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与于坚此前的《巴黎记》《朝苏记》等散文、随笔有很大不同,本书的一篇文字是一个碎片,有时一章,有时一段,有时几行,每篇都有一幅照片。图像与文字,两种表达方式,它们彼此证实又互不相干,似与不似之间。图像证实某个事实曾经在时间中存在,但立即成为虚构。 本书的副标题是“向世界的郊区撤退”,如于坚所描述的,自己的写作是后退的,是背离时髦、走红和现代派的,是与这个时代的写作方向背道而驰的。故乡的摧毁和拆除,让于坚深刻反思中国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也成为他书写故乡的动力。然而“世界的郊区”在哪儿,于坚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作者简介 于坚,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70年开始写作,1980年开始摄影。著有诗集、散文集、文集、摄影集、诗论等四十余种。曾获台湾《联合报》14届新诗奖、台湾《创世纪》诗杂志四十年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鲁迅文学奖等。德语版诗选集《零档案》获德国亚非拉文学“感受世界”亚非拉优秀作品第一名、法语版诗集《被暗示的玫瑰》入围法国2016年发现者诗歌奖、英文版诗集《便条集》入围2011年度美国BTBA最佳图书翻译奖以及2013年美国北卡罗那州文学奖。系列摄影作品获201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华夏典藏金框奖。 目录 黄昏的渔网 金沙江峡谷 德钦县的山 被光线照耀的建筑 乡村布鲁斯 弹棉花 街道 墙脚 一把英国伞 旧轮子 某故乡的顶 受难的马 加尔各答大学附近的书市 茨中教堂 澳门赌场附近海边的石头 丽江大研镇的一条街 在云南 加尔各答的有轨电车 春天的江边 加尔各答动物园的大象 大雪 在一家老式理发店与行为艺术不期而遇 昭通 高原汉子 滇越铁路的碧色寨车站 雪后 葡萄熟了 老牛倌 最后的理发铺 青海月明玉生烟 老羊倌 彝族夫人 火车头局部 塞尚的苹果 弧形的天空 河西镇有个苏祠 遗留 树皮 穿过天空 这个门 闪闪发光的窥视者 西藏的房檐和窗子 工地的一角 坐垫 长着眼睛的树 印度一监狱大铁门上的缝 一棵树后面的百叶窗 无数的窗子 在阴天的光芒中 废弃的单车轮胎和胶皮桶 印度南方的海岸 刚刚越过怒江的山民 西藏的建筑总是感动我 通海秀山上一座寺庙墙上的砖 这堵墙已经不存在 深夜蝴蝶 大茶壶 船尾及其倒影 某一日 拉萨的色彩有些阴郁 墙上的影子 有人领我来这里 抱着水杯的爷爷 山里人 九个船头 被污染的河流上的情况 纳西人是有自己的神的 睡在晨光中的少年 未来之人 母校秋天的一角 乡村道 一个乡村的入口 旧墙壁上的标语 藏族少年 朝圣者 芭比娃娃 乡村墙壁的几何形图案 红色车轮 暴雨来临之前的城市 姐弟俩 老墙 废弃车间的一堵墙壁 来自鹿马登乡村的男子 怒族母亲 被剥了皮的芭蕾舞 爬在草绳中的孩子 雪晴之后 小人书店 老裁缝 乡村作坊 一只羊肉汤锅 中午 入侵者 旧墙和上面的两个牌子 土杂店 卖马具的摊子 老房子的局部 玩的地方 水墨天空 印度陶碗 石匠作坊 石头墙上的痕迹 录像放映室 乡村的傍晚 小炉匠 缠小脚的老太太 某村庄的屋檐 红薯地 夏天的田野 牧羊村 黄昏 水井 邛竹寺五百罗汉雕塑局部 老昆明的武成路 恒河 两条铁轨 2017年冬天的莫斯科笔记 |