉而得,故结论坚实可信。
作为与“科举”并存的“荐举”
制度,对文集传播的影响,
时贤几乎未曾留意。而潘著
深入考察了“荐举”制度对文
集传播的影响,荐举制度形
成了特定的传播渠道,开启
了二次传播和广辐射面的传
播途径,结论新人耳目。从
政治制度层面考察宋人文集
传播的动力因素,大大深化
了宋代文学的传播研究。
最后是从精度上提升了
宋代文学传播研究的水准。
个案研究,难以从个别上升
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规律
性认识。而宏观的整体研究
,易于把握全局、总结规律
、提炼特色。潘著无论是上
编对于文集类型、编撰理念
及原则的提炼,还是下编关
于“行卷”传播模式、荐举制
度对传播影响的概括,都不
满足于案例、现象的陈述,
而是尽可能地上升到理论高
度,总结出带有普遍性、规
律性的认识,往往一语破的
。如果说宋人“以类相从”的
编纂原则,让我们既熟悉又
陌生,那么,“奏议不入文
集”的编纂原则,则让我们
倍感新奇,而书中对“奏议
不入文集”两大原因的揭示
,又足以使我们心服首恳。
从书中章节的标题“模式与
方法:宋人对唐集的编纂”“
理念与原则:两宋编集的独
特旨归”“‘行卷式’传播的模
式”“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商
业模式传播”,都可以看出
著者对传播现象进行理论概
括的努力。总之,此书新见
迭出,论证周密,思路清晰
,是近年来对两宋时期文人
文集编纂与传播研究的一部
力作。
本书著者潘君明福,是
我门下博士。与明福初次相
识,是在他的硕士论文答辩
会上。应其导师房开江先生
之邀,我担任他的硕士论文
评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主席
。至今还记得,他的硕士论
文题为《论“咸通十哲”及其
诗歌》,洋洋洒洒,将近十
万字,既有文献考据,也有
理论阐释,思路清晰,逻辑
严谨,颇多创见,体现了扎
实的文献基础和颇强的理论
分析能力。此后,我们学术
交往频繁。2010年,明福
考入武汉大学,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